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丛文库范文大全网!

从支撑说开去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篇一:从支撑说开去】

古时候,一人去打仗带着父亲给的一把神剑。但他被叮嘱未胜利之前绝不可拔出。依靠这把神剑的力量,他果真所向披靡。出于好奇,他拔了剑。结果那是一把断剑,他也因此战死了。

为什么会出现截然不同的情况呢?原因是他错误地建立信念支撑。信念的支撑点不可建立在他物之上,要建立在自身之上。因为把支撑点建立在他物之上,一旦他物被毁灭,那我们也会随之灭亡。而建立在自己身上,就是“我的地盘我做主”。

把信念支撑点寄托在他物之上,只是一种形式。时下,不少人为了高考榜上有名,高考前特地去求神拜佛。这种做法简直是虚无之行为,是缺乏积极主动进取的表现,更是不自信的表现。难道国足到普陀山拜两拜,再求一求菩萨,过几年就能捧个世界杯吗?很显然不能。那为什么有人竟如此迷信?其实他们只是取得了心灵上的安慰,填补了心灵的空缺而已!

把信念的支撑点根植于胸中,就如树木的生长,随着枝条的延展,根也就同时越扎越深。这才是做事情的正确态度。

毛遂是一匹千里马,但他没有翘首等待伯乐。他告诉我们,在不遇之时,千万不要寄托伯乐发现自己,而是要依靠自己,积极展示自己。

不少人抱怨如今的教育体制,期盼着体制改革。李阳和我们同时代,但他也同样获得了成功。他告诉我们,愚蠢的人等待适应的环境,聪明人适应环境。无论环境如何,只要我们把信念支撑点根植在自己身上,不靠别的,靠自己一双手,同样可以在艰苦中成才,在逆境中逢生。

因此,我们不能自我否定。除了自己,没有人能否定自己。朋友,赶紧把信念支撑点建立在自己身上,别的一切都不靠谱。

但是,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外物并非都不好,我们可利用、借助外物促使自己成功。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条!

只要我们切记,永远靠自己,外物只可借助!

【篇二:从支撑说开去】

这个特别的家庭,集中了世界上最多的苦难,也凝聚了人间最真的情感。

一诺千金四十年。四十多年前,朱邦月的朋友临终时,将两岁的儿子以及怀着五个月身孕的妻子托付给他。老朱太善良了,他没有犹豫,毅然接受了。从此,灾难像是六月的雨,经常把他淋得浑身湿漉漉的。

1986年,朱邦月单腿残疾后,病退。从那以后,他出行便离不开拐。寂寞的雨巷,每天你都会看到一个拄拐的老人,手提菜篮,他匆忙的脚步让你看了揪心,真替他担心,雨巷这么滑,他会不会跌倒。他挥动着拐杖,微笑着从雨巷的深处走出来,你总是能看见他那一脸灿烂的微笑。他的笑不是做作,不是苦笑,是执着的,发自内心的笑。

没等朱邦月的腿疾痊愈,妻子和两个儿子都得了绝症——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1991年,母子三人的病情开始加重,生活不能自理,吃喝拉撒全靠单腿的朱邦月照料。

朱邦月第一次感到,命运是如此的不公平,折磨为何还要来糟践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庭。男儿有泪不轻弹,可这一次泪水在他脸上绽开了花儿。可是每当看到躺在床上的母子三人,朱邦月又咬紧牙关,默默地给自己加油鼓劲,毕竟日子还得过下去,笑容又洋溢在他的脸上。

说来容易,干时难。日子一天天过去,儿子一天天长大,而朱邦月却在一天天地消瘦。早晨起床后,朱邦月先装上假肢,然后开始打扫卫生,洗米做粥,帮母子三人起床,帮他们洗脸刷牙,喂早饭。随后,他还要上街买菜,为全家人准备午饭。傍晚,他要轮流给三个人擦洗身体。晚上,还得想着夜里起床给他们逐一翻身,让他们睡得舒服些,可他自己一晚起床数次,从来没有睡过安稳觉。

这样的日子,朱邦月一过就是二十年。

对于他的这份坚持我已经佩服地五体投地,不要说二十年,就算让我照顾个小孩子一天,我都难保证从始至终有耐心。二十年的不离不弃,悉心照料让每一个人都为之感动,他是我的榜样,是使我奋斗不止的英雄模范。

挫折一次又一次地撞开他的家门,朱邦月用笑着一次又一次地轻轻地把门关上,生怕惊醒梦中的母子。

朱邦月头发白了,可他仍面带微笑,应为他知道,他是一家人生命的烛光,点燃着一个家庭的希望,他这支拐杖,是一家人的翅膀。

虽然生活艰难,但,此处仍有光明。

【篇三:从支撑说开去】

很小的时候,我不知道美是容颜姣好,是衣着得体,还是潮流时尚?直到那一次,我才真正明白了美的真实内涵。

那天晚上,我在家看电视,总觉得很乏味,便想在网上找个电影看看。听人说《人在冏途》很搞笑,我就情不自禁地看了起来。

影片构思巧妙,情节感人。影片写到一位女美术老师和她的男朋友收养了许多六、七岁的小孩子,并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那些热爱艺术的孩子们。在那间破旧不堪而又拥挤的小房子里,那一双双清澈透明的眼睛静静地看着画板,勾勒出了他们内心世界幅幅美妙的图画。过年前夕,当老师想给孩子们买更大更新的画板时,她和她男朋友出车祸了。男朋友的去世给老师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也给她的脸部留下了深深的疤痕。现在全部的费用都要她一个人承担。屋漏偏遭连阴雨,其中一位收养的小女孩须做复明手术,需几千元医疗费。此时此刻,她有点手足无措了。

最后,她竟来到人多拥挤的车站乞讨,她跪在地上,低着头,一脸憔悴;头发蓬乱,双手撑在腿上;衣着朴素,腿前还写着几个求助的大字,面前摆着一张身份证,说是愿以身份证担保,以期借得千元为女孩治病。许多人围在她身边,看着她,她哭着,求着,却无人给她一分钱。后来,终于有人救助了她,她尽诉着自己的悲惨遭遇……

这时,我对她的行为敬佩不已,感慨万分:多么善良的女老师啊!她为了那一群可爱的孩子,为了他们的健康,为了让他们拥有更大的梦想,甚至放下自尊去乞讨,真让我叹服。她的善良,犹如冬日里的阳光,暖暖地照进每个人的心田;她的善良,犹如春天里的细雨,无声地滋润每个人的心田。愿那颗善良的心,也会像一粒爱的种子,在我们心中萌芽,生长,开出最真最美的花,开遍世间的每个角落。

我确信,在每个人的心中,支撑美丽的是善良。

【篇四:从支撑说开去】

你说你不像别人的父亲那样有本事,你只是一个纸梯,纸梯什么也做不了。

我说我愿意,愿意带着纸梯一路前行。因为有了纸梯的支撑,我才能变得更坚强。

小时候,你为生活所迫,不得不离开我和妈妈去远方打工,在我幼时的脑海里,似乎没有父亲这个概念,看着别的小朋友高兴的接着父亲送的礼物,望着他们羞涩地躲在爸爸的怀里撒娇,我撇着嘴,不以为然。但是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的心灵是柔弱的,盛不下太多的心事。于是,我偷偷的躲在墙角里哭。但是这一幕刚好被刚回家的你看到,你心疼的问我怎么了,我却一把推开了你。

后来,我明白了,你为什么如此拼命的工作,我开始慢慢地接受你,亲近你。这时,我才发现你曾经乌黑的头发中的几根不和谐的银丝,我的心头一片酸楚,我知道你变老了,而这就是生活的痕迹。这么多年来我第一次近距离地观察你,那个在我出生时第一个抱我的男人,那个不论风雨带我上英语班的男人,那个在我生病时跑前跑后照顾我的男人,那个对母亲说“如果你生个儿子,我们爷俩保护你;如果你生个女儿,我保护你们娘俩”的男人,随着我的成长,已经是年近半百的岁数了。

思及此,我被“年近半百”这个词语所吓倒,我无法想象几十年后你口齿不清、吃饭如同嚼蜡的样子。不知何时开始,你竟变得爱说重复的话,爱随手关灯,你开始变得并不时尚,变得已经没有力量将我举上肩头。你曾经那么英俊,我的成长似乎建立在你的衰老上,我成长的养分似乎就是你生命的活力。

“秋风秋草正离离”仿佛就是你的写照,昔日那个将我扛在肩上的男人,如今连提桶水上楼都会气喘吁吁。

你是一个完美的父亲,我却是一个不完美的女儿,我尽全力让自己更加完美,只是为了告诉别人,我配做你的女儿。

你曾经跟我说,你不是大官,你也不是有头有脸的大人物,你不能像别人那样当个铁梯子让孩子越爬越高,顺风顺水,你只是一个纸梯,纸梯什么也做不了。

我说,谢谢纸梯,让我比别人坚强,比别人完美,我愿意带上纸梯一路向前,做我最有力的支撑。

【篇五:从支撑说开去】

望着渐渐坠入地平线的太阳,我们是否只感叹“只是近黄昏”?其实,生活中除了感叹,还有一种东西可以让我们内心永远充满力量,那就是信念。

如果一个人没有了信念,会怎么样?对幸运的人,也许是失去了毕生的财富;对不幸的人,或许是丢掉了硬邦邦的面包,甚至可能是埋葬自己的生命。

曾有一个人,他一生都在长途旅行,他走过了许多大山,遍及了世界角落的无人区。他曾有一个梦,穿越罗布泊。

110里徒步长行,仅仅带上一些干粮上路。他一步一个脚印,走着时常塌陷的沙丘,不愿放弃地走着。他看了楼兰的旧址,看到了过去的一个挑战者的墓。历时一年时间,一个人徒步走完罗布泊,打破了世界纪录。

他说过,他是靠一股信念在支撑的。一路上蚂蚁、蜥蜴都吃,直到最后一个月,再也没有可食的东西了。驻望着无际的沙漠,抿着一滴滴自己的血,挪向隔壁的彼岸。他成功了,没有一丝兴奋,他面对那片差点儿埋没他的罗布泊,磕了三个头,他嚎啕大哭。

那是怎样一种对生命极度渴望的信念?孤守寂寞看了一年的黄沙与冰雪,终凭着信念走出来的中国人。

有人说信念是一个不切实际的盲目坚持,信念是一个存在一个人思想上的一张纸,一触即破。可我不这样认为。

我们都会有理想,我们都自觉不自觉地对自己的未来做着各种各样的规划。但理想要变成现实,终究是不能缺少信念的。如果说理想是一个小岛,人生是茫茫大海,那信念毫无疑问是船行驶在海上的船长。信念可以满载千斤重的负担,甚至是舆论的枷锁,不变是方向,即使是浪高千尺,波涛汹涌,也无法终止信念在人生道路上的航行。

世间万物只要有信念就有了希望,而信念必能支撑与承载着你与你的梦想。

有人说毕福剑是一个大器晚成的人,都已经那么老的一个人了还能在春晚上与一群新人谈天说地。不枉他当了那么长时间的“星光大道”的主持人,用他独特的讲解方法获得人们的认同。怎么来说,也是一种信念的支撑呀!

信念它是改变现实创造奇迹的钥匙,早已被历代人谈论却在现代仍能大步前进的理论;扭转乾坤的车轮;开启辉煌与艰辛的枢纽。

千万不要低估信念的威力,它是一代一代人悟出来的,也是许多奇迹的支撑物。

愿你明白,信念支撑了你,还支撑着整个世界。有个伟人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整个地球”,我们都应当同意并且欣赏这个“支点”,这个支点,就是信念!

【篇六:从支撑说开去】

感动有许多种,也许一句话就令人动容,也许一个微笑就令人动容,而我被这件事感动了,被他的坚守和大爱感动了。

2008年5月12日,本该是平静的一天,这平静却被地震打破了,这一天汶川人民遭受了巨大的痛苦。翻到这篇新闻的时候我的内心被触动了,在大地震那天,汶川一所小学中,有位老师叫谭千秋,他永远的长眠于那个他为之坚守的课桌前。

剧烈的晃动让谭千秋老师快速的意识到灾难来了,感觉到晃动的瞬间他挺身而出,死亡在地震的狞笑声中渐渐逼近。

正在上课的他,放下手中的课本,迅速组织学生疏散撤离现场,他大声喊道:“孩子们,排成一队,不要挤,快下楼!”他目光坚定,神情严肃,盯着队列有序逃离,他不说话却可靠地像一座高山,学生们在他的注视下一个个离开教室,安全渡过了鬼门关。

糟了!短暂的时间根本不允许每个人都能跑出去,剧烈的晃动、掉落的的石块、瓦砾让谭千秋老师有些慌张。瞬间,他在生与死之间做出了抉择。“孩子们快过来,躲进讲台下!”,孩子们钻进课桌下,蜷缩在一起,紧紧的抱成团。碎裂的灯管,沉重的砖瓦不断落下,却没有砸在孩子们身上。因为谭老师张开双臂支撑着,守护着孩子们的课桌,承受着重重砸下的掉落物。他把生的希望留给四个孩子,把死的危险扛在自己肩上。

最后,人们从废墟中找到了幸存的孩子们,可是敬职敬业,爱护学生的谭老师却永远的定格在教室里了。他的后脑勺被砸的凹陷下去,但双臂依然紧紧的撑在课桌上,为学生撑起生命的通道。这个支撑生命的人,再也无法站在讲台上,温柔的注视着可爱的孩子们了。

汶川,让人们见到了真情与感动。真情相伴点滴人生路,世间的美好与动人需要我们珍惜。虽然谭老师与世长辞,但他却留下了千秋不朽的大爱与感动,这感动流淌于时间的长河,就像他的名字:谭千秋。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