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丛文库范文大全网!

芦苇伴我行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篇一:芦苇伴我行】

我的家乡地处温润的南方,河畔总有一片又一片的芦苇丛,随风左右摇摆,漫无目的,我一直想不通造物主竟会制造出如此平凡而又毫无特点的植物。

刚入初秋,每每此时苇叶丛微微发黄,苇尖微微发白。每于此时家中便让人去割一些枯黄的芦苇,到晚些时候作为柴火用。我常常不耐烦陪着家人来到河边,近距离接触这些芦苇。将苇叶放入手心,有些温凉一支主茎,由下申传至顶,形成根根芦苇。我手头空空,面对这芦苇,我想也没想伸出手握住一大把根茎,便要连根拔起,只听“嘎”的一声,手便被芦苇边缘整齐的锯口割了一个大口子。

一阵秋风吹过,我疼得钻心,一时间愤怒与疼痛交织在一起。恼羞成怒的我,回到家中连伤口也没管,拿出父亲藏在抽屉的打火机便跑向那片苇丛。看着刚刚把我的手划出口子的那片芦苇,气不打一处来,二话没说,点了一把火。顿时,火伴随着“咯吱”声中蔓延,火苗爬向了其他的苇叶,霎时间这一小片芦苇从我的眼角中便消失,留下了枯黄的边枝和黑色的残渣,而其他芦苇依旧坚挺,不依不饶。望着这片消失的芦苇,我并没有觉得快乐,反倒是渐渐冷静下来了,望着它们,我终究还是为他们的强韧所震惊。

那片被我烧毁的芦苇丛是怎样处理的,也因时间渐渐淡忘了,可那郁郁葱葱的芦苇,总让人挥之不去。几年前我曾回家,正值夏天,田野里,百虫争鸣。旧地重游,芦苇丛里,似乎又见到我儿时的那场“泄愤”的场景。昔日的芦苇,稀稀落落,而眼前的都是鲜嫩富有生机的新叶。远远望去,像是比之前更加茂盛了。

我走上前去有轻轻地抚摸它着,它看上去依旧是那么平凡,甚至是普通得过分。但当我抚摸它的脊骨时,不断地将它的身子压低,但却又再次挺起胸膛时,我能感受到它的坚强与无法压抑的生机。此时,我轻轻地取下这苇丛中的一片,并将她一直夹在我随身携带的书中。以后的日子,每每我看见这片苇叶,我便从心底里感受到来自家乡的那片苇丛,像是知己的朋友,总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悄然而至。

直到今日,我又想起了故乡的苇丛,还记得因为当地的城市建设,那里的苇丛从去年便开始渐渐消失了。那时回家过年的我花了少许时间在邻乡的几个村落找了找她的踪迹,并没有什么收获,这使我的心中有了少许不安。这又想起了在我书中的那片苇叶,便又释怀了。也不禁笑了笑自己竟会怀疑芦苇的生长力,我想她可能在别的鱼乡慢慢生长,或是残存哪个小村的河流旁,纵然造物主可能真想收回这种普通的植物,然而她顽强的的生命力以及他的那份不屈的精神早就藏根于我的心中生根发芽,无法剥夺,她将留于我的心中伴我前行直至终生。

【篇二:芦苇伴我行】

金秋时节,景色宜人,层林尽染,叠翠流金。秋风姑娘把秋天的大门吹开了。我们走进了秋天。

我们来到丽水找秋天。丽水山清水秀,漫山遍野都是芦苇,美丽极了。道路两旁,芦苇们成群结队,弯着腰正向路人问好。溪水叮咚,芦苇们扭动着纤细的腰肢,正在为溪水伴舞。高山上,山路两旁的芦苇像一面面旗帜,在空中随风飘扬。远远地望去,那里像一片白色的海洋,真是花飞如雪啊!

我找到一根最长的芦苇,仔细看了看。它细细长长,大概和我的铅笔一样粗细,身材苗条极了。它的脑袋上还长着一些白白的小绒毛,那就是芦花。我又向小脑袋使劲一吹。“呼”,白色的芦花随风飘扬,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离开了妈妈环游全世界。折断两根芦苇往头上一插,我顿时变成了《西游记》里的孙悟空,滑稽极了。

在我眼里,芦花是秋天最美丽的一道风景。

【篇三:芦苇伴我行】

我的家乡是一个美丽而又古老的小镇,这里物产丰富、但我最喜欢的是家乡的芦苇。

芦苇,就是那些看来似乎很不起眼的、朴实无华的芦苇。一片片,一簇簇,碧生生,绿油油,迎着轻风,摇曳着修长的青玉似的秀枝,远看犹如一朵朵绿色的轻云,在地平线上飘拂着,给乡村平添几分恬静和飘逸。

清明节前后,调皮的芦苇从土里钻出来,紫红色的、绿色的,就像一支支毛笔插在土中,于是幼年时的芦苇又叫“苇笔”。

到了夏天,幼小的“苇笔”变成了枝叶茂盛的芦苇,深灰色的芦花像小松鼠的尾巴,飘在苇杆的顶端。芦苇的叶子很像竹叶,但是比竹叶柔软,于是在五月初五——端午节的时候,人们便用它们来包粽子。假如你夏天来到我家乡的河边,首先映入你眼帘的就是那一望无际的芦苇。这时,假如有一阵微风吹来,那苇田就会掀起绿色的波浪,像活泼可爱的孩子们在跳舞。碧绿的芦苇连着碧绿的水,碧绿的水映着碧绿的芦苇,简直像是到了绿色的海洋。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但是在我眼中“盛康的芦苇甲天下”。

到了秋天,碧绿的芦苇变成了黄色,阵阵秋风扫落了它的叶子,四处飘落,大地似乎铺上了黄地毯,那苇杆频频向人们低头,似乎在说:“我应该为你们做贡献了”。这时候人们就把收割来的芦苇堆起来,一堆一堆的,就像小山丘,看着一堆一堆的芦苇,个个喜笑颜开。

在我们家乡芦苇不仅只是一种风景,关于芦苇还有一段传说呢。相传从前有一户姓田的穷人,有一年在秋冬之交,由于孩子受了风寒,烧得满面通红,昏睡不起,穷人却因没钱给孩子看病而急得团团转。这时一个乞丐知道了,同情地对穷人说:“退烧不一定要吃羚羊角不可,我教给你个法儿,不花一分钱,就可以退孩子的烧。”穷人听了非常感激,急忙问道:“好师傅,什么法儿?”叫花子说:“你赶快到池塘边挖些芦根,用水洗净后,给孩子煎成汤药喝,烧就自然退了,”穷人听了连忙到村外池塘边上挖了些鲜芦根,用水洗去根上的泥沙,切成半寸长,煎成汤给孩子灌下去。果然,三剂过后,孩子烧退病愈。从此以后,村里的人都知道芦根能解大热,是一种退烧药,谁家有发高烧的病人,便去挖些芦根,芦苇根也就成了一味不花钱能退烧的民间草药。

从那以后,我们家乡人对芦苇的喜爱就有加了,我们这里几乎所有的河沟,小湖,池塘,都有绿色的芦苇掩映着。经过长时间的种植,人们更发现芦苇为保土固堤植物,苇秆可作造纸和人造丝、人造棉原料,也供编织席、帘等用;花絮可填枕头;芦叶、芦花、芦茎、芦根、芦笋均可入药,芦苇真是全身都是宝啊!

啊﹗我爱家乡的芦苇,更爱哺育我成长的地方,这里鸟语花香,这里是人间的仙境。

【篇四:芦苇伴我行】

中国人过清明节有祭祀祖先、扫墓的传统,可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根本不重视这个节日,甚至对它嗤之以鼻,将这项活动等同于迷信。

其实是人们失去了敬畏之心,不但不信神而且不信神圣,这是因为人们缺乏真正、纯粹的灵魂生活。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可是中国文化传统的实用品格使真理被当作了工具,人们对任何精神事物唯求其功用而忽视其本身的价值,人于是便成了没有思想的芦苇。这也是中国出不了世界级的大哲学家、大诗人、大作曲家等等的原因。改变现状的方法只有追求纯粹的精神生活,做一支有思想的芦苇。

仓廪实而知礼节,中国也已经进入小康社会,物质文明即使再丰富,精神领地的空虚荒芜也始终无法忽略,心里始终不快乐,总觉得少了什么,这是精神生活的缺失。这样的生活人与动物又有什么区别?就像没有思想的行尸走肉。人的需求应该像金字塔一样排列,第一台阶是温饱需要,最高点屹立着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追求,有哪层空着,你就不会快乐。相较于一般人先物质后精神的考虑,古老的印第安人的风俗却是即使自己的温饱没有解决,他们也会用自己的食物拯救他人,显然是更注重精神。或许在思想上印第安人的选择更加有境界,但只要有对纯粹精神的追求,我们也可以说自己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了。

做有思想的芦苇要有坚持与牺牲。罗马军队攻进希腊时阿基米德正蹲在沙地研究一个图形,他死在罗马军人剑下的最后一句话竟然是:“不要踩坏我的圆!”征服亚欧大陆的亚历山大大帝在视察时遇到正躺在地上晒太阳沉思的哲学家第欧根尼,问他:“我能为你做什么?”得到的回答是:“不要挡住我的阳光!”他们都是将精神看作高于一切的人,就像为真理而死的苏格拉底和布鲁诺,他们的思想穿越千年直至今日依然熠熠生辉风华不减。中国不缺少为革命现身的烈士,却缺少像他们一样将精神看作高于一切的人。另外,坚持纯粹的精神生活就必然遭到实用品格的冲击,这时就应该坚持下去,否则又会回到为功利而追求精神事物的原点。

做有思想的芦苇要受书籍的濡养。通过读书,可以丰富精神生活,当然,要投入身心去阅读,而不是为了美好的前途。好书就像一锅灼热久远的煲汤,濡养着我们的神经;又像微波,从内向外震荡着我们的心,徐徐地加热,精神分子的结构就改变了。所以说只有受到书本的浸染熏陶,我们方能有丰富的精神生活,真正成为一支有思想的芦苇。

人生最大的痛苦是心灵没有归属,是精神土地的贫瘠,因此我们要做有思想的芦苇,为追求纯粹的精神生活而活,摒弃功利的心态。这样下去中国才会有强的文化软实力抵御外国文化的冲击,傲立于世界优秀民族之林。

【篇五:芦苇伴我行】

站在那平静的小湖边,抬头仰望着天空,是多么的蓝,多么的纯洁,是一个谁也猜不透的地方,是一个圣洁之地;低头俯视着湖水,呵,鱼儿在水里快乐地游泳,像是在举行着属于它们自己的比赛呢!鸟儿时不时停留在树枝上,唱着万物之歌,为这美丽的风景增添了以份绚丽的色彩。

在另一边,湖岸上,隐隐约约地可以看见一些芦苇在风中挺立着,但它们似乎没有高傲之美,而另有别番色彩。

它们虽然枝干是挺立着的,但是,最上面的头却谦虚的低着,这其中仿佛蕴含着某些难以让人理解之意,有些谦虚,有些害羞,有好像有些坚定不移,谁也琢磨不透。

嗯,它们是在对我们诉说着它们的经历吗?还是在体现着什么精神,让我们学习?

风猛烈地吹着大地,仿佛要把整个地给全然掀起,芦苇,这个不起眼的植物,在风中依然挺立,这……哦,我恍然大悟,芦苇正是有我们有些人所缺少的东西——顽强的性格!

芦苇拥有着这顽强的性格,让每一个人所佩服,所惊讶,这种精神不是与生俱来的,里面包含着努力,坚定,刚毅,是所有人所渴望的,是一个人自身的最高品质,是人人必备有些人却没有的“秘密武器”。

我爱芦苇,爱它的性格,爱它的品质,爱它那低着头的样子。

低着头的芦苇,我爱你永远……

【篇六:芦苇伴我行】

“细细的叶,疏疏的节;雪压不倒,风吹不折。”谁人不知道这是——清·郑板桥《题墨竹图》用来赞美竹品质的?可是“春风雨露催芦苇破土而出,身躯修长其品质不亚于竹,沼泽水淤锤炼它胸怀韧骨,狂风暴雨无奈它根深蒂固。”这又有几人知晓呢?

古往今来,鲜花、芳草、青松、翠竹,都得到画家的青睐、受到诗人的赞美。而芦苇,何人赞过,何人叹过。难道这平平凡凡、朴实无华的芦苇就没有一处值得赞赏吗。

不,不是的。

每逢盛夏时节,每根芦苇都是嫩绿嫩绿的,嫩得每片叶子都要滴出水来,绿得闪闪发亮。临风摇曳,婀娜多姿,难道没显现出一种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吗?这不能体现出它对生活的热爱吗?一根芦苇,无视它的人说它脆弱,“只要大风一吹,就很容易折断。”芦苇深知自身这个弱点,从不会孤置一柱,总是集群而生,聚众而长。只要有芦苇的地方,就是一簇簇,一片片,繁繁茂茂,蓬蓬勃勃,成林成海,风吹不断,浪打不倒。这时候的你还会觉得它弱小吗?它给人留下的是众志成城、气势磅礴而又壮观。

芦苇春生冬去,它就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芦苇虽然不能为高楼大厦作梁作柱。但它可以编织出各种生活用品,它虽然不像金石那样坚硬万古不朽但用它却可以造出洁白柔美的纸。就算那些苇梢碎叶也可以用来驱寒取暖,烧火做饭。

这就是芦苇,平凡而不平庸的芦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