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丛文库范文大全网!

纵观古今的兰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篇一:纵观古今的兰】

兰,花之君子者也。自古以来,无数文人墨客之最爱,以兰喻志,以兰抒情,以兰赋墨,有德之人可悟出人生哲理之妙谛。

回眸万古,兰亭前,兰丛中,文人雅士众聚一处,曲水流觞,直抒胸臆,著名巨作《兰亭集序》便出世在此处。兰,君子悟道之物。纵观宇宙之大,悲叹岁月之流逝。

兰,禅性之绝妙阐述。一花一菩提,一佛一兰花。一朵花,可包含天下万物,可容下四极之道。佛家六度精神,仅一朵兰,即可完美阐述:布施,兰花随时可以向他人展现自我之美;持戒,兰花虽美,却不去侵犯他人,并守时守信,总在一定的时节与地域开放;忍辱,每朵兰花都将忍受长时间的黑暗、潮湿和寂寞才能抽出稚嫩的细苗;精进,兰花无论开花的时间长短,总是在展现他的美,努力散发清香,即便是凋零也要"化作春泥更护花";禅定,兰花静静的开,宁静、祥和、安忍;般若,兰花有各种颜色,大小,香味,千变万化,奇妙不已。兰花就像大千世界,蕴含无限智慧。

孔子于兰花也有特殊的情分,他周游列国时,如丧家之犬。一次,孔子断粮七日,饥寒交加,心灰意冷。但一朵兰点亮了孔子的眼界:兰附在山中岩石凹处的泥土中,终日立于背阴和潮湿之地,不见阳光却仍旧不屈不挠的昂扬向上。这不正与孔子一样吗?不因逆境和贫穷而动摇自己的志向,也不因失荣辱而改变信念。

无人嗅其芬芳,兰则孤芳自赏;无人细心照料捧于心上,仍旧挺直腰版清高自在;压迫于恶劣环境,依旧生生不息,撼动岁月。这不就是兰的傲吗?

兰,就如时间长河中的摆渡人,扶摇横渡,斑驳了流水般的岁月,屹立不倒,绵长而悠久……

【篇二:纵观古今的兰】

雨朦胧,雨丝绵绵。一丝伤,一点悲,万物皆垂,唯心永坚。

——题记

持一把纸伞,漫步而过这阴冷生寒雨季。从从容容,淡然生华面对这悲伤难耐雨季。

感伤易逝,易留涟漪,却让心性坚定之人轻易抚平。

滚滚江水,平日整洁仪容不再,满是皱痕、风尘仆仆的素衣上洒满热泪。心头涌现苦闷、愤恨难平。遥想孤寂平生“馋人高张,贤士无名。吁嗟默默兮,谁知吾之廉贞!”依稀望见朝堂之上那往日信任有加的眼神逐渐被怀疑、冷漠填充,心,再难平!泪流满面也无法抒发我心中伤痛……雨丝飘落,衣上尘埃,斑斑泪痕。我的内心也受到感触:宁死也不委做小人讨好那妇人!我愿以一死保我廉贞!千年后我从沉睡中醒来,听到人们对我的理解“孤忠报国抑郁翘首天问,忧愁忧思哀怨寄托离骚。”欣然而笑。后世之人是懂我这忠贞之心的,心中苦闷抑郁消散,晴空乍现,驱走这千年幽怨雨丝,欣然沉睡……

雨季难平,伤尽不平之士,却难平志。

落叶萧瑟,江水横波。我独倚船头面朝赤壁,心中壮志难平。但月光清浅,照亮这随江而下小舟,也照亮我斑白两鬓……我返身入舱,心中苦闷如手中苦酒。少年潇洒不再,壮年意气风发不再,往日开怀不再,唯独留下我满腔报国之志。回望这一生颠沛流离、数遭贬谪,心绪再难平“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心中乌云,大雨倾盆。却转而又想:“难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拨开乌云见月明:山河日月仍在,我又何尝不能用尽余生、余力去施展才华,实现抱负?雨声停止,远处明亮如旧。

……

穿越古今,淫雨霏霏。但我从未被这风雨打倒。雨声依旧,唯心不变。面对这孤愤难捱雨季,面对这壮志难平雨季,面对这感时伤情雨季,我,终不改初志!

撑一把纸伞,从容漫步这雨季,烟雨朦胧也掩盖不了我心。因为我相信心中的大雨终会顿停,在阳光灿烂里,我渐行渐远……

【篇三:纵观古今的兰】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一个个子曰当中串起来的是孔子儒家的经典学说,是流芳百世的为人处事之道。

自秦始皇时期,百家争鸣,到汉武帝推崇儒家学派,这期间的光阴岁月将儒家学说冲洗得愈发光彩照人。春秋时期,孔子开坛讲座,将儒学推入鼎盛,《论语》便在这无数次的锤炼之中如同蚌壳里的珍珠一般诞生。

《论语》全书一共二十篇,字字珠玑,围绕着一个“仁”字展开论述。哲学,政治,教育,伦理,文化等方面,无一不渗透着“仁”在其中的深刻内涵。我想,这便是儒家吸引众多学子,拥有众多拥戴者的原因吧。

那么何为“仁”呢?孔子认为,“仁”是自身的一种品质,是君子不可缺的精神,而要称得上是仁德的人,更是在各个方面都要谨言慎行,匡正自己。像“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君子不器”等等,诸如此类的观点,只不过是千万品质中的九牛一毛。

现实生活中,我认为称得上君子的人几乎没有,因为君子已经相当于一个完美的存在,而人都是有瑕疵的,就像玉一样,没有人能说这块玉是绝品,只能说为精品,所以我们所谓的君子就像是反比例函数一样,只能无限靠近x,y轴,却永远也不会重合。但是难道永远不重合就干脆连靠都不靠了吗?显然不是的。开口向上和向下的二次函数代表了两个不一样的人生。开口向上明明知道永远延伸到不了尽头,但是却拼命的努力上进着,这应该就是我们的人生,开口向下的,却一味地堕落,所以最后连起点也够不到。

除去仁之外,孔子也尤为重视孝道。对父母。“父在”要“观其志”,“父没”要“观其行”,并且“三年无改于父之道”,这样就算是孝道了。全书中关于孝道从不同方面做了很多论述,在我看来,“孝”这个字说容易也容易,说难也不简单。一个“子”上面加个“老”的上部分,构成“孝”,如果你认为“孝”就是每个月甩给父母几千块钱,美其名曰是报答父母,还不如说是在还债。而早在几万年前的孔子都知道,“事父母”要“能竭其力”也就是要用心,竭尽自己的力量。这正是我们千千万万的子女们缺少的。

《论语》是千年精华的荟萃,它就像天上的太阳,在很久以前就指引照亮着人们,千百年后依然光辉闪耀,不曾被岁月所尘封。

【篇四:纵观古今的兰】

韦庄的“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写出了思乡之情;李商隐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道出了诗人对妻子的怀念之情;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诉说了作者凄楚孤独的心境;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篷篙人”,表现了诗人的高傲与自信……这些千古名句,流传至今,令人百读不厌,让人不得不佩服先辈的文学才华。

王勃初次参加滕王阁的宴会,就写出千古名篇,“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古往今来,还有谁能写出这样的诗句。只可惜王勃英年早逝,否则还会有更多的名诗名篇将流传于今。鲁迅曾说过:“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由此可见,古人对文学的造诣之深!

在古代,人们可以即兴作诗,因所见所闻所感而出口成章,而在当今社会,有着先进的文化与技术,却写不出一首好诗,甚至于写一篇文章都会觉得头痛,这是为什么呢?

现代人看见美丽景色,最多说一句”真美啊!”哪会说“日照顾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现代人离乡在外,突然想家了,最多说一句“真想家啊!”哪会说“日暮相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现代人想对父母表达感谢之意,最多说一句“我爱您!”哪会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由此观之,古代人与现代人差别在于:一、见识经历;二、生活背景;三、对学识的态度;在这三方面,古人比现代人做得好,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应该说他和我们现在一样,过得也是好日子而他却能创作出许多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诗,不像我们,只会写流水账。而且从最基本上讲,现代有的人连做人的方法也不知道。古时生活虽不如我们,但至少民风淳朴,和谐团结,道德高尚。不像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时常有违法犯罪现象发生。

虽然在当代,也有人文章写得很好,但总觉得没有古人写得自然而传神动情。如李商隐《锦瑟》中“沦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我们现在一直在赏析这些古人的名诗名句,若我们能在这基础上,去创作更好的诗,而不仅仅是赏析它,我想中国人将对诗有更深的造诣,而且中国的文化也会更先进,同时也可以提高人的素质,修身养性,真正做到中国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

【篇五:纵观古今的兰】

在神州大地上,江河俩岸生活着拥有五千年文化的古民族—华夏族。我们的仙人,以他们智慧的头脑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渴望创就了那一页页文坛璀璨光辉的篇章。

现如今21世纪的我们,通过学习语文课程来普及普通话。中国,是一个悠悠古国,他有着千年的文化。从三千年前的甲骨文到西周金文、秦皇小篆再至繁体中文到现在的简体中文,单单是这一小小的方块字就历经千年的沧桑变换。就更不用提我国闻名于世的华夏文明。

从《离骚》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山下而求索。”到《道德经》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到《将进酒》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从《破阵子》的“夜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到《自嘲》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在这沧桑的文化变换之时,也反映了当时的历史文化,

古代文化虽有差异,但同属一脉。普通话与汉字的普及也对更好的研究博大精深的华夏文化,有着重要作用。时代的脚步变徙的十分迅速,中国虽然从落伍已经跟上了时代的步伐,但是我们是需要走到世界的先列,领导时代的变化。

回望中国古代史,一项是其他国家中的天朝,中国的文化、科技、艺术都是当时其他国家所不能相比的。但是自1840年,中国走向屈辱。从那一刻至今也有百余年了,这使中国开始落伍了。为了使中国重新走向富强,再次成为“天朝”。我们要团结,而且普通话与汉字就是我们团结的桥梁。但并不意味着漠落杉树民族的文字与文化。他们同是中华一员,他们的文化也是当时我国的光辉篇章。

现如今,好多人崇洋媚外。对西方的文化追尚不已,而几乎忘记了自己是什么人,忘记了自己身体中流的是什么血!他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迂腐,现代文学枯燥。而说话时还带有汉语加英语。这种人,根本不配做中国人。先人们以他们智慧的结晶鞭策我们“为中华之振兴而读书”而那些人诋毁我们的国家,即使有经天纬地之才,有胸怀天下的抱负也没有对国家怀有一颗赤心的文盲伟大。这也正是为什么中国的经济为什么发展不起来,文化不能广泛传播的原因。

民族文化略见之差,但国家的语言文字通用,民族也将加促融合。国金文华虽略看差之巨大,而事实,古今相同。只看你是否以一颗对中华文化热真的心去看。

【篇六:纵观古今的兰】

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随处可以看见人工智能的影子。虽然这项技术还不发达,但它们迟早会像人类一样学习思考。但人类的思维也在日渐变得机械化,甚至如苹果公司总裁库克所担心的那些,失去价值观和同情心。

价值观是人类在接触世界,与他人交流中不断获取信息而形成的行动准则,同情心是人类对于别种事物所产生的主观想法,是建立于价值观上的。库克的担心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现在的人们沉溺于网络与假想现实,对现实世界的注意越来越少,对于现实的价值观迟早会扭曲,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能实现任何愿望的假想世界的准则,这明显是不适用于现实的。

既然价值观是人的行动标准,那么人就离不开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观,而不同的价值观互相碰撞、激励,此起彼伏的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那个时代之所以会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也是因为价值观的大爆发,其中也是许多思想被流传到了后世,孔子的儒家学派是对现代影响最深刻、最久远的。他的“仁爱”思想正是同情心的体现。价值观的重要性,想必看春秋战国后的历史也能明白不少——唐、宋之所以繁盛,归功于那时的文化造诣,而文化则是价值观的一种体现。

如果说,古人的价值观是河流,那么现代的价值观就是它的分支,经历史时间的影响分出了不同的想法,但其本源还是相同的,毕竟我们所受到的教育就是那样的,有人敢说自己没有受过一丁点儿古人思维的教育吗?想必是没有的。这些思想一点一滴地渗入现代人的生活中,使我们相信“人之初,性本善”,让我们相信,“君子爱竹”,乃至于社会,法律也是基于如此价值观。

那假如人类真的在某一天忘记了自己的价值观,古人流传下来的价值观,成为了没有价值观、同情心的,法律会变得毫无意义,社会分崩离析,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战争肆起,不顾自然只为己,世界灭亡也是在所难免的。就算科技再发达,人类得以苟延残喘,只要还没有价值观,人类文明灭亡也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而这些,作为人是极力要避免的,而其方法,非常的简单,只要维持我们的现状,科技发达了也不忘初心,传承好老祖宗所遗留下的价值观,自己不忘、后世不断,那就没问题了,如果能在其基础上再次精进是再好不过了。

科技是必要的,但人之本是不能忘的。人之本便是价值观,是古人所奠定,令人所传承的准则。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