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丛文库范文大全网!

梦里花落知多少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篇一:梦里花落知多少】

应对不可预料的人生的办法,就是好好与它同在,抓住它的起与伏。

生活,是采取行动或不采取行动的结果。一个人的价值大小在于给别人创造的价值大小,那么久的成长就在于提升自己给别人的创造价值的能力。

海鸥如果平衡性把撑得不好,如果它的飞技不精,也许它也无力随海浪的起伏而自如起伏。所以要想积极应对未来,就要追索自己还可以提升的能力有哪些,然后好好修炼它们。正如陀思妥那夫斯基所言,“最大的幸福,就是了解不幸的来源”,当然还应该再加一句,“并且想办法消除、改变、接受之。”

向最讨厌的人学习,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能力。

听说人的身上有两条虫:一条是可怜虫,一条是讨厌虫。可怜虫发作的时候带来怜悯,讨厌虫发作的时候,带来反感和不喜欢。谚语说了上句: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它缺了下句;讨厌之人必有可学之处。

对讨厌机制的研究心理学家说:“当我们讨厌某人时,往往因为对方身上拥有和我们相同的缺点。”对方将我们的缺点暴露出来,所以我们也将讨厌他的情绪表达出来。这是讨厌发生的秘密。

将社会视为一个有机整体的话,最讨厌的人只是少数派,他们的存在具有清道夫的功能,能够让人看清楚存在与不足。从讨厌模式切换到学习模式,是对待周遭事物最好的方式。

在异已知类已之间,异已最容易成为最讨厌的人。无论是国家、城市还是个人,观念的不同很容易造成分歧、漫骂与讨厌。如何对待导异类分子是宽容、借鉴、欣赏、接纳,还是怀有偏见?这绝非是成功学的选择,而是基于一种心智的成熟。

尼采这样说:“如果我们不能胜任善,善就令我们讨厌。”他解决了一个哲学问题,我们讨厌的对象,是我们所不能胜任的事物,哪怕它是善。如果我们不能胜任学习,学习也会令我们讨厌。之所以有最讨厌的人存在,因为那是个我们不能胜任的人。没有任何道理不去学习他。

没有人可以取悦所有人,最讨厌的人也是相对的概念。况且讨厌使人清醒,学习则使人进步。

我们永远只能生活在现在,要伟大就现在伟大,要超脱就现在超脱,要快乐就现在快乐。总之,如果你心目中有了一种生活的理想,好么你应该现在就来实现它,然而学习是最美妙的方式。

倘若你只是想象将来有一天能够伟大,超脱或快乐,而现在却总是委琐,钻营,苦恼,则你永远不会有伟大,超脱,快乐的一天。作为一种生活态度,学习是现在进行时,而不是将来时的。

【篇二:梦里花落知多少】

古时候写春天的诗有很多,除了对春天的赞美和喜爱,也有很多诗表达了“伤春”的情感,对即将逝去的美好春天十分惋惜。

春天到了尽头,是十分悲伤的。花儿纷纷掉落,一日不比一日壮观美艳,渐渐失去了风华。花期到了末尾,再没有之前的盛气凌人,骄傲也纷纷凋零,散落了一地忧伤。

我在一棵树下捡起一朵落花,花已经枯萎了,黏黏的花瓣散发着不太好闻的气味,仿佛是它留下的最后的眼泪。是那么悲伤,对于自己繁华终散的一种惋惜,让人产生怜惜之情。曾经多么骄傲的花,有无数人前来观赏,可最后,却落得花枯人离这一下场,是不是每一朵花,都会这样?我似乎领悟了黛玉葬花的悲伤情感,不禁也为这落花伤感起来。

伤春,伤春。春天是多么美好的季节,姹紫嫣红的花盛开着,芳香四溢,而人们在这花香中生活,所有不快乐都会烟消云散。可一切美好都是有尽头的,春天渐渐到了结局,花儿枯萎了,悲伤也越来越大,终于覆盖了笑容,一切美好的过往都只是过往。

可即使春天到了尽头,来年春天,美好也会降临。只要怀着一种好的心态,一定会有花再开,人再聚的时候,那时候喝一杯茶叙叙旧也不迟,不是吗?

花落知多少,明年依然开,我也不再为花儿悲伤了。

【篇三:梦里花落知多少】

在蒲公英飘落的季节,在木棉开放的季节,在樱花散发香味的季节。一日又一日,那一颗不安的心,总在为你跳动,我仿佛听到它打着节拍,声音回荡在我体内,它火热、它滚烫,它不断升温,最后,只为遇见你。

你是我梦里的少年,白衣、墨发、两袖清风,站立小舟手持竹萧放于嘴角轻轻吹出的音符,总映在我的眼里,变成一幅画。碎碎暮暮,你身边的景色换了一季又一季,鸟儿春去冬去春来,花开花谢,你却从未变样,拿在蓝天下如天仙的身影,从未失去它该有的挺拔,眉目清风,你,让我如此着迷。

从小便看着你每日每夜定时伫立船头吹箫,当我长到及第的年龄,终于鼓起勇气,感到你的身前,但我不敢说话,你闭目沉思的样子实在太美,我,不忍打扰。我默默站到船边,看着你被微风吹拂的脸,那么俊朗,那么高贵,我手托着腮望着你,顿时出了神,你该是天上流落的仙子吧,否则,怎会那么多年容颜不老,你该是期待回到天庭吧,否则怎会每日伫立舟头吹箫。你睁开眼睛,看到双眼迷茫的我,问我有事吗?那时惊觉连声音也这么好听,我说,“公子,为何流连于此”,望向天穹目光,悲凉,你沉默不语良久,许是不高兴我的打扰吧,我欲扭头离开,刚迈动步伐,你说“仰穹并不为穹,只为莫忘。”

我静静地转身与你并肩站着,与你共赏天穹,我看见,天空分外美丽。几朵白云分外高洁,偶尔飞过一两只觅食的鸟,令其生机无限。我问你,你不回家吗?你说,天下之大,四海为家。我问你,为什么每日来这儿。你说你在杂、找一个人,你望着我,疑惑的目光说,如是有缘,你知晓缘由是早晚问题。你既不说,我便不问。无际于窥视别人的心事,即使十分好奇。

时光暮景,我看到我长发及腰,而你依旧如儿时惊鸿一瞥,未尝变化,我不在爱问你许多问题,只静静的陪着你,偶尔讲讲身边新鲜事,你偶尔也会陪我说说话,伴我轻描淡写的微笑,这种平淡也是极好的,我把每日定时与你会面当成习惯。

我以为一直可以这样,却不曾想,离别,来得如此之快,那一日,你赠我玉佩,你说要走了,我问,你要找的人呢,你说,就是你,我说,那为什么这些日子我一直在你身旁,你却不告诉我。你说,只是时机未到,你需要我这种不放弃,持之以恒,不怕艰难的精神。然后告诉我你一直在我身旁。后化羽而去。

被闹钟的铃声惊醒了,我才惊觉这只是一场梦,却想起那最后的玉佩,刻着你的名字——文化。

【篇四:梦里花落知多少】

“旗亭历历路茫茫,风雪关山道路长。莫道峨眉无志气,不将颜色媚君王。”

王昭君,当年一个响彻大江南北的名字,一缕幽怨含泪的香魂,一个薄命佳人,牵动万千汉人的情思。漫天黄沙早已淹没车辙的印记,飞雪的北境诉说着一段无声的哀愁,残阳的金色轮廓终究沉进无边的大漠……

最先见到这个名字是在“四大美女”中,当时那西施的素手浣纱,貂蝉的绝色间谍,杨贵妃的国色天香都让我无动于衷,唯有对昭君产生了深切的共鸣。相传她是一位才貌双全的女子,汉元帝为安抚匈奴将昭君赐予单于为妻。王昭君远嫁匈奴,看到远飞的大雁,顿时引发了思亲之情,手捻玉弦,一曲而终,曲调哀婉,声音凄凉,动情动感。飞雁听见,竟忘了挥动翅膀,跌落在地,从此王昭君便有了“落雁”的美称。

最初我以为昭君是“自愿和亲”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质疑——文学家们一带而过的那个女子,真正的生命必定宛如天上的银河、地上的流水,清澈但不哀怨:她或许爱过,或许恨了;她或许期望过,亦或许失望了……

后宫三千佳丽万种哀愁,机会就像一丝浮云,抓住了就可能颠覆你的人生;放过了便只能孤苦一生。年方二八的昭君正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花,只因皇帝一声令下——“宫人王昭君赐嫁匈奴”。那么,正自在飞翔于蓝天的风筝,断了,飘飘坠下;一树桃花开的正旺,散了,飒飒零落。

可怜那贪财的画师毛延寿,自己种的因终要自己食果。

“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徘徊,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正式出嫁,昭君盈盈登殿,妖娆多姿,大方施礼,气度不凡。皇帝后悔了,又不便食言,只好拿毛延寿出气。昭君大礼行过,从容退殿。突然回首,双眼掠过汉元帝……是否还曾有过一个凄美的回望,高台上的皇帝早已看不清。昭君的生命或许也有过昙花一现的笑。

也许这一回眸暴露了王昭君内心的情感。

北风卷,关山残,梦醒五更灯火寒。在荒无人烟的草原上走过一支长长的队伍。高举的汉旗飘扬在风中,大漠中昭君坐在步辇上,怀抱琵琶,轻拢慢捻抹复挑,风吹着你如花的脸庞。昭君啊,异域风情上你传教织布,育桑种麻……谁说你心中只有哀愁?你虽是一只孤单的飞蛾,却向往光明的火种,你可知道那明亮的火光下,你的影子是多么的义无反顾?月光铺洒在茫茫大漠之上,你那夜夜思念的故乡只能遥望!

昭君啊,枕着塞外的粗布枕,你的梦里,那满树桃花究竟落了多少?胡羌里你所打动的人,古往今来又有多少?

【篇五:梦里花落知多少】

小时候去逛庙会,我总是能最先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找到那些摆满了花花绿绿小玩意的小摊。因为在充满好奇的心里,那些东西更像是开启心中某扇隐秘之门的密码,通往未知的去处。这应该就是我关于佛教在神像之外最初的印象了吧。

佛教,是一种在中国有着源远历史的宗教。在被苦难层层包裹着的过去,人们迫切渴望着心灵的出口,这才有了后来佛教在中国的繁盛之景。对于如此严肃的话题,我以幼稚的儿时记忆开启,似乎有些不妥。可是最初天真的心又怎会懂得“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境界呢?倒是在以后不断磕磕绊绊的成长历程中,逐渐领悟到了那种清心的难得。

我是一个无神论者,可我尊敬佛教和其无数虔诚的信徒。究其根本,应该是源于我的奶奶。很小的时候,我总是疑惑地透过烟雾缭绕看奶奶那般执着的目光,我不知道那目光通向哪儿,也不乐于知道,我只是傻傻地跟在奶奶的后面,全然不顾其他。奶奶信佛,而我,信奶奶。上了中学,老师告诉我有信仰的人是幸福的。开始我不懂,后来我看到一些纪录片,有印度人在恒河里洗澡的录像,那是他们心中的圣水。那一刻我被震撼了,我知道与其说他们是在洗身体,不如说是在洗心灵。那样的场景,充满了人性,令人感动,让人生畏。有时候,人们信仰宗教,倒不如说是相信真善美的存在。那是一种心灵的呼唤,是人性所在。

从小到大,我一直被灌输着“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信条。后来才知道与人为善一向是佛教所推崇的。人们相信轮回,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应该是人性中最真、最初的敬畏吧。

时光荏苒中,我渐渐长大,被岁月洗涤成另一种模样。后来的我亦见过许多风景,品味过不同人的各色人生。我越来越明白善的可贵,信仰的力量。那些在苦难中成长的中华儿女,一路支撑着他们的,应该就是那些来自心灵深处的希望吧。

而如今的我,有时仍会站在人生的交叉口,迷失了自己。蓦然回首,又似乎看到那些庙会里拥挤前行的人们一如既往的虔诚目光。突然有泪落下,却不是悲凉。

【篇六:梦里花落知多少】

微风徐徐吹过,花儿随之飘落,风中花香弥散,这样美的一切,使我的思绪随着花儿飘荡……飘入了一片竹林。旁有一馆,别名潇湘。

她,出现了,她的举手投足,她的一颦一笑,她的静若皎花照水,她的动似弱柳扶风,令我驻足。

暮雨时节,葬花天气,她精心梳洗,悉心打扮,身着一袭白衣,肩上担着花锄,锄上系着花囊,手拿花帚,走过沁芳桥畔,却唯恐污了这圣物,只得风吹弱柳般轻轻走过,欲行又止。花冢前她叹花开花谢,花飞漫天,叹红颜易老,无人怜,今日葬花,却不知来日花残凋落,红颜将逝,又有谁人来葬这葬花之人!于是她叹身世如风吹落花,题素怨问谁解秋心。

在那个人人为利益奔走的大观园中,她独占一份清高,四书五经,她早已熟读,封建礼教,她亦已深谙,审时度势,她又岂能不知?她本可以像薛宝钗一样圆滑处事,也可以像王熙凤一样八面玲珑。可是,她的清高,她的傲气,让她看不起封建礼教,让她不去迎合奉承,察言观色,她像一朵水中芙蓉,无人怜,便孤芳自赏。

不愿成为封建礼教的奴隶,与宝玉同为知己,宝钗劝宝玉,湘云劝宝玉,唯有黛玉懂宝玉,知他心,从不劝他去逐那虚名,于是,他们在花冢旁共读西厢,真可谓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但,无形之中,她已得罪了太多,命中早已注定她的离去。她是绛珠仙子,泪尽而归,诗意的离去,在人世间走这一遭,宛如花开花落,一季之后,如约飘然离去,了无痕迹。但无论她是在一弯冷月半挂高空的夜晚,慢慢走入了湖中央,沉湖而亡,还是于沁芳桥畔,踩着云朵一般迷迷痴痴,焚稿断痴情,终了,潇湘馆仅剩一只鹦鹉,时而饶舌:“幽僻处可有人行,点沧海白鹭伶仃。”

鹤影渡过了寒塘,月色皎洁清冷,她宛如一片落花,随风葬了,仅留一缕花魂。仅留我独叹这人世间消长数应当,何处枉悲伤。

于是静坐,默然,掬一泓流水,顺着一阵清风欲寻花魂归处。花瓣再次随风飘落,静静观赏它的美,它的芳。离去之时,捡起一片制成了花笺,现在,仍然带着芬芳。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