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丛文库范文大全网!

历史将记住南京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篇一:历史将记住南京】

我怀揣着一颗感恩的心。它里装着溪流边孩童的嬉笑、装着情人的恋语、装着山头亮闪闪的星星,闪着熠熠光芒。十二月十三日,我翻开那沾满鲜血的一页,我有些许颤抖,我的指尖冒出了丝丝冷汗不住抖动着……

1937年的那个冬天,12月13日,在中国南京发生了人类有史以来最惨绝人寰的暴行,日军——一支毫无人性的军队在南京进行了长达6周的血腥屠杀。他们采用种种灭绝人性的手段来残杀中国人民。昔日繁华的南京城尸堆如山,血流成河,大街小巷,防空洞里,处处都有中国人民的尸体,顿时,南京城成了人间地狱,侵华日军在中国,在南京留下了人类历史上最野蛮,最可耻的一页。这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遗忘的一段血泪史。

只有真切地了解历史,才能正确地认识历史。只有以史为鉴,才能面向未来。列宁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是的,谁都不能否认南京大屠杀是人类历史上野蛮、残暴的战争罪行。我们之所以念念不忘,是为了抵抗遗忘,我们之所以将这段沉痛的历史,融入血液里灵魂里,就是为了表达对和平的向往,对战争的鞭笞。而今的纪念是为了不忘,反思是为了清醒,奋然前行,才是铭记历史的真谛。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既是古人的醒世真言,也是南京历经无数腥风血雨给后人的启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中国人民从来都是宽宏和包容的。七十多年过去了,仇恨不曾生长,时间可以消逝,但记忆不会风化,耻辱更是不容漫长的沉痛所尘封。我们记住耻辱,记住南京大屠杀这段悲痛的历史,也就是让我们必须永远记住一条巅覆不破的真理: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强大。

追忆历史是为了和平的未来,我们共同生活在一个星球上,我们希望看到的是欣欣向荣的景象,而不再希望看见满目疮痍、战火纷飞,当我们渴望和平的橄榄枝时,发展正是摘取橄榄枝的最好工具!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发展的两大主题。和平推动了发展,而发展又促进了和平的力量。战争对社会生产力是一种极大的破坏,因此,只有在安定团结的国际环境中才能求得国家、社会的发展,而国家、社会的发展又会进一步的促进和平力量的增强,对维护世界范围的和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我们要有崇高的理想,远大的奋斗目标。要自觉地把今天的学习同祖国的繁荣昌盛,民族的富强复兴结合起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要认真学好知识,早日成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我们要有勤奋的学习精神,严谨的学习态度,切实掌握过硬的学习本领。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

“让我们铭记历史,历史不能忘记南京!”

【篇二:历史将记住南京】

我从废墟上走过,脚下是犹沾染着斑驳血迹的瓦砾。十二月的南京,萧瑟的风刮过,一切景象,空旷而静谧。在我看来,带着庄重森严。我似乎听到有婴孩的笑声,又戛然而止,像是被人生生扼住咽喉般的乍停;似乎又有笑声,开怀而又残酷的笑声。一阵阵冷风袭来,我紧了紧衣服,依然冰冷刺骨,十二月的南京,寒冷异常。

绵延三十余公里,六百年屹立不倒的城墙,是南京身为六朝古都唯一剩下的铮铮不屈的傲骨。染上白霜的城墙上结出暗红的冰晶,守护了六百多年的民众的哭泣,她自那天便看不到。弹痕刮瞎了她的眼,飞机的轰鸣声震聋了她的耳朵,嘶哑的喉咙甚至连一句叹息也发不出。她孑然矗立,和着十二月南京深冬的寒风,伴着无限悲凉。

我彳亍于中山门外,那些人,他们脸上带着狰狞的残忍的笑,大摇大摆的从这里闯入。我试图抚平凹凸不平的墙面,愈合那些创伤,可我的手却虚虚穿过,我握不住他们虚幻的手,连悲凉的风声在我的耳边都有些虚无。“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蓦然醒悟,我不过是七十年后的一位过客,无言的过客,我无权,更无力去更改些什么。

真正的走进城中,青中泛灰的石板映衬着大片大片鲜艳的红色。只留下风声嘶啸的可怕的静谧,毫无生气的静谧。临近新年的午后,本该充斥着一家老小欢聚一堂的热闹亲密。可孩子同他的母亲倒在屋内,饭桌上放着已经冷透的饭菜,那个平凡的母亲留给世界最后一个背影——紧紧的护着她逝去孩子的躯体。屋外的台阶上倒着他的父亲,双臂张开,脸上含着不甘与悔恨,他保护不了他的妻儿,他没有尽起他应尽的责任。石阶上,暗红的冰晶在尽情绽放。

沿中山北路而行,不远的防空洞中,是两百多位南京人民共同的坟墓,干涸后乌黑的血液,为他们染上这最后的颜色。如同幕府山几万人染成的血山,褐色的土地上鲜红静静流淌。大地默无声息的接纳了所有卑劣,悄悄隐匿于此。长江水也被染上了那最悲壮的颜色,汇入黄海之中,如同最绚丽的晚霞,最瑰丽的画卷。

视线渐渐模糊,思绪一刹那回归。没有无尽的安谧,到处是混杂的人声和一家人的嬉笑怒骂。我清楚的看到,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矗立于此。

十二月的南京,一如往昔的,异常寒冷。

【篇三:历史将记住南京】

蓦然回首,在中国的浩瀚长河中,有那么屈辱的一天,它让我们在心中时刻铭记,它是我们心中永远抹不去的伤疤。

那是个风和日丽的日子,男人们为生计而奔波,妇女们聚在一起拉着家常,小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追逐。一切都和往常一样,一起都是那么美好,然而他们却不知一场灾难却悄然而来。突然一碧如洗的天空出现了一群小黑点,人们的头顶响起了阵阵轰炸机的机鸣,他们惊慌的逃窜着,身旁的日本兵正举着刺刀向孩子刺去,路旁也是被日本兵用铅丝捆绑的即将押往屠杀地的居民……当硝烟散尽,扛着机关枪、拎着刺刀的日本兵“骄傲”的离去之后,只剩下了一个面目全非、鲜血淋漓的南京。鳞次栉比的房屋已俨然成为一片废墟,血肉模糊的尸体横七竖八的摆在地上,汨汨流淌在街上的鲜血令人触目惊心。

南京大屠杀的惨无人寰,是个不争的事实,但日本右翼却对此极力否认。松井石根的秘书田中正明在1984年出版了《南京大屠杀的虚构》一书,书一出版,日本右翼给予了高度评介,渡部升一说:“读了此书,如果今后有人仍然再提南京大屠杀,那就只能说他是煽动反日。”日本右翼界的政客、学者还篡改了历史教科书,试图美化这一段历史,你在日本的历史课本上关于南京大屠杀只能看到一脚文字。右翼分子每年都会去参拜靖国神社,他们一直都在自欺欺人,仿佛只要否认,他们所做过的罪行就不会存在。希望他们能早点从“自欺欺人”中走出来,正视历史,敢于承认历史,面对未来。

浩瀚大海上的海雾终会被海风吹散;文物上沾染的灰尘终会被扫帚拂去;莲蓬上积淀的淤泥终会被清水洗净。而历史也一样,它终会摒弃那些谣言,还我们一个事实的真相。世界上还有多少人在为铭记那场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天而奔走,还有多少人在为被日本右翼染上灰尘的历史而奔走呢?有,还有很多,还有约翰·拉贝的《拉贝日记》为历史证明,还有孙宅魏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稿》为正义作证。还有一个人——张纯如,她为了让世人知道历史的真相而付出了美好的青春年华、美满的幸福家庭、一片光明的前途,甚至是年轻的生命。当她决定走上研究南京大屠杀这条路的时候,她放弃了所有人们想要得到的东西。而她面前的不是人们的鼓舞欢呼,而是来自日本右翼分子的恐吓、威胁、枪林弹雨,她面对这些路上的困难,并没有放弃,而是毅然决然的选择继续走下去。她连和家人打电话都要小心翼翼,生怕日本的右翼分子会挟持她的家人。当她的《被遗忘的大屠杀:1937年南京浩劫》、《南京暴行》等书出版后,全世界为之所动,她谈到让她坚持走下去的理由时,说了一句话:“忘记历史的人将重蹈覆辙,只有吸取历史教训,才能有未来的和平。”是的,我们应把那段血泪历史篆刻在心头,不被仇恨所蒙蔽了双眼,做为21世纪的我们应该努力学习,要牢记“落后就要挨打”这句真理,让国家变的强大才不会让悲剧重演。

12月13日,南京上空的警钟长鸣,国家公祭日在南京举行,这些都警示我们应铭记历史、缅怀先烈。要像纳粹屠杀犹太人那样让全世界都知道,让历史永远不再被灰尘沾染,让历史将会永远记住南京大屠杀。

【篇四:历史将记住南京】

南京,位于我国东部,古称金陵,别称石头城,为多朝古都,历史名城,现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先锋。但这一幕幕繁华盛景的背后却饱含着殷殷献血和声声哀嚎。

1973年12月13日,日军攻破南京,从此这座夜夜欢歌的城市成了人间炼狱。超三十万民众遭屠杀,民国政府被迫迁都,鲜血染红了黄浦江。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从此载入史册。它激起了我们民族的血性,开始了异常艰苦的八年抗日,也开始了新时代的历史演替。

历史将记住南京,不仅是它的繁华与美丽,也不仅是它的富足与安逸,更因为他的苦难与悲悯。它是中国数一数二的大城市,曾经遭遇令人胆寒的战争,铁马兵戈踏烟来,剑枪刀鸣带血去。它用繁华掩去硝烟,它用欢笑抹去悲伤,只默默地将苦难埋藏心底,用笑容面对世人。我们记住的不仅是它的苦难,更在它灾苦难后焕发的生机与希望。

历史不是用来培养仇恨的种子,而是培养希望的花。唯有对自己国家历史抱有正确的态度,以理智明理的心态看待事实,一个民族才能够在苦难中成长,在历史中进步。

笔墨和口舌遮掩不住真相,金钱和权势改不了史实。就好似日本右翼势力纂改历史课本,修改宪法,解除自卫队,与韩国朴槿惠政府“协商解决”慰安妇问题,这不仅没有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信任,更得到了舆论的批判和国民的不解。日本政府不仅不反思自己对亚洲各国尤其是中国造成的巨大苦难,更妄想美化自己,这种不愿正视历史的行为乃是民众所不齿的。与其大费周章地掩盖事实,倒不是像德国那样坦率地承认自身问题并加以行动为自己的行为买单。唯有这样才可以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和积极评价。

历史是最忠实的记录者,也是最脆弱的记录者。它能够事无巨细地记下昨天,也可以被悄然抹去,更可以被歪曲扭解。所以我们应增强我们的明辨能力,在和平的心态中看待问题,而不是被人一味地牵着鼻子走。在南京大屠杀中我们遭遇痛苦,那么是否是该当在我们强大后去做一场“东京大屠杀”呢?是否该在日本游客在中旅游时对以尖锐的言语和报复性的动作呢?这些行为都不叫做爱国,爱历史,而只是被冠以爱国保护历史名号下的低素质行为,因宣传历史责任感而承担历史责任,这样的思想在根本上就是错误的。爱国是理性的爱,记住历史是为了防止历史重演,《阿房宫赋》中说:“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就提醒了我们要从历史中汲取教训,防止悲剧的在上演。

历史将记住南京,也就是南京将记住历史。好的坏的都是曾经过眼云烟,浮云蜃市,何必纠缠在如何反击上呢?倒不如将它好生记住,以我们的力量将它完整地正确地传承下去,虚心平和地从中吸取落后的教训,将正确理智的爱国情怀融贯于中,这样才是一个有着厚重历史大国应有的风范。

珠钗水钻摇曳生辉,水袖襦裙翩然欲舞,一颦一笑,一抬手一投足,爱恨情仇,王朝沉浮就随时间流逝在历史的舞台上上演,它是留不住的,只有我们用笔墨记录,用口耳相传,用理性对待,沉沉浮浮间,国家民族才可以有更精彩的未来在前方登台亮相。

历史记住的不仅是南京,更是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篇五:历史将记住南京】

中国,这个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国家,已然成为了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里的国家。自从邓小平和习大大一系列重要人物上场,中国各方面如同吃了增长剂一般,飞速发展。可是,在今天都市的繁华和霓虹灯彻底平静下来时,谁又能记起那些埋藏在历史长河里的国耻呢?

南京大屠杀,这一惨绝人寰,震惊国内外的惨案,到如今的年轻一辈,有多少人提起来的时候是痛彻心扉的?

南京大屠杀就是指日本侵略者在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后,对南京及其附近的地区进行了长达四十多天的大规模屠杀。学了历史的人都知道,历史书上有一篇日军比杀中国人数多少比赛的新闻。他们把这当做骄傲,辉煌。不仅如此,日军在南京烧杀抢掠,奸淫妇女,无恶不作。仅仅四十多天,日军集体屠杀就有28案,屠杀人数有19万,还有其他零散屠杀加之,死亡人数就达30多万。这是一串令人痛心的数字,是一次突破了战争伦理底线的战争。令多少南京人心里留有的恐惧至今未消散?

可是,有研究数据表明,日本广岛长崎被轰炸后的纪念日,纪念的人数远远比南京大屠杀纪念人数多。在今天这个和平,安逸的社会,我们已经有种过逸的现象了。人们仿佛遗忘了这件事。今天,我过往别人所带来的屈辱,知耻而后勇,把屈辱变成们已经不需要上战场抛头颅,洒热血。但我们更应该有“苟利国家,不求富贵”,“位卑不敢忘忧国”这样的精神。我们可以不生活在仇恨里,但我们不可以忘记国耻。

虽然我们不能够预见未来可能发生的种种意外对我们带来的影响。但我们要铭记国耻,不仅仅是南京大屠杀。要如卧薪尝胆一般,正视过往别人所带来的耻辱,知耻而后勇,把屈辱变成人生一种无形的力量!

【篇六:历史将记住南京】

历史记录了中国从兴盛到衰败,再从崛起到现在。但南京大屠杀这个事件使中国人民永远无法从脑海中抹去。

南京大屠杀是在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侵入当时的中国首都南京实施长达6个星期灭绝人性的大屠杀,30万生灵惨遭杀戮,人类文明历史留下最黑暗的一页,这段记忆也无法从我们记忆中抹去。南京大屠杀是日本对当时中国首都南京的谋杀,是日本军在十分清醒和理智的状态下的屠杀。,这样的有目标的、有计划的屠杀是最要命的和最恐怖的。

我当时看过一段纪录片,写的是当时日军在向南京进行扫荡的时候是日军对杀害无辜百姓最多一段时间,纪录片中提日军扫荡都是突然袭击,而百姓又没有防备没有东躲西藏,没有感到危险意识,所以面对日军的突然袭击,对于他们都是束手无策的。人们对于这段历史事件都是用惨无人道,灭绝天性这些成语来形容,据纪录片中回忆,日本军队进入村庄就开始见人就杀或用火烧房子,活活把人烧死,在南京进行了长达6个星期的大屠杀,中国军民死者长达30多万人。

而更让人气愤的是日本人还把日本人还把历史教科书给篡改了,当时还在中国引起了很大轰动。在日本历史教科书上把“侵略中国”改成了“进出大陆,”在中小学生历史教科书上把“三光政策”改成了“迫使日本军队保证治安。”将“南京大屠杀”说成是“尚无定论,”把“日本发动侵华战争”说成是“被迫应战。”大多教科书上关于南京大屠杀只描述了:12月占领南京,由于日军行动民众死伤多数,称为南京事件,并企图掩饰入侵后的屠城和慰安妇的问题,直叫人心寒与愤怒。我们中国这么一段令人心寒与国耻的事而在他们教科书里只有简单一段就给概括了。

过去的中国首都是那么令人向往,但战争令它变了模样,南京大屠杀将永远被我们记住,历史也将记住这一刻,勿忘国耻,国人争光。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