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丛文库范文大全网!

敢问路在何方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篇一:敢问路在何方】

鲁迅曾感叹道:“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路是众人踏出来的,这是属于他们的路,而我们不能只会重复旧路,默而守之,世界上有万千大道,敢问我们的路又在何方?

在我看来,最好答案在阎肃作词的歌词里: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山野崎岖坎坷,大地上原布满荆棘,要开辟出一条新路来,靠的是自己的双脚,一步一个脚印,踏平坎坷,开出大道。成功也是一样的道理,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成功才是属于自己永恒的辉煌。

不于热潮中迷失自我,不于鲜花中迷失方向,始终坚信,脚踏实地,靠自己的力量,才能塑造成功,阎肃本人便是最好的阐释。为了在歌剧《江姐》的基础上改编京剧《江岩》,阎肃铐上脚镣,坐上“老虎凳”,亲自感受江姐当年的炼狱之苦。几度辛苦不寻常,字字看来皆似血。剧本和曲谱终于完成,仍严格要求自己,反复排练修改。一代艺术大师,放下身价,“几度墨汁干,木凳欲坐穿,”用真情实感将人物逼真显现。《江岩》、《江姐》等催人落泪,轰动一时。

阎老后又因西游记的主题曲《敢问路在何方》而声名大噪,走进人们心中。此时的阎老紧受着大众的追捧,集鲜花、掌声、光环于一身,仍然身体力行,活跃于舞台背后,甘做“小角色”,拉大幕,管汽灯,演出催场。于浮躁随大流的社会中,阎老,学不会走别人的路,粗制滥造,也学不会顺着名气,滥竽充数,伏拜名利之下,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原则,走自己的路,脚踏实地,正如《敢问路在何方》歌词中写到: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

人们的追捧,能支撑阎老,但人们的热情终会渐灭,阎老靠自己的勤劳与才能,创作1000多部作品,攀登自己人生的顶峰,将自己的成功化为永恒的辉煌。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只有靠自己逆风雨,不畏兼程地帆航,才能穿过黑暗的海雾,到达光明的彼岸。韩寒中学时代,期末考试七科挂科留级,留级后,七科仍挂科,韩寒无奈辍学,敢问韩寒的路在何方?

韩寒的路在自己脚下,用自己的坚韧与勤奋,学车,改车,玩车,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夺得2009中国汽车拉力锦标赛总冠军。凭借自己对文学与时代的感悟,创作了《合唱团》、《三重门》等风靡一时的书刊。受到热潮相拥的韩寒,用自己良心之笔讽刺不称职官员,反映社会问题,代表人民的利益而笔耕不辍,勇敢地走在自己的坦荡大路之上。

奥巴马,普京,青年时代,放荡不羁,不务正业,一度沦为“坏小子”,对于他们,路又在何方?他们用自己的双脚,凭借自己的毅力,披荆斩棘,忙碌于书海之中,奔走于各州之间,用自己的演讲与才干征服了国民,一步步登上总统的王位。用自己的脚开辟璀璨大道,用自己的拼搏书写青春。

阎肃,韩寒,奥巴马,普京等用自己的汗水与热血开辟新天地,铸造成功的人生。他们是我们征程上,奋斗的标杆,追逐的航标。若你问我,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篇二:敢问路在何方】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村庄里,村民们安居乐业,这里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到处都是红花绿树,不知何时起,渐渐的,“隆隆”的机器声在村庄的上空盘旋,一棵棵树木应声倒下。之后的日子里,家家户户过上了更富裕的生活,可此时山坡上已不见了绿色的踪影。有一天,一场大台风刮过这座村庄,山上的泥石流将房屋一并卷走了。悲伤的人们开始懊悔,但一切已经来不及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脚下的土地是我们家园的根基,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如今,我们脚下的净土,犹如沙漏里的沙,日复一日地流失,带着我们焦虑和无奈一点一点流失。

忆往昔,我们拥有了一本新本子,到最后却撕毁到只剩封面,不过是一朝一夕的时间啊!日复一日,多少青葱翠绿的大树恑然倒下,在一群孤雁的哀鸣中倒下!我们并不意识到,这不仅仅是对树木的屠杀这么简单,伴随的,还是那无法挽救的水土流失灾害。

渐渐地,当我们在茶余饭后坐下看电视的时候,发现那美丽的风景节目如流星陨落般消逝,人们觅之不得。却意外发现,多彩的风景已变成带着苍凉气息的宣传保护水土的公益广告了。当人们想起自己一次次对环境的摧残,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道路上渐行渐远,即将把那“保护环境号”的帆船搁浅的时候,是否有反思过?是否反思过我们未来的路在何方?

我希望我们的世界是一如既往的美丽,我幻想中的世界,有鲜艳的花,高大的树,五彩斑斓的蝴蝶和漂亮的小鸟,泉水叮咚潺潺流过,不管微风拂过的是乡间小路还是罗马大道,飞翔的只有鸟儿和落叶,这才是我们的康庄大道!

因为水土不同,才会南橘北枳;因为水土不同,土地才会有贫沃之分。但若有天水土都流尽了,敢问我们的路在何方,我们还能走多远呢?

【篇三:敢问路在何方】

谁可以为我选择一条路吗?摆在我面前的路并不是仅仅一条路而是四条路,因为我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

自己的路,还是让我自己选择吧!

在这四条路中我首先放走了“↓”,因为我不想让自己的一生就像瀑布的流水一样一落千丈,再也无法爬上来。我也放走了“→”,让它随风飘走,因为我不愿,让自己的一生就这样碌碌无为的毁掉。

尽管我排除了两条路,但是还有两条路供我选择,“↑”永攀高峰辉煌腾达,这条路虽好,但对我来讲这条路不太切合实际。还有一条就是“←”,这显然是条回头路,而我的人生刚刚开始,又怎能回头?所以,这四条路我都放弃了。我要闯出自己的路,与众不同的路,尽管这条路布满荆棘、充满波折,一路上必定要遭遇“喜”“怒”“哀”“乐”。但是我该如何去闯,与别人争个你死我活,或是如同古代诗人一般去隐居,或是考一中、九中,还是……

我梦想的路忽远忽近,忽暗忽明。远的遥不可及,近的抬手即触,暗的不知是白天还是黑夜,明的不知该前进还是后退——“路”一个遥不可及的概念。但我确信,是路一定要忍受寂静的黑夜,穿过喧闹的市场,看你如何定夺?

敢问路在何方?也许有人说我弱智,傻吧,路不是在自己的脚下吗?不是,因为我说的“路”不是石头、泥土造成的路,而是人生道路。人生道路的选择难的是,我该为人生的道路点缀上一颗颗美丽的、闪闪发光的新星,该怎样去终结。

我很想知道“路”的尽头是什么滋味,是酸,是甜,是苦,是辣?但是,当我想起“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的歌儿,才顿开茅塞。也许,这世上,许多东西没有永恒,这世上许多东西没有结果——不要在乎路的尽头怎样,只在乎你选择了怎样的路,又如何坚定地走下去。

敢问路在何方。

【篇四:敢问路在何方】

一切前进的动力皆源自“问”,对自己的寻问,以未来的思索。

人生有很多问号,我们就是在问号中找到了答案,找到了前进的动力,找到了前进的方向。

“是与他们同流合污还是辞官回乡?”这是陶渊明对自己的寻问,在与灵魂的对话中,他选择了后者,决定了自己人生的走向。

披散着头发站在清澈的汩罗河旁的屈平,心中正权衡着择生还是赴死,最终他心中的天平偏向汩罗河的清澈。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我们就是在寻问中得到了想要的答案,但它不定是正确的,只有去尝试才会知道。有一本书中说过:“仿佛乌托邦的声音在召唤人们,他们争先恐后的想挤进天堂,直到门“轰”的关上那一刹那,人们发现这里不是天堂而是地狱。”

站在人生的岔路口,我们便会有一连串的问号:这条路远不远?平不平凡?走得辛苦吗?我得带多少干粮?有条河挡路吗……正如由于自己对远方,对未来的疑惑,才有对未来的思索,决定自己的价值取向。弃医从文的鲁迅做出了明智的抉择,让自己的人生放异彩。因为他在身旁一连吕的问号后果断的加上了句号。

寻问的价值,在于引导我们寻求答案;让我们迷失方向的“问”,是思想的垃圾,横在道路中的石头,需要我们及时的清除和转移。如同寄出一封没有地址的信。

陶渊明、屈平在对自己寻问后,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实现了自己生于人世真正的价值。我们在称赞他们高洁品质时,总是会忘了躲在他们心中的一角曾经面对抉择时的寻问与思索,是它们促使了一代伟人的出现。

当我们心中的天平必须要偏向一方时,我们总是被外界的言语打扰而不知所措,其实我需要的不是乌托邦的声音,而是发自内心的自已的心声。

不去听天使的声音或是魔鬼的胁迫,多问问自己:“敢问路在何方?”也许路就在你的脚下。

【篇五:敢问路在何方】

行路难,行路难!

一代诗圣李太白早在二千多年前就慨叹行路难了:事业无所获,仕途道路不顺,万念俱灰。今天,二十一世纪的我们也在开始喟叹:路怎么那么难走了?三聚氰胺震动了国人的心,的奶粉怎么那么困难了!地沟油屡禁不止,但仍然不断出现在餐桌上,我们怎么吃个饭都吃得心惊胆战?走在路上,扶个老人本是顺手的事儿,怎么最终落个断指公堂上呢?好人还真难当。

多歧路,今安在?

社会陷阱多多,一些商家利益至上,一片被命名为“金钱”的树叶遮住了原本干净纯澈的眼眸。在这片叶子下,他们目光不再闪亮明媚,变得狰狞凶恶起来;他们以为自己做得天衣无缝,可十三亿人看着呐,你那小小的叶片怎么挡得住他们如雪的目光。所谓的行为只是徒增笑料罢了。吃穿住行,我们每天都在担心这个问题,这让我们如何是好?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如果这些基本问题都没有保障,那中国的下一个科学家就有可能死在哪个餐桌上、高铁上……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纵使前方有无数个艰难险阻,千百万顷荆棘丛生,我们也不该退缩,懦弱。纵使恶浪以翻云卷滚之势向我们袭来,我们也该以大无畏的生活态度直面生活,拭问人生。总是乌云遮蔽了双眼,我们也要使出浑身解数去拨开云雾,让青天之光照射进来,路不是原先就有的,路是从脚下走出来的。当我们面对这个“吃什么”的问题,明天回答住在哪儿的问题时,路就在你口中,在你脑海里,在你对生活永不褪失的热情和希望里,在你敢于同现实做抗争的无畏精神里,当我们从面对路的无奈到积极开拓一条新的路时,我们的眼光更长远了,思维更活跃了,行为更敏捷了。不得不说,你在某种意义上成功了。因为你跨越了泥泞不堪的路,行走在你自己开辟的希望之路上。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只要我们对自己有信心,扬起自信的风帆,路就在脚下。

路是有的,走着走着,便有了。

路是平坦的,心中装的阳光多一点,前方一派好风景。

路是指引我们奔向幸福的,内心平静祥和些,阳光温柔和善些,我们为您的路会走得更稳更实更远!

【篇六:敢问路在何方】

通往县城的旧式绿皮火车,路过一个不起眼的路口,对面的妈妈眼睛湿湿的。她说,这个路口通向的村庄是她童年生活过的地方。

童年的妈妈不像我,每天上学都有人接送,她和伙伴们几乎是被散养的。妈妈因为外婆生病长年住院,被寄养在乡下的姑婶家。于是,她的行动要更松散,更自由,更不着边际。

夏天,她常去野甸子里捉青蛙、追蝴蝶;冬天,她趴在结冰的河面找水里的小鱼。就这样,她常常天黑黑、手黑黑、衣襟黑黑地回“家”,像古诗中说的那样“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乡路,多车辙、多尘土,雨天多泥泞,对于童年的妈妈而言,更多的是她“独闯天涯”的义无反顾。

妈妈最爱去的,是乡路与火车铁轨交汇的地方,在那儿等待自遥处呼啸而来的绿皮火车。看到车窗里的人,妈妈既兴奋又胆怯,她时而入神地想:如果她也坐在里面,是不是可以抵达外婆住院的地方?当列车驶向远方,越来越小,妈妈就坐在夕阳下的铁轨旁翻找石块儿。那些石块上面,有的有好看的图案,像远山、像丛林;有的颜色晶亮,在阳光下转个角度会闪光;还有的扁扁的形状像心。妈妈常把最好看的一块儿,放到路旁的槭树下。

多年后的我,也曾手捧漂亮图案的石块,喜爱不已。但和妈妈不同:我捧于掌心的,是和小伙伴在厦门冬令营时创作的石头彩绘。我们在海边的露天教室,手执画笔,听着海风,进行艺术创作。不一会儿,小黄人、小花朵、小远山一一问世。我们开心地和小伙伴分享,彼此打趣,彼此欣赏。

童年的妈妈和我,都喜欢石块儿,都好奇远方,我们的路却不一样。她在乡间的旷野里沿着铁轨奔跑,我则在遥远的海边快乐创作。而后,我把心爱的石块放到行李箱里,在机场托运回家,摆放到漂亮的书桌上。相同的是,我们的路,都是越走越远,越走越宽。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