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丛文库范文大全网!

客家擂茶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篇一:客家擂茶】

我是蔡瑾涵,客家人。客家的传统美食有很多,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客家擂茶”了。我奶奶是制作擂茶的高手,每次有客人来时或者是吃多了各种肥腻的食物时,总爱露一手。最有趣的还是它的制作方法,下面我给你们讲解讲解吧……

首先,要准备的食材是真多呀:茶叶、艾叶、生熟花生、芝麻、小赤豆、红豆、黄豆、荷兰豆、长豆、各种青菜等。准备好食材,拿出“武器”:擂钵和擂棍,将准备好的茶叶、艾叶、生熟花生和芝麻倒进擂钵里,再加入一点水。然后奶奶两腿夹住擂钵,双手握住那又长又粗的擂棍,顺着一个方向不停的磨。看见奶奶磨了很久,我总是问:“奶奶,好了没有?”奶奶总是笑着说:“要磨得烂点、磨得久点,更好吃点。”于是我只能耐心地等着了。大概磨了30分钟,奶奶才停了下来。只见那擂钵里的东西全部给磨得变成了绿色,像一团绿色的“烂泥”。奶奶又将这些磨好的“烂泥”倒进煮好的开水锅里,然后再煮开。这时,一股特别的清香钻进我的鼻子,让我忍不住地咽了一下口水。

接着,就是要拿个小锅,将小赤豆、红豆、黄豆放进去煮。煮好后再用锅放点油来炒一下,奶奶说这样更香点。于是我又不由自主地咽了一下口水。

再接着,就是炒豆和青菜了。

大功告成,我们早就拿好大大的碗装好米饭,等着菜上桌。我们拼命的往里面勺菜,再勺上几勺擂茶汤,然后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一大碗还是给我吃完了,摸了摸肚子,舔舔嘴巴,真满足啊!

奶奶常说:让妈妈赶紧学会做客家擂茶。它不仅是客家的传统美食;也是一种美食文化;它还有止渴、开胃、清热和美容的作用。

同学们,这就是我家乡的美食,你们也想吃吗?欢迎来我家做客喔!

【篇二:客家擂茶】

“奇事巧事,马迹塘的‘故事’;红茶绿茶,马迹塘的新婚抬茶”。提起擂茶,马迹塘人就来了精神。来,我带你喝擂茶去。

客人来了,主人边跟客人聊天边打擂茶。从墙角拿来一根擂茶棍,从厨房里搬出一个镭钵来,镭钵是粗瓷的,上大下小,呈圆锥形,里面布满细齿。擂茶棍足有我们手臂粗,有两三米长。

开始做擂茶了,主人把干净的茶叶、芝麻、花生等放入擂钵里,然后用脚夹住擂钵,用一只手扶住擂钵口,另一只手拿着擂茶棍在擂钵中不停地旋转,直到把里面的食材全部碾碎,再添上些凉开水,让其成为糊状,擂茶就做好了。

喝擂茶也挺有讲究的呢!一般按喝的人的喜好,添上些凉开水或热开水调好就好,有的还放上些白糖,再放些事先炒好了的配料,如炒好的花生、玉米等,看,那乳汁般的擂茶上飘着几颗金灿灿的炒玉米,让人巴不得马上一饱口福。

据说,马迹塘擂茶起源于三国时期,诸葛亮带领蜀军攻打曹操,路过马迹塘时,正值酷暑季节,有许多将士中暑了,村民知道了,纷纷做了擂茶,送给蜀军吃,使蜀军很快恢复了战斗力。从此,马迹塘擂茶开始传播开来。

擂茶还是左邻右舍联络感情的一种方式,马迹塘人家里大小喜事都少不了擂茶,只要有空闲,周围几个人就聚在一块,喝上几碗擂茶,谈天说地,真是其乐无穷。

【篇三:客家擂茶】

赣县是许多客家人聚集的地方,是从古至今的客家文化聚集地。来到赣县,你一定会被风味万千的客家美食所深深吸引,就连不阔别家乡多年的海外游子,一回到故土就醉心于品尝留在童年记忆里的客家美食。

客家饮食讲究营养滋补、烹调科学。其中有名的莫过于让赣县所有的“板鸭之乡”的“沙地牌”板鸭了。板鸭以传统工艺程序为基础,对毛鸭选种、育肥、腌制、加工、晾晒等技术进行了科学合理的改进,形成了“沙地牌”板鸭独特的生产工艺。依据该工艺制作的“沙地牌”板鸭素以“色、香、味、型”俱佳而著称,具有“形如月琴、皮张洁白、毛脚干净、肉嫩骨脆、芳香四溢、盐味适中”之特点,被人们誉为腊味之王。

当然,“民以食为天”,既有食,必有饮。赣县传统的习俗“擂茶”由来已久,代代相传。“擂茶”的茶料一般是茶叶、姜米、芝麻、花生米等。品擂茶,其味格外浓郁、绵长,是一枝独秀的奇葩。

在十分美味的肉类中,“梅菜扣肉”是美味无比,老少皆宜。梅菜扣肉即我们常称之烧白,因地域不同而名字颇多,其特点在于颜色酱红油亮,汤汁黏稠鲜美,扣肉滑溜醇香,肥而不腻,食之软烂醇香。当你咀嚼一块,满嘴流油的时候,你会感觉它一点不肥腻。梅菜吸油,五花肉又会带着梅菜的清香,松仁的醇香,梅菜、松仁和肥五花肉的搭配真的可以说是恰到好处。

赣县是历史悠久的客家文化城,是一个传统的地域,如果您来到了我们赣县,一定要品尝那些美食,一定让您回味无穷。

【篇四:客家擂茶】

我的家乡在桃花源以西的沙坪镇。那里山清水秀,风景优美,还有许多美色俱佳的土特产。擂茶就是其中的一种。

擂茶的外表可不是那么好看,浑黄浑黄的,像一碗泥巴水,上面还浮着几块白色的生姜皮,你可别小看它,它的味道是十分不错的,品上一口,香中带辣,辣中有甜,回味无穷。夏天里拌着几碟酸菜,喝上两碗,浑身上下都舒服,既能解渴,又能避暑,冬天喝了它,还可以预防感冒,所以我们家乡的人特别爱喝擂茶。

说到这里,你也许会迫不及待地想品尝一下吧,那现在我就要告诉你制作的方法。

擂茶制作的原料十分简单,主要是生米,生茶叶、生姜,故又名“三生汤”。先将淘净的大米放进擂钵里反复擂动,然后放些姜和黄豆、茶叶、芝麻拌在一起碾成糊状,最后放盐进去,用开水一冲,香喷喷的擂茶就做成了。

说起这擂茶啊,还有一个故事。在很久以前,楚国有一只军队经过桃花源时,由于天气闷热,士兵们都中了暑,上吐下泻,不能行军。将军非常着急,可又没有办法。这时,当地的一位老人家交给他们一副药,叫他们用开水冲着喝,结果士兵的病全都好了。于是,他们把药方传给后代,这就成了我们现在家乡喝的擂茶了。

这就是我家乡的擂茶,朋友,如果你有机会来我们沙坪镇的话,可千万别忘记了品尝我们家乡的擂茶!

【篇五:客家擂茶】

新的一天开始了,小草伸伸懒腰,小花露出了笑脸。我、毛一竹、肖博文、陈俊宇和刘祉辰一起去武陵渔村的一个小店——沅上居做擂茶,听说擂茶可以预防感冒哦!

我们先准备了各种各样的原材料:有古色古香的茶叶、黑乎乎的芝麻、又白又嫩的花生米,还有黄澄澄的生姜和小石子般的盐粒;我们还准备了工具:又细又长的擂锤和窟窿般的擂钵。看着这些十全十美的材料和工具,让我不由自主地想:就擂锤也能向动坚硬的生姜吗?

开始向芝麻了。我一坐下就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于是一口气问了三个问题:“妈妈,往左边向还是往右边向?哪边更好向?芝麻怎么才会碎呢?妈妈笑吟吟地回答:“哪边都可以,顺着时针的方向会更好,所有的东西都是通过与擂钵上那些细小缝隙的反复磨擦而碾碎的。”我听后恍然大悟,于是一丝不苟地向了起来,可擂钵却要和我作对,和擂锤一起转起圈来。过了一会儿,我知道了其中的奥秘:只有把擂钵固定好后,擂锤才能自由的转动,于是我就更加认真地向了起来,周围的大人们都鼓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这让我的自信心增加了百倍。不一会儿,就开始向花生米了,经过长时间、反复的碾压,一个个白白嫩嫩的花生米就变了黑漆漆的“泥巴”,而且花生米竟然比芝麻还难向,这真是令人惊讶不已,妈妈看就我惊讶的样子,耐心地解释道:“这是因为花生米比芝麻大,不容易压碎,所以很难向好。”接着再向茶叶和生姜。从中我知道了一个秘密:像茶叶和芝麻这样轻的很容易向,而像生姜和花生米这样硬的就很难向,向起来也更费力。最后,妈妈把所有向好的材料混在一起,再加一些盐粒给我向,可我轻轻一向,它无动于衷,我用一点力,它纹丝不动,我用九牛二虎之力,它仍不给我面子,我气得火冒三丈,可妈妈却笑得前俯后仰,我更气了,妈妈就给我加了一些水,我一向,动了。原来碾碎的花生米、茶叶、生姜和芝麻都变成了“干泥”,合在一起就更粘了,加水稀释后,才能更好的融合在一起。于是我就开心的向呀向。向好后,我们便来到冲茶室,把一瓶滚烫的开水倒进擂钵里,不一会儿,向好的材料和水完全的融合在一起,随着水慢慢升起来了,变成了一碗像黄河水一样浑浊的擂茶。

我从中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去观察、尝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就一定会有更大的收获。

【篇六:客家擂茶】

前不久,我们学校在操场上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义卖活动,目的是为了给需要帮助残疾人筹款。

义卖会上,同学们有的卖书,有的卖玩具,有的卖衣服,还有的卖文具。顾客们也络绎不绝,积极购买。有的在这边买了,又在那边买。整个操场仿佛变成了欢乐的集市。

我们班卖了一种与众不同的产品——擂茶。擂菜是桃源的特产,有近三千年的历史,人们祖祖辈辈传承着擂茶文化,同时也不断改进和扩展擂茶的做法。

我们班负责磨擂茶的是黎威延、万皓文和王昊。王昊双手紧紧地地把布满槽痕的擂钵按在桌子上,黎威延一边目不转晴地盯着擂钵用粗粗的捣棒不断地碾碎着擂钵里的原材料,一边指挥着万晧文添加原材料。万晧文小心翼翼地往擂钵中添加花生、炒米、芝麻、食盐等原料。在三个人的齐心协力下,把带来的所有原料都磨成了小粒粒的灰白色粉子。

我们班的擂茶不但磨得好,而且卖得也好。向瑾和李婧榕把磨好的擂茶粉放到大壶里,然后倒入烧好的开水,再盖好壶盖。擂茶区区长向瑾用扩音器大声地叫卖道:“香喷喷的擂茶快来买啊,绿色环保无添加剂啊!现冲现喝啦,绝对新鲜啊!”许多客人都被她吸引了过来。其中有一位小弟弟过来了,向瑾温柔地对他说:“小弟弟,要买擂茶吗?”“嗯,要买一碗。”小弟弟一边说一边掏出了钱。擂茶区“店小二”彭煜婷于是帮小弟弟拿了一个小碗,小心翼翼地从大壶里倒出稀稠的清水擂茶。顿时,一股夹杂着清爽的米香、淡淡的花生香味、浓浓的芝麻香扑鼻而来。小弟弟迫不及待地从“店小二”手里接过杯子,小嘴小心地吸食着擂茶,嘴里不时发出嗖嗖的声音,把我也看得嘴馋起来。

接着,买擂茶的人越来越多,不少别班同学的家长都买了两、三碗喝。看,我们班义卖现场磨的清水擂茶,真是别出心裁。不仅帮助了需要帮助的人,而且让我们亲身体验清水擂茶的做法,真实感受到了擂茶文化的魅力,爱心义卖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