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丛文库范文大全网!

我的古韵古情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篇一:我的古韵古情】

抹开岁月厚厚的风尘,打开新世界记忆的闸门,我站在柘皋河旁,眺望这座古镇,三千年以来,你还好吗?

作为安徽四大千年古镇之一的柘皋镇,历史悠久,饱经风霜,在风雨的洗礼中,渐行渐远,模糊的身影依旧不能阻挡它傲视群雄,独领风骚的姿态。

柘皋故称橐皋,是皖中巢湖周边重要的古镇,在遥远的春秋战国时期,曾是吴国和楚国反复争夺的属地,至今,这里还保留着历史的痕迹。

我踏着青石板,独自领略柘皋的古韵古情。首先踏入老街,漫步在玉兰桥上,千年岁月刻下的痕迹。据史料记载,玉兰桥始建于明洪武二年,相传当年朱元璋打天下时,他被元军追击,逃到柘皋河边,被一位老者用船所救,后来朱元璋为感谢柘皋人救命之恩,就下令建造了一座石桥,并取名“遇难桥”。后来人们感到此名不吉利,更名为“玉兰桥”。

走在老街,我看到两旁有许多店铺,十分简朴。老街流露着古镇特有的风韵。老街分为两条,呈“丁”字型。两边的建筑皆双层,门面相连。其中以李鸿章家族存留的当铺规模最大。当铺原有门楼,时被砸毁。两外两内,仅有一间住了人,常常打扫。隔扇屏门都很完好。在阳光的照耀下容光焕发,熠熠生辉,向过往的行人默默倾诉着它的悠久。

继续向前走,突然一位老人热情地向我介绍了一口古井。说是汉代的。这引起了我的兴趣。这座井呈八角型,极为罕见。井口青石上有十余道深深的勒痕,足以证明它的历史悠久,而这只是冰山一角。

三千年的柘皋,街坊纵横,古建筑雄伟。听说镇上原有江西、徽州等许多会馆,只是踪影难觅。倒是几口老井颇有岁月的痕迹。但我们可以通过老街,体味历史的沧桑和另一种文化,让我们对柘皋千年文明的脉络有所了解。

我走出老街,蓦然回首,看见它沧桑的面容。在历史的长河中,随着岁月的变迁,它依旧保持着自己特立独行的面貌。然而,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它或许被遗忘在风雨中,无奈的被喧嚣的一切所替代。我转身向前走,一步,两步,隐约在耳边有一声悠悠地长叹,就不知是它还是我……

【篇二:我的古韵古情】

你是历史,没有页码,却可以翻阅;你是石头,没有眼睛,却可以见证;你是荣耀,没有荆冠,却可以骄傲。你是中华文化中不灭的光华,如一坛古酒,初饮极烈,细品却回味悠长。中国古典文化,我们在路上。

世上词人有千万,却独爱宋词中的你,那样情有独钟,那样一往情深。“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孤坟千里,该向何处诉说你的凄凉?亡妻已经离去十年,你却依然无法释怀遗忘,若非深情到极致,又怎会小心翼翼将回忆珍藏。午夜梦回,小轩窗下,对镜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流千行。她懂你,亦如你懂她一样,纵然你尘土满面,两鬓如霜。

一曲《江城子》,将苏轼的思念之情娓娓道来,相思寸寸成灰,其中又蕴含了中国文化所特有的古典,精致。转眼间,便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

世上君王有千万,却独放心不下诗词中的你,那样身不由己,那样落魄无奈。“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庭院深深深几许?锁住的究竟是清秋还是“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的惆怅无奈。一个别字又道出了离愁的多少讲不出又理不清的复杂的、微妙的真实感受。离愁别绪如同千万麻丝涌上心头,剪不断,理还乱,如同一重一重的白纱堵在喉间,欲语泪先流。

一曲《相见欢》,将李煜的亡国之情缓缓诉说,离恨却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其中又将中国古典文化的韵味展现的淋漓尽致。

世上歌者有千万,却独倾心于歌词中的你。简单细腻的干净旋律,挥手写下满篇禅意,极具文化感染力。“儿时凿壁偷了谁家的光,宿昔不梳,一苦十年寒窗;半城烟沙,兵临城下,金戈铁马替谁争天下;我在人间彷徨,寻不到你的天堂,最怕不觉泪已拆两行。清明雨上,人间彷徨:你若成风,我幻化雨;如果当时,回忆泛潜;庐州月光,梨花雨凉。

一曲《庐州月》,许嵩将时事变迁的感慨极致展现。古典诗词的化用,独一无二的许氏中国风,且看当代古典文化的传承。

闲愁是花自飘零水自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古典是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爱国是深爱这土地,丝路到敦煌。古乐是宫商角徵羽,琴棋书画唱;汉字是一横长城长,一竖字铿锵;古典文化是先人是炎黄,子孙血一样。

上下千年一梦长,古今如一龙凤凰,妙笔丹青画平安,一杯清茶道汉唐。中国古典文化,我们在路上。

【篇三:我的古韵古情】

这个周末,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了位于长沙中心城区的太平街,整条街都古香古色,蕴含着民俗风情的韵味。

青石板、瓦片房、白灰墙,仿佛穿梭于清代的集市;抬头看看天空,却又发现头顶又是一个不一样的世界:高楼大厦包围着这条古色古香的小街。

店子里卖的可都是些“中国风”的民族乐器:陶笛、葫芦丝等;服装有侗、苗、土家族阿妹的头饰衣物。

走进一家名为“江西会馆”的小院,就是一个豪华版的古宅,灰白墙,青石板,青青的牵牛花藤早已爬上墙头,不知名的淡黄色小野花种在墙边,院中间,几把休闲的藤躺椅摇摇晃晃,精致的木秋千转转悠悠;笼中鸟儿放声歌唱,静谧安恬。

大戏台上雕龙画凤,精致而又大气非凡,前台已是人山人海。舞台上,一位古装美女优柔、婀娜多姿,优雅地跳着,轻盈,美丽。另一位正柔雅地弹拨琴弦,琴声动听悦耳,观众们闭上眼睛静静聆听,这古雅的琴声令观众们赞不绝口。

赏玩古琴,又到了“长江陶笛铺子”,踏进店门,一位古装打扮的女子吹着陶笛曲《天空之城》,曲调悠扬,令人赏心悦目。我走到陶笛柜前,挑了一个古香古色的陶笛,试吹。声音飘渺,如梦似幻,我立即将这个陶笛买了下来。

不知不觉就走到了太平街的尽头,雕龙画凤,威武大气的门便矗立在眼前,上面铭刻着“太平街”三个大字,威武壮观。我走到龙凤柱之间,合影留恋。

离开太平街,我仍在怀念刚才那段美好的时光。

【篇四:我的古韵古情】

越来越喜欢那个古色古香的年代了。一袭长裙飘飘,软玉温香;一架长琴悠悠,婉转悠扬;橹声咿呀,是那水舟缠绵;石桥嗒嗒,是那薄唇浅笑;粉墙黛瓦,是那风雨多情……寒风彻骨,我却在寻找那一份温暖。我想,我找到了。宏村,我来了。

迎面而来的,是一面湖,一面摄人心魄的湖,水波不惊,安静地倒映百年沧桑。云儿悠悠荡过,屏息驻足。一座青桥飞跨湖上,沉稳坚毅,背负了一代又一代的情怀。轻踏桥上,聆听岁月的匆匆脚步,它却仍坚守在这儿,因为因为,所以所以。

没有旅馆,仅有客栈。品一杯清茶,特意挑了雨天去漫步宏村。细雨迷离,抚去岁月积淀的尘,碎在石路上。村民刚起,清洗自家的菜,又开始新一天的忙碌。有一句没一句地闲聊着,却总是笑着的,虽不富裕,但很满足。

上帝是偏爱这个小村的,在那静谧的一隅,依傍青山绿水,静听花开花落,坐看云卷云舒,时光忘记流转。一家富,一家清,一家智,他们的后代,守护着这儿。这儿,有他们难以割舍的故事。

山水如画,村民淳朴,那份宠溺,也是理所应当的吧。客栈主人,一个老爷爷,粗糙的声音颤巍巍地传来:“前几天啊,雪大得很呢!好看啊,整个村子,全白啦!过年嘛,每家前面好多红灯笼啊,有白有红,拜年的小孩到处是,开心呐!”是的是的,红棉袄一裹,高高兴兴踏着皑皑白雪去拜年,剩下的便是一箩筐又一箩筐的笑声了。老爷子乐悠悠地说着,每根皱纹都跳动起来,幸福,原是那么简单。

夜市,寻到一家“简茶观”,茶之清香潜入每一个细胞。古镇,怎可无茶?轻嗅,顿觉安心宁神,静谧泊远。好熟悉,好熟悉,哦,是的是的,是宏村的芬芳!只需一嗅,似穿越千年轮回,看尽人世沧桑,最后感受到了无法逾越的宁静。

村,民,茶。只想回到那长衣年代,寻觅那似水绵长的、剪不断的古情……

【篇五:我的古韵古情】

雕花古楼柴墟景,古风玩偶现真情。——题记

从没有如此感受过柴墟古情。

柴墟,也就是高港,这个屹立在长江江畔的小地方,留下过太多历史的足迹。柴墟的情愫,就在历史的熏陶中暗自滋长。

走进口岸雕花楼,柴墟古老的气息扑鼻而来。葱郁的园林,古老的木雕,一如柴墟古情,一直没变。凝望着一幅幅木雕,我的眼前仿佛浮现出木匠们曾经的一雕一琢。这是永远不变的匠心。匠心独造,造出“江左第一楼”的独特景观。仙鹤、松柏、蝙蝠、寿桃,一雕一琢间,纺织出柴墟人民的美好向往。

小雨淅淅沥沥地滑过青色的砖瓦,滴进墨色的地砖,给雕花楼的古韵又着上了浓浓的一笔。雨水顺着翠绿的胡杨叶滚滚而下,润泽着这株古木。它是柴墟历史的见证人。它见证了一个王朝由盛转衰的过程,又目睹新时代的开始,却亘古不变,只因一缕柴墟情。它稳稳地扎根于此,伫立在这片自己活了数百年的沃土上,永远守护着永恒的古情。

沿着小径走进商店,那里有几个玩偶—柴墟娃娃。清代的服饰优雅地披在她身上;她微笑着,正梳理着自己的乌黑秀发;青丝挽成的发髻簪着碧玉镶成的发簪,正可谓美若天仙,天衣无缝。望着她,我仿佛看见了柴墟女子的豁达与美丽,更看见了百年不变的柴墟古情。

木雕上的美好,体现了亘古不变的柴墟情。“努力、奋斗”是它的代名词。不奋斗,那木雕上所绘的美好向往,不都成了泡影吗?古情永伴柴墟,柴墟牢记古情!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