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丛文库范文大全网!

一纸菩提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篇一:一纸菩提】

走在时光深邃的走廊上,细碎的阳光从两旁轻柔洒落,纵使一身明媚靓丽,也不应忘记有些搁置在岁月深处的故事,他们被记忆的纸页一张张串起,像含苞的花蕾,等待着年华将其开启,时时提醒你最纯净的初心。

最初,我们就像一张纯洁的白纸,记忆也从这个时候开始……

三月的春光从宽亮的落地窗中灵巧的穿过,慷慨的洒在搁满石膏头像的教室里,教室里没点灯,但借着自然的日光,有种别致的气氛。我平铺一张画纸,开始密密的画起直线,这定是素描的入门课,一张张分成六格,分别画横竖斜的线条,机械的动作,在时间的流逝中,一遍遍生硬的重复。笔尖与画纸单调的摩擦声,像讲着一个乏味的故事,一点点将我的耐心埋没,连残存的好奇与热情都快几乎磨尽了。于是密密的线条从小心翼翼的排列,转而变为张牙舞爪的爬行,这种趋势,在我不耐烦后愈加明显,直到老师猝不及防地抽走我手中的画笔——“如果这是件艺术品的创作,岂不让你半途糟蹋了!再者,这张纸若是舞台,你就这样表演吗?”我盯着被蹂躏的纸张,它失去了素描的精致,倒像一张不知名的抽象画,被失望的弃在一隅。那时的我并未想太多,只知道这样做确实不对。现在细细回想,何尝不是我半途忘却了初衷,忘记了线条与纸本该有的轻灵,忘记了这种轻灵中的美丽。

或许,每个人最初就是一张纸。

总能看见那些穿着袈裟的和尚,在红尘的某个缝隙中一闪而过,飘然而去,有些人为他们惋惜,叹息他们不懂享受,将自己与尘世割裂,早早遁入空门,过着飘渺的生活。其实不然,青灯古佛下那一个个虔心礼佛的身影,并非在天马行空的幻想,这或许是通向思想深处与灵魂谈心的捷径,当你在霓虹闪烁中,沉迷于城市的灯红酒绿时,他们轻敲一只木鱼,在一片宁静的冥想中,找寻自己最初的模样,端详自己的心灵,与可爱的心魂相对而坐,聆听明月下的清风,从松林中穿过,卷起松涛阵阵。寺庙佛院并不一定要出家剃度,不一定要将精神寄托于虚无,亦非定要飞升成仙。相反,它更像是心灵驿站,让在繁华喧嚣中奔波的心有一方平静淡然的天地。褪尽韶华,在烟火里怅禅味,于流水中听梵音。独步红尘紫陌,梦一段西竺遗风,唤醒迷失在世俗的灵魂,邂逅那颗平凡而美丽的初心,也就在那一念间,槛外是滚滚烟尘旧梦,槛内是渺渺水云祥心,就算你还未曾悟透纷扰的世路,也应该在那张思想的纸上种下一颗菩提,它无须开花,亦无需结果,而她灵动的美在时光的河流中,让瞬间的芳华生长成永恒的神话。

而于我,人生就如一张纸,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只一路风尘仆仆而来,又经过多少风口浪尖,看过多少世态炎凉,纵然是如花美眷也会付于似水流年。但若有初心相伴同行,不忘心中的菩提,即使韶光易逝,琉璃易碎,也永远有一片明媚,停驻在心灵的春天。守住那株长在纸上,长在阳光雨露中的菩提。

这是一株生长在纸上的菩提,我搁下画笔,轻轻将纸竖起,立在面前,仿佛照见了缤纷的春天。

【篇二:一纸菩提】

中国近代最黑暗最混乱的时代,有一些可敬可亲的人物挺身而出,将自己化作一把闪电的利剑、一声透彻的雷声,试图劈开那黑暗,让更多的让摆脱困境,重见那堕落于海底的阳光。

在新文化运动之中,有一颗在文学界上空闪耀着的星星,在历史漫漫长路上的一朵芬芳扑鼻的鲜花,正展现出它的独特。文学精神,那就是文学巨星——鲁迅先生。

鲁迅先生曾著有《朝花夕拾》、《野草》、《呐喊》、白话文《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多部名著,自从在杂志上刊登《狂人日记》以来,鲁迅先生逐渐被世人所知,他的文学精神也渐渐被世人所了解,这与他去日本留学的觉悟是离不开的。

当时鲁迅去日本仙台学习医术,可当他看到一群中国人在看到敌人杀害中国人的影片时,不仅不流下痛苦的眼泪,居然还拍手叫好!鲁迅愤怒了,他顿时恍然大悟,国人们的身体是可以医治好的,但国人们的心却无法医治!鲁迅先生立即回国,弃医从文,在那个格局动荡的时期,鲁迅先生笔下的人物让更多的人开始去拯救那个支离破碎的国家,让爱国之心开始共鸣,让人性的丑陋无处可逃、内心的满腔如雪开始迸发,让这个国家看到了那一丝丝微小的希冀。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对鲁迅先生人生的写照,他的爱国之心被世人所赞叹、所认可,他的文学精神敲响了人们心中的警钟。他以另一种特殊的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达出他的愤怒,在当时的社会是难能可贵的。

一个国家的文化,代表了这个国家的内涵和真正的精髓,而文化并不只限于表面,而是要不断地将那繁重的、华而不实的外表像抽丝般一层层抽走,才会显露出那朴素且纯洁的内心。那是创新的精神和爱国的情怀。守护住心中的那棵菩提树,执著地去领悟文化的内涵,带着心中的疑问,静静地坐在菩提树下,静静地,静静……总有一天,你会等到只属于你的那一颗、最坚硬的菩提子。

【篇三:一纸菩提】

小时候去逛庙会,我总是能最先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找到那些摆满了花花绿绿小玩意的小摊。因为在充满好奇的心里,那些东西更像是开启心中某扇隐秘之门的密码,通往未知的去处。这应该就是我关于佛教在神像之外最初的印象了吧。

佛教,是一种在中国有着源远历史的宗教。在被苦难层层包裹着的过去,人们迫切渴望着心灵的出口,这才有了后来佛教在中国的繁盛之景。对于如此严肃的话题,我以幼稚的儿时记忆开启,似乎有些不妥。可是最初天真的心又怎会懂得“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境界呢?倒是在以后不断磕磕绊绊的成长历程中,逐渐领悟到了那种清心的难得。

我是一个无神论者,可我尊敬佛教和其无数虔诚的信徒。究其根本,应该是源于我的奶奶。很小的时候,我总是疑惑地透过烟雾缭绕看奶奶那般执着的目光,我不知道那目光通向哪儿,也不乐于知道,我只是傻傻地跟在奶奶的后面,全然不顾其他。奶奶信佛,而我,信奶奶。上了中学,老师告诉我有信仰的人是幸福的。开始我不懂,后来我看到一些纪录片,有印度人在恒河里洗澡的录像,那是他们心中的圣水。那一刻我被震撼了,我知道与其说他们是在洗身体,不如说是在洗心灵。那样的场景,充满了人性,令人感动,让人生畏。有时候,人们信仰宗教,倒不如说是相信真善美的存在。那是一种心灵的呼唤,是人性所在。

从小到大,我一直被灌输着“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信条。后来才知道与人为善一向是佛教所推崇的。人们相信轮回,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应该是人性中最真、最初的敬畏吧。

时光荏苒中,我渐渐长大,被岁月洗涤成另一种模样。后来的我亦见过许多风景,品味过不同人的各色人生。我越来越明白善的可贵,信仰的力量。那些在苦难中成长的中华儿女,一路支撑着他们的,应该就是那些来自心灵深处的希望吧。

而如今的我,有时仍会站在人生的交叉口,迷失了自己。蓦然回首,又似乎看到那些庙会里拥挤前行的人们一如既往的虔诚目光。突然有泪落下,却不是悲凉。

【篇四:一纸菩提】

菩提香。

花开是有情,花落是无意。那些老了青砖,湿了黛瓦的昨天,不过是刹那匆匆的一瞥惊鸿;那些动荡难安,风月愁情的世事,已作淡烟流水随风而逝。

浮世清欢,想要寻得一棵梦中的菩提树,在其下淡然,让原本逶迤起伏的心,在浮躁中获取安宁,从寂寞中得到解脱。于是曾经模糊不清的世事开始明澈,曾经迷离恍惚的情感已然放下。才明白昨日一切已是往日青梅,择一日明朗午后,放下手中执著的案卷,忘却身旁流飞的杂务,几卷经文,一杯苦茶,还有散落的菩提为伴,浅淡中清绝俱静。世事山河尽落杯盏中,乱世浮烟都归于纯净,似皓月澄辉。这便是空明之境,是佛前最美的青莲花开。

菩提是朴素的,无需美妙生动的修饰,就连那花都隐于花托之中,怕是若似风尘花红,便成了转身即忘的风景。菩提亦是寻常的,在我们平凡的生活中,在人生经过的路口,在每一个擦肩的刹那。只要内心通透平和,万物凋零的旷野中,一株草的绿里种着菩提;苍茫无际的江海上,一叶舟的帆里承载着菩提;宁静无声的雪夜里,一盆炭的火里燃烧着菩提。何处有菩提?行到远山水穷处,凭风席云卷,星残梦缺,也可望见菩提,花好月圆。

当年六祖惠能有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六祖意为点化众生世间一切物象皆是空幻。可想要安然活在当下,谈何容易。要如何才能与过往一笔勾销?恐是无法。我们能做的,不是让自己勤心学着深邃,而是要删繁留简,从容相待,毕竟最真实的是因简而明,因明而乐。

还有多少人性的挣扎,在彼时的束缚中焚一柱梵香吧。那渺渺曳曳的青烟,飘过菩提旁,寻得归宿终。

每个人都有一朵菩提花,淡淡而开,浅浅而落。在每一个追寻干净琉璃心的日子里,不必跋山涉水,只安于当下,看窗外微风细雨,云来云往。对于过往,无须回首,也不必遗忘,只是当做简单的存在,当做是登岸必经的溪流,像清风一样干净,流云一样洒脱。当穿过荆棘遍布的人生丛林,看到前方已是一路平川,天远地阔时,你已从菩提旁走过。

菩提之境,不是静水深流,而是随缘则安。若是有缘,那便可相聚菩提树下,看一场菩提花落,又花开。

不重要了,惟愿世间你我,皆若菩提香。

【篇五:一纸菩提】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第一次听说菩提树时,我心中就有一种“清静”的感觉,像炎热的夏季里一阵清风从心头掠过。

没有见过菩提树,但在我心中它那神圣的“形象”已经生根、发芽,它是圣洁的象征。在很早以前,吴承恩就在《西游记》中写过它,说它是佛祖的化身,所以它就理所当然地成了人生最高、最神圣的境界的象征。

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化身为菩提树,因为许多人都无法安然对待人世间的苦难,还有许多人没有一颗包容万千的宽容之心,所以,这些人永远无法成为佛祖,甚至连佛也成不了。但是,上天赋予给一个人生命,并非无用处,曾经有人说过:“一个人活着就要像个活人。”的确,活着的人不该让自己闲着,闲着会产生惰性,况且美好的事物不仅限于眼前所得,每个人都应该时刻准备着去追求没有得到的东西。

不一定非得像陶渊明那样遗世独立,才能达到人生的菩提境界。有时,当你把全部的感情倾注在某件事物上时,便会不断鞭笞自己去追求它,甚至忘乎所有,这样也是达到了一种境界,圣人曾告诉世人曰:“别把苦难当成阻力,告诉自己一切皆有可能,只要活着就有希望。”曾经有位富人,他想把自己的财产在临终前送给那些失去生活希望的人,于是他四处“行善”,许多人得到钱都对他无比感恩,一次,当他把钱送给一位流荡在街头的乞丐,并说明原因时,乞丐却出其意料地把钱还给了他,并十分生气地说:“只有死了的人才会失去希望。”也许有人认为这位乞丐有点自命清高,我们不能说他进入了菩提境界,但他那种“廉者不食磋来之食”的做人原则,以及对尊严的维护,也无疑达到了另一种精神境界。

凡人都说神仙好,都想“羽化而登仙”,然而却无人去顾及神仙也有烦恼,一个人不能甘于平凡,因为过于平凡则会变得平庸,相反,如果你把一个平凡人该做的事做全了,做好了,你的人生境界也就提升了。

不要总把眼光放得太高、太远,也许就在你向远方追求达到菩提境界的阶梯时,那些能令你登峰造极的事就在你身边俳徊。

【篇六:一纸菩提】

盼星星盼月亮,总算盼来了国庆。美好的假日怎么能在家里浪费了呢,于是,我来到了重庆长寿巍峨壮丽的菩提山。

登上石阶,身旁是一株株桂花,金黄色的,小巧玲珑,秋风中正开的烂漫,香气萦绕在鼻尖。这香味,像是把那短暂的生命都托付给了这花香。放眼望去,都是绿:翠绿、墨绿、草绿……大自然真是个奇妙的画家,把这些不同的颜色都巧妙地融在一起,没有丝毫的瑕疵。

慢慢走上去,身旁渐渐有了乳白色的薄雾,像是一件纱衣,轻轻地披在山间。眼前慢慢浮出一座古寺的影子,墙上有丝丝裂痕。细细揣摩,像是树的年轮,记录了那些年来所经历的沧桑。愈往上走,这白雾便愈浓,像牛奶一般,紧紧包裹着山,远处的树林若隐若现,像是穿上了一条神秘的白纱裙。耳边有沙沙的竹叶声响,前面有一条小路,下过雨,传来泥土的清新,绿叶上有颗颗晶莹的露珠,折射着这林间的绿意。穿梭在这山中,肺中一片清新。好不令人心旷神怡。

这是一条小径,没有护栏,边缘处是绿色的深渊,扶着树干往前走,白雾浓稠。许久,终于登上了山顶。秋风缕缕抚过,撩起发丝,与我耳语。俯视下面,只看到一片白茫茫的雾,像是和白色的天空连在了一起,舍不得分开。山顶坐落着一座精美绝伦的塔式圣灯,塔顶有牟尼珠构成,夜间灯光四射,真是应了一句诗:“菩提山上灯一盏”。

走下山去,白雾渐渐褪去,视野逐渐清晰起来,回头望望菩提山,继续我的旅程。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