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丛文库范文大全网!

活得像一支队伍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篇一:活得像一支队伍】

除了那一身迷彩,我似乎再没了直面阳光的勇气。习惯于缩于伞下,拒阳光于咫尺外。却又始终挥之不去那无遮无拦的日光,热情地散落着,教官一声令下,我们一齐喊出“到”。于时,宛若一支队伍。

或许不只是流淌的汗水给了我这种错觉,也无关正步或军姿时的酸痛感,我大概是太喜欢那一声“到”了。因此无论是课堂的点名,还是军训的列队,我都庄重地喊出“到”。我在,并且我与我面对接下来一切的勇气一齐到场。

我是一个人的单枪匹马,一腔孤勇仗剑天涯。我亦是独属于自己的一支队伍,万马千军,所向披靡。所以在喊出“到”的那一刻,金戈铁马兵临城下,战鼓在狼烟里响起。布鲁诺在刑场上仍坚持自己的科学观点,熊熊火焰映出他瞳孔的颜色;哥白尼望着星空,著作却在死后才得以发表;伽利略的思想修正了许多陈旧的误解,却历经太多年岁的风沙才被认可。在这场较量里,他们输了,遗骸散落于四方,被时光侵蚀得缥缈。但他们已活成了一支队伍,活出了勇往直前的勇气,活出了赫赫战功。在他们之前,科学踟蹰于泥涂荒潭,因而千年徘徊。而他们的身后,倒下的躯壳有着不灭的思想,引导后人步步前行。

他们喊出了“到”,洋溢着无畏,宛若新生的朝阳。大概那种无所畏惧是一种信任与自信吧?坚信自己没错,更相信未来人们的眼光。故而千载悠悠,任人评说。

食指笔下有无情的蜘蛛网,也有灰烬的余烟。可他仍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他相信未来人们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于是他用一支笔杆把自己活成一支队伍,向那个荒谬的时代发起进攻。亦是如队伍一般,战场之前,无人能说胜负。也就此满怀信任地放手一搏,勇往直前,视死如归。

却又将归向何方?那些先于时代之人,目光所及,尽是不被理解的他乡,又向何归去?若仅是陶渊明般归去来兮,一人拂袖,东篱就菊的归隐谈不上是支队伍。该是如毛姆笔下的思特里克兰德,那个小职员为了手里的画笔,毅然出走。他把自己潦倒的生活湮灭于图画之后,色彩的落笔,谱成一曲乐章。红色是高音,黑色是低音,蓝色是深沉的和弦,金色是超脱后的铿锵。而他心底那支队伍,向着目标,向着信仰,不只是个人,而是升腾在天地间的灵魂。那是万马千军向着梦想喊出“到”,又是独自攥紧梦想,孤身,也已是一支队伍的浩然。

在王阳明不再看着竹子“格物致知”时,大概他已向这世间喊出了一声“到”。道已了然于心,旁人任其说痴罢。全部的勇气都孤注一掷地喊出了“到”,后话就留给后人。有信仰的星辉照耀,本已活得像一支队伍。

【篇二:活得像一支队伍】

天安门前接受首长检阅的队伍,步子是整齐的,阵形是方正的,因为心是齐的,凝聚在了一起。

活得像一支队伍,看似有些不成立的比喻,又意味着些什么?我细细想。

也许是秩序。太阳亘古不变地东升西落,从前的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没有精确的钟表,日出的亮光和落日的余晖成了他们劳作的分界线。那是一种顺应自然的生活,一种有秩序的生活。著名的童话作家郑渊洁先生,常在一天的早晨便完成了当天的写作任务。王开岭在《按时看日出的人》里这样写道:“上世纪的一个黎明,在巴黎乡下一栋亮灯的木屋里,福楼拜在给最亲密的女友写信:‘我拼命工作,天天洗澡,不接待来访,不看报纸,按时看日出……’”“按时看日出”这短短五个字,就已经把这样一个大文豪描绘得淋漓尽致。按时,看日出,那是对生活的安排,对生活的享受。如此活着,才更显意义。

队伍固然不止这些。设想倘若天安门前的士兵们只将列队按安排走到指定的位置,将每一个动作都做到最高的标准,眼神却毫无光芒,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的气势无疑至此就烟消云散。

人连在一起,心也紧紧相依,那才是队伍。活着,若只是成天板着脸工作,不会激情彭拜,不懂相处,那一生能回味的,也就一个个奖杯,一个个劳模的称号罢了。

在《开学第一课》上,钢琴家郎朗与新发明的意大利机器人奥特同台。中间有一个环节,是机器人与一个十几岁的小钢琴家比赛速度。无疑人的速度是无法赶超机器人那钯子似的手的。可机器人弹奏出来的音乐是毫无感情的。

若仅是为了整齐,天安门前的也许就是一排排身着军装的机器人,还顺带显示我国科技的发达。可是队伍有着几十颗凝聚在一起的心,有志气,有统一的目标。

活着,更要有一颗坚定的心,抵过千万颗连结在一起的心。

战争场上不乏有一人立功的故事,他们没有一起的战友,孤身一人,或许他们乖乖归降于敌方也没有多少人会破口大骂“叛徒”,可他们却选择奋战到底。没有战友的鼓励,没有奖赏,甚至纪念碑上都不一定会留下他们的名字,支撑他们的,就一颗心,如队伍一般紧紧连结的心。

活得像一支队伍,有规律地生活,有目标地生活,有信心地生活,活出真正的模样。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