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丛文库范文大全网!

自有花开时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篇一:自有花开时】

雨天又降临到了我的头上。淋着雨,走在学校窄窄的楼与楼之间过道里,水在脚上正演着精彩的舞蹈,我感受到了它的精彩。渐渐地,鞋子里充盈着雨水,将失落、疲倦从脚底全部抽了出去。

每天都是从晕沉中开始的,上学的路上一尘不变的人、汽车、红绿灯,不断重复着昨天走过的路。我看了看手表,来不及叹气,快步走进校门,老样子,今天又要迟到了。突然又想到,下周学校又要来查早读,老班又安排我来带早读,可我这样的迟到,下周再说吧。

教室里的大家还是躁动不安,我也是,还未从刚刚与时间的追赶中平静下来,时不时地,我从老师的课堂神游出来,盯着窗外,杉树在向我挥手,窗户是严严的关着的,我听不见杉树向我说了什么,只能看见它不停地挥手,我真想打开窗户与那杉树好一番交流,想请它为我拂去心中那一层层的疲倦,一层层的烦躁,让我能静心,让我能思考。

低头继续盯着我的课本,一个一个字映入我的眼中,可却只有一半或是更少的字能进入我的脑子。真让人烦,课一节一节流过去,像水一样,像河一样,或许我从课堂中得到了一杯水,但却让我用这样的一杯水面对一条江,我无能为力,强行对抗,每次都被冲了回来。

趴下来好好睡一觉吧,或许这样能让我下一次有机会战胜那条江水,我沉沉地睡去。我梦到我与大江周旋,与它搏斗,一惊,老师已经在讲台上站好准备开始上课,我起来,来准备一个新的自己。

走出了教室,走出了教学楼,雨哗哗的淋在我的头上,风呼呼拂过我的双眼,我望着紫色的百合花,我想,明天我会不再迟到。

【篇二:自有花开时】

在我的小时记忆中,书就是方方正正一摞摞纸叠在一起,上面爬满了像小蝌蚪似的字,密密麻麻。后来上小学看了《木偶奇遇记》,这是我第一本书吧,书中匹诺曹说谎鼻子会长长,当时我深信不移,说谎时都要摸下鼻子,担心会不会长长。

最近看的《青草的骨头》讲的是文革时期的事儿,那时要对付“牛鬼神蛇”,不巧,大水他爸就是,故事在这大背景下发展,妈妈开始抽烟,弟弟小舟性情大变,文笔简单隐忍,苦涩带着丝丝温暖,一下一下敲击着心的最深处。我最喜欢的人是大白,他霸气的罩着他的朋友,他说不喜欢的都是破玩意儿,大水有他,真好。“青草是有骨头的,”读完之后,欲哭无泪,感触很深,有一种说不出道不明的情愫围绕在心头。

我梦幻过灰姑娘的水晶鞋,惋惜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崇拜拥有钢铁意志的保尔,赞叹坚强不屈的简爱,叹息碌碌无为的祥子,令人哭笑不得的阿Q,向往鲁宾孙的漂流、格列佛的周游,留恋西游记的妖魔鬼怪……我如一过客,却好像不是,走进,走开,或许更远,笑他们所笑的,悲他们所伤的。在书里,是另一个世界,专属于我的个小小的空间,捧起一本好书就拥有了一分绝美的心境。

不论是读历史的厚重还是生活的轻松,生命的苦难还是自然的感悟,一首诗还是一个故事,当你的视线与文字相遇时,就是一种缘分。因为真心,没有所谓的深刻浅薄、智慧愚钝。正像黛玉所说的:“我是为了我的心。”读书也是为了自己的心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篇三:自有花开时】

当你的窗上布满灰尘,毫无例外地,你眼中的天空将会是一片阴霾。当你的心灵蒙上尘埃,眼中所见的一切便会不复光彩。曾有一言“心中无敌者,无敌于天下”而放在此时,便应是“心中光明者,光明在天下”。

在商业精神甚嚣尘上的浮躁年代,不可胜数之人被金钱、名誉玷污了双眼,在他们的世界里花天酒地,纸醉金迷,布满尘埃的世界中再无一方净土可供他们休憩,徒增一丝悲凉。而在此时,又有多少人可以拭净心灵,用清澈的内心感悟世界的美好?当大部分人认识到这一点之时,世界又会是另一番光景。

拭净心灵,方能正视失败,改正错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一颗正视错误的内心。1970年12月7日,西德总理威利·勃兰特在华沙犹太隔离区起义纪念碑前屈膝而跪,为纳粹侵略的死难者默哀。这一跪,是发自内心的忏悔,透过它,看到了一个高尚的灵魂。没有丧失尊严,取而代之的是,德国受到了世界的尊重。既然错误已无可挽回,正视它,便是最好的选择。而反观另一个在二战中为世界带来巨大灾难的国家——日本,即便多年过去,也不肯为犯下的错误买单,因此引起了世界多国的愤怒。拭净心灵,透过澄明的窗子正视失败与错误,公道与尊重,自在人心。

拭净心灵,方能提升自己,获得成功。众人皆醉之时,醒着的人便要搽亮双眼,透过一丝明朗找寻机会,成功。“获取人家在制造枪炮,他们在制造手表,等到硝烟最终散去,人们定睛一看,只有瑞士设定的指针,游走在世界的手腕上。”余秋雨在《行者无疆》中如是说。瑞士作为一个中立的旁观者,在世界沉浸于战争之时用钟表之精致征服了世界,用沉着厚重之心灵获取了属于自己的成功。

当拭净心灵,世界也会随之豁然开朗。

心灵是一个人感受世界的窗户,心灵蒙尘,人生便也一片阴霾。《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言语犀利,达西则是傲慢自大,心灵上的尘埃让他们屡次错过对方,隔着那层脏兮兮的窗子,内心中对对方永远有着傲慢与偏见,幸而他们及时改过,拭净心灵的他们终成眷属。

当今社会,我们隔着一层污染的窗户去看向社会,于是流言蜚语,愤世嫉俗层出不穷。改变态度,净化心灵,是社会之责,也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是对当今社会的一剂良药。

上帝赋予我们一双明亮的眼睛让我们欣赏世界的美好,只有拭净内心才能最终感受到这世界的曼妙。

【篇四:自有花开时】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四大名著》是其中的四朵奇葩,栩栩如生的人物,生动曲折的故事,蕴含深刻的哲理,让人记忆犹新,爱不释手,让我们一起去走进他们的世界,去感受他们独特的风采吧!

“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一曲动听的歌儿,把我们拉回《西游记》的世界里。唐僧师徒四人在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成功取回真经,让人惊叹羡慕,更让人深思,是什么力量推动着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完成取经使命呢?原来是一个“敬”字,是事业的追求,对责任的崇敬。你看那文弱的唐僧,信念坚定,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念念不忘取经重任,百折不挠,九死一生,一往无前,不取真经誓不回。你看那孙悟空,一路降妖除魔,百折千回,无怨无悔,为了是心中的理想,此行的重任。

在人人把职业当做养家糊口的累赘时,当个个只盼着早日脱离工作的苦海时,唐僧师徒四人的敬业精神是否让你眼前一亮,心中为止一动?如果人人肩负起自己的使命,履行自己的职责,把职业当事业,把任务当目标,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

刘备从一个寄人篱下的小小县令,最后成为鼎足一方的蜀汉帝王,他如何打天下的呢?原来他得到了一位神人“诸葛亮”。诸葛亮出山之前,刘备虽文有孙乾糜竺,武有关张赵云,却一败再败,奔走四方而无立锥之地。可得到诸葛亮之后,联吴抗曹,赤壁之战以及后来的进军益州,奠定三分天下的局面。前后如此变化靠什么?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所谓“得卧龙,得天下”,诸葛亮足智多谋,神机妙算,更重要的是他对形势洞若观火,天下大事了然于胸。

没有过硬的本领,没有扎实的知识,没有超人的智慧,尤其是没有过人的胆识,怎么会取得事业的巨大成功?而今我们学生正处于求知的阶段,更应该好好学习,增加知识,提高我们的才干,才能为我们以后的幸福生活打下基础。

一百零八个绿林好汉聚在山东梁山,喝着酒,吃着肉,拜宋江为大哥,但宋江既无绝世姿容,又无高超武功,那他为何做了大哥呢?原来靠的是一个“义”字。宋江在上梁山前,乐善好施,但凡有困难,宋江总是慷慨解囊,博得一个“及时雨”的美名。上梁山后,他又改聚义厅为忠义堂,竖起替天行道的大旗,处处以梁山大业为重,处处替梁山兄弟着想,他的“义”就是“德”,正因为宋江具有众人敬服的品德,所以才赢得大家的拥戴,才会把梁山事业推向全盛时期。

在当今竞争激烈时代,光有知识,没有品德,同样难以大获全功,爱国,宽容,感恩、诚信、博爱,这些都是做人最基本的品格,处于成长阶段中的我们青少年,既要学好知识,更要砥砺品格,加强修养,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才。

“敬”、“智”、“义”这难道不比黄金重要吗?现在让我们一起去体会书中乐趣,去领会那比黄金还重要的东西吧。

【篇五:自有花开时】

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

——三毛

早在宋代时期,真宗赵恒就意识到书籍的作用,“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一个人的成长,与其阅读息息相关,读书可以提升人的修养;而一个民族亦是如此,民族的精神境界,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所以说,呼吁全民读书实在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只有全民参与读书,让在图书馆拍照的人们真正回归阅读行列,我们的民族才会进步。

翻开书卷,开启一番心灵探索与发现的旅程。遨游在诗词的长河中,你能嗅到孟郊“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高中之后的得意;你能看到辛弃疾“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中无人可以诉说的复杂痛苦之情;你能听到李太白“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催心肝”中空有抱负却不能为国效劳的郁郁不得志;你能触到纳兰性德“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心酸入骨的相思之情;你能品到张可久“山中何是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中生活的恬静与惬意……古人云:所谓美人,以花为貌,以鸟为声,以月为神,以柳为态,以玉为骨,以冰雪为肌,以秋水为姿,以诗词为心。这“以诗词为心”大概便是书中自有颜如玉的最高境界吧!

翻开书卷,展开一段与大师们淋漓尽致的谈话。溯游在我国经典名著之间,你听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谈道“人类总是缺乏自信,进进退退,走走停停,不停地自我损耗。”这告诫我们想在通往成功的路上少走些弯路必然要自信。终生淡泊名利的钱钟书通过《围城》告诉我们生活本就是一座大围城,人永远逃不出无尽的压力与束缚,既然都推不倒这堵墙,就要学会如何在围城中活的精彩。如果你感觉生活充满挫折,不妨读一读余华的《活着》,书中用沉郁的情节带给我们的却是充满希望的明天,挫折与不幸既是人生伴侣,又是人生的一笔财富,它能使人清醒,催人奋进。书中保藏着全部往昔时代的灵魂,好书是智者思想的备份。吃得苦的读书人总能在阅读经典中汲取精华,从而变得心静了,气沉了,少了计较,多了雅量。

翻开书卷,做一场流浪在异国他乡的梦。翱翔在外国的典籍中,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勾勒出加勒比海沿岸小镇的百年兴衰,悲剧的结尾告诉我们永远别畏惧孤独,唯有孤独才是永恒。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告诉我们追求名利本身没有错,但这不该是我们奋斗的唯一意义,要时常打磨自己内心最真实的声音,永远别放弃最初的梦想,试着尝试过忠于自己内心的生活。如果你没有动力前进时,请你去看看读外国名著可了解外国文化的根源和发展,增强对人性、人生的理解,了解社会,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进而加强人文精神的培育,一生受用不尽。

夜深人静、细雨如丝的夜晚,品一杯香茗,与书相拥,思绪在文字间游走,情感在文字间跌宕,这该是多么美妙的事情!读书吧,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让我们拒绝做一个“金玉在外,败絮其中”闲人,成为新一代高颜值的富翁!

【篇六:自有花开时】

古诗文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它以简明的语言、和谐的音韵表现了炎黄子孙的智慧,赞美了山川田园之美,叙述了对民间疾苦的同情,抒发了仁人志士的爱国情怀,表达了个人志向,讴歌了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

诵读古诗文是一件美好的事情,我们班的班级特色就是“古诗文诵读”,在蒋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诵读了许多经典的诗作。

从“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中我们感受到“诗圣”杜甫的爱国情;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体会到“诗仙”李白的思乡情;《冬夜读书示子聿》、《观书有感》都是讲有关读书的道理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告诉我,从书上学知识终归是有限的,要深切了解必须亲自实践才行;“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告诉我们,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清澈,人需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心智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

上星期五,李冲借我一本古诗书,回家后,我写完作业,便拿出来翻看。一句早已熟悉的诗映入我的眼帘时——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我不由细细品味起它的意思:春天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以收到成千上万颗粮食。我忽然想到,我们现在不正处在人生的春季吗?如果我们现在就播下一颗颗学习的种子,到时候不就能收获成千上万颗谷子吗?时间如流水,一去不复返,现在是学习的大好时光,如果不好好努力,等“白了少年头”,就只能“空悲切”了。

这时,一个个古人勤奋学习的故事在我的脑海中浮现——凿壁借光,囊萤映雪……看古人学习是如此刻苦,我们现在的条件可比他们不知好了多少,不是更应该努力读书吗?

“处处留心皆学问”,“细读诗文品真理”,让我们怀着一颗好奇之心,怀着一颗求知之心,去探求古诗文中的奥妙、真理吧!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