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丛文库范文大全网!

母亲的小窗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我的父母养育了5个子女,我是最小的女儿。多子女的家庭,在经济不发达的岁月里,其种种艰难,让人不堪回首。但是,我的父母却从不因此而哀怨叹息,他们总是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
  
  后来,哥哥姐姐们陆续工作并成了家。但是,他们仍然需要父母的呵护和照顾。于是,我的父母又开始了人生中新一轮的抚育工程——为下一代带孩子。当时,母亲一边侍候嫂子的月子,一边看护刚刚几个月的外孙和一个又唱又跳的小孙女,同时,还做着一大家子人的三顿饭。
  
  我大学毕业后,就一直留在父母身边。结婚后,也挤住在父母家里。我亲历了父母由照顾别人到需要别人照顾的全过程。1992年,父亲不幸先逝,母亲受到极大的打击,身体也每况愈下,原本就有的关节炎、高血压、心脏病更加严重了。最初,她还可以拄着拐棍在屋里走动,偶尔也会缓慢地挪动脚步走到院子里。但更多的时候,母亲只是坐在火炕上,守着那扇唯一的窗户向外凝望。
  
  那时,我们家住在市体育场东侧的一条巷子里,有前后院,院子里原有一棵大杏梅树、一棵樱桃树和一棵丁香树,后来,我们又栽了几棵香椿树。每到春天,母亲会亲手摘下一束束丁香花送到几位邻居大嫂的手里,还总是逼我把刚摘的香椿芽送给左邻右舍尝尝。她还亲自把杏梅、樱桃送给在门前玩耍的邻居孩子吃。我家在这里一住就是40多年。
  
  整条街上的日式旧建筑有一个突出特点:各栋房之间距离狭窄,且不大注意采光。我家的房子与东院那栋房之间,仅有1米多宽的距离,故两栋房之间省去了隔离墙;母亲住的那间东北屋只有一个朝东的窗户,1米多高,有两扇对开的窗扇组成,每扇有3块20厘米见方的玻璃,南扇的中间那块是个可以开启的小气窗。打开我母亲屋里的东窗就可以与东院在西屋窗前用缝纫机做活的老贾大嫂握手。东院是一栋二层小楼,共住了贾、孙、徐三户人家。
  
  80岁以后,母亲担心摔倒会给儿女增加负担,所以,一个人在家时,她基本上不走动,就守着那扇东窗坐着。这扇窗户可以望见整个东院和一段儿小街。夏天,老贾家的窗和我母亲的窗都开着,母亲就坐在窗前与老贾大嫂唠家常;天冷时,窗户关上了,但透过玻璃仍然可以看到外面的世界;有时老贾大嫂或者其他到那院办事的居民组长、串门的邻居,也会走到母亲的窗前,和母亲打招呼。母亲就打开小气窗与他们唠唠嗑。
  
  每天我一回家,母亲就会告诉我,老贾家发生了什么新鲜事、老孙家谁谁来了、徐家两口子吵架了、居民组长又来通知什么事了……我则带着工作一天的劳累与烦恼,耐着性子听她老人家絮叨,这耳朵听那耳朵冒,有时还会在心里埋怨:我哪有时间听这些琐事。
  
  现在我好后悔!怎么就没想到一个行动不便的八旬老人,她需要什么?难道仅仅需要吃的东西,即使那是最好吃的?老母亲从早望到晚,盼着有个与她说话的人,盼着我早点下班守在她身边。试想,老母亲孤独无助地坐在窗前,望着外边的世界,心中该是多么凄苦!
  
  母亲不愿孤独,不想寂寞。即使在因为脑血栓而瘫痪、失语的时候,也盼着我能多陪陪她,说话给她听。每天早晨上班时,我会趴在母亲耳旁告诉她,我去上班了。母亲就用那只尚能动弹的左手拉着我的手,眼里流露出不舍与希望。我告诉她“下班马上回家”,她才满意地放手。护理母亲的刘嫂告诉我,每天到下午四五点钟时,母亲就侧头盯着墙上的挂钟看,那是盼我下班回家。每当听到我进屋的脚步声或讲话声,母亲就会立刻睁开眼,有了精神。有时,我想给她惊喜,会轻轻走到她身边。每当此时,她高兴极了,急切地示意我扶她坐起来。我立即上炕扶起母亲与她面对面坐着,为她梳头,教她发音说话……母亲像孩童一样开心,而我的内心却是潮湿的。
  
  如今,母亲已离开我们近十年了。每当看到那扇小窗,我就会想起我的母亲。现在,我终于明白了母亲为什么守着那扇小窗凝望。那扇窗户,是母亲老年时的万花筒,是她与外界联系的唯一通道,是她排解孤寂的窗口。母亲的小窗,是母亲企盼的世界呀!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