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丛文库范文大全网!

何妨吟啸且徐行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篇一:何妨吟啸且徐行】

有阳光的地方就有阴影。社会的阴影存在于陶渊明躬耕过的晋代,存在于欧阳修吟咏过的北宋,也存在于我们身边。生活就像个玩笑,于是王安石发出了“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的感叹;生活也像个双面人,既让你获得美味的糖果,又令你遍尝苦涩。

如何对待社会中的黑暗?陶渊明种豆南山下,借饮酒赏菊忘却生活中的痛苦;欧阳修兼济天下,奖掖后进,让我们深刻领悟到“天空越是黑暗,星星就越发璀璨”的道理。我也许无法像欧阳修那般将生活酿成一壶美酒,但我会始终保持着苏子“何妨吟啸且徐行”的从容淡然。

托尔斯泰有言:“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诚如斯言,光暗兼程的人生旅途才走得出滋味,一成不变的成功最后只剩下寂寞。但有多少人能真正明白?或杞人忧天,或退避三舍,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成了一只“鸵鸟”?

反观七八十年代的人们,为了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即使误入“大跃进”的沼泽中,仍顽强拼搏,他们身上的那股拼劲和血性,难道在我们这代人身上荡然无存?

不!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没有多么出类拔萃,但他们保持着独有的一份恬静,笑对人生黑暗。他是《站在北大上》的甘相伟,从沉寂的北大保安变为一名莘莘学子;她是盲者歌魂张玉霞,用有声歌喉打破无边黑暗;他亦是昔日“飞人”刘翔,面对伤痛,淡然决择。他们正如康德所言:生得伟大者,笑对无常。不是生活选择了他们,而是他们掌握了生活;不因黑暗而退缩,不因炙手而焦燥。

遍观中华五千年,历史的影片晦明变化。中国共产党的星星之火燎遍大地,改革开放之明星熠熠闪光。先人用光明的火把驱散黑暗,现在我们手握这把光明,无愧于先人与来者,我们也应用自己的方式点亮黑暗:放眼于冬小麦,做心灵的独行者,乐于与黑暗为伍,让一簌簌流光溢满黑暗。坚信诗人西川之言:在一个晦暗的时代,你是唯一的灵魂。

【篇二:何妨吟啸且徐行】

夸父为了逐日,最终渴死在了旸谷。当他的血肉之躯被融化进金黄的太阳中时,画面是何等的悲壮而雄浑!他以飞蛾扑火般的牺牲惨烈地完成了对太阳的追逐,他是伟大的。但,冷静下来细想,若要照亮黑夜,除了逐日,夸父本能找到更合适的办法如果他在发觉逐日的难以实现后及时转弯,那么凭借天赋和资质,他理应能创造出更不朽的功绩。由此看来,审时度势,适时转弯是何等重要!

正如国学大师季羡林所说:人生是一片丰饶的森林,既有深山大泽,也有宜人平坡;既有杏花春雨,也有塞北秋风。行走于人生的旅途中,风光与障碍同在。有人偏只要风光不愿有障碍,于是绞尽脑汁同障碍作斗争。殊不知,有些障碍根本就难以战胜,比如说残疾…………“贫困,世人的追捧。难道说刘伟非得重获双臂才能取得成就?难道说法拉第非得衣食无忧才能钻研科学?成名后的马尔克斯非得把络绎不绝的访者一一赶出门外才能潜心创作?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既然生活给了你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山,就请绕开它吧!何必急急忙忙以一种对抗的方式来证明自己并非软弱可欺呢?你要往前走,而非陷入那无谓的挣扎之中,以致无法自拔。

古时阮籍驾车出游,却不爱走正路,结果路至穷途,便大哭而归。想一想,生活中遇到“穷途”的机会何其之多,除了用哭泣宣示绝望,就没有其他的选择吗?学会绕开眼前的障碍或许局面就截然不同。假如史铁生始终难以忍受瘫痪带来的痛苦,便无法创作出《我与地坛》这部伟大的作品,彰显人间温情呢;假如宋濂总是介意自己蕴袍敝衣,羡慕他人珠缨绮绣,又怎能治学不怠,以刻苦求学之精神流芳百世呢;假如居里夫人耽于名利,又如何在科学的探索中不断前行,成为世人眼中的神话。要明白,我们的目标是远方,而不是去战胜脚下的磐石。唯有学会转弯,我们才能将精力集中在更为重要的事情上,取得更耀眼的辉煌。

大雪压青松,松直而不弯,终因无法承受重压而被折断,谷穗累于枝头,稻及时弯腰,使得那粒粒果实继续沐浴阳光,聪明的我们,更不应该在本可避免的障碍前浪费光阴。学会转弯,就是学会变通,学会用更有效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人生之路,山水阻隔,在所难免,但山重水复亦有路,何妨转弯复前行?

【篇三:何妨吟啸且徐行】

曾听说过一句话:“寻一把摇椅,卧看星辰日月,寻一本古卷,笑看天下苍生。”多么美好的意境!然而在这个愈发喧嚣的世界,声色利诱,灯红酒绿似一张无形的网,锢住我们向往宁静之心。于是,有人便想要逃离,逃离这个纷乱喧嚣的社会…

逃离者正如左靖,这个于艺术圈尽享盛名的艺术总监,因为厌倦了城市的喧嚣,便回归乡居生活,逃离到那个远山含黛,百鸟鸣唱的,碧绿小山村,当起了“高调隐者”。的确,乡村的时光是美妙的村庄有袅袅的炊烟,有微微芬芳的泥土味儿,还有那诗意的心灵的宁静。或许,此举令他收获了心灵的宁静,但,逃离终究不是寻求宁静的方法,正如莫言所言社会生活本来就是喧嚣的;或者说喧嚣是社会生活的一个方面。就此可言,我们无法改变也无力改变这个社会的喧嚣,既然如此,若心之所安,则无妨喧嚣。

心之所安之人,正如弘一法师。明镜止水以成心,青天白日以应事,霁月风光以待人。这句偈语恰是弘一法师一生的注脚。年少得意功成名就,他却并不为明缰利锁所困,而是以高洁的操守捍卫心灵的净土。我想,他的一生,正如一副缥缈悠远的水墨画,大片留白下万千浮云,尽入眼中,小水丘壑尽于心中。心之安处,华枝春满,天心月圆,坚守本心,不为俗世所扰,与喧嚣的世界独嗅一脉花香。

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人间,没有人可以将日子过得行云流水。我们必须面对这个社会,面对这个社会的喧嚣,然而,若保持内心的宁静,喧嚣嘈杂又有何妨?

保持内心的优雅,三毛于撒哈拉沙漠之中赏日出日落。内心优雅宁静的她,与荷西投入沙漠的怀抱,看到了她那那朵依米小花。正如她所言:“做一棵树,站成永恒,一半在尘土安详,一半在空中飞杨,一半洒落清凉,一半沐浴阳光。”三毛,这个心之所安的女子,于沙漠中尽享阳光。

我心所安,是村上春树“风中的曼舞”;是爱丽丝·门罗的潜心研学;是艾伦·图灵的孤寂前行。纵然这城市如此喧嚣,他们却仍于纷扰嘈杂中觅得一朵白莲花。

我心安处,自有清风相伴,晨露曦微;我心安处,自有高木春风,花好月圆;我心安处,滤去这世俗繁华,何妨喧嚣?

【篇四:何妨吟啸且徐行】

去年十月,音乐才子高晓松自创“流氓体”走红网络。从“广积粮,耍流氓”到“举头望明月,低头耍流氓”,“流氓体”将我国主流文化观点悉数调侃。对此,有人认为高晓松未免太低俗;我却认为,调侃一下,又有何妨呢?

“流氓体”的诞生及流行,是当今人们想要释放压力的心理体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耍流氓”,此句一出,会心一笑间,压力烟消云散。刘邦的豪言壮语并不会因这一时的调侃而失去其原有的豪迈色彩,人们也不会因这一时的调侃而改变对汉高祖的评价和看法。既释放了压力,又拉近了自己与历史文化的距离,有何不可?

我不禁想起了曾经风靡网络的系列漫画:“杜甫很忙”。在这组漫画中,杜甫一改往日沉郁形象,指点江山、体察生活,各种场合都可见其身影。当时照例有不少人忧心忡忡,认为这将对主流文化造成冲击,杜甫心系天下苍生的正统形象将受到损害。可是,在这场狂热消退以后,我们重新面对杜甫:他在我们心中忧国忧民的诗圣形象受损了吗?没有!我们只是记得曾有“杜甫很忙”,记得“诗圣”曾如此贴近我们的生活,在崇敬之余,我们对杜甫也多了一分亲切感。

由此可见,调侃并不会对已有的主流文化体系造成冲击,它只是拉近百姓与庙堂之上的文化距离的一种方式,是一场全民的自娱。调侃无害。即便是像“流氓体”这样略显恶俗的网络语言,在热度消去以后也就归于尘土,不再被人提起。

我们没有必要将轻松随兴的调侃视作文化山头上的猛虎,如此严肃地对待。付之一笑,笑声过后,压力散去,调侃也不再被提起。甚至有时我们自己也可以学着调侃一下周围的生活,给自己减减压,也给他人带去一丝快乐的心情。毕竟时刻板着一张脸,再美好的生活也会变得暗淡无光。不是吗?

调侃,调剂了我们的生活,其实无妨。各种语体的出现、盛行,也没有必要惊慌。若是下次再看见“××体”铺天盖地而来,嘴角轻轻上扬,笑说:调侃一下又何妨?

【篇五:何妨吟啸且徐行】

“春也百草榛榛焉,感其生而悼其死;夏也万物熙熙焉,见其盛而知其阑。”时光匆匆,岁月无情,大自然却依旧在我们身边绽放绚烂的风景。人生是一场旅行,重要的不是终点,而是在这过程中修行顿悟。

从前的日色慢,车马慢,而今人们的生活又快了好几个八拍?人们过分地重视人生的输赢,好像人生下来就是为了成功。“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当社会中的人们都拿着计算器衡量值不值钱,都成了钱理群先生所言“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社会的各种问题也开始凸显,精神沦陷,道德滑坡……我们拼命地向着终点赶路,却将灵魂甩在了身后。

人生只剩下了结果,风景都成了应付,生活都成了将就。

梭罗,宁愿花一天的时间坐在桦树林间,倾听林中马车驶过的声音;苏轼被贬黄州,人生当处逆境,可他在山中吟诗作赋“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尽情享受舒适惬意的田间生活…。比起当下整天在城市中碌碌奔波的人们,他们更懂得过程于人生重要的意义。当我们放下纷繁的世俗杂念,放下那所谓巨大的“人生志向”时,而是懂得于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品格,锻炼自己的修养,那一切的结果,都可以风轻云淡。

《金刚经》有言:“一切皆有法,如梦幻泡影;亦如双雷电,应作如是观。”浮生若梦,人生几何?数千年前曹操“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荆旗蔽空。”那是何等的辉煌?“而今安在哉?”时间会将一切所谓的“结果”抹去,在曹公当年的丰功伟绩如今也只能在历史书上窥其大概,那如今无数平凡者们“小我”的追求又会有什么结果呢?许多年轻人将一生的结果压在一套房上,而今产权证的期限只有70年,这所谓的结果与丰富多彩的人生相比,究竟孰轻孰重呢?

兰德有言:“我与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该走了。”人生应当如此,于岁月中感悟,于旅程中修行。周梦蝶先生一生无欲无求,于台湾繁华世象中,“一亩田地七颗豆苗”,不高声叫喊以哗众取宠,再混入人群以追名逐利,只这样平淡过完一生。

如果在前行的路上感到疲倦,不如让一本书来安抚你浮躁的心灵。钱钟书说:“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人屋中谈论心事。”文学的目的便是让人看见原本看不见的东西,读书更是让我们品味人生。

何妨吟啸且徐行?停下匆匆的脚步吧,将禅心亡水,泡成一壶闲茶,于品味的过程中发现“人生有味,有味是清欢。”

【篇六:何妨吟啸且徐行】

当今社会浮躁之风盛行,“一夜成名”成为许多人追逐的“梦想”。但切不可因走得太快而忘了为什么出发。放缓脚步偃仰啸歌,与灵魂共舞,亦是一种前行。

张爱玲曾言:“出名要趁早。”这已成了当今社会许多家长、青年的至理名言。各类补习强化班都是为了加快步伐,以到达那个名为“成功”的彼岸而开设的。但一味强调速度,容易让我们落下灵魂这个不可或缺的因素。外在与灵魂犹如人之双足,纵使外在再强壮,也终归是不健全、不完整的。况且过早的成名也带来了金钱、名利等各种诱惑,尚未形成成熟坚定心志的少年极易迷失其间,失去方向。德不配位的最终结果便是云端坠落,跌落谷底。外表的光鲜无法掩盖心灵的荒芜,因此放缓脚步,深耕心中的一亩三分地便显得至关重要。

“奔跑的时候不代表你快,散步的时候也不代表你慢。”“散步”的过程恰恰给了从一味前行中跳脱、省视自我的机会。前行途中难免受外界所扰,渐渐偏离方向,而徐行过程中聆听竹露清响,涤荡蒙蔽心灵的尘埃,回归本心,重归心之所向,正是给灵魂以成长的机会。

“速成产品”虽然见效快,但其长远价值却难及慢工细活淬炼而成的产物。快餐式的网络小说或许可以博君一笑,但终会因为缺少精神内涵,随着时间的淘洗而黯淡无光。相反,增删十余载,经精心提炼而成的巨著才能在任何时代都熠熠生辉。在文学、艺术、科研领域更是如此。有了无数个“高远”不计前程隐姓埋名的默默奉献方有了我国核事业的进步。而古迪纳夫于九十岁高龄获诺奖则更向我们证明,龟速依然可以迎来成功,并且心境亦在多年积辛中得到锤炼,由浮躁转为平和。

于吟啸间抒发心之所想,使灵魂得到升华,使人格得以完善。一个脑子中只有前程的人,错过了疾行途中的太多风景,也忽视了心底真实的感受。或许在多年之后蓦然回首,发现徒有一身虚名,却浪费了最宝贵的年华。

远离世俗尘埃,于穿林打叶之中俯仰吟啸,伴着灵魂的舞步,稳步徐行当是我们该有的姿态。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