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丛文库范文大全网!

自然奏鸣曲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篇一:自然奏鸣曲】

在八月的某一天,正值暑假,可天却黑沉沉的。

天空仿佛被蒙上了一层黑色的纱布,大雨倾盆而下,宛如长江的流水般滔滔不绝。这场雨下了好几天,终于有了停下来的迹象。我独自站在阳台上,期盼着雨停的那一刻。

可是,正当我这样想的时候,天却又“轰隆隆”地打起了雷,跟我唱起了反调。听着的令我有些失落的雷声,我苦笑一声,心想:看来暂时不能看到雨后的风景了。

窗外,狂风呼啸,雷声大作,大雨倾盆。风,像一把撕裂一切的利刃,将树叶与树枝被无情地从树上切割下来。雨,如同一颗颗钢珠,将瘦弱不堪的小草打弯了腰,让原本娇弱的花朵儿无力地垂下了头。雷与电,像是风和雨的首领,到了最后才出现,但他们的恐怖可不是前两者能比的。这闪电宛如一把蓝色的宝剑,似乎轻轻一挥就能劈开天空。雷宛如一只洪荒猛兽般,正怒吼着宣泄自己的愤怒。

不知过了多久,雨停了,在天的另一边,一抹晚霞露了出来。火红的晚霞给阴沉的天空增添了一丝生机。

正当我在欣赏晚霞时,我妈妈突然喊道:“看天上!”我抬头一看,在那云与云相间的地方,出现了淡淡的七色彩虹。一会儿,色彩更艳了,一条美丽的彩虹显现在我的面前。哇,是彩虹!是彩虹啊!从小到大,我几乎没有见过彩虹,虽然在图片上看过,可始终没有在现实中看过,那时候,看到彩虹就是我的愿望,今天,我终于看到了彩虹,我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

彩虹上七种颜色和谐而又美丽地排列着,每种颜色都十分漂亮。彩虹的红色就像一瓶葡萄酒一样红得灿烂,彩虹的橙色就像橘子一样,彩虹的黄就像香蕉,彩虹的绿像小草,彩虹的青像树叶,彩虹的蓝像天空,彩虹的紫像茄子。各种各样的颜色,整齐地排列着,让人欢悦。“啊,这是大自然的巧夺天工,只有大自然才能造出这么美的桥吧。”我在心中暗暗感叹。

“如果走上那座彩虹桥感觉会是怎样呢?”我幻想着。

美好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我还没把彩虹欣赏够,天就又黑了脸,但不得不说,那时的景色也相当令人回味:天空中的乌云拢作一团,它周遭的云变成了灰色,但看上去不但不难看,而且还多了几分朦胧的美感,活像一幅幅山水画。乌云变成了黑色的骏马,在荒凉的灰色海洋中奔驰;变成了一只只黑兔,活蹦乱跳的;变成了黑色的龙,在灰色的天空中到处遨游……

大自然多么奇妙,它常常会给我们演奏多姿多彩的奏鸣曲呢!

【篇二:自然奏鸣曲】

人类的视野越来越小。

人类在步入21世纪之后,也就迈入了高科技时代,正因如此,人类变了。那些在田野中忘情奔跑的人没有了,那些在江湖中忘情行舟的人没有了,那些在高山上忘情攀登的人没有了……人类把自己囚禁于钢筋砖墙的灰白色之中,把自己封闭于硬梆梆的铁门之内,把自己关锁于紧张兮兮的狗吠之间,淳朴的风情不再,城里的人们堵住了自己探访自然的眼。

我,生就是一个“性本爱丘山”的孩子,小时候,父亲常带着我出去游山玩水,两辆单车,是两份愉悦的心情,撒在路上的不是叮铃铃的车铃声,而是我们从内心发出的笑声……那时的我,去的虽不是什么名胜古迹,只不过是周遭的一些小村庄罢了,可这也让我高兴半天。因为我喜欢让郊外的点点翠绿润湿我压抑干涩的眼眶,我喜欢让自然的风吹着鲜草的芬芳绕过我的发梢,我喜欢和自然同行。

上了初中之后,特别是在初三,我的学习任务繁重起来,父亲的工作也不像以前那般轻松,我为了中考,把自己牢牢缩在灰白的教室,橙黄色的小屋,“两点一线”的生活让我丢了自己,也丢了与自然同行的机会。

直到有一天,我发现校内那株已掉光叶子的大树竟在乍暖还寒的早春冒出点点新绿,我的内心荡漾这巨大的欣喜。似乎只过了几日,那树便开出了满枝繁花——原来是一棵桃树!那一树粉红的花朵,是那么美,它网住了宝石蓝色的天空,把我淹没在粉红色的海洋里,在它面前,我仿佛听到了生命寸寸拔节的声音。

原来,自然从不是属于郊外,它从未远离我!也许我过的是两点一线的生活,可这生活之中又隐藏了多少的自然之美呢?或许是几棵行道树,又或许是一片小草坪,或许是一簇野花,又或许是头顶蔚蓝的深远。人们从未丢失自然,只是少了一个行走的角度,若是仰起45°角看世界,你会发现,世界就像变化了一般,连树上的嫩叶也都变成了绿色的花。自然,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没有发现。

和自然同行,过去是,现在是,未来亦是。因为自然,紧紧相随。

【篇三:自然奏鸣曲】

前些天,爸爸说要带我去姑姑家体验乡村生活。姑姑家在礼士镇,这几天的体验让我充分领略到了乡村自然的风光。

初到乡村,便能感受到乡村与城市的区别。耳边少了平日里的喧嚷嘈杂,吸入肺里的也不是尾气粉尘,而是混杂着泥土和青草芳香的新鲜空气,就连视野也一望无际的平坦:远处是渐浓的青山,与蓝天衔接的恰到好处,也许是少了城市的粉尘,这里的天空并不是特别蓝,却更显得通透,而眼前便是一片片绿油油的稻田,水田里也长着许多浮萍……这一切饱览于眼中,绿意甚浓。少了城市形式规矩的整齐,这乡村自然生成的一切也颇具美感。

河里摸鱼,树林采果,这是我对乡村生活的理解。所以到农村的第一天,我便尽情地“野”,一改我平日里“夜伏昼也伏”的习性。摸鱼戏水,爬树摘柿子……一整天到处跑来跑去,大腿被晒得通红也全然不顾。

晚上,我们一家人躺在天台上看星星。因为是月末,所以看不到月亮,但星星却异常的多。城市的天空被污浊的空气遮盖着,就算有星星也被摩天大厦闪烁的霓虹灯隐去了光辉。即使再美丽,也是死的。而在这儿,在我眼中,却又数以万计地跳跃着的星星。“那颗是北极星吗?好亮哦。”弟弟指着一颗星说道。“不是,那颗是牛郎星。”爸爸耐心地纠正,“他旁边那颗很亮的星星是织女星,有没有看到它们之间隐约有条白带,那就是银河……”爸爸为我们讲解,我们慢慢地观赏,细细地听。

当我坐在离开的车上,望着眼前转瞬即逝的景色,我满心惆怅。不禁范起嘀咕:“姑姑住在这么好的环境,为什么不好好享受呢?”因为在我眼里,姑姑一直在干活,挑水、砍柴、摘菜、做饭……“享受?她一直都在享受着,你没看到她一直都是笑着的吗?不只是你姑姑,这里的每个人都一样,你看到他们脸上有失意的表情吗?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都往城里发展,可你觉得他们快乐吗?这里的景色美丽而和谐,这都是这里的人们造就出来的。农田、山林、小河……这一切的一切,因为人们的辛勤的劳动而变得更加美丽。他们身在自然,接受着自然的给予与馈赠,却也不忘付出。

而在城市,已浑然不见自然的美,摩天的高楼,高耸的房屋……人人都只为自己,在眼里看到的永远都是几何形的天空。拼命地索取,肆意地破坏。他们身处的土地已遍体鳞伤,谈何自然?他们用双手创造了一切,未来某一天,却可能毁在他们自己手上。

爸爸一下子说得了这么多,我听得似懂非懂。但看着眼前的一切,那一闪而过的一抹抹绿,还有几粒人影。我好像又懂了:人是自然的产儿,但人又在不断创造文明,入世深似一天,自然远似一天。人们都说“懒”造就了文明,造就了科技,但在无形之中却又失去了许多他们曾拥有的。而这里的人生在自然,活在自然,最后又回归自然。

一代又一代,他们用勤快的双手将自然中的一草一木变得更加美丽。

从大自然里,我们获得了生命,取得了工具,有了一片立足之地。然而,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回馈一下自然呢?

【篇四:自然奏鸣曲】

自然是人类生活的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类不仅在物质上需要大地母亲的飞、哺育,而且在精神上也需要问自然寻求依托。人对自然的情怀是与生俱来的。

我们应当皈依自然。人,栖局在大地上,来自泥土,也归于泥土。大地是人类的永恒家园。上帝对亚当说:“你是用尘土造的,你还要归于尘土。”可是现在,我们与自然的接触愈来愈少了。一位英国诗人吟道:“上帝创造了乡村,人类创造了城市。”砖、水泥、钢铁、塑料和各种新型建筑材料把我们包围起来。我们把自己关在宿舍或办公室的四壁之内。走在街上,我们同样被房屋、商店、建筑物和水泥路面包围着。我们总是活得那样匆忙,顾不上看看天空和土地。我们总是生活在眼前,忘掉了永恒和无限。我们已经不再懂得土地的痛苦和渴望,不再能欣赏自然的悲壮和美丽。

我们应当敬畏自然,我们要记住,人是自然之子,在总体上只能顺应自然,不能征服和支配自然,无论人类创造出怎样伟大的文明,自然永远比人类伟大。我们要记住,人诚然可以亲近自然,认识自然,但这是有限度的。自然有其不可接近和揭穿的秘密,各个虔信的民族都把这秘密称作神,我们应当尊重这秘密。

我们应当保护自然。地球只有一个,请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环境问题不仅是某个国家或某个医生或某个区域的问题。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性的问题了。人类曾经以地球的主人自居,对地球为所欲为,结果破坏了地球上的生态环境,并且自食其果。实际上是把自己变成了地球的敌人,必将遭到地球的报复,就像奴隶主遭到奴隶的报复一样。地球是人的家,人应该为了自己的长远利益管好这个家,坐地求的好主人,不要做败家子。

我们应当感恩自然。一位现代生态学家:人类是作为绿色植物的客人生活在地球上的。若把这个说法加以扩展,我们便可以说,人是地球的客人。作为客人,我们在享受主人的款待时倒也不必羞愧,但同时我们应该懂得尊重和感谢主人。做一个教养的客人,这可能是对待自然的最恰当的态度吧。

【篇五:自然奏鸣曲】

在三千年前的天竺,曾有一位智者——释尊,在灵鹫山上,接过侍从送至的一枝金婆罗花,拈花一笑,从容而灿烂,淡定却浓重,似一抹余辉,斜撒双颊,如一际白云,小憩心尖,仿淙淙细流,汩汩而过。大千世界,小千法门,妙自不言,荃察于心灵之中,迸溅凝华,无限丰韵,尽在于此。

随旁的摩诃迦叶,见此景后,亦微然一笑,比晨震迷蒙,恍惚昨世,类醇洒入腹,回味绵延,亦古琴独拔,怅妄青山,世间止此。

释尊明白摩诃迦叶已然明了了他心灵中一生参悟的佛法之玄,便下禅起身,当即宣布:“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即付嘱于汝。汝能护持,相续不断。”将平素所用的金缕衣钵授与了摩诃迦叶。

如此心境纯净无染、淡然豁达、无欲无贪、无拘无束、坦然自得、不着形迹、超脱一切、不可动摇、与世长存,实为“无相”之密

佛家讲“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委实更是一种心灵秘密的传递。一切皆心动,六祖慧能便曾说过,文字就像引导你看见明月方向的手指一般,并非真正的佛法,真正的佛法奥秘,止在心灵之间,心灵的秘密,才是人魂相授的唯一。只有心解其秘,才不会偏于差毫。

同样在三千年前的中国,战火纷飞,刀戈相黜,早已让另一位智者——庄周对生活的庸碌、名利失去了心住,他只愿“有人之形,无人之情,”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道法自然”,他便俯仰于自然之间,感触着溪流侵衣,于蜗牛的触角之中,明晰生命的真谛,他了然人活一生,便是活于心灵,他一生追逐于心灵,更明白心灵中那个自然的秘密。列子可以御风而行,“泠然善也”,但他却对此不以为然,因为他明白凡应“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唯一。”“万物齐一”是他一生格守的心灵秘密。他时常会将自己与梦中的蝴蝶相混。“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是他与自然心灵的秘密恒系。“死离生别,一似庄周梦蝶。”却也正是梅尧臣那:“忽忽枕前蝴蝶梦,悠悠觉后利名尘。无穷今日明朝事,有限生来死去人。”之感

老子说“有无相生”自然即是这相生中的沉淀,我们平时时常婆娑于此,却无法“天地唯我,万物化一”,而总是执于迷妄,活在过去与未来,其实,我们所更应为之的,却是活在当下,为自然之中,那个心灵的秘密,融情自然,崇尚心灵,经守秘密,任那岁月游虹、情成追忆且听风雨且徐吟……

【篇六:自然奏鸣曲】

在城市里,想寻找一片完整的天空,一方沁香的泥土。于是,打开书柜,翻开唐诗,在诗中寻找久违的自然。

于是去边塞,见到孤烟冲天而上,红日缓缓沉入黄河的尽头,白日曛黄云,大雪纷飞,雁随北风。又看到风急天高,渚清沙白,猿哀鸟啼。远走西北,攀难于上青天之蜀道,过峥嵘崔嵬之剑阁,见六龙回首之高标,遇冲波逆折之回川。为其浩瀚壮美而感叹。

于是去江南,见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景,见到《雨巷》中所说的“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畅游西湖,只见水光潋滟,山色空蒙。转行古寺,又看到曲径通幽,山光潭影。为其灵秀俊美而称颂。

于是到乡间,看到“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所描写的勤劳,看到“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所绘出的秀美,傍晚,走进山中,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听“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享受来之不易的静谧。

在诗中找到风景,找到另一片天地,找到久违的自然。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