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丛文库范文大全网!

苏州纪游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篇一:苏州纪游】

烟雨江南,天堂苏州。它是时间与历史的艺术,如烟如雾,如诗如画。无数次驻足那条青石板路的尽头,看眼前亘古不变的风韵。

——题记

雨巷

雨天,徜徉在旧巷子的青石板上,戴望舒雨巷的氤氲油然而生,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细雨迷蒙中,亲切的美丽如水涌来,脱俗的雅致,少了几缕浮躁之气,多了几缕清幽之气。粉墙凝重而斑驳的色彩,节节台阶,紧闭的大门,忧郁沁人的花香,漫进小巷深宅,不禁使人生出走在时光隧道的错觉,历史从这一个巷口到那一个巷尾,岁月,由远而近。那一排排粉墙黛瓦的房屋,古朴典雅,错落有致;那一条条青石铺就的小巷深幽静谧,弯弯曲曲,沉静中又略带怀旧与惆怅。这是一种深入骨髓的静,这份清幽之气来自雨巷散发清韵的青石板,来自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古民宅,是从明清瓷器中盘旋而至的,抑或是穷极一楼阁廊台变化的苏州修炼出来的。茫茫深夜,淅淅密雨,看月光下姑苏城,玩家灯火,汇聚这动人而静谧的温馨。

苏州的园林,“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远景近景的层次”,叶先生的这段话已经足够了。苏州人的“退隐文化”,或是官场失意,或是躲避战乱,用高墙筑成一个静谧如仙境般的山林。“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他们呼朋引伴,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尽享人间情趣。“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苏州园林,最早是沧浪亭。走进一条其貌不扬的小巷,一弯石拱桥架在河上,老城气息一览无余,坐落在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安静等待着寻古者的到访。它没有别处园林的惊艳,似乎抹去所有刻意打造的痕迹,散漫随意,无华少彩。沧浪之名,便是人格价值,生命意义的缩影,而苏舜钦。正是沧浪中的一滴水,“清风明月本无价,近山远水皆有情”,直立亭下,诗人当年的心境隐约可见。沧浪亭的韵味溢于言表,迂回的空间,冷寂的色彩,简单的结构把人带入厚重的历史中,凭生感慨,它深深刻在记忆里。

“最是那低头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多姿多彩的生活再一次让这座性情中的城市久久感动。现代与古典的完美结合,苏州的美在于它的底蕴,小家碧玉。没有城市的喧嚣,只有自然的宁静脱俗,或许历史像河水随着船桨荡起的波纹越来越远,但纵使时光散去繁华依旧,烟雨江南,天堂苏州,宛若沧桑的书卷徐徐展开,亘古不变。——后记

【篇二:苏州纪游】

在七月的最后一周里,我爸爸开着车,带着我、我的姥姥和奶奶,还有我妈妈一起去苏州游玩。我们到达苏州以后,我期盼已久的苏州游玩终于开始了。

在苏州的这一天里,我们分别去了苏州博物馆、苏州园林博物馆、拙政园等等景点。

上面这些景点当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苏州博物馆了,这里面有很多不同材质的宝物,有玻璃的、有陶的、有玉的、有瓷的等等。里面有瓷做的盘子,有玉做的小渔船,有彩绘瓷罐,有黑白、彩色的树叶画,还有苏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一座木雕宝塔。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那座宝塔了,塔身上镶嵌着一千八百颗珍珠宝石,塔的顶端还雕刻着四海龙王和四条小龙,塔的高度达到了七十多厘米,塔身上还雕刻着许多精美的木雕镂空图案,让整个塔非常漂亮,我非常喜欢这座宝塔。

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就到下午了,爸爸带着我们离开了苏州博物馆,到另外一个景点去游玩了。

【篇三:苏州纪游】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用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来形容一座城市,那苏州可真是当之无愧了。

苏州以园林名扬四海。苏州的园林艺术善于将自然景观和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的理想境界。一道美景配上一行妙字,你怎能说不美?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狮子林等,正是因为有这点,所以无人不晓。

假山,是园林的骨架。苏州园林的出名,也不能少了它。来到狮子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假山,印象最深的也肯定是它。

狮子林有好几座假山,它们有几条曲径相连。假山之大,足以让人瞠目结舌,就是七八个不小的厅堂也没胆与它比;假山之重,更是像根如意金箍棒,恐怕只有孙悟空才抬得起;假山之险,亲身经历才感受得到。

假山上处处怪石嶙峋,这儿突出一块,绊你一脚;那儿又有一块带刺的石头,钩破你的衣服。走在岩洞里,脚下的坑把你摔个狗啃泥;头顶又有一块岩石玩倒挂金钩,随时都有可能砸到你。不过,在这样的山中钻来跳去,真有一番情趣,让人返璞归真了呢!

苏州园林还善于借景。如果园子前面的山林里有座老庙,那么正对着那座庙的墙上必定有扇不大不小的窗户框着山林,框着庙宇。看窗外,就像在看一幅画,窗框就是画框,幽静的山林和古老的庙宇,就是画中的美景。这便是借景。

住在这样的园子里,就像住在世外桃源。要是住久了,想必人也会和园子里的景色一样美吧!

【篇四:苏州纪游】

走进苏州,我就走进了诗里。苏州是诗歌融化而成的,处处是诗的境界。在苏州,我的耳边老是有一个声音在吟诗。

想当年,张继落榜后经过苏州,定然没有想到他会跟他的诗歌一起溶化在苏州里面。他也没有想到,那月落乌啼之后千年的风霜,经过多少个轮回的沧海桑田,会将我凝结在这里。江阔云低,晚钟阵阵,敲击着张继的心。他在想什么呢?名落孙山,有家愧回,自兹而后,四海为家家万里,天涯荡孤舟?进亦难,退亦难,长路漫漫恨悠悠,一般苦,两样愁。千百年后,心灵漂泊无依之人,可否听到钟声?

我听不到钟声,负责组织这次旅游的市委组织部干部二科的同志反复强调,因为还要到苏州工业园区去参观,我们只能在寒山寺呆10分钟。

10分钟?够了,因为我不想进到寺里。将阿拉伯女郎的面纱扯下来是残忍而自讨没趣的,同样,将心中的寒山寺里里外外看个饱也是残忍而自讨没趣的:最美的寒山寺在我的心里。我很现代化地用数码相机拍了张照片,又很古典地用一颗纯净的心在门外等钟声。10分钟里,我进入了佛家的入定境界,忘了自己的存在,不知今朝是何时的烟云,也不知今夕是何时的睡莲。我终究是听不到钟声,这是意料中的事,也是最佳的结局。

走进苏州,我就走进了梦里。苏州整个儿是一个梦,能够清醒理智的在梦里穿行,实在是一种美妙的感觉。苏州的烟云是梦,江柳是梦,苏州河更是一个梦。夜晚,我们乘船穿行在河里,做着一个千年也做不完的梦。两岸古雅的建筑物被彩灯精心的勾勒出来,便成了梦幻一般的仙境。我们神仙似的坐船在水面滑行着,神仙似的听着船上歌女弹唱的越曲小调。

那歌女的弹唱,是一种能勾人魂魄催人进入幻觉的声音。现在终于能够理解白居易在《琵琶行》里的描述了,那种琵琶声,叮叮咚咚的,小珠大珠落玉盘。说话已经是吴哝软语的人,再和上声调一唱,真有个莺语花底滑的感觉。那一串串的软语没入心上,就像春雨敲打着花窗,点滴在心头。就像春雨滴落在干涸的稻田,一下子就渗透进泥土里。像春雨滴落在死寂的湖面,激起一阵阵涟漪,从心头传遍了全身。

喜欢张继把苏州唤作姑苏,这是一个令我一听就心颤不已的名字。苏州是一个地理名字,而姑苏是一个诗意的名字,是她的昵称。从苏州到姑苏,就像相恋的人从客客气气称其姓名到甜甜蜜蜜唤其单名,是感情的质的飞跃。

我轻轻的走过我的姑苏,不想去惊醒杨柳岸那些缠绵的往事,惟愿化作唐宋诗篇,长眠在她的身上。

走进苏州,苏州就走进了我的灵魂。我不能成为苏州的一部分,但苏州已经成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 

【篇五:苏州纪游】

江南婀娜的风情自古便是文人雅客笔下永恒的主题,古寺、古景、古园、古树、古宅,而其中最为出众的,怕是苏州了吧。行走在苏州的街道,我看见她披着一身微雨朦胧的纱,拨开2500年历史的风尘,风情万种地向我走来。

青砖黛瓦白粉墙

苏州的颜色是素雅的,她不需要花哨的亮色去装饰自己,简简单单的黑、白、灰,在她这里也能显现独特的美。洁白的粉墙上是美的,排列整齐的黛瓦是美的,青青的石砖是美的,这是其它城市学不到的美。在岁月和江南烟雨的冲刷下,苏州褪尽了铅华,随意地用黑白灰三色装点自己,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正是这份自适、恬然让我久伫于苏州的墙前,细品这穿越了时间的美。

小楼昨夜听春雨

说到江南,说到苏州,怎么能少了雨呢?晴天水光潋滟,展现的是浓妆淡抹的美,雨天山色空濛,展现的是氤氲的美。“犹抱琵琶半遮面”细细的雨帘阻隔了视线,眼前的一切都朦胧起来。听着细雨在耳边轻轻地呢喃,落在飞起的桅上,落在青青的石砖上,落在幽静无人的小巷中,落到丁香姑娘的油纸伞上,落在你的心头,这是一场清澈的相逢,洗净心头的凡尘杂念,融入这温柔细腻的雨中,我似乎听到了姑娘叫卖杏花时清脆悠扬的声音。

近水远山皆有情

苏州的文化是细节的文化,细细品读,方可体会出一番深长的意蕴。想了解苏州,那苏州园林是个好去处。城市的喧嚣掩不住园林的恬静。山水的灵性,在这里被无比生动地演绎出来,每一块山石,每一片屋瓦,每一株草木都清新而自然,贤德的仙人在这里留下了千古绝句: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更为这奇景添了一份古的气息,多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朴实之感。明媚的阳光透过树隙洒下斑驳的光影,沐浴在澄静阳光下的园林更加空灵,我不敢高声言语,怕惊动了园林中的草木,枕着阳光稍稍打个盹,我听见了树叶沙沙作响,轻轻的脚步踏在心头,难道是这园林的精魄入了我的梦?

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想长久地拥有这片美景怕是不能的,渺小如我,在尘世中碌碌无为,也只能偶尔与这美景心灵交汇,但反是偶尔,便够我一生回味了。

【篇六:苏州纪游】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这个温润而雅的水乡,吴侬软语,细水流长,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变化着、发展着,但她骨子里的传统、历史文化牢牢印刻在每个见过她的人的心中。

走进苏州的小巷,斜斜密密的雨丝伴着微风拂面而来,有一种“小楼昨夜听春雨”的柔情。漫步在雨天的青石板上,又有一种“雨天可穿红绣鞋”的感觉。空气中无不氤氲着浓浓的历史气息。红砖残瓦,雨中仿佛有位撑着油纸伞的姑娘正向我款款走来。“绿杨深浅巷,青翰往来舟”,倘佯在小巷中,百年的旧宅、石井、花窗随处可见,柔和而又雅致,用手轻抚,手心里的触感才真实。

“朱户千门室。丹楹百处楼。”那临水而照得风情怕是只有土生土长的苏州人感触最深。径直向前,花萼里,蒹葭巷、桃花坞巷,一个个古典词牌映入眼帘,恰似唐诗凝练含蓄,又如宋词婉约柔和,仿佛元曲清澈优雅。漫步在小巷中,怎又听不到声声“买糖粥”的叫卖声,还有那卖花姑娘“走了三里半还有三里半”的怯声声……

“庭院深深深及许”在青花瓷器盘旋的又怎会少得了那苏州评弹。粉墙下,“墙外行人墙内佳人笑”。夫唱妇随的样子着实煞羡旁人。回想当年才子唐伯虎就坐在小楼前作画卖画,衣带飘飘,映入古巷。

走在小巷中,随处可见的还有大大小小的古井,妇人依旧在井边洗衣,孩子依旧戏水玩耍,欢笑声此起彼浮,向井深处望去,一往见不到底,却映出了我的脸,小巷的缩影,映出了苏州城的剪影,吴文化,映出了最干净纯粹的东西,这或许就是水的灵性。

都说“一方山水养者一方人”,水养育了范仲淹,他才会留下“先天下之优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壮志,水滋润了顾炎武,他才会道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

若说苏州是一把折扇,那么这小巷就是扇骨,苏州人在扇骨上刻下了勤劳、爱情、奋斗的迹象。

留恋于这座古城,那份繁纠缠、若于俗物的心荡漾其中。唐、宋、元、明、清,一代代春去秋来,岁月由远而近,游的是城,念的是情。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