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丛文库范文大全网!

参观城头山古文化遗址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篇一:参观城头山古文化遗址】

201X年5月21日,我们的班主任洪老师和“发现教室”的辅导员吴老师,带领我们四年级“稻米文化”活动小组部分成员。参观灌溉设施最早最完备的水稻田发源地—城头山古文化遗址。

到了城头山,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跑去,发现这里还在进行建设中。据老师说,澧县准备花四个亿,打造城头山旅游文化景点,成为省级的古文化遗址景点。走了大约十多分钟,我们看见了一个用钢铁架围起来的一个圈子,还有几个大大的坑,分成一层一层的,正好我们赶上县教育局的领导带领一个团队在参观,讲解员给我们进行解说:这里是古人曾经住过的地方,有灶火土台、陶器、陶俑、拌料坑。我们走着走着,又来到了以前古人种植稻谷的地方,这里有一幅雕像,说明人们正在收割稻谷的丰收景象。

科考专家认定这是6000多年前古人的稻田遗址。我们还发现了古人利用河道流水的力量来灌溉稻田,他们把河床里面的沙进行过滤,然后进行灌溉,这个设备设施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我们围绕着那个大屋子走了一圈,在屋子的左边,有许多雕刻人物形象,他们在举行祭祀活动,有的双手合一,抬头望着苍天,祈求圣灵保佑来年五谷丰登;有的把头低低地跪在地上,好像心里在许愿,还有的在挖祭台。还有一个大人挑着什么东西,旁边还有一个孩子;仰望蓝天。样子很虔诚。一组栩栩如生的形象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表达了远古时的人们,在600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农业生产,他们那种与天斗,与地斗进行农业生产、生活的景象,仿佛清淅地跃入我们的眼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最后,导游告诉我们,城头山先后出土的古城遗址、氏族墓葬、大型祭坛、灌溉设施完备的水稻田等大批珍贵文物。是新石器时代的文物,科考工作者进行了13次考察,被认命为最早的水稻文化灌溉设施基地。现在,城头山古文化遗址被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头山遗址是中国南方史前大溪文化至石家河文化时期的遗址,也是迄今中国唯一发现时代最早、文物最丰富、保护最完整的古城遗址,被誉为“中国最早的城市”。

这次参观活动,对我教育很大,原来我的家乡有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我长大了想当一个考古工作者,去探究远古时代的未解之谜。

【篇二:参观城头山古文化遗址】

今天,天气十分凉爽,太阳公公害羞似得躲了起来,爸爸要带我参观京杭运河博物馆。

我们来到运河文化广场,这里可真热闹啊。我看见一处建筑物,上面写着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没错,就是这里啦!我迫不及待想要进去看看。

走进博物馆,我就被眼前的景象吸引。一艘木帆船,脚下是透明的玻璃,玻璃下流着清澈的水,还有五颜六色的灯光,仿佛置身在大运河,美丽极了。我们参观了“大运河的开凿与变迁”、“大运河的利用”、“运河畔的城市”、“运河文化”四个展厅,了解了许许多多关于运河的文化。

最吸引我的是古代人使用的东西。我看到了铜钱、粮票、地契、还有古时候的刀具。我看见一位老奶奶坐在一个大木架子前,手里拿着“木杆子”。妈妈告诉我,这就是古时候人们用于织布的工具。古时候的人可真聪明呀!

我们穿过博物馆的四个展厅,一路看见许许多多铜像,我跟他们握了握手,真是有趣。这些可都是为我们后代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呀!我要向他们学习。

时间就像调皮的小孩,从不提醒别人就偷偷得溜走,不知不觉一天又过去了。这一天,我学到了许多,真是快乐又有意义的暑假生活。

【篇三:参观城头山古文化遗址】

暑假里,我们一家去参观了北京的纪念堂。

纪念堂屹立在天安门广场人民应用纪念碑的南面,它始建于1976年11月,1977年5月建成,占地5。72公顷,是党和国家的最高纪念堂。在这里,安息着20世纪中国一位最伟大的人物——,人们都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这位为人的风采。

纪念馆自开放以来,每天都有不计其数的人前来参观,参观的人排成一条望不见头的长龙。我们一家排队等候将近3个小时,才进了纪念堂的大门。

来到纪念堂,我不由得赞叹道:纪念堂真是庄严雄伟!纪念堂周围种着许多挺拔的松树,它们又高又粗,每棵松树就像卫兵一样,守卫者纪念堂。

登上台阶,一眼就望见“纪念堂”六个大字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进入大门,首先印入眼帘的就是一座巨大的雕像,雕像前有一个献花的地方,前来参观的游客大多都是拿着花束来献花的。

穿过北大厅,来到厅,只见安详的躺在水晶棺里,身上盖着党旗,棺材的底座上镶嵌着国徽,一盆盆鲜花围绕着水晶棺,四个表情严肃的士兵在守护着。

迈着沉重的步子走出纪念馆,我心想: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都是无数革命先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要珍惜着来之不易的生活,要好好学习,把我们祖国的明天健设的更加美好。

【篇四:参观城头山古文化遗址】

4月23日下午,我参加了小记者活动。我们去楼塔正德农业发展基地参观。经过一个小时的车程,我们来到了这个农业基地。这里景色秀丽,群山环绕,树木苍翠,还有一个大水库。签到过后,组织活动的老师就给我们一张任务表,我们就开始参观采访活动了。

我们来到铁皮石斛养殖的大棚里,看到了大棚里一个个竹子架上种着的铁皮石斛。大棚里还控制着它们生长必须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光照度。听讲解员叔叔说铁皮石斛是一种非常有药用和保健价值的植物。它的茎杆细细的、一节节的,还长着几片小小的叶子。它六月份开花,一般能成活5到6年。它的每一部分都能吃,浑身都是宝。种植用的泥土都不用化肥的,上面还撒着一颗颗黑色的有机羊粪。我们一连参观了三个大棚。有个大棚里的铁皮石斛已经成熟,她的茎都有30厘米左右长了,可以采摘了。参观完了铁皮石斛,那里的管理员叔叔又带我们去品尝铁皮石斛花泡的茶。我闻了闻,有一股淡淡的清香,不过茶水的味道很清淡,我还以为会是甜甜的。喝完茶,我们又听管理员叔叔介绍了用铁皮石斛制成的一些保健品,有把茎切片晒干的、有磨成粉状的,还有把花晒干用来泡茶的。

临走时,那里的叔叔又送给我们每个小记者一盆铁皮石斛的盆栽,我们都高兴地一起拍照留念。参观铁皮石斛种植基地真有意义!我不仅认识了铁皮石斛这种植物,还学到了好多知识。

【篇五:参观城头山古文化遗址】

今日8点,我们在办公室集合去参观位于临城的舟山非物质文化博物馆。坐在公交车上,听歌看景,近一个小时的车程马上就过去了。下车迎面就是一个大花圃,红色黄色绿色延伸开去,在这炎热的夏日真是一道难得的美景。再往前走,竟有一池的荷花。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描写的就是这样的美景吧。

许是天气炎热的缘故,博物馆里并没有多少人。只在门口,成员们就感受到了博物馆的严肃气氛,纷纷不再打闹,压低了音量。由于成员太多,而非遗的展厅比较小,所以经商量决定,成员们分四组分别参观,且在参观同时采访一些工作人员,了解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意见。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虽然规模不大,但是对舟山非遗文化介绍的非常详细。有舟山锣鼓、翁洲走书、舟山渔民话,岱山剪纸等等。博物馆负责人在了解了我们的来意后还更具体地向我们介绍了“舟山锣鼓”、“翁洲走书”这两种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成员的看得很认真并且拍照留念。

随后我们又采访了胡炳华老师。胡炳华老师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作品获奖入展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等等。我们去时胡老师正在写心经,成员们叹为观止。我们向胡老师求字,胡老师也不吝啬,大笔一挥为我们写下了“寻文化,缘非遗”几个大字。并且即兴向成员们介绍了几种楷体的不同,并且向我们展示了一番。胡老师鼓励成员们坚持练书法,因为练习书法有利于陶冶情操,感悟真性情。成员们收获良多。而我,今天也学到了很多很多的东西。本打算练习书法,可是并没有如此大的热爱,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胡老师练习书法已经有20多年了。功成名就后,胡老师依旧坚持每日练字,这种精神让我敬佩,值得我学习。

【篇六:参观城头山古文化遗址】

活动当天,我和妈妈准时抵达达利集团,在集合签到后,走上楼梯来到了一个房间里,在那里我们观看了企业宣传片和《蚕的一生》纪录片,提升了对丝绸从养蚕、吐丝、织茧到缫丝、纺织、印染、整烫完整生产链的初步认识。

看完短片后,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一些丝巾,我摸了摸,“哇!凉凉的、滑滑的……”带到脖子上就更舒服了!”

接下来,老师带我们参观了楼下的丝稠制品,我来到一个展览馆,看见里面有许多花纹的小布料和图片,有古典、现代、甜美等各式各样的风格。原来,这个地方是设计师用来设计服装的,这些风格各异的小布料可以做成小衣服穿在娃娃身上当模特儿,体现布料的美感。我走下楼梯,又参观了其他展览馆,这些展览馆里面分别展出了各种丝绸制品,有不同颜色花纹的丝巾、枕头、被子、领带、衣服等,看起来可漂亮了!真想把它们带回家!原来,蚕宝宝的丝可以做那么多东西呀!真让我大开眼界!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