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丛文库范文大全网!

古乡古韵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篇一:古乡古韵】

秋日的阳光极其恬静,少了夏日的狂野奔放,褪去了所有的聒噪,舍去了所以虚伪的伪装,那样的静谧。将秋的神韵勾勒得淋漓尽致。秋阳泻在我的脸庞上,我慵懒地眺望那浓浓古韵的宵南。

走在秋日的甬道,沿着散发着浓浓泥土芬香的乡间小路,走向那坐拥一座座古风建筑的村庄。

映入眼帘的是一潭绿湖,绿得如翡翠,绿得让人觉得它披上了一件薄如蝉翼的绿纱,三三两两的村民泛舟于湖面,纤夫轻轻地摇着橹,或伫立,或横坐,一切宛如世外桃源一般。给人以一种与世隔离的缥缈之感。一尾尾鱼鳍在平静的湖面上划出一道道闪电。绿树掩映着的绿湖,泛着淡淡绿光,潺潺水声,萦绕耳畔。我看到了,水韵悠悠……

我踩着脚下的一块块麻石,感受到了悠悠麻石路,绵绵古镇情。我低下身,轻轻抚摸着那冰冷的麻石,指尖传来的触感,时而凹凸不平,时而光滑整洁,镌刻着古乡悠悠的文化历史。我的鞋子在这麻石上摩擦的声音,打破了这古巷独享的幽静。我漫步在麻石上,寻求着古老的痕迹,心中,思绪万千……

我侧过身,目睹着一块块青砖。阳光透过叶缝,在地上映出一片斑驳。青砖一块块整齐地搭在一起,无意间落下一缕缕古老的痕迹。青砖一块块重叠在一起,或大,或小,或深色,或浅色,组成了一条亮丽的风景线。抬头仰望,头上的灰瓦整齐划一地搭在一起。一栋栋斑驳陈旧的青砖房挨挨挤挤地坐落在两旁,或高大,或矮小。

沿着一条古老而窄小的古巷,我走近了那极具古韵的建筑。古巷,或弯曲,或笔直,少了柏油大道的宽阔。古巷寂静得只有树叶在空中飞舞的“沙沙”声,少了城市的聒噪喧嚣。我信步走近祠堂。忽感一阵威严庄重之感。我走进祠堂,金碧辉煌的神台充斥着我的眼球,给人以膜拜之感。墙壁上的飞龙气势恢宏,如此气势磅礴。整个祠堂悄无声息,无形间给人一种压迫感。鲜卑族的悠久文化历史占据着我的眼球。我感知到了鲜卑族人的智慧结晶,与热情好客。这些古韵悠悠,铭记我心。

古风建筑令我心旷神怡,悠久文化使我心向往之。这趟宵南之旅,我收益匪浅……

【篇二:古乡古韵】

翻开《诗经》,留住一腔古韵,书里咿呀,烽火年代和才子佳人用笔墨歌唱。

翻开《周易》,留住一腔古韵,书里东山西水,天经地义和黑白八卦的纸张里起舞。

留住一腔古韵,便可回味那一方悠长。

翻开千载经典,人生启蒙之师历历在目。

《论语》号称半部即可治天下,从小便接受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金玉良言。透过《论语》,孔子的思想在发光,他的话劈开了那一方混沌天地,他注定因为一部《论语》而在人们的视野中定格。《弟子规》孝悌之言。尽管这其中还有迂腐和不堪,但父慈子孝的定势从小便在我们的思想处扎根,我们从此懂得了“父母在,不远行”。这些温暖的思想必在一腔热血中留存。

合上经典,恍若陶瓷变作玻璃,牛非牛,马非马,最终将归于四不像。

现如今,已不知多少人已丢弃那一方诗词,《诗经》存在的意义仅仅办为了应付考试而已。多少人忘了又背,背了又忘。他们囫囵吞咽,最终什么也没消化。外国的“汉语热”在兴起。中国不知拼写的人甚多,奇怪之象不言而喻。有人习惯中文夹杂着英语,却总是读不准中文古词的发音;有人拾起了单词,回头却忘记了拼音。有人也做过努力,但却不够彻底,于是尴尬地卡在其中,进退两难。

丢下根系与母语,回首时已忘记了记忆中的深浅,从此再无思乡认根的深情。

拾起《经典》,去贴近那些近乎母语的呼唤。

《莞兔》一章,让人明白“衣不如新,人不如故”的纯情,《桃夭》一章,让人明白“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明艳,《蒹葭》一章,让人明白“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飘渺。它们用的语言已和现在大相径庭,但本着的母语的同根性,我们几乎无师自通地领悟那一番意境。晦涩的符号,也将转变为动人的画面。东方人的阅读西方人的书,似乎也不是未尝不可。但那一串复杂冗长的译名,可能出现翻译曲译的现象,对于想领略一番深意的人而言,也算是障碍重重。

拾起经典,因为读得母语的书领悟更透彻。

对于长年寄居海外的人而言,思念故土已是难得。

对于生长在华夏大地的我们,至少要留住一腔古韵悠长。

【篇三:古乡古韵】

在这个嘈杂的年代,一首诗词咀嚼在心头,不就是一种幸福吗?——题记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听,有人在吟词。穿越千年的时光,那一首《醉花阴》依旧是这样的迷离和幽怨,依稀泛动着某种隐隐约约逝去的美好,让我也不自觉地吟诵起来。

古今中外文化中,我独独偏爱古诗词。现代诗词不少,可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到底是什么呢?那些被放在记忆深处的轻轻掀起的岁月。哦,是它!是古韵!现代的诗词让欣喜溢出明媚的眼眸,让杨柳抹上如烟的新绿,可是却缺了古韵的历史沉淀、渊源流长、沧海气魄、袖手天下。

正想着,听见一丝不和谐却慈爱的声音闯进来了:“紫丫头,吃饭了。”哦,是奶奶,轻轻地放下手中的《诗词经典》,出了书房。紫丫头是奶奶喜欢叫的小名。家中是书香世家,起名字极其讲究,长辈们恨不得把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全部浓缩在短短三个字上。最后,还是爷爷大掌一挥,从他最喜欢的唐朝大文豪杜甫的一首《月夜忆舍弟》中把我的字敲定下来。其它家长只得悻悻闭嘴,好在还有字、号这种东西,让他们找寻安慰。

想起这事,不禁莞尔。或许从这名字开始,便定下了我于“古韵”的约定。原来,“古韵”就是名字里的深刻爱意。

吃完饭后全家人一起去散步。如烟的柳枝随风飘荡,轻抚着我的脸颊,妈妈看到这一幕不由的感叹:“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我朝母亲嫣然一笑,挽着父母向我的“小基地”奔去。静静的湖水轻轻地流淌,微波荡漾,华光粼粼。我弯腰捡起地上的小石子,轻轻一抛,激起圈圈涟漪。妈妈也学着我的样子一扔,却远不如我的远,我得意洋洋向父母展示这个技能,并大声的炫耀:“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就是爸爸,也不一定会扔的比我远。”爸爸听到了,便认真地抛了一颗石子,果然不及我远。爸爸看着我说:“你说得对,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石子一颗一颗地被抛起,一颗一颗地落下,石头这种平凡的物体,在阳光下竟也可以拥有媲美金子的耀眼,欢声笑语在湖面上空环绕。

每天过着这种轻松谐意的生活,让我变得天真烂漫、活泼可爱。日复一日,我明白了,原来“古韵”是生活的点点滴滴。

看着这样青春明媚的我,你能猜想到过去的我曾是一个把痛苦蕴藏在眉间心头,哀愁藏在字里行间的女孩吗?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是我曾经最喜欢的诗句,一曲朗朗上口《金缕衣》含着淡淡的哀愁。让我明白了“古韵”是人间的悲欢离合。

小时候,父母见我总爱一个人呆在家里,就给我买了一本《漱玉词》打发时间。至今仍记得这本书的封面:月下美人,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一幅美人图,花开似梦,风过无痕。在那个月华如水的秋夜,沐香而来的少女吟唱着特有的风韵。

我不由自主的屏住呼吸,我不得不承认它深深的吸引了我。一页一页的拨动,看着这个被世人称为闺阁文章之伯,女流翰苑之才的女子,一步一步走进我的心,带着她独有的古韵。

她果敢率真,敢爱敢恨;她爱花,爱酒,爱春光烂漫的人生。但命运却只在她手上放了一半的幸福,后一半只留给她苦涩流离。也正因此,她的古韵是如此的与众不同。看完这华美的词句之后才明白,原来初次见到《漱玉词》的那份惊艳,终究还是肤浅。

渐渐地,妈妈说我变了,爸爸也说我有所不同了。看着他们疑惑不解的眼神,我才不会告诉他们是古韵改变了我。从此我便与诗词为伴,交古韵为友,一首首小令古词在我手中绽放、嘴中流露、心中徜徉。原来,“古韵”是一位绝代风华的老师、更是一位单纯质朴的友人。

千百年来,岁月在变迁,古韵却从未改变。我不知道自己生涩的笔是否能勾勒出古韵的激情澎拜或是哀唱浅愁。不曾惹青丝,怎会乱流年。祈祷古韵如淙淙流水,缓缓散发在这世间,伴随着中华儿女走过一个又一个的千年时光。

红尘喧嚣,我与古韵同在……

【篇四:古乡古韵】

纵观历史,上下五千年文明历历在目,悠悠古国,传奇风韵尽显意味悠长。

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五千年的灿烂辉煌。

五柳先生门前的杨柳,浣花溪草堂上的黄莺,岳阳楼里的金樽,滕王阁前的孤鹜,藏书阁内的宝藏,把古国的文明引向前方。

大漠风中的河西走廊,护送着丝绸走向西方;美丽的富饶的甘肃把莫高窟藏在敦煌;风景优美的颐和园再现皇室的景象;历史博物馆在北京尽显韵味悠长。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世人浑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屈原不愿随波逐流的清高,一腔正气甘心付出的写照;“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是李白的豪放旷达,踌躇满志却蔑视权贵的表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杜甫心怀家国的感叹和忧国忧民的期盼;“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是白居易对坚贞爱情的赞颂和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李商隐默默无闻的付出和永不放弃的坚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苏轼对兄弟的思念,对团圆的渴望;“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是岳飞不羁的豪迈,和对胡敌的仇视……

千年古国,千年的魂。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孔圣人千里不归路,你游说八方却无处是家,你的执着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人,你把满腹仁爱推向全国,铸就了我们这个礼仪之邦;“战鼓声声马蹄烈,硝烟滚滚传宵月”岳将军的大旗立在山巅冲破云天,威武的战袍下精忠报国,闪闪发光,岳飞,国家看到了你的忠诚,国民看到了你的坚强;“尽新疆之地皆为己有而后已”当阿古柏的侵略势力扩张到北疆企图分裂中国时,你拍案而起,排除万难只为一个完整的国家,你的潇洒让世人叹服。

你们的仁爱心,你们的忠诚心,你们的团结心,早已如一把烧红的烙印烙在了后世人的心中。世世代代忘不了你们的民族精神,祖祖辈辈放不下我们的民族魂。

中华文化渊远流长,博大精深,如一棵不老松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如一朵奇葩,绽放在国际花坛。古国古韵,尽显现代文明,没有指南针,哪有今天精准的方位测量,没有造纸术,哪有今天的课本书籍,没有活字印刷,哪有今天的油墨飘香。古国古韵,你如慈母一般哺育了中华儿女,你的爱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路,创造科技辉煌。

历史是一条河,青春也是一条河,当青春融进了历史,等待他的不是被淹灭,而是千古流传。古人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而继往开来的是当代青年。

【篇五:古乡古韵】

松林的明月,照出了闲适情;满天白霜印衬的月迹,敲响了点点愁意;床下的淡淡月光,望尽了思乡的情;伴着雁群的月影洒满独倚的楼,洒满孤寂的心。

一轮明月,散发丝丝幽静的光,撒在人间大地上,沉淀了世俗的噪意,也沉淀出了中华五千年的悠悠古韵。

月中古韵,高歌着深沉孤独,放荡不羁。美景良辰,月下花间,只能邀得影月相伴,欲倾诉几年来沉郁的心扉。只可惜月不同饮,影不相诉,依旧寂寞独立。月下的诗圣,不去醉生梦死,歌舞升平,不享富贵荣华,锦衣美食,只求远离世俗,在春夜中作诗饮酒。酒至半酣,醉眼朦胧,只望得月在徘徊,只见得影在摇摆。独酌、独白、独舞、独醉,世态的炎凉,只能用一场梦来感慨。那三人约定,不离不散,一夜的心满意足,倾诉着对自己的安慰,却挡不住,那些难解的凄凉。

月中古韵,道出了怀念之痛,亡国情愁。无人共言,独上西楼。望天边,月如钩,人独悴。拨开了云雾,却拨不开南唐后主内心积郁的苦楚。秋夜清寒,深院锁着梧桐,锁着寂寞。没有了金陵皇宫的轻歌曼舞,只剩下了一个深院,一弯明月。西楼中的月影,是故乡的思念,蔓延无尽的情愁;深空里的月光,是亡君的无奈,催下无声的泪水。一座深墙大院控制了自由,却克制不住,那离别的哀痛。

月中古韵悠悠。融于明月的,是文人细腻情丝,与月一起见证着一段又一段平凡中的不凡。今夜又一月明夜,坐落阶前,掩卷遐思,仰望星空明月,自别为一般不同滋味。

【篇六:古乡古韵】

阳春三月,那青翠欲滴的垂柳被那似剪刀的二月春风构造成了一幅幅美丽和谐的画面。那客舍的柳色为那即将西出阳关的人默默送别。那淅淅沥沥的夜间小雨伴随着那片片落花引起了诗人淡淡忧愁。这时依稀能看到那寻常百姓家为了迎接那归来的燕子,正在窗台边静静等待,燕子带来了淡淡的泥香和片片花瓣芳香,也带来了那无穷的希望。就当这一切都悄悄靠近我们时,江南水乡早已是“日出江花红胜火”了。难怪白居易连连叹好。

正欣赏着这青葱、五彩斑斓的画卷时,大自然已悄然为我们画出了另一幅充满活力的作品。让我们欣赏这充满活力的夏天吧!瞧那儿“小荷才露尖尖角”这便“早有蜻蜓立上头”了。登上亭台楼阁,眺望着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景,不禁眼前一亮。

夏天这幅画卷已欣赏完毕,迎来的便是充满凉意的秋天。这幅画卷的感情愈发饱满。当欣赏着那些各式的菊花时,我隐隐听到了那“人比黄花瘦”的哀叹。看着那落叶一片片的凋零,又好似理解那“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的含义。但是种种忧伤也还是隐藏不了苏轼那豪放的性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看似婉柔的话语中却道出了心中那一丝豪放。就当许多人感慨秋天的悲凉冷寂时,他却说“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夜花”。

这时,大自然展示了那最后的画卷。晶莹剔透,纯洁可爱。那凌寒独自开的墙角梅。她像我们展示了那斗霜傲雪的梅花和那坚毅性格。冬天,却也是迎接春天的几节,虽是“北风吹雁雪纷纷”却也安慰道“天下谁人不识君”。

一年四季,山川秀美。在这充满诗意的华夏大地中,正泛这那浓浓的文化古韵。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