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丛文库范文大全网!

底色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篇一:底色】

浓烈的金黄,静静灭了黑土地炽热的颜色,正午的太阳投射下一季流年般的幻影,那一片葵,一片轰轰烈烈盛开着的葵,执着的扬起头颅,于是在生活密不透风的缝隙间,我又看到那张脸,那张最平凡的中国农民的脸。那是我亲爱的爷爷。

骑着单车,我畅游在田间小道上,迎面吹来的是家乡温存熟悉的风,路边半人高的油菜花,混着清风,将质朴的花香送到鼻子里,我的心在飞翔。

回到了家里我停下车,走到后院里,看到爷爷一个人独自站在田间面对着大片大片金黄的向日葵。我想起了曾经的爷爷,他以前是一个泥瓦匠,也许他曾赤脚在田埂上,一遍一遍的来回走着,也许他也曾这么蹲着,看着田里的那些金黄的向日葵。

爷爷的一只眼睛,早年因为疾病,一直都不能看见,另一只眼睛现在也得了白内障,他无法看到触手可及的阳光,靓丽跳跃的音符,更不曾读过一本书,爷爷每天所想的只是挣很多的钱,拥有一个完整的家。于是他在后屋后的空地上种了一地的葵花。

我的记忆飘向了远方,曾经,无论春夏秋冬,爷爷总是把田里的工作放在首位,一个人烈日炎炎的下午。又在吃完午饭后下地了,他要赶着天晴的日子,去把麦子收回来。

做完作业的我,拎着水壶去田里找爷爷,走到了田埂上看见爷爷,赤着膊,带着一个凉帽,正弯着腰,一把一把的割麦子,收割好的麦子已经整齐的排列成好几行。

我走到爷爷身边,看到他的脸上,都是豆大的汗。,我拿来他擦汗的毛巾递给他,他挺起了腰,又捶了两下,说:“老啦,不中用了现在,腰又疼起来了。”看着爷爷的脸,我知道,岁月将他的辛酸的经历和生活的苦楚,都刻进了他的皱纹里。

我将水壶递给了爷爷,爷爷咕咚咕咚的喝着,嗓子里的咽水声大的可怕。喝完水,他一起和我坐在田埂上休息,看着远处金黄的麦子,爷爷说:“我们农民最大的念想,就是能够把种下去的庄稼全部都收上来。”那时的我并不理解爷爷内心对于这片土地的热爱,直到现在,爷爷不能够再下地时,我才理解他那种心情。

我知道,爷爷并没有把生活当作一首多么高昂的歌,它的曲调不紧不慢,有些低沉,他在生活这条缓缓流动的长河中,削磨着苦难,变得隐忍坚强。他的底色就像那金黄的麦子,金黄的向日葵一样是金色的,和大多数农民一样。那一抹深沉的金黄色,正是他一生最好的写照。那金黄色就是农民的辉煌!

回头望,那片葵花在风中摇曳,熠熠发光。风吹起如碎花般的流年。绚烂的金黄色中,是爷爷那朴实无华的脸庞。

【篇二:底色】

底色是相片打底的颜色,它奠定了画面整体的基调。当人心被一层层剥开,也就能看到最原始的本真,也就是人的底色。

底色往往同人早年的经历、教育 、环境联系在一起。受到某一种成长环境的熏陶,人在不知不觉中也沾染上了外界的色彩。底色不同于天性,人的天性可以掩饰或者抑制,但往往不能够泯灭。本性由不得挑拣,然而它可以人为地磨炼。在重塑天性的过程中,底色也就渐渐显露出来。

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梁启超的家教自然是成功的典例。在祖辈儒家思想的浸润中,外来文明的民主科学理念灌注下,子辈个个都是英才,他们身上独特的底色熠熠生辉。底色是他们无声的资本,不必夸耀,也不必显摆,气质自现出来。

底色并非一定是外界的影响,若是一个人心地坚定,他同样可以塑造自己的底色。正如文天祥笔下的《正气歌》,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他们有的是不畏权奸、秉笔直书的史官;有的是誓在驱敌的将相;有的是面对强敌,宁死不屈的义士。他们的底色是正气在腹,忠烈刚毅。

底色是一种深入骨髓的东西,它不会因为外部环境的不同、时代的不同而不同,底色是有着它的永恒性和共通性的,正如道德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有着不同的标准,因为社会发展在不同阶段的局限,但是这并不影响人们有着相同的底色。

且让生命染上底色,从此一路披荆棘。

【篇三:底色】

底色,本是指画画的背景的意思,也可以理解成人的家庭背景或成长背景。人成长的底色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力,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

有一个小孩,由于他的外貌比较丑,他感到很自卑,也很少有同伴跟他一起玩耍。有一年,他的父亲买回来很多树苗,他父亲动员所有的孩子去他家的花园种树,并且说谁种的最好,就奖励谁。那个小孩看到他的哥哥和姐姐争着给种的树浇水,他忽然萌生了一个念头,他希望自己种的树早点死。

可他没想到,过了几天他再去看他种的树,本以为要死的树,不仅没有没有死,而且长得很茂盛。他感到很好奇,此刻他忽然想起生物老师在课堂上讲过,在晚上树长得最快,于是这个夜晚他没和平常一样早早睡去,而是悄悄跑进花园去看他种的树,发现他的爸爸在给他种的树浇水,他悄悄回到房间,暗自哭了。

几十年过去了,由于他爸爸对他的影响,他成了美国总统,他就是罗斯福,罗斯福成长的故事,这就是家庭底色的影响。

还有一则故事,从前有一个特别厉害的律师,叫安迪,他需要为一个大坏蛋辩护,赢了官司那个大坏蛋能给予他想要的一切,但他有一事割舍不下,那就是他孩子的教育,也就是孩子成长的家庭底色。他为了给他孩子留一个好的底色,他思考再三,决定将大坏蛋的真实面目和全部罪行公布于世,但不幸的是随后他遭到刺杀。但由于他父亲的榜样,几年后律师的儿子成了美国的王牌飞行员。

一些家庭灰暗的底色会给一个人的成长带来消极与负面的作用,前几年经常报道的,有些游客到了景区就在石碑、石柱上刻上“到此一游”,甚至从中国出发到埃及旅游的游客,他的孩子在埃及金字塔上也刻上“到此一游”,不就是由于家庭教育不到位,素质低下所导致的吗?

然而,真的底色就决定了人的一切,决定了一个人的成长吗?事实也许不完全如此。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罪犯有两个儿子,长大后一个成了小偷、一个成了企业家。记者去采访他们,他们都回答了同样的话“有这样的父亲,我还能做什么呢?”,可他们面对同样的问题,却采取了完全不同的应对方式,由此导致了完全不同的结果。选择积极应对问题的,成了企业家,选择消极逃避的,成了小偷。

所以,底色对人的成长很重要,每个家庭都需要为下一代营造成长的好底色。但是,面对不够完美和理想的底色,不能自抛自弃,乐观积极的应对态度,或许也能带来另一种成长的营养。

【篇四:底色】

子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人之底色有着与生俱来的成分,也不乏在成长过程中受纷繁世界的影响、

底色,非一朝一夕即可沾染永固,经一番精心加工方可愈加绚丽多姿。

李健,十年隐没于人流,将人生慢慢酝酿。正如他的歌词一样“生命的河从身旁流过,将回忆慢慢淹没,那年春天燃起的篝火,多少年以后泛着泪光闪烁”,看过一年又一年的流水,让火焰点亮最纯真的自我,十年后的一举成名也就将他的人生抹上最美的底色。

反观当下,底色似乎成为了大众眼中可有可无的存在。碌碌无为者从不在乎自己的底色暗淡无光,也不在乎成功者的光芒万丈。殊不知“细雨湿衣看不见”,一点一滴的累积方使那底色逐渐光鲜亮丽,不受杂尘的玷污。

苏子自成一派,非欧公慧眼识才,尽力提举,而是饱读诗书,腹有豪气的壮志底色;仲永失才,非年少之祸害,而是不思进取,固步自封的阴暗底色;红楼惊世,非词藻华丽,而是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绝美底色。

对于每个人来说,底色是属于自己的颜色,不要指望你生来就是快乐的、幸福的;人生底色需要你自己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地加以渲染,就像在你的人生画布上努力地涂抹其他色彩。

柏柆图在《理想国》中写道:“有时我们所期待的,往往是我们所得到的,我们总是东张西望,却忽略了我们所想要的。”诚然,我们总是想将人生步入最辉煌的一瞬,然而过分的渲染让底色娇艳,却不免让人感到一丝厌恶与不安。因此无需刻意,只要做好一点一滴,便是给底色最好的一丝渲染。

程银彦曾说过:“你真的读懂人生了吗?你真的了解什么是安好么?那是一种平和的感受,是无论何时何地、睡梦中醒来,都十分确定的安适。这种安适就是人生的底色。”

踏花归来马蹄香,纵马,过花,让最美的底色留在的你脚下,留在你的生命中。

【篇五:底色】

人生如如同一张画纸,由最初的白纸渐渐被各种色彩填充,最后成为一幅第一无二的画作,绘成了我们绚丽的一生。

但是,每一幅画尽管色彩斑斓,它们终究都有相同的底色。那我们的底色是什么呢?

回顾历史,古往英豪都有他们的底色。义薄云天,千里走单骑是关云长的底色;一身是胆,单骑救主是赵子龙的底色;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是谭嗣同的底色……

晋代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于四十一岁。有一次,县里派督邮来了解情况。有人告诉陶渊明那是上面派下来的人,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渊明听后叹了一口气:“我不愿为了小小的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身下气去向这些家伙献殷情。”说完,便辞官还乡,开始了他“采菊东篱下”的田园生活。高风亮节,不为权贵所染便是陶渊明的底色,也正因为其坚守底色,陶渊明才成为我们心目中的小小英雄。在这历史的长河里,无数的风流人物皆有着他们的底色并且坚守一生,也终究是这些底色成为了他们一生的代言。

生命是短暂的,但生命也是永不停息的。在我们的生命里,应当如何坚守底色呢?

嵇康用《广陵散》告诉我们坚守底色,就是要坚守生命的气节,保持不变的信念。

李白用他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告诉我们坚守底色,就是要保持自信与不屈,用一种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

反观现在,无数的刑警用自己的生命告诉了我们,坚守底色就是要打恶惩霸,除暴安良,铁面无私。坚守底色对于他们来说就是坚持对人名群众的那一份赤诚的爱,坚守生命的浩然正气!

可如今,街头巷尾满是外来语的广告,欺善怕恶的人更是比比皆是,。传统文化被人渐渐遗忘,中华五千年来的传统美德被无数人自我抛弃。我不禁在想,中国人的底色还在么?

所以,发扬我们的本色,坚守我们的底色吧,让正直、宽容、坚忍、谦恭这些美好品质世世代代的传承下去,在底色的基础上,绘出最绚丽的画卷!

【篇六:底色】

秋意渐浓,层林尽染,这是众人皆知的秋天的底色。偶然路过宜兴的龙山岕,那里却有着与众不同而又令人心往向之的底色。

龙山岕中的原色之家最为出名,往往是喜爱涂鸦的文青们的歇脚留宿之地。主人是位清秀女子,据说大学毕业就造起自己的梦,过自己想过的生活,我不禁心生赞叹,不忘的初心是她的底色。当我步入原色之家,院墙上涂鸦的幸福生活、手绘的龙山岕地图映入眼帘。屋檐下,原色的摆设都是女子的心思,大多是,各处淘来的小玩意,随意摆放,像一个少女布置自己的寝室,处处安放喜悦。榻榻米的套间,是淡淡的橙色,一种暖心的底色。

不知不觉中我已来到后院,青石板路旁是悦人的山泉,秋水温柔,缠绵丝滑,最激越的险滩仿佛也能被她化成一杯香浓的可可,朝你温暖倾泻过来。院子角落有畦畦菜蔬,墙畔有蔓藤闲座,在走廊里听风听雨,廊下节节灯笼垂挂,不免令游客感慨一番。自然惬意,正应了牌匾上的“原色”二字,而其中恬静闲适的底色,何不是成就了“家”的意义?

竹亭中是古朴典雅的装饰,其中年近九旬的老婆婆正细细地品着山茶,她一辈子都住在当地的山中,山里人是不忘本的,我静静地看着,她一边扎草鞋,一边讲着老故事,一张张疏远而清晰的脸,一段段铭心的事,其实一直沉积在那呢。忽然,沁心的茶香升起,往事也如烟般袅袅浮现——原来老婆婆也年轻过,她的爱情,热烈也显得幽微,像丝绵蘸了胭脂,一点一点渗出来。远处又有聚坐着的一群可爱的老人,他们作画,书法,写诗,唱戏,下棋,夕阳里的笑容,灿烂明媚,心无城府,一如无邪的孩子。不忘本是女主人的底色,是老婆婆的底色,更是龙山岕人民的底色。他们用自己的初心,守护着大山中的家园。浮华世界中,竟留有一方净土——那是世世代代龙山岕人民纯朴归真的积累啊。

林清玄先生曾说过:“大海若能为人所动,就不会如此辽阔;明镜若能被人刺激,就不会那样干净;月亮若能随人而转,就不会那样温柔遍照了。”大海、明月被世人欢喜歌颂,却也有着“不忘初心”的底色。

久居城市的我似乎已习惯于车水马龙,被时代的潮流不断推向前方。幸好在随波逐流的状态下,我能从龙山岕中重拾初心。所谓“寻得所爱,为之守候”,所谓“勿忘初心”不也是人人心中不变的底色吗?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