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丛文库范文大全网!

论心灵之归宿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篇一:论心灵之归宿】

可在好书的园中搴芳,看那湖边风光飐滟,时光静好;任那庭前花开花落,韶华浅逝,我乐不思蜀。

一本书的妍媸或许并非取决于它的类别。例如小时候的看图识物册,它或许浅显,或许粗陋,但不能就此认定它就是不好的。毕竟它是打开新生之人视野的一扇窗,是他们探索感知的一盏路灯。也毋需“安分守己”地看符合自己年龄的书,就如站在山峦之巅俯瞰大地就会品出独特的意蕴。图对整本书的的影响则不能管窥蠡测。有的图,是重复反映文中之意,这类便是有也好,无也罢了;有的图,宛若藤上衍生开来的一朵花,若点睛之笔,与文相映成趣而不互相排斥、往复,句中有画,画中有话,话凝成诗,总觉意犹未尽。

再有的,即是那文了。我曾经追求近于生活的故事情节,如今发现,打动我的,一开始只是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事,再读,已有了答案,便失了意义。而后又专注于深奥冗长的大典,只是一句句哲理,单独成文地摆在那儿,总感觉突兀与晦涩,我读起来,越发觉得索然无味的,似有鲠在喉,难以下咽。如此之书,虽是字字珠玑,但不能硬性接受,终以不了了之收场。再是喜那铺陈华丽词藻的书籍,倒以为含英咀华,爱不释手了。往后逐渐发现,它们其实不能堪比一张废纸的,它们是美,可华而不实,是所谓“为赋新词强说愁”,空洞,仿佛一张面具,面具后的世界是虚无的,如此风花雪月,只是表象的掩饰。

一路浑浑噩噩趑趄前行,终是觅得心灵深处的归宿——它可是朴素平淡的语言,却暗含玄机;它可是源自生活,却能高于生活,不用为它的下一步而扣紧心弦,因为它就在身旁,安然陪伴。读着它,我明了世间没有绝对,鸩酒或许乃是一解药,伟岸之人也有软弱的一面。它给我一种信仰,一种鼓舞,让我独立飞翔,一切终于在酝酿与沉淀后迸发,我不是靠思想而生活,而是为思想而生活。

醒时已暮,一本书恬淡地陪伴在身旁,指尖流泻过柔和的余晖。就这样,伴着书香,一路前行。

【篇二:论心灵之归宿】

等待了好长时间的雨,终于来临了。望着满天的乌云,人们显得十分的开心和急切。而在此时此刻,人们不再忙着披蓑衣,戴斗笠,而是不约而同的摇着头望着天,去等待雨的到来。

雨一滴两滴的开始下着。渐渐地,雨越下越大,地面很快便湿润了。我站在窗前,闻到了泥土的气味,感到好久也没有的清新,和那种发自内心的开心的感受。外面的雨滴好像是短了线的水珠一样,在滔滔不绝,不带一丝犹豫的从空中落下来。她仿佛是大地的使者,而雨点则是她探访大地的殷勤脚步。

也许是好久没有下雨了吧!雨水一到地面上,便很快的被土壤,树木,鲜花,野草所吸收,好象是口渴极了的孩子似的,这雨水其实是大地每一个角落的生命之泉。在凉凉的下雨之季,我打着雨伞走向雨中,去感受走在泥泞的道路上的心情,去体会雨带给我的快乐;去感受春风夹着纷纷的雨,真是好舒适,仿佛细雨已飘进我的心中。

望着雨点在不停的拍打着树叶,仿佛看到一个顽皮的小孩一样,嬉戏。看到河里的鸭子,鹅在相互嬉戏,仰着脖子,把头身向天,象一个顽皮的孩子在洗澡一样,洗掉身上的灰,多么欢快。

望着珍珠似的雨滴着,我的心中不知怎的,落到了遥远的深处。雨是无声的,她用自己的全部生命,去换来大地的滋润和生机勃勃,她为了大地的生机而不惜牺牲自己。当大地万物得到了满足时,她便悄悄的埋没在土地之中。

珍珠似的雨还在滴着,滴在泥土里、滴在花丛里,永远的留在了大地。但她没有消失,我的心就是她的归宿。

【篇三:论心灵之归宿】

每个人都有一个家,一个遮风避雨的家,一个可以为我们提供快乐和幸福的家。而我有两个家,这两个家为我的成长提供了不可言说的幸福。

我的父母总是常年在外,待在家里的日子并不多,但是那几天好像是我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刻。在家中的日子总是幸福的,除了家门总是有着诸多困难。我是个标准的留守儿童,在世人看来,留守儿童总是可怜的,他们总是同情我们。启示我想说:“我们不需要毫无意义,又浪费时间的同情,我们需要家庭的温暖。”

命运待我们不薄,剥夺了我们的小家,又赐予了我们一个大家庭,仿佛是再我们绝望前打开了另外一扇窗户。在学校领导的组织下组建了一个留守儿童之家,以更深层次地了解我们并帮助我们解开心理烦恼。我们不得不快乐起来,因为我们又有了一个家。

在“留守儿童之家”的着小小的房间里,我们组成了40人左右的大家庭,每个家庭成员都市路爱了幸福的。不能说这里真的像家,这里有很多书、桌椅、象棋、电脑,还有雨伞、针线包、洗衣粉……我们在这个不一样的家里尽情地玩耍、娱乐或学习,在这样的家里,感觉真好。

在这个家里,我们都是快乐的,因为我们可以在书香中漫步,在知识的海洋里徜徉,还有你们多得问题器材供我们使用。但是对于我来说,学习还是最重要的,所以更多的事在这里查找学习资料。这个家里举办的活动也不少,我们在一起说自己的理想、愿望、志向还在一起放声歌唱。记得最感人的是为九年级的学长们送别……

家是一个永远参观不完的景点,家是一个安全温暖的归宿,家是一本让人读不完的书……我爱我的家。

家,你是我唯一的归宿,我唯独爱你!

【篇四:论心灵之归宿】

不知你是否和我一样,听到《故乡的云》这首歌,就会热泪盈眶,一股思乡之情涌上心头。

静下心来,翻开历史的书页,就会发现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根,好像禾苗的根就在土里一样。虽然我从上小学时就远离了农村生活,在这个城市发芽、生长,但我觉得这并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数以万计的务工人员从各个角落涌进城市,几经拼搏与努力,在这个城市安家落户,从此脱离农村生活。这对他们来说,也许是人的身份的一次转换,是人生渐行渐变的开始。可在我来说,人生不能没有农村生活那一站。每次放假,妈妈总带我到乡下外婆家体验生活,对于父母们艰辛的体验是我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哪怕到了城市,只要本心没有改变,还是会留恋生根的地方。我常常疑惑:大都市的人们,他们都是从何而来呢?原始社会农耕火种的岁月,好像还没有城市吧!现在我也生活在城市,住在离地三尺的楼房,我的双脚只要一天没踩在地面上,我就会觉得我的身体还是悬在半空中,上不接天,下不接地,心里总不踏实。

从小到大,听到的最多的话是:走,上城里去,上省城去。或者说,下乡去,下放到农村去了。这一上一下的距离在人们的心里究竟有多远呢?城里人的灵魂中已经不约而同地表现出这样一种观念:我是城里人,城里才是我的家。

然而这里,钢筋水泥构筑的房子,冰冷而坚硬,车水马龙装点的繁华,喧闹而嘈杂,匆匆而过的人们流露的是疲惫、麻木与无奈。“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的生活消失了,左邻右舍的心也好像隔着坚固的防盗窗、防盗门那样,虽然彼此天天相见,但彼此却很陌生。我曾不止一次地怀疑过,这就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结果吗?在富足的物质生活圈养中,在物欲横流的名利场上,在周而复始的得与失中,我们分明迷失了方向。

到这时,我才发现,我们原本是倦飞的归鸟,恋渊的鱼儿。我们多么渴望自然与纯真,渴望亲情与信任,渴望原生态与绿色食品,更渴望生命在原生态下的自由与朝气。我们原本可以简单生活,去感受田园风情,触摸自然,让山野乡村的风吹走生活的繁琐。在碧绿的田间,在蔚蓝的天空下,在山与水的灵性中找到真正的自己,让放逐的心灵回到最初的宁静与平淡。

人生在世,飘忽不定,蓦然回首中,在都市的天空之外,有更高更远的天地,那是我们灵魂快乐的归处,是梦想中的家园。

因为我的根在农村,我注定要回到那儿,那是我永远的归宿。

【篇五:论心灵之归宿】

家,是温馨的处所,是可以避风的港湾,有亲人的关心,有可口的饭菜,有暖和的被窝,这里是心灵的避难所,是灵魂的归宿。航行太久的船需要进港,漂流太久的心需要靠岸。

家,情之所在。

当你结束一天繁重的工作,希望听到家人的问候,希望能看到家里的灯光时;当你一个人在外面闯荡拼搏,希望有个家来安抚你孤寂的心时;当你在工作上茫然无助时,希望有个家在身后支持你,鼓励你。有情有爱,家才是家。如果只是一处优质地提供食宿、休息的场所,那么它和旅馆又有什么两样呢?还记得《美女与野兽》的故事吗?父亲因为生意而成功发了一笔财,他想到家里的三个女儿,决定满足她们提出的任何要求。大女儿要华丽的衣服,二女儿要名贵的珠宝,接着亲吻了父亲的脸颊说:“父亲真好。”父亲愉快地问小女儿:“你要什么呢?”

小女儿笑盈盈地将一杯热茶捧到父亲面前说:“我想要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父亲您在回家后能否看见我们高高兴兴欢迎您,能否在疲倦时喝上一杯热茶。而我只想要一朵玫瑰。”这就是女儿对父亲的情,没有金钱的装饰,而显得弥足珍贵,朴实而令人感动。我常听到这么一句台词:“找一处山清水秀之地,咱们种地养花,赋诗作画,共享天伦之乐。”我想,那是一种怎样的幸福,可以不要地位,不要名利,不要金钱,只要有亲人相伴,有朋友在身边玩乐,悠哉,悠哉!家就是这么一个地方,无论贫富,让人感到温暖,让人感动落泪。

家,根之所在。

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一批年轻的留学生在各自的科学领域做出贡献,而面对外国政府的邀请和诱惑,她们婉言谢绝,并且毅然回到当时一穷二白、多灾多难的祖国。一踏上故土,她们就掩盖不住发自内心的喜悦:“我回来了!”是啊,简短而亲切。漂泊在外的游子能够通过屏幕向家乡亲人传达祝福,也许应该是每个炎黄子孙的心愿吧!因为他们的根留在这里。我想起了一则寓言:当一片黄叶正要落下时,他悲伤地向大树妈妈哭诉着:“妈妈,我就要离开您了,我多想永远留在您身边啊!我不要到那冰冷的土地上去,我会被风吹走,被雨水淹没,被泥土掩埋。大树慈爱地对那片树叶说:“孩子,没有什么好怕的。你只是回到了家,回到了妈妈的家,因为那里有妈妈的根。”落叶归根,如果你在长城上看见一位老人在抚摸着一块块青砖,在回味着什么,在感慨什么,请不要打扰,或许他刚刚踏上故土,他是在寻根!

“回家,在萨克斯悠扬的乐声中,传递着一种渴望,一种心的渴望,如果灵魂不死,我们在天堂仍将怀念留在尘世的这个家”,周国平先生如是说。

家,是温暖的象征,是心灵的归宿。

【篇六:论心灵之归宿】

家,是心灵的归宿,是梦想的寄托,是人生的点缀,是最甜蜜的记忆。家,像是在灵魂深处的一泉溪水,潺潺流淌……

最纯粹的回忆,在岁月中也能泛起点点波澜。

家楼下有个收废品的老太,大半辈子都以捡破烂为生,那辆几近废旧的三轮车和几近不能转身的车库,便成了她半生最大的积蓄。她每天在小区中穿梭着,早出晚归,甚至天朦朦亮时都能看见她忙碌的身影。可她的小屋却一直没有改善,最多就只在捡拾到的盘中添置一些水果。她是时光深处的老者,在时光深处流淌她的汗泪。我有时会忘带钥匙,便被她邀请去她的小屋停留一会,也为了解脱下沉重的书包。那个小屋小的似乎连一个巴掌都不到,小的似乎容不下第二个人。她便让我坐下休息,自己从小桌上抓起大把水果往我手中塞,我自然不肯,但也拗不过固执的她。她依旧在小屋中忙碌,她像是被排挤的人,而我却独占着她的地方。她在门前的小溪中打理衣物,阳光下,皱纹像是蜿蜒的数茎,忽得变的深沉,她的形象也随之高大起来。

那是心灵的归宿,我的“世外桃源”。从此之后,我有时会去她的小屋,享受人生的另一份幸福。几天未看到,小屋早已更新,它从一个命运多桀、饱经风霜的老者,一下子蜕变成风度翩翩的谦谦君子。我误以为老太真的变的豁达,不再对自己吝惜。走进去一问才得知老太早已搬走,来了一对外地夫妻。

“你们是谁?原来那位老太太呢?”我问。“早搬走了。”他们笑着说:“你是老太太口中的小女孩吧?老太临走恳求过我们,当你再一次来时,让我们给你留一块地方,容你可以解脱下沉重的书包。”。我笑笑,却不想说话。那块地方,在阳光下一尘不染,散发着耀眼的光芒。

傍晚回家,我站在窗口旁,注视着小屋。那可能是我最后一次去那地方,可那是我永恒的心灵归宿…………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