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丛文库范文大全网!

人与自然的交汇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篇一:人与自然的交汇】

回到家中,浏览着自己前往黟县所拍下的影像,思绪萦绕在我脑海……

虽身为古徽州府人,但至今未能将自己的足迹遍布徽州大地;虽早已久仰宏村的大名,也却迟迟未踏上这片具有灿烂历史,引来无数宾朋的圣土。但却有幸,终于在四月份遂了这个心愿,一睹这个千年古村落的神秘容颜。

这个千年古村落宁静安祥地卧在古徽州的土地上,诉说着徽商的传奇,阐述着博大精深的徽文化。高高的马头墙,粉墙黛瓦,典型的徽派建筑,并无多在特别之处,与其它地方的徽建无多大不同,吸引我眼球并引起我遐想的便是村口的南湖,以及穿行于古建群幽深小巷中潺潺流水。这便是宏村古时的水利工程了。徜徉在这古村落的巷弄中,均可觅得小小溪般流水的身影。据了解,古时的人们都是在其中完成各项洗污的任务。而这条条潺流均会汇集于村口的南湖,而南湖也具有独具匠心的建造——隔离板。它能将垃圾拦截在固定的区域,便于定期打捞。由此可见,古人便懂得可持续发展的道理了。

宏村人的这一创举不正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最好印证吗?人与自然浑然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古徽州人崇尚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人们依水而居,渴望与自然的亲近,但是,在亲密之间人们不忘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潺潺的流水各户的污浊,而他们也会定期地还绿水以原貌。二者有机地结合,就这样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共存,人们没有破坏生态的自然,而自然也没有限制人们的生活。这样的生活状态有谁不羡慕?而这,都缘于古人“物我一体”的理念。

可是,在返程途中,路经徽州区时,我依然闻到了那刺鼻的化工味,曾经碧绿的丰乐河也被污染,早已不见了当年“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美景,污浊,阴霾成了当代徽州人与自然共处的主旋律,若干年前的古人在若干年前便知晓与自然和谐共处之道,而身处若干年后的当代徽州人却放弃了祖先的传统美德,实属徽州之不幸,我们并非如祖先般坚持“可持续发展”,“天人合一”,而是以“我”为中心,总是处心积虑地思考如何征服自然,实属徽州之悲哀。

古徽州人用他们的智慧创造出的美德却葬送在当代徽州人的手中,不得不令人深思!

【篇二:人与自然的交汇】

人类的视野越来越小。

人类在步入21世纪之后,也就迈入了高科技时代,正因如此,人类变了。那些在田野中忘情奔跑的人没有了,那些在江湖中忘情行舟的人没有了,那些在高山上忘情攀登的人没有了……人类把自己囚禁于钢筋砖墙的灰白色之中,把自己封闭于硬梆梆的铁门之内,把自己关锁于紧张兮兮的狗吠之间,淳朴的风情不再,城里的人们堵住了自己探访自然的眼。

我,生就是一个“性本爱丘山”的孩子,小时候,父亲常带着我出去游山玩水,两辆单车,是两份愉悦的心情,撒在路上的不是叮铃铃的车铃声,而是我们从内心发出的笑声……那时的我,去的虽不是什么名胜古迹,只不过是周遭的一些小村庄罢了,可这也让我高兴半天。因为我喜欢让郊外的点点翠绿润湿我压抑干涩的眼眶,我喜欢让自然的风吹着鲜草的芬芳绕过我的发梢,我喜欢和自然同行。

上了初中之后,特别是在初三,我的学习任务繁重起来,父亲的工作也不像以前那般轻松,我为了中考,把自己牢牢缩在灰白的教室,橙黄色的小屋,“两点一线”的生活让我丢了自己,也丢了与自然同行的机会。

直到有一天,我发现校内那株已掉光叶子的大树竟在乍暖还寒的早春冒出点点新绿,我的内心荡漾这巨大的欣喜。似乎只过了几日,那树便开出了满枝繁花——原来是一棵桃树!那一树粉红的花朵,是那么美,它网住了宝石蓝色的天空,把我淹没在粉红色的海洋里,在它面前,我仿佛听到了生命寸寸拔节的声音。

原来,自然从不是属于郊外,它从未远离我!也许我过的是两点一线的生活,可这生活之中又隐藏了多少的自然之美呢?或许是几棵行道树,又或许是一片小草坪,或许是一簇野花,又或许是头顶蔚蓝的深远。人们从未丢失自然,只是少了一个行走的角度,若是仰起45°角看世界,你会发现,世界就像变化了一般,连树上的嫩叶也都变成了绿色的花。自然,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没有发现。

和自然同行,过去是,现在是,未来亦是。因为自然,紧紧相随。

【篇三:人与自然的交汇】

前些天,爸爸说要带我去姑姑家体验乡村生活。姑姑家在礼士镇,这几天的体验让我充分领略到了乡村自然的风光。

初到乡村,便能感受到乡村与城市的区别。耳边少了平日里的喧嚷嘈杂,吸入肺里的也不是尾气粉尘,而是混杂着泥土和青草芳香的新鲜空气,就连视野也一望无际的平坦:远处是渐浓的青山,与蓝天衔接的恰到好处,也许是少了城市的粉尘,这里的天空并不是特别蓝,却更显得通透,而眼前便是一片片绿油油的稻田,水田里也长着许多浮萍……这一切饱览于眼中,绿意甚浓。少了城市形式规矩的整齐,这乡村自然生成的一切也颇具美感。

河里摸鱼,树林采果,这是我对乡村生活的理解。所以到农村的第一天,我便尽情地“野”,一改我平日里“夜伏昼也伏”的习性。摸鱼戏水,爬树摘柿子……一整天到处跑来跑去,大腿被晒得通红也全然不顾。

晚上,我们一家人躺在天台上看星星。因为是月末,所以看不到月亮,但星星却异常的多。城市的天空被污浊的空气遮盖着,就算有星星也被摩天大厦闪烁的霓虹灯隐去了光辉。即使再美丽,也是死的。而在这儿,在我眼中,却又数以万计地跳跃着的星星。“那颗是北极星吗?好亮哦。”弟弟指着一颗星说道。“不是,那颗是牛郎星。”爸爸耐心地纠正,“他旁边那颗很亮的星星是织女星,有没有看到它们之间隐约有条白带,那就是银河……”爸爸为我们讲解,我们慢慢地观赏,细细地听。

当我坐在离开的车上,望着眼前转瞬即逝的景色,我满心惆怅。不禁范起嘀咕:“姑姑住在这么好的环境,为什么不好好享受呢?”因为在我眼里,姑姑一直在干活,挑水、砍柴、摘菜、做饭……“享受?她一直都在享受着,你没看到她一直都是笑着的吗?不只是你姑姑,这里的每个人都一样,你看到他们脸上有失意的表情吗?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都往城里发展,可你觉得他们快乐吗?这里的景色美丽而和谐,这都是这里的人们造就出来的。农田、山林、小河……这一切的一切,因为人们的辛勤的劳动而变得更加美丽。他们身在自然,接受着自然的给予与馈赠,却也不忘付出。

而在城市,已浑然不见自然的美,摩天的高楼,高耸的房屋……人人都只为自己,在眼里看到的永远都是几何形的天空。拼命地索取,肆意地破坏。他们身处的土地已遍体鳞伤,谈何自然?他们用双手创造了一切,未来某一天,却可能毁在他们自己手上。

爸爸一下子说得了这么多,我听得似懂非懂。但看着眼前的一切,那一闪而过的一抹抹绿,还有几粒人影。我好像又懂了:人是自然的产儿,但人又在不断创造文明,入世深似一天,自然远似一天。人们都说“懒”造就了文明,造就了科技,但在无形之中却又失去了许多他们曾拥有的。而这里的人生在自然,活在自然,最后又回归自然。

一代又一代,他们用勤快的双手将自然中的一草一木变得更加美丽。

从大自然里,我们获得了生命,取得了工具,有了一片立足之地。然而,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回馈一下自然呢?

【篇四:人与自然的交汇】

自然是人类生活的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类不仅在物质上需要大地母亲的飞、哺育,而且在精神上也需要问自然寻求依托。人对自然的情怀是与生俱来的。

我们应当皈依自然。人,栖局在大地上,来自泥土,也归于泥土。大地是人类的永恒家园。上帝对亚当说:“你是用尘土造的,你还要归于尘土。”可是现在,我们与自然的接触愈来愈少了。一位英国诗人吟道:“上帝创造了乡村,人类创造了城市。”砖、水泥、钢铁、塑料和各种新型建筑材料把我们包围起来。我们把自己关在宿舍或办公室的四壁之内。走在街上,我们同样被房屋、商店、建筑物和水泥路面包围着。我们总是活得那样匆忙,顾不上看看天空和土地。我们总是生活在眼前,忘掉了永恒和无限。我们已经不再懂得土地的痛苦和渴望,不再能欣赏自然的悲壮和美丽。

我们应当敬畏自然,我们要记住,人是自然之子,在总体上只能顺应自然,不能征服和支配自然,无论人类创造出怎样伟大的文明,自然永远比人类伟大。我们要记住,人诚然可以亲近自然,认识自然,但这是有限度的。自然有其不可接近和揭穿的秘密,各个虔信的民族都把这秘密称作神,我们应当尊重这秘密。

我们应当保护自然。地球只有一个,请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环境问题不仅是某个国家或某个医生或某个区域的问题。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性的问题了。人类曾经以地球的主人自居,对地球为所欲为,结果破坏了地球上的生态环境,并且自食其果。实际上是把自己变成了地球的敌人,必将遭到地球的报复,就像奴隶主遭到奴隶的报复一样。地球是人的家,人应该为了自己的长远利益管好这个家,坐地求的好主人,不要做败家子。

我们应当感恩自然。一位现代生态学家:人类是作为绿色植物的客人生活在地球上的。若把这个说法加以扩展,我们便可以说,人是地球的客人。作为客人,我们在享受主人的款待时倒也不必羞愧,但同时我们应该懂得尊重和感谢主人。做一个教养的客人,这可能是对待自然的最恰当的态度吧。

【篇五:人与自然的交汇】

当我面对人们污染环境的现实,十分生气,可自己也无力挽救,只好看着这些事发生。

正当我看书时,我突然来到了一个地方,在这里,隔着竹林听见清脆的水声。于是,我穿过一片竹林,看见一个小水潭以整块石头为底,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看潭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底,小鱼儿像在空中游动。我看见这小石潭,无比快乐。心想:如果世界都变成这样该多好啊!

突然,周围的景象全没了,原来我在看《小石潭记》时太入迷了。

现在的野生动物也越来越少了,主要是人么大量的猎杀它们。我真想让人与动物更和谐。

当我看《鲁山山行》时,突然间我像进了仙境一般。这里树木繁茂,鸟儿欢叫,还有许多动物,只听一个人在吟诵“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当我走过去,发下他就是梅尧臣,于是我告诉他现代的人和动物,他生气的指责人们说:“你们现代人太可恶了,动物们那么可爱,你没竟然残害他们。”突然他向我打来,我马上就惊醒了。啊!真希望人和动物的关系能像梅尧臣那样。

我想让人与动物更和谐,想让人与自然更和谐,想让人们的生活更好,大自然更美丽。

【篇六:人与自然的交汇】

清脆的鸟鸣,绵柔的微风,晴朗的天空,我感受到了,这是大自然,这是大自然的气息,大自然的声响,大自然的美景!尤其在深秋时节,一尘不染,晶莹透明;天空像是一只大鸟的丰满的翅膀,全是白色羽毛般的浮云,白云之间是蓝色的背景,金黄色的太阳从那里出来了,它刚对大地看了一眼,就改变大地上的万物;天空靠着地平线,是绯红色的,在较高一些的处所转变成了淡金色,再上去是黄的,再上去又是碧色,再上去到了天顶,则是一种清澈而鲜明的蓝色……

走近大自然,你会发现它是多么的美妙。看,一只肥大的蝈蝈在草地上穿梭,它那草一般的绿油油的身子,好像只为大地而生。听,知了在树上鸣叫,“知了,知了”,它的脾气可真不小。到草地里去捉蚂蚱,到河里去摸小鱼,还可以在夏天的晚上倾听大自然最美妙的声音。

大自然中,也有许许多多奇妙的故事。大树上,一只小乌鸦在喂老乌鸦吃食,那是在教育我们学会感恩;草原上,一只跑得太慢的羊羔被狼吃掉了,那是在告诉我们,竞争很激烈;土坑旁,一群蚂蚁合作把肥大的蠕虫抬回它们的巢穴,那是让我们知道,团结就是力量。

蓝天、白云是大自然的恩赐,然而,贪婪的人们并不珍惜它们;登高远眺,烟雾笼罩,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气味,令人喘不过气来。不知不觉中,我们的生活环境变得如此恶劣,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质量竟如此糟糕!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生活废气……短短的时间,我们用自己的双手消灭了蔚蓝色的天空!如果大自然有个法庭的话,人类该当何罪?大自然不能审判,并不等于我们能逃脱受罚,历史上的伦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就是大自然对我们人类的深沉惩罚。

把一个清澈透明的天空弄得乌烟瘴气,实在有愧于地球上最富有智慧的“高等动物”这一称谓,追根溯源,就是人类需索无穷的自私本性,为了自己的舒适与方便,置自然环境和其他生物于不顾,导致了大量的生物种类灭绝,和谐的自然环境惨遭严重破坏。正如一位学者描述的那样,人类文明的脚步走到哪里,哪里就留下一片荒芜。

大自然是我们可靠的朋友,它们无时无刻不陪伴着我们。人类只有和大自然互相依存,才能共同构成和谐的自然界。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