欢迎访问丛文库范文大全网!

汉语盘点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篇一:汉语盘点】

稳和拼

在高三的楼道中,“正青春,一起拼”的墙报与不绝于耳的玩笑“你稳了!”是永远不会缺席的两样东西;决胜全面小康的中国经济发展,“稳定增长”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新发展、脱贫攻坚”等拼劲十足的字眼同时走向发展的旋律。可见,从高三的我们到决胜小康的中国,“稳”和“拼”都是最为关键的两个东西,而且缺一不可。

“稳”,一个被同学之间相互调侃说“滥”了的词,抛开玩笑意,却真正体现着发展中的人或物最为根本的基础。失去了“稳”,犹如大树无根,一切生长便无从谈起。大航海时代的西班牙、葡萄牙,凭借地理优势率先向“不可征服的”大西洋宣战,以航海家的风帆拉开了一个时代的帷幕,以美洲的白银和东南亚的香料挣得对外扩张的第一桶金——这可以说是“拼”的典范。然而,航海家们的拼劲儿并没有给两国带来长足的发展,原因皆在“不稳”。伊比利亚半岛上的专制国家,没有足够的工商业发展水平,对待黄金除了穷奢极欲或投于战争之外就没有更好的投资方式。没有稳定的后方支撑,西葡的伟业很快便如无根之木轰然倒塌,沦为荷兰、英国的“嫁衣裳”。反观英国,在国内代议制民主与工商业水平长足发展的前提下,以“世界工厂”“世界霸主”的身份殖民扩张,才在“稳”的基础上建立起“日不落帝国”。

如果“稳”是盾,让剑客不致因缺乏防护而一击致溃,那么“拼”便是矛,使斗士在“稳”的基础上取得成功。没有盾牌固然不可,但如果只有盾牌而放弃刀枪相见,那么这斗士便注定无法取胜,即使防御得当,那盾也迟早成为朽铁,再无法维稳。要想制胜,非有锋利的矛不可。同处近代史中的中国,与对外扩张、拼劲十足的欧洲相比,故步自封,试图以闭关自守维护稳定的专制统治与农耕文明,放弃了在世界中拼一把的机会,最终连自己防卫的盾也被“蛮夷”的坚船利炮轰个粉碎。而新时代的中国,在“自身硬”的基础上和平崛起,使古老的丝绸之路在中国积极向外发展合作的进程中重新焕发生机,“拼”出了大国形象。

稳而不忘进取,拼而坚守稳定,是放之四海皆准的发展之道。回到现实生活中,“稳啦!”“一起拼!”依然不绝于耳,但愿我们能从玩笑或口号中汲取些智慧,两者并重,“矛”“盾”并用,打胜高三的大仗。

【篇二:汉语盘点】

汉字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表意型的文字,相比于拼音,汉字可以说是中华民族丰富想象力的产物。汉字的历史非常悠久,在几千年前,中华民族的老祖先就发明了它。

古时候的字是一些象形字,是模仿事物的形态创造的,经过漫长的变化,汉字最终演变成了我们今天的字样,但也不如古时候那样充满活力、生命力了。

汉字的结构复杂多变,造字美妙、精巧,像一个获通通的人。汉字也变化无常,一个个形态各异的汉字如同翩翩起舞而出的蝴蝶,散发着生命的气息和文化的魅力。

借助汉字,我们可以宣泄自己喜怒哀乐的感情;可以抒发自己的抱负。发而为言,著而为文。绵延不绝流淌成为中国的文化长河。

汉字在视觉上给了我们许多的美感,如余光中在《听听那些泠雨》中写道:“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他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淅沥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这种美感,岂是什么英文所能满足?”这也何尝不是呢?这些英文哪比得上我们的汉字呢?哪能满足汉字所表达的情趣呢?

现在,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在纸上写汉字的时候很少了,越来越习惯用键盘敲打出一个个标准的宋体字,汉字的自由书写已被渐渐遗忘,汉字最本真的涵义被疏离,一场关于汉字的危机已经埋下了伏笔。也许多年以后,汉字的书写可能真的被遗忘了。

现在的学生写的汉字一代步入一代了,写的那是什么字啊!他们写的那些是我们美丽、充满感情的汉字吗?

亲近汉语文化。守住中华文化之根。

【篇三:汉语盘点】

从呀呀学语,再到蹒跚学步。我们在慢慢的成长着,也在慢慢的学习着。不知过了多少个秋冬。我在慢慢领会着爸妈教我的语言。那语言很清楚,又很动听。我咿呀咿呀的学着。不知不觉中,我长大了。爸妈教我的语言我也说的很流畅了。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一阵朗朗的读书声将我从梦中唤醒。我向旁边的一所学校望去。传来了很整齐,很优美的声音。令我陶醉在其中。停在花儿上的蝴蝶轻轻地扇动着翅膀,生怕打破这令人如痴如醉的梦境。鸟儿也不再卖弄它清脆的叫声,难道是不敢和那声音相比吗?整个时间都冻结了。仿佛空气也凝固了——,没过一会儿,这优美的声音停止了我从梦境中也渐渐地苏醒了。轻轻地伏在窗台上,当我向旁边轻轻看一眼时,我发现妈妈已经站在了我身后。她微笑着。但那微笑中仿佛又有什么要说的话,令人琢磨不透。我便先开口:“妈妈,刚才有一阵很整齐很好听的的声音,他们为什么要读书呢?”

“孩子,等你长大了也要去学校啊。他们读书,就能变得聪明,以后就会找到好的工作。”妈妈说。

“啊,关在学校里就不能到处玩了,我不去学校,我要和你一起。”我委屈地说。

“读书是为了自己。不读书,不认字,别人就会瞧不起你。以后被人骗了都不知道。你愿意这样吗?”妈妈看着我,一边说一边还恐吓着。

“我们的语言,是我们的祖先最伟大的发明,是最动听的语言,是最漂亮的文字。”母亲忽然严肃地说,“我们中国人,不管走到哪里,血管里都流着炎黄的血液,嘴巴里讲着中国的汉语。”

我听了这番话,内心仿佛燃起一团火,一团熊熊烈火。

从那以后,每天早上,我都会伏在窗台听学校整齐的读书声。我期待着那一天,我可以背上书包,跨进教室,和伙伴们一起放声朗读。

【篇四:汉语盘点】

结构简单而又复杂,内容清晰而又蕴含奥秘,体会汉字,发现语言的神奇。

我们惊叹于汉字结构的复杂多变,汉字造字的美妙、精巧。一笔一划间,变化无常,一个个形态各异的汉字如同蹁跹而出的彩蝶,散发着生命的气息和文化的魅力。

正是因奇妙的汉字而形成了深奥的汉语,再因深奥的汉语而织成了思绪,使思绪纷飞,组成我们五彩的生活。

借助方块字所组成的汉语,中国人宣泄自己的喜怒哀乐,抒发自己的抱负,发而为言,著之为文,绵延不绝流淌成为中国的文化长河。

余光中在《听听那冷雨》中写道:“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常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如此,一个个方块字将托起汉语的一片蓝天。

汉子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源,但是在计算机时代,我们越来越习惯在键盘上敲下一个个标准的宋体字,在宣纸上的自由书写已被渐渐遗忘,文字最本真的涵义被疏离,一场关于汉字与汉语的危机已经埋下了伏笔。有人忧:社会在进步,人类寿命在延长,青年心灵提前硬化。

汉语所蕴藏的魅力与奥秘是我们还未真正体会到的,汉语的简单是超出想象的,它能直接把明确的意思发射到大脑,由大脑接受,再回答。有的人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是因他忽视汉语,所以落后与队伍。汉语能清楚明了地把我们所要表达的情感表达出来。但是,可能不久的将来汉语已经变成哑巴汉语,语文课已经失去朗朗书声,我们自身文化的根基在流失、在受损,我们已经读不懂文言文,无法回到民族文化的精神殿堂。现在我们近现代汉语都不熟悉,无法用它随心所欲地表情达意。那么到时我们又该用何种语言,又该怎样交流?

也许,只有我们真正亲近一个个汉字的时候,我们对汉语才会有深度与热度,有了文化作文的内涵与哲理。

亲近汉语文化,守住中华文化之根脉!让文化的大河奔流不息。

【篇五:汉语盘点】

汉语,是我们中国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主要语言。中国汉语,是博大精深的,是意义深刻的,是精益求精的。要想了解中国的文化历史,就必须从汉语入手。

汉字是最优秀的艺术文字,唯有它能发展成一门“书法艺术”,在各位书法家笔下,汉字更是魅力四射。隋唐时期,我国著名的书法家颜真卿和柳公权。颜真卿创立了雄浑敦厚的新书体,人称“颜体”。他是继王羲之之后,我国书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书法家。柳公权博采众长,别出新意,自成“柳体”。他的字方折俊丽,骨力劲健。

柳公权以楷书见长。唐穆宗很赞赏他的书法,曾问他笔法。柳公权回答:“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后人把颜书和柳书并称为“颜筋柳骨”。颜真卿和柳公权的楷书,结构严谨,法度精密。据说,宋朝人将他们二人的楷书用作印刷字体,称之为“宋体字”。

欧阳询也是隋唐的书法家,他先学王羲之的书法,后学北朝碑刻,融会贯通,笔法方圆兼济,结构严谨匀称,对后世影响较大。

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唐诗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才华横溢的诗人层出不穷,今天,我们依然能读到唐朝两千多位诗人的近五万首诗歌。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诗人,有李白,杜甫和白居易。

李白性格豪放,热爱祖国山河,游迹遍及南北各地,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像《早发白帝城》、《蜀道难》等,都是无与伦比的绝唱。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人们称他为“诗仙”。

杜甫的诗,有的气魄雄浑,有的沉郁悲怆,语言精练凝重。他的“三吏”“三别”就是史诗里的不朽篇章。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技巧,人们称他为“诗圣”。

白居易的诗直白如话,通俗易懂。他的代表作有《秦中吟》、《新乐府》等。

中国汉语源远流长,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研习,欣赏汉语,可以增加汉语的美感,增进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和热爱,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

【篇六:汉语盘点】

跌和梦

跌和梦看似是两个相互排斥不能共存的事物。它们代表了事物发展的两种极端,成与败,跌落与圆梦;抑或是事物的两种不同状态,退与进,被挫折跘倒与选择继续前行。

殊不知跌和梦的关系绝非对立那样简单。跌的来临,不代表梦的破碎。楚国诗人屈原,虽受小人诬陷被贬,却依然执着不肯与佞人“随其流而扬其波”,而依旧心怀清明政治的理想,“制芰荷以为衣,集芙蓉以为裳”,著写《离骚》流传千古。可见命运中的坎坷并非强大到使理想破灭。梦的坚守不会因为多次的跌而动摇。

跌甚至可以给予梦更强烈的感召力。在现实与理想冲突时,我们可以将这样的逆境理解为跌与梦的博弈。跌利用人对失败的恐惧,妄图扑灭人对梦的执着与热情,却不知跌会给人造成一种愈战愈勇的积极影响。司马迁狱中受屈,却信念不移,数载春秋完成《史记》的编写。曾国蕃连续五次率湘军作战,却无一胜仗。但胜败乃兵家常事,他凭借其对祖国的赤诚,屡败屡战。柏拉图面对恩师不公被杀的遭遇,看着希腊社会的混沌与人们的蒙昧,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没有磨灭他心中对理想世界的梦,而是完成了《理想国》这部哲学巨著。这就可见跌不仅不能对坚定梦想的人给以沉痛的打击,反而还会使梦因为跌更加有力量与魄力去实现。

跌与梦,其关系之复杂亦体现在二者的混为一体、相互融合。缺失了跌而实现的梦显得格外单薄无依;因为跌的充实,梦才有了更深刻的意义。惟有处理好跌与梦的关系,才可以让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从跌中汲取力量,吸收经验,为梦的实现助力;同时坚定梦的不改,以梦为马,以达到理想的彼岸。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