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丛文库范文大全网!

东北的雪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篇一:东北的雪】

刚下飞机,一股冷风吹过。路边堆这小雪,头顶飞过一架飞机。我们到了——东北。

到了东北我早以压不住心中的快乐,跑到路边,捧起一团雪就是朝爸爸扔去,刚好在爸爸没有丝毫防具的头顶。爸爸回过头手捧雪团,朝我扔去,幸好我身手敏捷,要不会被扔的个狗啃泥。突然,一双手搭在我的肩膀上。我回头一看,一团雪直冲我口。那扔雪的正是我爸的朋友的儿子,我叫他——骕骕。

为了报那一雪之仇,我与骕骕展开了世纪大战。

在大战里不是他一扔,就是我一抛。路边的被我们搅的天翻地覆,雪也飘的飘、散得散。大战还为持续多久就结束了。我们找到宾馆,在那过夜,等着明天的到来。

第二天,外面白雪纷纷,与室内完全是不同的世界。外面北风怒号,室内温暖舒适,但这也阻止不了我强大的玩心。我和骕骕大清晨就到宾馆旁的公园里玩着地上的雪。东北的雪有一些特殊,不关你怎么滚都无发将它滚成雪球,因为这里太干燥,空气里没有水份,无发将雪结和,所以无发制作雪球。但这也不能阻挡我快乐玩耍,我们在雪地里你仍我、我仍你在雪地里乱成一团。

随后我们在东北再玩两天才依依不舍的离开,在这两天我们泡了温泉、滑了雪橇、还在冰湖上溜冰,快乐不断,有机回请你也去东北玩一玩、看一看,最好在冬天去,因为那里的雪还等这你去瞧瞧呢?

【篇二:东北的雪】

在祖国的北方——东北。流传着一种三百多年独特的地方剧种叫东北二人转。

东北二人转的形式与众不同,通常为两个演员——一男一女,手拿着扇子、手绢,身穿着鲜艳的服装,边走边唱边舞,旁边还有几个艺人,敲锣打鼓、又吹又拉地演奏二人转独有的曲调。以此形式来表现一段故事,代表作品有《小拜年》、《骂鸭》、《回杯记》、《夫妻串门》等等。

东北二人转以“唱腔高亢而粗旷、唱词恢谐而风趣”为其特点,深受东北人民的喜爱。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小秧歌”、“双玩艺”或称“蹦蹦”。

东北二人转的名字最早出现在伪满洲国时期,当时《泰东日报》上有一篇文章专门儿介绍了这种东北民俗文化,但是它没有具体的名字,文章称“……本城三道街某茶馆,迩来未识由某乡邀来演二人转者,一起数人,即乡间蹦蹦,美其名日‘莲花落’,每日穿扮各种角色,表演唱曲……”1953年4月份,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大会上,东北代表团的二人转节目正式参加演出,从而二人转这个名字首次得到全国文艺界的承认,并叫得越来越响。

二人转实际上并不是东北独创而成的产物,而是不同地区的民俗文化融合的成果。东北二人转结合了东北大秧歌和河北的莲花落的特点属走唱类曲艺,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东部三盟一市,二人转自草创至今,大约有三百多年历史,艺人师承可上溯到清朝嘉庆末年。而且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流派,曾有“南靠浪,北靠唱,西讲板头,东要棒”的谚语。后来各派取长补缺,互相融洽,使其变得别有一番风味,至此形成今天的二人转。

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的小品《说事儿》中,赵本山扮演的黑土和宋丹丹扮演的白云,在小品最后秀出了一段二人转,这充分说明了东北二人转的发展实力和影响力。在东北,无论你是身处公园、广场、街道还是立交桥、歌剧院,无处没有东北二人转的身影。那俗、色、酸的曲艺特点,那富有民间文化色彩的节奏,都会使人受到欢乐和愈乐。东北二人转已成为了东北人民生活的一部分。

现在,东北二人转成为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新旧时代的作品,经过后人的推敲、修改、完善,变得更加纯朴有趣。

愿“东北二人转”这颗中华文化的璀璨之珠,可以被人们继续发扬光大。

【篇三:东北的雪】

我的姑姑住在东北的一个小镇上,春节里我在那里住了一段时间,那里都市繁华,而且有自己独特的韵味,尤其是那里的大秧歌,更是小镇一道独特的风景。

提起大秧歌,那可是家喻户晓,那里的男女老少哪一个都能扭上一段呢,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小镇上大大小小的广场上便响起了咚咚的锣鼓声和优美的锁呐声,像一种号令,不一会人们就到了广场,有的拿着扇子和手绢;有的带着妻子和儿女。小贩则在周边支起了小摊床。

大秧歌扭起来了,虽然队伍多是中老年人,可他们脚步轻盈,姿态优美,动作极为协调,尤其是手中的扇子和手绢舞弄得出神入化。让人目不暇接,她们也在尽情的挥洒内心的喜悦和幸福。一些青年和孩子,心里也有些发痒,不时地加入秧歌的队伍当中。条条彩色的“长龙”也在不断的加长。队伍的周围围满了观众,他们一边欣赏,一边唠着家常,自在悠闲。锁呐不停地交换着曲调,秧歌的队形和动作也随着变化,让人久看不厌。这样喧嚣的场面一直到深夜才会结束。

大秧歌不仅是人们每日的精神大餐,也是节日庆典不可少的项目。每到节日,秧歌手们身着彩装,那些孩子们喜欢的“大头娃娃”、“唐僧”、“猪八戒”、“沙僧”等也粉墨登场为节日增添了无限的喜庆。

东北小镇的大秧歌已成为了人们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它就像陈年美酒,醇香甘甜,醉着小镇上人的心。

我盼望着来年再到那个让人留恋的小镇上去。

【篇四:东北的雪】

全国各地,可能都见过吃过冰糖葫芦。每一个地方的冰糖葫芦可能都有属于自己的地域特点。北京的冰糖葫芦就偏向于卖冰糖葫芦人的吆喝,但是让我印象最深的冰糖葫芦是东北的冰糖葫芦。

东北的冰糖葫芦不似全国的冰糖葫芦,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东北人吃冰糖葫芦的时间多为冬季。为什么呢?因为东北的冬天零下几十摄氏度,所有的水果啊蔬菜了经这样的温度一冻,就成了外表正常,内部结冰的冻水果。这个时候的冰糖葫芦,外表看起来只是冰糖葫芦。山楂葡萄草莓的鲜艳欲滴,最表面的冰糖也是玲珑剔透,但是糖葫芦的内部早已经全是冰渣了。

一口咬下去,还没有感觉到冰糖葫芦的香甜味道,牙齿就已经被水果里面的冰碴扎的没有了知觉,缓解一段时间才品味出糖的香甜,水果的芳香。这样的糖葫芦其他温暖的地方是品尝不到的。每一种水果冰冻后鲜味不减,还会新增更多的美味。

更浪漫的是,当天上飘雪的时候,雪花会轻柔地落到糖葫芦上,使糖葫芦看起来更加的美味。最贵的一般是草莓的冰糖葫芦,也是最好吃的。除此之外,葡萄的,提子的,菠萝的,圣女果的冰糖葫芦也格外好吃。

东北的冰糖葫芦,是舌尖上属于冬天的味道。

【篇五:东北的雪】

我感受过温暖的春天,感受过炎热的夏季,也感受过韵味的秋天,而让我真正感受的还是那年在东北经历的雪,那算的上我经历过的第一个冬。

提到东北,脑海里会出现各种的联想词,想必,出现最多的就是雪,一场白皑皑的雪。

前年冬天,我跟随家人来到了这个神秘的省份和城市——黑龙江哈尔滨市,城市的热情和当地人的友善打动了我这个异乡人,漫天飞舞的雪花和我平日里见到的也不同,很美,美得很真实,直到现在我还能记得下车时我的惊叹。

一切安排妥当了以后,我们决定到雪地打一次雪仗,来到东北怎么能不打一次雪仗?

天气虽然寒冷,但大家好像心更热了些。

躺在雪堆上,软软的,让人不想起身,想继续在雪地上畅游的玩耍下去。我和爸爸妈妈还有当地的小朋友一起堆雪人,一起打雪仗,很快大家都熟了起来,那片雪地上留下了我们欢乐的笑声,连自然的寒冷也被我们忘掉了脑后。

快乐的时光总是很短暂的,玩了几天我们就要回到家乡了,很舍不得。

坐在车上,看着窗外飘飘洒洒的雪花,我在心里暗暗许下愿望,有机会一定要和爸爸妈妈再来一次,再来感受东北的雪带给我们的快乐。

【篇六:东北的雪】

这次东北三省的游玩,最冷的地方非长白山莫属,如果其他地方的温度是零下20℃,那么长白山就是零下40℃~50℃,为了不着凉,我里里外外一共穿了7件衣服,3条裤子再加上一条包在腿上的毛毡护膝,2层的手套。

一进入长白山景区,扑面而来的就是阵阵寒气,周围仿佛只用白色渲染,一眼望不到头,弯弯曲曲的小路,漫天飞舞的白雪,烟雾弥漫的山丘,古色古香的楼梯,构成了长白山。

那儿最有名的小吃,便是温泉鸡蛋。温泉鸡蛋,顾名思义,是放在温泉里煮的,温泉自身的温度和长白山的温度差距非常大,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使它在这冰天雪地里不停地向外冒着热气,更加让人觉得新鲜。而且,温泉鸡蛋不会完全煮熟,总是半生半熟。将蛋壳轻轻敲一个小洞,嘴巴对着小洞用力吸,蛋白和蛋黄一下就吸出来了。蛋白嫩嫩的,软软的,很好吃,我们一连买了好多个呢!

去长白山,当然要体验一下那里的雪上项目了。由于我们的疏忽,错过了雪地摩托车的售票处,我们没有体验到雪地摩托车,只体验了雪地耙犁。看着其他人如风一般从我们身边闪过,帅气地从山顶冲下山,眼睛里就充满了羡慕,不过没事,我们还可以体验雪地耙犁。很刺激,也很好玩,雪在空中飞舞,四周是雪的天堂。

现在,每当在杭州觉得特别冷时,想一下当时在长白山,一下子觉得好像也没那么冷了。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