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丛文库范文大全网!

千秋诸葛我评说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篇一:千秋诸葛我评说】

他,是历史上的一个神话,是军事政治上一颗不落的太阳,他更是智慧的化身,诉说了无尽惊险动人的故事。他,便是我最喜欢的三国人物——诸葛亮。

诸葛亮才华横溢。年轻时虽然隐居深山,但名声在外,引得刘备三番两次前来拜访。大家都知道刘备生性高贵,又是汉室后代,身份何等重要,可他为了诸葛亮竟冒着大雪,三顾茅庐。由此可见,诸葛亮对刘备多么重要,这也就有了千古名句——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诸葛亮凭借聪明才智帮了刘备大忙。曹操退兵荆州,要和孙权联合起来一起攻打刘备。诸葛亮来到东吴当说客,张昭等不断反驳,可诸葛亮不仅没有在气势上输给他们,还愈战愈勇,把他们辩得哑口无言,终于达到了目的,为刘备争了一口气。读到这里,我不由佩服诸葛亮,他面对那么多谋士,毫不惧怕,一人舌战群儒,真厉害!要是我的话,肯定百口莫辩。

诸葛亮不仅才华横溢,而且料事如神。他帮助周瑜,把东风借来了,真是神仙转世。事后,他料到周瑜要去杀他,便迅速逃走了。刘备所有的胜利大都要归功于诸葛亮,要不是有他的料事如神,刘备会建成蜀国大业吗?会和孙权,曹操一起三分天下吗?说到最后,诸葛亮是一个奇才!

诸葛亮遇事沉着冷静,在司马懿大军兵临城下,而自己只有区区二千五百人的情况下,他用自己的勇气与智慧使出“空城计”。如果这个计谋一旦被敌人破解,后果将不堪谁想。可诸葛亮一个人独自坐在城楼上悠闲地弹着琴。下面可是十五万的大军呀!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怎能创造空城计这个奇迹吗?诸葛亮真是大智大勇!

这就是我所崇敬的三国英雄——诸葛亮。一个才华横溢、料事如神、沉着冷静,有杰出军事才能的军师。

【篇二:千秋诸葛我评说】

诸葛孔明自古以来就被人们所传颂,即使经历万载的时光,也从未被世人从历史的记忆中抹去。深究缘由,大概是出于每个人对他的卓越的有心而发的崇敬。而这种卓越的理解,在今天看来,已是人尽皆知,显而易见的了。

诸葛亮之卓越,在于“才”。说到诸葛亮的才能,没有人可以不肯定。因为即使是在社会科技文明高度发达的现在,能与诸葛亮比肩的智士,也寥寥无几。

也正是他这超人的智慧,让刘备三次进草庐拜访,留下三顾茅庐的千古佳话。而不论是隆中对中一针见血的政治蓝图,还是赤壁之战中巧借东风的火烧战船,都毫无保留地把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先攻荆益,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和谐睦邻,思维的开阔、逻辑的严谨令人惊异。火烧战船中趁蒋干盗书之际请庞统出山,采纳徐庶建议,再巧借东风,从而取得大胜。

这种“才”,是一种天生而来为基础而又不全依靠先天赋予的可遇不可求的才能。在我看来,先天的天赋只是幼苗,倘若让其成为参天大树,还要在生活中养成善于思考、乐于推敲的品质。而对于这一点,诸葛亮就是最好的印证。我们无人能否认诸葛亮的天资。但试想,诸葛亮本只是个弯腰种地的农民,却通晓历史、地理,精通各事。除了知识积累外,善推敲也是功不可没的。如果没有这种品质,大概诸葛亮就不会免于终生种地的命运,更不会扬名于天下,名垂在青史。

诸葛亮之卓越,在于“勇”。俗话常说“有勇有谋”,两者常被联系在一起。而诸葛亮就是这样,可以说“才”是基础,而“勇”是“才”变成“成”的反应条件。若没了实施的勇气作支柱,莫大的“才”也不能走向成功,取得成果,而“才”又有何用?所以说,没“勇”的“才”不是真“才”,而没“才”的“勇”便是瞎“勇”,两者间是紧密相连的。

草船借箭中,鲁肃多次来催,告诫到期不交差当斩,诸葛亮也不为所动,心中算好了就认准了,毫不动摇。这份坚定是难得的,即使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这种品质也是能促成大事的。一个人没有坐得住的稳沉劲儿,做事总火急火了,听风便成雨,风来便动摇,这类人必不成大事,越关键时越冷静,不动摇,坚持自己主张的人,才能够取得最后的成功。这,便是坚持、坚定之“勇”,亦是我眼中最大的诸葛亮的“勇”。

诸葛亮之卓越,在于“忠”。“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第一次读出师表,便被诸葛亮的忠心所打动,脑海中泛现场景,便几度要曾落泪。本想在乱世中苟且偷生,却遇到了刘备的赏识和认同,从而许其以驱驰,二十年间征战南北,出驶东西,只为了一个兴复汉室的伟大梦想。对刘备之于刘禅的肺腑之言,令人感动。同时也向我们展现出人与人之间的真诚,而这真诚则是人间最美的品德,诸葛亮一生,前为刘备进尽谋略,屡出妙计,后为刘禅苦心教诲,帮助照顾,可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枉被视为千古臣倍之中的典范了。

纵观诸葛亮的一生,从三顾茅庐开始征走天下,到五丈原病逝离去,为刘备,为汉室,出尽无数谋略,用尽全部心血。后来刘备白帝城托孤,把儿子交给了他,便精心教育培养,宽容照顾。虽生前先帝有言若刘禅无能可废,而诸葛亮却未敢独霸政权。一生都在为自己兴复汉室的理想作着一个全然的辅佐者,这是人生的大智慧,亦是诸葛亮最加动人的“忠”。

“诸葛孔明,卧龙也。”他既有着龙的智慧和勇气,又皆备“卧”字的淡泊名利,甘作配角,他在中华历史上了无声息地书写了一条龙的传奇。或许卧龙两字便是对诸葛亮一生所有卓越成功最真实、最确切的写照吧。

【篇三:千秋诸葛我评说】

【篇一:千秋诸葛我评说】

中军帐里卜卦,谁轻摇羽扇指点江山?天下乱时初出,谁空城弹唱退了枭雄百万?每读青史,我涕零着亮的涕零,恍若看到了卧龙的天下,乱世的天下。

隆中,茅庐,三顾

卧龙始出山,这一出,惊得天下英雄尽折腰,惊得乱世风云急涌。收二川,排八阵,取西蜀,定南蛮,他纵横在时代的纵横里,淡然在天地的淡然间。他沉如大海潮生,瀚如广漠无际,动则明察如鹰隼,静则运筹帷幄中,当真只有乱世才生得出这般人物,也只有乱世才能养育着这般人物,像星辰般划破日与月的边缘,撕裂隐晦的黄昏与后夜。

白帝城,先帝托孤

伯乐终于要走了,他成就了千里马的荣耀。可是千里马,终究只能与伯乐共鸣啊!我在想,失去了刘备的孔明该会多么寂寞,失去了三顾知已的卧龙会怎样倾颓。托孤?是啊,当年桃园三兄弟一一死去,徒留孔明孤单一人,撑起蜀汉江山。值此危亡,他非同司马一氏般谋权篡位,忠义在这个已权倾朝野的蜀相身上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像上古盘古一样撑起了国家的天地,劈开混沌与阻碍。

五丈原,灯盏将昏

七七四十九盏,烛光晦暗,黑白无常与小鬼们已带着铁索来捶门了啊!“诸葛亮!尔等速速与我同走,何必牵念那个小皇帝!”鬼神叫嚣着,贼人也叫嚣着。——“将军!将军!”门外忽进一人,行动生风,却巧巧的熄灭了一盏火烛——就这样,就这样离去了吧!倾尽了所有的峥嵘岁月,带着不尽的夙愿与金戈铁马张扬的呼啸离去吧!

卧龙一死,纵是看遍这天下英雄,看尽千秋江山,也是黯然失色。千年一瞬,我附和着的赞叹过孔明的睿智,虚伪着的惊讶于八阵图的变幻,可至今也不懂他的睿智,不解八阵图的变幻。孔明也不需要谬赞吧?乱世没有对错,没有正义与非正义,只是各为其主罢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才是他一生的写照。

【篇二:千秋诸葛我评说】

自受任于败军之际,就呕心沥血、夙夜忧叹;从奉命于危难之间,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天下枭雄,谁不惧其神机妙算;古今好汉,谁不服其博大精深。此之者谁?诸葛孔明也。

青山依旧在,感却花已尽。物是人非事未休。曾几何时,诸葛孔明的那份为人臣子的忠诚不曾出现在我们的视线范围内,一条盘踞已久的卧龙,顶起百姓头顶的一片天,也许只因为当年刘备的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也许是因为他对刘备的那份君臣之情依旧,正是他,手中羽扇轻摇,看破江山红尘。

“梁父吟成高士志,出师表见老臣心”

报先帝,忠陛下。本以为失去了伯乐的千里马,必将悲惨后生,却为了白帝城托孤的重任,日夜辛劳,恐付不效,我感慨于孔明的感慨,同时却也惋惜于孔明的惋惜。

虽有盖世英才作丞相,却也有昏庸无能的刘禅作后主:天才的灵魂寓居陋屋下。就因为诸葛亮太过忠于陛下,所以无取而代之之意,汉室倾颓不是没有你的责任,但谁又忍心去斥责?毕竟这一切始于你那份肝胆相照和那颗对先帝和后主的赤胆忠心。

收二川,排八阵,取西蜀,定南蛮,六出七擒,东和北拒,谁与争锋?诸葛在与天博,身处草庐却能运筹帷幄中,决胜千里外。尽管结局是不尽人意的……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还记得他火烧新野的胸有成竹,还记得他七擒孟获的宽忍恢宏……再怎样博大精深,再神机妙算,时间的磨蚀终究消弭不了一代忠臣的人格魅力。

【篇三:千秋诸葛我评说作文】

是他,挥动着羽扇借来了东风,燃起了赤壁的雄雄烈火,燃起了蜀汉的希望之灯。卧龙凤雏的名号响彻神州。诸葛孔明,卧龙居士,为蜀汉的功业流尽了身上的每一滴血。

草船借箭,火烧赤壁,这是偶然么?这是天意么?不,不是,他是在博,在博数万将士的生命,在博蜀、吴的疆土,在博他的项上人头。这一切只不过是他的一个赌局,胜了则三足鼎立,败了则人头落地。他巧妙地运用了曹操的过度谨慎和多疑,三日之内运用大雾骗得了曹军十万余支箭,在水面上逆风用火攻,这是一场好像不可能胜利的战役,却因他精准地观察了天相,利用一时的顺风,火烧铁索舟,“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铁索连舟,布满曹操的雄心的铁索连舟,就这样在曹操眼看着胜利在望的时候,被孔明一并击沉。

七擒孟获,布空城,这只是普通的计策么?不,不是,这是他对人心的透彻观察。如果只单单擒住孟获而不让他心服,孟获必然不会就此罢休,所以他七擒七纵收获的不仅仅是南蛮的和平,而且是南蛮人从心底佩服诸葛孔明,佩服蜀汉政权。这样的胜利来得比单单镇压叛乱来得牢固得多。空城计,这是他在与天设的一场赌局,押的就是他和他那几千将士的性命。赢了,安全撤出;输了,便只有丧命于此。

他为了报答三顾之恩,费尽心思去保住蜀汉江山,可惜后主无能,蜀汉江山已千疮百孔。五丈原前那四十九盏灯是他的最后一搏。但是,灯灭了……结束了,一切都结束了,没了,什么都没了,输了,确实已经输了。

罢了,罢了,反正也已经努力过了,天要亡诸葛孔明,这又有什么办法呢?

就让这一切的一切随时间而逝去吧,既已无力回天那就随它去吧,诸葛孔明闭上了双眼……一颗流星划过了天边。

【篇四:千秋诸葛我评说】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这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你羽扇纶巾,运筹帷幄,让人望尘莫及,虽然终究避免不了蜀汉灭亡的命运,但为蜀汉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赤诚如猎猎红旗飙飞在历史的长空。

千里马终究须遇到伯乐方可驰骋疆场、刘备三顾孔明于草庐之中,慧眼识英,孔明由是感激,遂出山相助刘备兴复汉室,为三国历史绘就了一席华美的蜀绣,写成一段辉煌的历史。

火烧赤壁烧退了曹操的嚣张,为蜀国在鼎立局面之中谋得了一席之地;六出七擒定南蛮,东和北拒定曹操,定下了蜀汉基业。

伯乐逝去,托孤于孔明,孔明则一心只为酬三顾,辅佐刘禅治蜀汉。后主昏庸无能,孔明北上伐魏,“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是啊,连陆游这种爱国文豪都有如此赞叹,还有谁能与孔明比肩?在与孙权对战之时,曾三气周公瑾,令其魂归离恨天,他仰天长啸,“既生瑜,何生亮?”

魏国被司马氏夺权,但你却忠心如故,虽然后主无能,但三顾之情依旧时涌于心。为达先主遗愿,你古稀之年仍率兵伐魏,但天既可生亮,亦可亡亮,五丈原前的四十九盏明灯,本是你生的希望,但灯既灭,亮亡矣。纵然诸葛孔明神机妙算,但却无力回天,只求天亡诸葛而保蜀汉。

但天要亡蜀汉,孔明回天乏术,却仍以已死之身,吓退了活司马。“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你神机妙算无人敌,“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你功不可没无人盖。

失去伯乐的千里马,无人欣赏终会灭,卧龙无主也终会倾颓,你就像一颗流星划过天际,留下了韵短而味长的一笔。但“是非成败转头空”,真正流传于世的是你不灭的精神。如今“青山依旧在”你却已与世长辞,希望死后你的灵魂仍会与“寻寻觅觅”你的先主,而不要“冷冷清清”的独自的驱驰,随手从你的文章中点曲轻歌,便可唱尽万古的忠心,欲言无语泪先流中更多了一份对孔明的敬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你终生的写照。

【篇五:千秋诸葛我评说】

丞相:

透过历史的漫漫烟云,回眸你一袭白衣,循着琴音寻你,在那低陋的茅屋里,你指间的深蓝旋律,似空谷幽兰,扣击我的心弦。

初遇你,是多年前一卷三国。那时我观三国,只为二人——白衣诸葛青衫奉孝,你们错落而生,却绽放了同一种美丽。

我一度想要读懂你,但我忘记了,能被人轻易读懂的又怎是真正的孔明,也许你不曾想过几千年后有一个女孩追随着你思想的印记,但你一挥羽扇令万物暗淡的泰然,成为了她心底不可磨灭的慰藉。

于是,东汉末年的你,21世纪的我,在一种无形的力量作用下,心相近,心相惜,那一刻关于时间关于其它一切,也都不再是隔阂。

归于原点,在隆中躬耕的你,浅吟《梁父吟》的你,还只是自己的孔明。直到那个男子叩响了你的柴荆,直到你在他的眼中找到了仁慈,直到你决然三拜二十七年倾随的陋屋,便注定了,你将是蜀汉的孔明,是天下的孔明。

于是,从此放却闲云野鹤之身,担起任重道远之责。

你离开的是隆中,走向的是天下。玄德是你一生的折点。你是玄德一世的明灯。三国归一在你的眼中,已成己任,知遇之恩在你心里,甘奉毕生。

他人读三国,读的是丞相的足智多谋。我读三国,读的是丞相的情深义重。所谓借东风,气公瑾,擒孟获,摆空城。不过是后人强加于你的枷锁,而真正的你,是隆中对时的豪迈,是辅后主时的无奈,也是抚孤堂里的沉重承诺,沉重到让你积劳成疾、青丝换华发。

白色的城墙白色的云,白色的衣襟白色的你,榻前的一字一泪,惊起一行北上的归鸿。也许正因为有你,玄德才毫无顾虑的离开,但你也说过“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知道此后这句话安慰了别人,是否安慰了你?

丞相,究竟真正的你是什么样子?是智者,还是义士?大摆空城之际是何样的心情,是忐忑,还是泰然?三国纷争在你眼中又如同何物?是浮云,还是迷雾?我想知道的不会过多,只是一个真切的孔明罢了。

三哭马谡以谢友,七纵孟获换贞心,我分明看到了一个重情重义的孔明。郭嘉、周瑜都是我最心爱的贤相谋士,而你却是我心中最崇敬的圣人。因为有你,我幻想回到东汉之末,陪你看乱世纷争,城外厮杀,陪你叹世事苍茫,尔我渺渺。

有一方寸土有桃花散尽的幽芳,有清骨殆尽的陈香——提起五丈原,那是一个令诸多人肠断的地方,总会突显些许悲凉和寂寥。但对于你,这里是曾经征途尘起的地方,也是你最后的归宿,连这时的落日都是血一般的壮美。

你的出山,结束的是纷乱;你的殒落,结束的是责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八个字,你用一生书写。

我,读得懂天下英雄谁敌手,却读不懂你眉间一点哀愁;

你,读得懂公瑾的萧萧《长河吟》,为何却读不懂自己的凄凄《梁父吟》?

丞相,今夜为你点亮一盏孔明灯,你的恢弘,待后人叙写——

【篇六:千秋诸葛我评说】

自古天下风云变幻,硝烟战火四时弥漫,自是英雄四起,豪杰并发,天下,却是有能者而居之。

诸葛亮,你自恃才比管仲,智比乐毅,忠心不二,匡扶汉室,辅佐刘备,为其辨伪去妄,锄奸拔佞,更是助其三分天下,自立为王,你却孑然一身,清高自傲,一心为主,谨小慎微,成就你完美偶像,无上崇高的千古一相。

难道你,便就此知足?

你既有大才,却为何不懂得审时度势,你有没有想过,若天下为你诸葛亮所掌控,历史是否会是另外一番景象?

且莫说你才学浅薄,担不起天下之大任,试问天下枭雄,纵是万千豪杰,峰侯各路,又有几人能在你之上?且莫说你只是纸上谈兵,无真刀真枪之能,看火烧连营,赤壁大战,哪一场仗打得不是轰轰烈烈,酣畅淋漓?!

若论统帅之智,你不下于乐毅,论相臣之识,你更是不下管仲半分;你不缺用人的眼光,不乏度势的气量,你少的是那“众人皆醉我独醒,众人皆浊我独清”的自信与霸气。

或许你误了蜀国的锦绣前程,或许你错过了蜀国的大好河山,可是,我却在你字字珠玑的《出师表》中看到了你的真心。

你并非是不懂的认清事实,而是你对刘禅有着太多的期待与希冀;你并非是不知道江湖若是由你掌控会风生水起,而是你对刘备,对蜀国有着绝对的忠心与信任。

你是诸葛亮,你是那个刘备三顾茅庐请来的天之骄子,岂会与常人所苟同?你是诸葛亮,你是舌战群儒联合孙权打败曹操的诸葛亮,岂会有寻常世人看穿你的心思?

谁人能懂你把一生为国、死于战场当做你最美的归宿,谁人能晓你把一生奋斗,辅佐二帝当做你最好的坚守。或许在岁月渐渐失去的历史长河中,你验证了自己当时的浅短,我却在你厚重的归去中听到了你赤诚的呼喊:我,不后悔!

岁月的飘带划过你逝去的衣袂,带走你的过往,带去你的辉煌,你却完美的合上眼睑,仰天长啸,让岁月的历史上烙印下你的身影,让后人知道,曾经有这样的一个人,拥帝王之才,却甘居丞相之位,不是由于他不识时局,不是由于他不识明君,而是因为,他饱含着对国家的忠贞,对君主的期待。因为他是诸葛亮,一世英雄,千秋翘楚,诸葛亮!

【篇四:千秋诸葛我评说】

哀从词中来

在月球的环形山上,有着许许多多形态各异的山脉,然而,它们的特别之处并不在于其形状或大小,而在于它们的名字是由古今中外的名人的名字来命名的。

我国古代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的名字就位列其中。

提起李清照,也许大多数人的脑海中会浮现出一个弱不禁风,只会在诗文中发泄哀怨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小女子形象。这和我过去对她的看法相差无几,但有一本书改变了我长久以来对她的看法。

这本书是由康震老师所著的《康震评说李清照》,作者以当时的历史背景与人物命运的变化以及主人公词风的转变为主线,为读者讲述了一代词宗的人生,也让读者认识了一个更加真实的易安居士。

她才华横溢,这令当时的许多男子都自愧不如。但那又如何?文采,学识皆不如她的男子照样可以做官,得到统治者的赏识。这一切,皆因她一介女子,她只得默默地忍受“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道德标准。这,是她的不幸,也是我们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不幸。

有人说,易安只善描哀景,述哀情,尽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之语,无所可取。非也,易安的词虽然句句透“哀”,但这个“哀”是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命运结合起来的“大哀”,而并非一般女子所见的春花秋月。

她的词,字里行间句句透露真情,丝毫不造作,也不会有过于华丽的词藻,她从来都不会为了作词而作词。她的每一首词的背后都有一个好比“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美丽而又哀伤的故事。

也有人说她弱不禁风,就像她词中所描写的“人比黄花瘦”。

我认为,这样看的人就大错而特错了。她虽外表柔弱,但其内心很坚强。她一生命途多舛,尤其是她的后半生就是在生离死别,颠沛流离中度过的。但她并没有放弃生活的希望,更没有放弃诗词的创作……她的第二任丈夫由于其品行低劣,并且还因为利益的关系与她成亲。她不甘于屈服,把“一纸休书”这个在当时只会由丈夫递给妻子的物品毅然递给了她的丈夫。这在当时无疑是惊世骇俗之举。但那样的气魄与胆量,试问有几人能及?

我只能说,以前我们对易安的了解都太少太片面,现在每每读到她的作品时,就仿佛在与她沟通……我深深爱上了这样的一个李清照,这样的一个易安居士!她的光芒会永远闪耀在东方的上空。

【篇五:千秋诸葛我评说】

若论英雄辈出之世,我必选三国;若论三国英才豪杰,我必选诸葛孔明;若将三国时期各路英雄豪杰比作夜空中的繁星,那么,诸葛亮就是那最为耀眼的几颗之一。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汉族人,三国时期蜀汉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为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在漫漫历史的长河里,千余载转瞬即逝,关于诸葛亮,虽有诸多史料记载,但时至今日却依旧众说纷纭。诸葛亮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足见他虽为布衣之身但却早已心系天下苍生。后来,他为报刘玄德“三顾茅庐”之恩,毅然放弃了安逸的田园生活,出山辅佐刘玄德,忠心耿耿,日夜操劳,使蜀国一步步壮大,实现了“三足鼎立”之势。再后来,刘玄德白帝城托孤,他领益州牧,稳定军心,率兵南征,兴师伐魏,五月渡泸,北伐中原。令人痛惜的是,在再次北伐途中病故五丈原。

三国往事纷纷,我感动于白帝城托孤。章武二年八月,刘备东征夺回荆州未果,次年二月,刘备病重,召诸葛亮到永安,于李严一起托付后事。刘备对诸葛亮说:“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可以安邦定国,终可成就大事。若嗣子刘禅可辅佐,便辅佐他;若他无才干,你可自行取度。”诸葛亮涕泣:“臣必定竭尽股肱之力,报效忠贞的节气,直到死为止!”之后,刘备让刘禅视诸葛亮为父。刘备逝世后,诸葛亮不辞辛劳,竭尽毕生所学,为蜀国立下赫赫功劳,却从未以此为傲。虽未能实现“北定中原”,但如此赤诚肝胆,怎不教我们为之动容?

从“躬耕陇亩”到“出山助蜀”,他心存抱负;从“隆中对策”到“赤壁大战”,他神机妙算;从“先主托孤”到“病逝五丈原”,他赤诚肝胆。我欣赏于他初出茅庐,便假借剑印,调兵遣将,火烧博望坡;我惊叹于他奇谋借箭,又巧借东风,平定荆南,妙布八阵图;我感慨于他知己知彼,却临危不惧,大开城门,坐唱空城计;我动容于他不负先帝,忠心耿耿,辅佐刘禅,星落五丈原……如此赤诚,天地可鉴!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是他;“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是他;“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的是他;“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还是他!

诸葛亮,他就像夜空中的一颗流星,虽然短暂,但是他耀眼的那一瞬,已经定格在千千万万人的心目中。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