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丛文库范文大全网!

一座城池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篇一:一座城池】

一窗,一榻,一灯,一影。月光划过指尖,尾随着似水的流年。万象黯淡,唯见江中几星渔火。如墨的夜枕着明月安然入睡,一场无人知晓的远足猝然闯入我的梦境。它独坐于世界一隅,流水之畔。渐行渐远时,它的笑容却依旧摇摇晃晃。

夜里的佛罗伦萨,是暖暖的,可爱的。就连那微凉的风,也惹人怜惜,令人醉生梦死。古欧建筑的一砖一瓦,无一不影印着文艺复兴时期的精魂。街边的旧灯,纵使经过风雨飘摇,仍不削减光芒。万家灯火,闪闪烁烁,将流水染成金黄。光色昏暗,却能刺破黑暗,给疲惫的旅者以家的温馨,让人忍不住停歇于此,将此作为归宿。几千年来,它们照亮这座城池,守候着,等待着。刷成粉色的平整墙面,嵌着洁白的小窗台,齐整的排序勾勒出人与自然的和谐感,泛着理性之光,那是人文主义色彩。

靠着发凉的铁栅栏,我见到几叶小舟在运河上闲游,自得其乐。河水的倒影,古屋的墙皮,狭窄的巷道,复古的石径,都是城池最珍贵的宝藏。圣母百花大教堂的穹顶突兀于城池上空,向人类敞开。我轻轻走过,生怕惊扰了这座孤城,沉寂了近千年的古城。我仿佛又闻到了艺术的气息,感受到了溢满城池的诗情。多少番,我与它相遇相知。

城池背后,是悠久的历史。它繁荣过,也受过唾弃,甚至在二战期间受过轰炸。但呈现在我眼前的,不是疮疤,不是抽噎,有的只是崛起后的尊荣。它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起源地,也是千百伟人的诞生地。达?芬奇在这里完成的佳作?《蒙娜丽莎》,千百年来醉倒了多少人,但丁在此挥就的警世之作《神曲》,唤醒了多少沉睡的灵魂!布满方格色转的广场上,大卫像静静坐落于此。他目光凝望,意味着人性的觉醒。他是圣洁的,如米开朗琪罗的心一般,各种莫名的玷污对他来说只会是有力的雕琢。

作为意大利一座平凡的小城,他却成为众多艺术家曾经的避难所。它如母亲般宽容,将避难者一一揽入怀中,它不曾排斥过任何人,只会用静默的目光支持他们创作,支持他们追求内心的小天地。它是那么善解人意,早已窥见落难者内心的残梦碎片,耳闻那歇斯底里的嘶吼。安息着三百英魂的它,岂不伟大?它从历史的长河徐徐走来,却不沾一点血腥,因为它雍容显贵,容得下世间所有言语,所有肤色,所有脸庞。

街灯下的身影依旧孤寂,梦中的落花又添了几许,给城池加了几分沧桑感。我犹记得,她苍白的脸庞背后,独占着天下三分月色……

【篇二:一座城池】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一一南朝·西洲曲

在我的家乡,荷花从来是少见的物事。年幼时妈妈读“荷塘月色”给我听,那音律真是美,尤其记得一句“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而我因从不曾看到过荷花,就自以为荷花是一种花瓣肥厚,晶莹剔透的花朵。如果被人问起最喜欢什么花,我便脱口答出“荷花。”

等真正见到荷花,才发现原来荷花也只是极平常的花,花瓣是薄薄的,触感如一张棉纸,上面鼓突着丝丝筋脉。颜色大多是浅浅的粉红,也有纯白的和深红色的,被层层碧叶托举上水面,如有微风拂过,松散的花瓣便迎风摇落。有些初开的花,还未完全展开,半含羞地露出花心里一点嫩嫩的黄绿色。近荷塘的地方总有股清气,其间混着淡淡的甜味,我凑过去闻荷花与荷叶,又好像都是没什么味道的。

初三毕业那年暑假,我到成都看荷花,刚好下着小雨,淅淅沥沥地打在荷叶上,“骤雨打新荷”,声音是很好听。走在前面的是个三四岁的小姑娘,穿着藕粉的小纱裙子,靛蓝布衣裳,手里拿了一朵碗大的深红荷花,笑得可爱。回去的时候找人买了一枝未开的荷、一枝青青的莲蓬,路过一位银发老人笑说那莲蓬太老了,果然只剥开几颗莲子。味道也并不甜,只是咬起来脆生生的。花则插在玻璃瓶里,灌上清水,过了几天花苞没有绽开,反倒渐渐地枯萎了。走的时候没能等到花开,只好把它丢进垃圾桶。

而最近一次看荷花,是在重庆的大足区。七月盛夏里,山城的阳光有着刺眼的灼热,蝉鸣声声,越发衬得荷塘里寂静。塘边有卖西瓜的男人,赤裸着上身,摇一把大蒲扇,热情地招呼我们吃瓜。一个瓜剖开,各人取一块儿,就蹲在地上啃起来,淡红的汁一滴滴落到地上。其实瓜并不甜,但是冰冰凉凉的很是消暑一一卖瓜人把瓜都湃在深井里,井水把瓜浸得透心凉。吃完瓜,还可掬一捧清冽井水擦擦脸。

走上塘埂,旁边支出许多莲蓬,同行的哥哥掰下一个递给我,里面的莲子还未完全成熟,呈椭圆形,剥开一层黄绿的皮,便是嫩白的莲子。试探着咬掉一半,立刻折服于这口带着水汽的甘甜,再低头看,未熟的莲子肉质竟是透明的,苦涩的莲心也没有生出,像是在黄绿的皮里漾着半颗清水。猛然便想起了“莲子清如水”这句诗来,虽然本意并非如此,却恰合了眼前这景这情,也算有些意思。

整整一个下午,同去的人都在赏荷花,独我在田埂上来回跑着寻找老嫩合适的莲蓬,逍遥自在地嚼着甜莲子,细嗅迎面吹来的熏风。真是的,只要一走近荷塘,必然有一股淡香,很好闻,又说不出到底是什么感觉。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这是爱莲先生周敦颐的名句,今人提到和荷花荷叶,也必然称赞它是多么的清净高雅,而我只想把荷的静美,荷的芬芳作为一种小小的美好,一种喜悦珍重的心情。

这样,就很好。

【篇三:一座城池】

这是一个令人满足的时代,也是一个制造痛苦的时代。眼前五花缭乱的世界让人陶醉,同时渐渐地人们迷失了自己的城池。

小时候的我跟随奶奶一起生活,奶奶年轻时是唱扬剧的,虽已是花甲之年,依旧热爱扬剧。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家里的电视机上、广播里总能响起动人心弦的扬剧。耳濡目染的同时,我对扬剧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科技日新月异的同时,流行艺术也日益壮大。大街小巷中流行音乐已不绝于耳,喜爱扬剧的我与他人也很少有共同话题,起初的我并不在意,但有时我的确很羡慕同学们扎堆谈论时那兴高采烈的神情。久而久之,我渐渐地对自己是否要坚持下去,是否要随波逐流产生了不小的疑惑。

蝉声聒聒,放暑假的我又回到了奶奶家。将屋子收拾好后,奶奶就带着我马不停蹄地去看戏。小巷中,古色古香的建筑中竟藏着戏园,穿过圆形的拱门,走过迂回的小道,偌大的戏台映入眼帘。让我难以置信的是,观众席上竟是寥寥无几,我不禁有些惋惜,为什么在华灯璀璨,八街九巷的城市里到处人来人往?园中全神贯注看戏的除了些许小孩,都是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为那些唱扬剧的人,也为那些看扬剧的人,同时也为那动人心弦的扬剧,我有些愤愤不平。

锣声响起,只见奶油小生唱念做打样样精通,正丑端庄娴雅,文丑阴险狡诈。一出活灵活现的扬剧被唱得有板有眼,让人身临其境,大加赞叹。

奶奶说:“我们不必去在意他人喜爱什么,只需喜欢自己喜欢的,自己乐在其中,就很好了。”是啊,我从未想过曾经人来人往,无比繁华的戏园会如此冷清。扬剧由于过于文雅,已日呈衰落趋势,但观众的稀疏一点也没影响他们的热情,它的辉煌与败落会使它更加精彩。奶奶的那份执着坚守也让我也有了继续热爱下去的决心,亦如那舞台上演员的坚守。

夜前溪,溪前夜,风光皆入画。让我们坚守住自己心中的那座城池,也让传统文化丰富我们的生活。

【篇四:一座城池】

初夏,高高的城墙下,弯弯的石拱门张大了嘴巴,吞进所有的车流,希望早早给这座古城留下片刻宁静。远处忽明忽暗的灯盏亮起,小小的角落里有一张小方桌,在不绝的人流下显得格外不同。

走近,是一位卖糖画的老爷爷。模糊的眼镜架在布满皱纹的鼻梁上,老爷爷抬起头来:“小姑娘,要糖画?”我点点头,停下脚步和老爷爷一起静止在这川流不息的人潮中。“选一个吧!”老爷爷拍拍他面前的小木板。我指向右下角的小鱼。老爷爷点点头拿出他盛糖浆的小瓶子。糖浆从小小的瓶内流出,在白板上留下了一道道金色的痕迹,老爷爷拿着小铁勺规划着糖浆的流向,从头到尾没有丝毫的停顿,铁勺并未划动得太快,只是缓缓地移动,稳稳地走好每一步,不绕太多的弯,简简单单地走完,为的是让每一步留下的糖浆都饱满均匀,让每一笔都润滑有韵。老爷爷饱经沧桑的手在白板上走动,有着一种若隐若现的节奏,它不快但足够稳重,这是我在这座城市从未感受到的。每天,充斥在耳边的都是上下课的铃声与沙沙的写字声,以及窗外汽车的呼啸而过,让我内心的专一渐渐浮躁,仿佛快要被淹没。而今天,老爷爷带来的那份节奏却是久违的专一孕育的……

鱼儿的身子渐渐成型,老爷爷边画边叹道:“现在买糖画的人越来越少了,我卖了几十年的糖画,一直坚持着。这一路走来,我原来面对的小巷变成了大道,面对的孩子以前总能趴在小桌上看着我画,一看就是一个下午,现在的小孩看不了,一会儿便被那手机吸引走了呢……”我不作声,是在说我吗?现在确实不容易静下来好好做一件事了,专一的那股劲儿有些使不上来了。

小鱼画好了,老爷爷轻轻铲起贴在竹签上递给了我。阳光透过鱼鳞洒了下来,鱼儿翘着小尾巴在阳光下显得格外灵动。坐在城墙旁的江边,尝一口糖画,老爷爷那专一的劲儿便透了出来,和小时候的味道一模一样,江水流过岸边吵着要上岸,初夏的风温柔地拂过江水,平息着它内心的不安。看着四周美好宁静的事物,内心渐渐沉静,悄悄地将内心的浮躁化为此刻的释然,守住内心的专一,让它像此刻身旁的城墙一样,隔去城市的浮躁,留下城内静心做画的糖画小摊。守住最初的专一,静静等待黄昏后这座城所给予的片刻宁静!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