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丛文库范文大全网!

菩提树下的顿悟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篇一:菩提树下的顿悟】

曾在菩提树下,释迦牟尼静坐七日,最终成佛。无我,无众生,凡有所像,皆为空虚。这是释迦牟尼所悟到的。

在这片黄沙漫天的土地上,矗立着一座座庙宇。拉卜楞寺就在群山怀抱中,静静地出现在我们眼前。清晨的阳光照射在庙宇的金顶上,折射出佛光的色彩。这不就是了尘心和给予力量的光芒,寻找自己的梦幻与影子吗?这圈光芒在四周绿山的映衬下显得庄严而神秘。

作为藏传佛教的六大寺院之一的拉卜楞寺,排列有序的转经筒是它的护墙。以红色为底,蓝、绿,黄色的花纹装饰在转经筒的周围。一圈圈的云纹在人们的转动下成了一条蓝色的丝带。藏族人民将六字真言放入每个筒中,虔诚地祈求平安与美满,那一个个转经筒的斑驳粗糙,饱经风霜,如同藏民的面孔,专心不容亵渎。这是他们希望的寄托,穿降红色藏袍的僧人们穿梭其间,美好而和谐。

走近一些,主殿的面貌便清晰地呈现在了眼前。金碧辉煌的琉璃瓦,朱红色的高墙,巍峨的楼门庄严肃穆。三尊佛像被供奉在殿内,袒露胸膛,双脚盘坐,笑容挂在脸上,保佑着万千藏民。

佛门总讲,"缘起性空",世上没有常驻不变的东西,一切都是由缘而生。可那些跪在佛前虔诚敬香的人,又有多少个能做到一切随缘呢?大部分是为了祈求万事顺利无忧罢了。他们被生活所挫,便把虚无缥缈的希望寄托在了佛祖身上。仓央嘉措说过:"一个人需要隐藏多少秘密,才能巧妙地度过一生。这佛光闪闪的高原,三步两步便是天堂,却仍有那么多人因心事过重而走不动。”这些私心,这些心事,又怎能瞒得过佛祖呢?这并不是真正的"佛徒″。

要正视烦恼,才能解脱;要把握现在,才能改变未来。要知道因缘得失,不由自己主宰。就如那些酥油花被融化是不可改变的事实,但与其为之而失落悲伤,不如乐观面对,这也是艺术的一种体现,不是吗?

等阳光将整个庙宇拥入怀中时,我能感觉到时空转换的美妙。抬头望天,一眼万年,我仿佛看到了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顿悟的那一刻。放下,放下……万物皆空。

【篇二:菩提树下的顿悟】

记得那是一个寒风呼啸、雪花飘舞的夜晚,我习惯性地走出门外。虽然那是夜晚,但我还是能看得清大地上的一切。

我静静地蹲在一个角落,望着纷纷落下的雪花,看冬姑娘如何给大地换上新衣。看,冬姑娘多细心啊,将大地打扮得楚楚动人。可令人不开心的一幕也呈现了。

从我邻居家出来一个女人,身后一个小女孩紧追着,只有五岁左右。女人加快了脚步,小女孩拼命想追上,一个踉跄,倒在了雪地上,一阵刺耳的哭声刺痛了我的耳膜。她大声叫喊着:“妈妈,不要走,欣欣要跟你在一起。”

这撕心裂肺的声音将女人带回到小女孩旁边:“欣欣不哭,听话,以后要听奶奶的话,知道吗?”眼泪在女人的脸上形成一条条沟壑,她轻吻了一下小女孩,缓缓起身,眼睛没有离开小女孩,脚却在挪移着。

小女孩意识到母亲对自己的不舍,想要站起来追过去。但是迟了,不知是什么时候,奶奶抱住了小女孩。小女孩拼命地挣扎,却怎么也挣脱不了那双大手。绝望中的女孩哀求道:“奶奶,求求你放开我,我要妈妈。”奶奶的手,依然紧紧的。雪花已经在他们身上留下一层白。而那个女人,在小女孩的挣扎声中,渐渐消失在一片白茫茫里。

这凄凉的情景,这“狠心”的母亲,这深深的母女情。那双失望落魄的眼睛,那无谓的挣扎,让我泪眼蒙蒙。

世界情,人间爱,这无奈分开的母女,在20XX年的冬天,让我深深地顿悟,世界上最幸福的事,就是永远和自己的亲人在一起,永不分离。

【篇三:菩提树下的顿悟】

水往低处流,低处纳百川。

在千山惊鸿一瞥,在浮光掠影中雁过无痕,却只是偶尔惊艳少有惊心动魄,兴趣盎然而去,还着些许失落归来。

在历史的长河中,多少文人墨客在人生的低处收获了别样的风景,滤去了世俗的尘埃顿悟了别样的境界。

踩一地落英,留一身余香,越过以隐蔽的丛林,听一溪淙净清泉。让我们伴随着陶渊明先生的脚步,顺着低处的溪水,去寻找一片世外桃源,体验别有一番滋味的人生境界。我慨叹陶渊明先生的美好志向和与世无争的归隐情怀。他在人生的低处看到了官场的邪恶与腐朽,他不为五斗米而折腰,他是官场上的智者,是君主的贤人。我又慨叹陶潜先生容纳百川的情怀,他耳闻世俗风雨,眼见世俗雷电,却道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人生哲理。也许,只有在陶潜先生的低迷之际,他才能顿悟另一种人生,他才能容纳世俗的风风雨雨。

于是,我说:低处,顿悟归隐情怀。

抹一缕清风,邀一轮明月,挽一片深林,听一曲幽幽琴声。是的,我们逃出了芜杂的人世间,与王维来到了深山里。山林的静美,无不使我们想长久居住在深山草屋里。在晕黄的月光下,我们和着清风,对酒当歌,大谈人生。我们丝毫不觉得有满眼的寂寥与落寞。耳听王维轻吟:独作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名月来相照。”我仰慕王维的隐世情怀因为我听出了他对喧嚣城市的厌恶和对山高水长美好生活的向往。漂浮的新总会有沉静的一天;荡起的秋千总会有停歇的一刻;产身的羁绊总会有划落的一次;流水总会有注海的一幕。只有低处才能容纳百川,只有低处才能顿悟人生。

于是,我说:低处,顿悟宁静人生。

泛一叶孤舟,捧一手碧波,摇一回双桨,听一种心愁。我已在湖岸上看了她许久许久,凄美清瘦的她总喜欢怜花自惜,隐隐约约听她在吟唱:“只恐双溪舴艨舟,载不动许多愁。”她还是抵不住与朝夕相处的相公分离的哀愁,孤寂的滋味早已溢满心头。不错,李清照,正是在人生的低处,体会到了人生的痛苦和分别的辛酸。我爱她,却不言说出;我疼她却又相隔甚远。憔悴的人儿还是默默承受人生的痛苦。伤感,离愁,我们在低处顿悟。

于是,我说:低处,顿悟辛酸离愁。

经历低处的痛苦,容纳大千世界的辛酸苦乐,让低处的河水来诠释世间风格迥异的美,让低处的百川,汇集一汪明净的湖,照亮彼此模糊又隐约的心……

【篇四:菩提树下的顿悟】

摩擦是阻止两个物体接触表面发生切向相互滑行或者滚动的现象,殊不知,摩擦除了产生力,还有人生。——题记

墨汁与宣纸的摩擦,产生的不只是字,还有中华文明的书法艺术。马蹄与大地的摩擦,产生的不只是金戈铁马的战争,还有绵延千年的万里中华。云层与云层的摩擦,产生的不只是风雨,还有不觉耳际的时代浪花。

殊不知,摩擦除了产生力,还有人生。

自从板块间相互摩擦开始,就注定,不只是力。

鸟儿克服了空气的摩擦,学会了飞行;鱼儿克服了水的摩擦,学会了遨游;人们克服了生活的摩擦,学会了生活。

摩擦,不仅仅是阻力,你要一直相信。给自己信心,当你克服了艰辛,回头,微笑,原来摩擦还有推力,对,其实摩擦一直是两个力。

亘古至今,摩擦阻力有多大,推力就有多大,这不仅是科学,更是信仰。

梦想与现实的摩擦,产生了悲喜心情;语言与语言的摩擦,产生了口角冲突;信念与信念的摩擦,产生的不仅是放弃,更有坚持。

摩擦,不仅存在于表面。

将相和的故事想必大家听过,如果没有将相之间的摩擦矛盾,怎么会有日后的亲和和赵国的长期安康。

人与人的摩擦,产生的不只是恨,还有爱。

摩擦,亦艰难或困苦,造就了多少坚毅的人和坚强的心。

如果不是无数无灯的阻力,是否会有凿壁偷光的美喻;如果不是无灯读书的困苦,是否会有囊萤映雪的佳典;如果不是人生的艰辛与坎坷,是否会有胸怀家国天下的奋起。

答案亦然,心亦然。

殊知,摩擦出了产生力,还有人生。

某日,当你无意与摩擦擦肩,不要徘徊,不要放弃,那是上帝给幸运的你的唯一信仰。——后记

【篇五:菩提树下的顿悟】

躯体内奔波的酸痛还未消散,斑驳白发间的沙尘还未洗去,别离时的泪痕还未洗去,朋友们的赠诗还在指尖。他来了,带着一颗满是疲惫的心来了。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呼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一片小筏在夜里寂静的三峡中荡着。月光照在河面,光却大都被反射殆尽,照在凄清寒骨的林间,斑斑驳驳像是他稀疏的白发,而河水,却墨一般蓝的十分深邃。踱出船舱,倚坐船头,举觞共饮,与伙伴歌着“窈窕之音”:“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看似欢歌,实则借杜康排解心中积攒的忧愁与苦难。当“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时,苏子便“愀然,正襟危坐”了。在这样的凄清之夜,竭力嘶喊却只能听到袅袅回音的空无之地,听闻到如此悠长,“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之音,谁人不感伤许久,何况是苏轼,这个只有影子相伴的孤独的,走在人生低谷的人呢?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吗?他一顿。

这里不正是“孟德之困于周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之地吗?他又一顿。

这种一世之雄,而今安在哉?他想“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但世上哪有这等美差,有的只是逝去的时光与岁月。算算自己的年纪,元丰五年,此时的他已是四十五岁了。时光早已殆尽他年少时的锐气,将忧郁刻在皱着的额头皱纹间。他并没有太多的时间了。而在这人生走势不振的时间里,总让人不自觉想到死亡二字。这时的他是害怕的吧。

人为什么会惧怕死亡?大概是他并没有给自己的人生一个完美的答复,他并没有完成一切他所要完成的诸多事物,没有在世界上留下些什么,他怕自己将带着遗恨走完一生,在时间中挣扎,却越陷越深。苏轼现在正在这个阶段,他怕自己无法走出来,永远的留在这里,枉了自己来世一趟,怕自己真成了名字中的“轼”,到头来不值一提。

舟泛开琉璃明镜般的湖水,月拨开臃肿厚重的云雾……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他始悟。

天地于那一瞬间不在发生变化呢?万物都在遵循着自己的生长规律,在自然的周期中发展,就像是回环往复一般。对于这种几近特定的规律,万物又似乎与自己的生命一样,无穷无尽了。所有的事物都有自己的归属,没什么值得羡慕,没什么值得悲叹。感受这造物主给我们的神奇世界,“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去享受快乐,感悟忧虑,为活而活,尝遍这人间百态,到头来也许就不枉这一行。也许,他此时的悲伤,也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情调……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享受吧,用美好的文字记录吧,留下每个愉快或是不愉快的回忆,总是一笔财富,总能让人在这世上留下点东西……

他终悟,提笔,挥下浓墨重彩的、永远的——《赤壁赋》。

【篇六:菩提树下的顿悟】

人生不在于活的长与短,而在于顿悟的早与晚,人生往往只需要一个顿悟,不可预见,只可遇见!

一个烈日炎炎的星期天,我正无聊地待在家里,一副游手好闲的样子。忽然,我看见爸爸正在安静的待在书房里读书,俨然一副书生模样。我一看爸爸手里的书,纸张已经微微泛黄,但是书却十分平整,一尘不染。书很厚,爸爸读得很认真,看见爸爸少有的这副神情,我不由好奇了起来。

爸爸察觉到了我的到来,把书合上,我看见书上的四个大字,“三国演义”,我不禁哑然失笑,询问爸爸:“这本书我好久以前就读过了,你怎么现在才开始读?”爸爸并没有感觉窘迫,而是心平气和地对我说:“这已经是我第五次读这本书了。”我感到疑惑,便问爸爸“为什么一本书要读这么多遍,难道不会觉得乏味吗?”爸爸便回答我:“一本好书看多少遍都不会厌倦,因为每当你再读一遍,都会悟出不同的东西出来,这也就是顿悟吧。”望着爸爸认真的神情,我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但还是出于对爸爸所说的那句话感到好奇,便开始开始重读以前的旧书,想要找的爸爸说的那种体会。

从那以后我便养成了读书的习惯。虽然学习渐渐开始变得繁重,但是我依然没有打断这个习惯。只要每天一有时间就会开始读书。因为每当我在书中的世界里沉浸下来,身上的疲惫和压力就会全部消失。在书中,我一会儿乘坐“鹦鹉螺号”遨游海底世界,一会儿又和鲁滨逊在岛上共同冒险。我也渐渐明白了爸爸当时对我的教诲。

很多事情也许不像表面看上去的那么无趣,也许,你只要透过表面体会它所蕴含的,也许就能找到不一样的乐趣。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