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丛文库范文大全网!

又是一年清明时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篇一:又是一年清明时】

又是一年清明时,绵绵细雨依旧下个不停,窗边的一盆月季开得正旺,绿叶衬托着花儿,显得愈发娇嫩欲滴。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望着雨中的月季,我的脑海里无端的浮现出了这句词。同时,李清照和她的生平源源不断地涌现于我的脑海之中。

她年轻时与丈夫整日吟诗作对,好似一对神仙眷侣,两人的爱情故事传为佳话。日子过得倒也别有一番风味,令人羡艳。

可是,好景不长。国君无能,战争爆发了。丈夫战死沙场,李清照只好随着逃难的百姓南下。李清照夫妇所珍藏的大量古玩书画,金石玉器没有多少能够完好无损地保留下来,他们多年来的心血付之东流,但她又能够改变什么呢?在那个年代,女子一向是不被重视的。她只能寄情于诗词歌赋之中,将自己的哀思用文字表露出来。

好不容易安顿下来,想找一个人陪她度过晚年,却受人所骗。那个人所看重的只是她的钱财。她不惧三年的牢狱之灾,毅然决定离婚。

她的一生如一条山路,曲曲折折。但她仍有一颗爱国之心。在国家危急之时,她写下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千古名句,用自己的方式守候着国家。

她的一生如绵绵细雨,愁肠百转。我十分尊敬她,因为她在那个歧视女性的时代成就了自己的辉煌。她百折不挠,最终,她的诗词为千古传唱。

雨,仍在绵绵地下。这春雨,带来了春天万物复苏的气息,也带走了我对李清照的一份哀思。

【篇二:又是一年清明时】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漫漫的哀思,悠悠的伤怀,在这压抑的节日里,迷惘的思绪如缕缕凉风吹拂到杏花村外。酒家的后面,定是一片荒凉的坟冢,为这凄清的节日披上一层伤感而又销魂的外衣。

小时候,很喜欢清明。因为村不远处有座山,所以每逢清明,冒着蒙蒙丝雨,与爸爸一同登山,一路的欢笑。那时的我,并未体味到清明的忧伤,而是感受到了群人爬山的兴奋与欢乐。

渐渐,长大了。我对清明的感觉变了,变得愈加亲切与稳重。清明时节,“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含杨柳风”,我同样爬山,不过,如今的我已不是“踏青”,更多的是敬畏。我站在山顶,仰望苍穹,春风化雨,淋浴着我祭奠先祖的心魂。我心中的清明啊,你永远是我心中的民族魂。

滔滔江水,咆哮的不是豪迈;蒙蒙细雨,倾诉的不是激情,是悲伤,是哀恸,是为了我们心中的清明。一个民族留传的文化,一个民族奏响的悲歌。

“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弓兮射天狼”。青衫白衣,这是清明的装束,是中华民族忠贞的色彩。没有春节的声声爆竹,没有中秋的朗朗明月,也没有元宵佳节的张灯结彩。清明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有的应是燃灰,是香熏,是泪水,是面对苍穹最真挚、最诚恳、最动人的祷告和祈福。

我心中的清明,属于精忠报国的岳飞,属于虎门销烟的林则徐,属于赤胆忠心的文天祥--八千里路,开拓与进取是不尽的动力;三十功名,家与民族是不灭的挂怀。

一路的坎坷,一路的芬芳。浩浩五千年的中国史卷,蕴涵着这个伟大民族的精髓,而清明节,正是这些精髓的书签,精致、典雅。

历史的长卷铺开,无限延伸……,社会进步着,清明节仍散发着它独特的光辉。

窗外,清明的雨缠绵,春雨无声地润着细物,也无声地润着我的心房。

我站在民族先祖的坟前,敬上一炷清香,呐喊一声,唤起人们对那清明、对忠魂的纪念!

【篇三:又是一年清明时】

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明,全然没有唐朝诗人杜牧所谓的“清明时节雨纷纷”意味。

儿时的我一直以为这是一个待在墓园过一整天的节日,想想都从心头涌上一股不栗而寒的感觉。可是随着年龄的推移,我细心观察,年年清明,往日喧嚣的城市竟万人空巷,而莲花山一片欢声笑语,出来踏青都涌到这里。大家都喜上眉梢,笑眼盈盈,丝毫看不出任何凄清之感,我不禁对“清明”二字感到陌生了。

母亲也一番好兴致,我一上完课,背着书包坐上车时,她便开着车直奔莲花上。我上课的地方离莲花山很近,几分钟便到了,母亲停下车,拉着我一头钻进喧闹的人群中。我又闷又热,加之说话母亲也听不见,只能踮起脚看着入口小路尽头的一番秀丽景色。春的色调不像冬日那般单一,映入眼帘,一片姹紫嫣红、绿意怏然,再走近一点,更是五彩缤纷,藏在绿叶中的粉嫩的,水灵灵的花骨朵儿,高大的树叶间蹦跳着的带黑白羽毛的鸟儿;花丛间翩翩起舞的花蝶儿,扑打着毛绒绒的翅膀……清明不只是已故之人的节日,也是这些活泼可爱的小生灵们和无数的花花草草灵动的时刻。正是因为这样,我们的清明才活了起来,不是吗?

莲花山的风吹过,盈动着石物,仿佛是在赞同着我的想法。

我在风中感受着自然的清凉,先前闷热的感觉已经消失了。

是的,自然还是活的,不论什么时候,什么地点,都是一样。

最后,我以一首诗来总结清明之感: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歌,遥听弦管暗看花。

这是白居易老先生对清明夜抒发闲适悠然之感,我想我也是这样的,这是一个活的清明。

【篇四:又是一年清明时】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今天是清明节,一早天就阴沉沉的,刮着冷风,空中还飘起了零星的小雨,按照惯例,我们一大家子人约好一起去给太爷爷太奶奶扫墓。

路上,我忍不住问妈妈:“为什么清明时节总是雨纷纷呢?”妈妈告诉我,因为这个时候巧逢冬去春来,冷暖空气交汇,就形成了降雨,这种阴雨天气有时要持续长达十天半个月,所以就有了“清明时节雨纷纷”的说法。当然人们因为思念亲人也会伤心流泪,这也是“雨纷纷”。“那清明不是二十岁节气里的吗?怎么又是节日啊?”我又问妈妈。“清明起源于周代,原本只是一个节气,在清明前一天有一个寒食节,后来寒食节的活动:不烧火吃冷食、祭扫坟墓就延续到清明,宋元时期,清明就成了一个传统节日,人们除了扫墓纪念祖先,还会踏青春游,放风筝、蹴踘、荡秋千。清明也是唯一一个与节气合一的节日。”“原来是这样啊!我明白了。”到了墓地,我们给太爷爷太奶奶摆上水果、点心等祭品,献上了鲜花。我发现妈妈的眼睛红红的,也“雨纷纷”了。雨越下越大,我们给太爷爷太奶奶献上献花,鞠躬,说了再见,在风雨中离开了。

这个清明,我知道了清明节的来历,也懂得了“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深刻含义。这真是一个不一样的清明啊!

【篇五:又是一年清明时】

转眼间已经快到清明节了,而且通常都是三天假期,清明节的习俗大家都应该了解吧,在清明节这天家家户户门上都要插上柳条,而且在这天要吃冷的食物,所以清明节又称为“寒食节”。

我们放假后和同学一起去摘柳条,因为我家附近很少有柳树的,所以还要骑车到很远的地方摘柳条,我们来到以前的一个老房子附近,因为附近正在搞拆迁,所以这片地带很少有人居住,我们把车子放到房子附近,没过多久,就看见了一棵比房子还要高出来许多的“苍天”柳树,我伸出手指给大家看,大家脸上露出欢快的笑容,接着,我们上树去摘柳条,因为从小在农村长大,所以上树之类的就成了我们农村孩子的基本功了。时间一分一秒流失,过了许久,大家都从树上下来,看来都有所收获,我们就一起回家了。

第二天,家里要去祭祖,没错,我每年都要去的。清明节使我明白了,要珍惜自己身边的人,千万别成为“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尽力帮家里做些家务,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篇六:又是一年清明时】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又是一年清明节。春季里的乡间,绿意盎然,田园里的油菜花和紫云英竞相开放,树林中忽然会迸出一片红灿灿的映山红,让人的心情格外舒畅。我和妈妈迎着春季的乡间美景来到了外公的墓前。

“孩子,过来,给外公上柱香吧!”妈妈和舅舅们拾掇完外公的墓地开始上香了,妈妈拿了柱香给我。墓碑上清晰地嵌着外公的照片,看着外公那清瘦的脸庞,我陷入了无限的遐思。

外公只与我相处了短短几年。记忆里的外公十分瘦弱,两颊深深地凹陷下去,驮着背,走起路来慢悠悠的,但是眼神却十分精神、慈祥。我对外公的印象保存在甜甜的冰糖里,外公特别疼爱晚辈,他总会在书房里放着一些零食。小时候,每次来到外公家,我都会活蹦乱跳跑进外公房间。外公正看着书,喝着酒,每次见我来了,他都会连忙把酒收起来。我撒着娇向外公要冰糖吃,外公总会颤颤巍巍地从破旧的柜子里捧一个玻璃罐,拿出一粒冰糖,轻轻地塞进我的小嘴里。这时我总会乐滋滋地贪婪地吮吸着冰糖,生怕浪费掉一滴糖水。那时我认为这是这是世上最美味的糖果了,这般的甜,至今我还回味无穷。

外公对我的爱保存在咸咸的泪水里。那年国庆,我回老家看外公,分别时,外公望着我,我望着外公,不知怎的,我与外公的眼睛都湿润了,泪水不由自主地涌出来……几个月后传来噩耗,外公去世了。没想到那次分别竟成了永别。

外公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他的一生至今仍为村民们津津乐道。是他,带领村民用双手改变生活;是他,让人们走出矮小的土屋,住进明亮的砖房。他曾是村里制砖厂的厂长,制砖技术精湛。他教给工人们制砖工艺,带领工人们爬山涉岭到山间选择适合的土壤,加工烧制。一次次的尝试,一个个不眠的昼夜。疲倦时,他便把两根扁担斜架在砖块上,躺在上面草草地睡一觉;天刚亮,他又匆匆赶到镇上,为其他砖厂继续工作。在砖厂灼热的砖窑边,外公终于烧制出第一批结实的橙色砖块,整个乡村沸腾了。从此,一栋栋结实的小砖房取代了破败的土房子。但外公却付出了惊人的代价。由于制砖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水蒸汽,外公便会喝酒去湿气,由于要常常熬夜工作,他便学会了抽烟提神,直至渐渐地上瘾了。几十年的烟酒过度,最终导致器官衰竭,他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孩子,天色不早了,我们回去吧”妈妈的叮嘱让我从沉思中醒来。外公,我想您,你的爱是慈祥的眼神,是甜甜的冰糖,是饱含着疼爱的泪水。远在天边的外公,您是否能听见我的呼唤,是否能看见我思念你的泪水……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