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丛文库范文大全网!

目送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篇一:目送】

那双眼睛似春雨,滋润了我的心,那双眼睛似一盏明灯,带我走出黑暗,那双眼睛一直陪我走到现在。

那是母亲的双眸,那双眼睛温柔似水陪我一生。

这个六一,是我们六年级即将毕业学生的最后一个六一,我和朋友们一起出去玩。因为出游的地点离我家很远,我早早到了那里,母亲因为担心,而留下来陪我,同学们来了,我们有说有笑,却忽略了妈妈,我回头一看母亲的双眸,没有忽略她的失落也没有落寞。有的只是对我的担心,临走前她还在不停的叮嘱着我。

我在最初竟也尝试去目送妈妈,让她感到我对她的爱。秋天,落叶也早因已经离开了她的大地妈妈。那天妈妈要去沈阳学习,我就好比那是落叶,孤独无力,可我又何尝不知道,不知道她也是为了我,而离开我。我就这样呆呆地,呆呆地站着,视线突然变得模糊不清,可那个手里提着包,单薄的身影吹的瑟瑟发抖,秋风把落叶吹下,秋风把我的眼泪吹干,却吹不走我对母亲的不舍。

妈妈的双眸温柔似水,里面有她太多太多的情感。那些情感或许会变,可永远不变的是,她对我的爱。

【篇二:目送】

天色不早,阿太要回家了,爸爸搀扶着阿太,我与妈妈在小区门口望着阿太渐行渐远的背影。

在阿太衰弱的背影中,我看到了岁月留下的痕迹,她的背驼了,行动不是那么方便,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扶着爸爸,慢悠悠地走着。她已是满头白发,每一根银丝似乎都在诉说一个老去的故事。

我这才发现,阿太真的老了,不再是那个我一喊饿就立马煮水果羹给我,每天把我抱在腿上听京剧的阿太了。那个时候还小,不懂得这种伤感,只是挥挥手,大声喊着:“阿太,再见!”阿太一听到,就会转过身来,在那慈祥的笑着,金边老花镜的上方,是布满了皱纹的额头,一笑起来,就皱到一起。

一年后,是我最后一次目送阿太,那场景不是渐行渐远的背影,而是不复苏醒的年迈的老人,她永远地闭上了眼,躺在了那冰冷、巨大而沉重的棺材里。

那时候的我四岁,不明白什么是死亡,不明白死亡的可怕。轮到我们一家前去鞠躬时,我依旧是那个招牌动作,挥手说着再见,只是声音压低了很多,周围出奇得安静,所有人低头默哀着,唯一的声音,只剩那前去鞠躬的脚步声。

鞠完躬后,便又回到了原来的位置上,望着阿太的棺材被抬走,在我眼中,阿太只是睡着了,对于抬走棺材这一画面,我虽很是好奇,但却吭也不敢吭一声。

棺材里我们越来越远,渐渐离开了视线,直到只能默默瞻仰阿太高挂的黑白遗像时,大家才散了。

我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祖孙一场,也许意味着在无数次目送阿太的过程中,她渐渐老去,乌黑的发褪成了银灰色,我也在不知不觉中长大……

【篇三:目送】

【篇一:渐行渐悟——读《目送》有感】

阳光正好,微风不燥,抚平心中的焦躁,细读龙应台的《目送》。等一朵花开的时间,悟一场人生的别离。

目送,就是用目光送别离去的人。龙应台的书里,写了许多种目送。她目送着父亲一步步走向了死亡。目送着母亲一天天老去,直到连自己的亲生女儿都不再记得。目送着儿子长大,看他从离不开母亲成长嫌弃母亲是个孩子。目送着朋友,目送着世间万物的离开……字里行间满满的忧伤、寂寞与不舍。

或许人们提到《目送》,想起的总是那句“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可是通读全文,我最喜欢的却是那句“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你是否还记得父母总是说起你小时候的模样;你是否还记得朋友说要陪伴你一辈子;你是否还记得亲人对你的点滴关心……

可是我们总有一天会目送着父母、朋友、亲人离去,若他们都离开了,孤身一人的我们是否会张皇失措?是否会悲痛万分?生活总是会教会我们要珍惜当下,却从没告诉我们该如何面对失去。或许面对着失去我们也只能是在心底宽慰自己、告诉自己总有一些路,要勇敢独自闯吧。

书中的作者也曾独行走过一条条或繁华或萧条的道路,这种感受或许就是“有一种寂寞,茫茫天地间'余舟一芥'的无边无际无着落,人们只能各自孤独面对,素颜修行”。

又或者说,父母亲人他们总是目送着我们长大,目送着我们渐行渐远。可是我们却没有回头看看他们,你是否会注意到:又有一条细纹爬上来母亲的眼角;父亲额鬓又染上了几缕白发;奶奶的手又多了几道伤痕……

龙应台的文字,时而如刀光剑影,时而却温柔婉转。她的散文,细腻而深沉,或许反复品读才可体会出其中蕴含的深意。

读目送,悟出人生之珍惜当下,悟出失去时勇敢面对,悟出独行之寂寞忧伤。

弹指一挥间,你竟已遥远,青丝蘸白雪,来路生云烟。

【篇二:多一份耐心与关爱,少一份斥责与无奈——读《目送》有感】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题记

合上《目送》这本书,令我记忆最深刻的便是第一篇文章,它写的是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失败与脆弱,失落与放手。这篇文章出自伟大的作家、教育家龙应台之手。与其说这本书是龙应台对自己生活的诠释与感悟,不如说这是我们每个人生命的写照。书中一幅幅熟悉的画面,一件件普通的事情,仿佛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亲人的离去,朋友的挂念,一幕幕都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中。

作为中学生的我,或许对生命理解的并没有那么透彻,对亲人的离去也没有感触那么深。但我却对龙应台目送儿子华安上学的这件事深有体会。龙应台以母亲的角色来向我们诉述看到儿子头也不回的走向登机口的画面,即使与儿子是同一所大学,儿子宁愿去坐公交车也不愿意与母亲坐同一部汽车回家,过马路时再也不愿意让母亲牵起自己的手。虽然这看上去是一件件很小的事情,但对作者的内心却造成了伤害。这也让我明白了,处在青春叛逆期的我,平时随口的一句话,一个行为对父母是造成了多大的伤害。

记得每一次放寒暑假,我总是喜欢和爸爸妈妈对着干,不仅没有帮助父母分担家务,还喜欢给父母增添许多麻烦。每一次妈妈用关怀的眼神问我“做完作业了吗”“吃了饭吗”我总是很随便的回应妈妈的关心。有时我甚至在想,不要放假,赶快回学校,这样就可以脱离爸爸妈妈的管教,不用听妈妈在家那令我厌烦的唠叨,我认为上学是种解脱。因为是寄宿学校的关系,父母无法给我们打进电话,只能是我们给父母打电话。然而我一学期给父母打电话的次数,用手指头也能掰出来。看完龙应台的文章可以感受得到,作为一个母亲面对自己孩子冷漠的态度,内心是多么的伤感。

现在回想起我之前对父母做的种种行为,心里特别的惭愧。我不能以青春期为借口,去发脾气,无理取闹。在平常的生活中,要耐心的听父母的教导,他们的啰嗦只是为了造就一个更好的我。在节日时,要主动的给父母打通电话或者再忙都要发一条暖心的短信,告诉他们我很好,我长大了,不需要他们担心这么多。或许一个微笑,一个拥抱,一个问候这些在我们看来微不足道的事情,对于父母来说就能温暖到他们,让他们安心。

不要再这么任性下去,多一份耐心与关爱,少一份斥责与无奈。也许最后的目送难以避免,也许生命的轮回我们无法抗衡,但在不得不放手之前,请好好珍惜爱你的人,之后也要坚强的面对人生。

【篇三:那个家,那些人作文】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题记

《目送》,写的是被时间带走的父亲,长大疏远的儿子,以及渐渐老去的母亲,还有龙应台自身的落寞、脆弱和不得不放手时的无奈。

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也渐渐开始与父母疏远了。这是我最近一次和爸爸聊天才发现的变化。当时,我靠在厨房的操作台边看着爸爸洗水果、切水果,动作熟练。我们一搭没一搭的聊着,也忘了是在说什么了。突然,爸爸叹了口气,说:“女儿,你最近怎么都不和我说事儿了?”是啊,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变得不想告诉爸爸我在想什么了?小时候那个总是抱着毛巾,拉着爸爸衣角去上学的身影变得模糊,取而代之的却是一个挎着书包,和朋友在路上飞奔却不回头看一下的背影。不知不觉,我离他们也越来越远;不知不觉,我也成为了那个将在小路的转弯处消失的人。

不知什么时候,我们开始变得拒绝接受父母的关心。对着递过来的外套,我们会说“外面不冷,不用”。妈妈费心为我们热了牛奶,端到书桌上让我们写完作业之后喝,我们曾否偷偷倒掉?下着濛濛细雨的时候,对着爸妈递过来的伞,我们会回答“雨那么小,淋不湿的。”我们又何时注意过,被拒绝之后的爸妈,是多么落寞。

成长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不只是金钱或者物质的付出,更多的是离开,放弃你所熟悉的事物和生活。没错,成长意味着你的心智将会成熟,你的思考事情的方式会更加的理智,你会变得更加独立——但这也意味着,你的父母,你的家,会被抛在后头。太阳还会无休止的升起又落下,花朵也会绽放而又再次凋谢,身边的车水马龙也转瞬而逝。没有任何事物能够在时间里停留,包括那个家,那些人。

看完这本书,我开始去珍惜、去感受。珍惜现在的生活,珍惜还在身边的父母,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这样,我才可以在我垂垂老去的时候,再重新听听妈妈炒菜的声音,家中弟弟妹妹嬉闹时的声音,爸爸教我功课时的声音;再重新感受夏夜里粘稠的晚风穿过头发的感觉,清晨陪着家人去买菜时市场的空气中弥漫的鱼腥味钻入鼻子的感觉,还有和爸爸赤脚踩在草地上时脚底所传来的刺痒的感觉。这样,我才能拥有一段年老时能够拿来当做珍宝的,幼时的回忆。

【篇四:读《目送》,品人生】

目送,我第一次接触到这两个字时,是在一次考试的阅读题目,它以一个阅读题的形式出现在我的视线里,只一眼,便被这篇文章深深吸引。这个寒假,我再一次与它相遇,原来是一本散文集,一本由著名作家龙应台倾心奉献的书,给予人启示与教育,滋润人们心灵的书。

我按照以往的读书习惯,先翻开了这本书的扉页,几个醒目的字:“献给我的父亲、母亲和兄弟们。”带着对这本书的阅读兴趣,我翻开了它,第二次品味目送,这一次给我的感觉又加深了。“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这段引人深思的文字,不知打动了多少读者,当然,我也是其中之一。想到自己小时候,也是多么的依恋父母,沉浸于家人带给我的温情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总是嫌母亲啰嗦,许多饱含关怀的话语被我用尖锐的话硬生生的顶了回去,逐渐疏远父母,作者也是一位母亲,当我读到她因儿子的冷漠而倍感惆怅时,我的心像是被扯了一下,感到有些愧疚。这让我又不由自主地联想到朱自清的《背影》,里面写的是父亲与儿子之间骨肉深情,我被深深打动了,领悟到了在这世间的种种情感中,惟有亲情是永远不会变质的。今后的日子我会更加珍惜。

在这本书中,作者与他母亲之间的事也深深打动了我,其中有一篇文章《雨儿》,向读者透露出年迈的母亲有点老年痴呆,以至于忘记了自己的女儿,但作者却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帮助母亲回忆,由此可见作者对自己母亲的一片深情。我从别的一些作者写关于母亲的文章中,还捕捉到作者母亲另外一个特点——爱美,永远保持一个年轻的心态去面对生活,这种不服老的精神是许多老年人应该学习的。

读《目送》,品味的是人生,这些哲理很多都是在这个年纪的我难以悟出的,然而,通过阅读,我学到了很多,领悟了许多,收获了许多。

【篇五:不必追——《目送》读后感】

没有人可以永远陪着你,任何事情都没有永远。

龙应台的《目送》写出了目送儿子渐渐长大的背影的对儿子的牵挂以及面对儿子的成长难以释怀的寂寞;目送父亲渐渐老去的背影,面对父亲的老去而无法挽留的痛楚,那些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午后,坐在窗边,望着窗外已经枯萎了的花花草草,读着这本书,不禁又想起曾经最疼爱自己的奶奶,那些花花草草,都是奶奶种的。

那一天我走进奶奶的病房,坐在床边,看着日渐消瘦的奶奶慈祥的脸上正挂着微笑,她的手轻轻地握着我的,手上的吊针正沿着高处慢慢地滴下来,表面上一切都显得风平浪静。我知道,奶奶正在承受的痛苦,是我无法承受的,那时她的生命已经快走到了尽头,原本明亮的眼睛现在是那么的黯然失色,她张开嘴想说些什么,但是又咽下。

那天回家,晚上睡觉的时候梦见了奶奶,她对我说:“我要去一个地方,一个离你很近的地方,你不用哭泣,不要害怕,我会找到你的。”我想抓住她的手,但她却走远,给我留下一个孤零零的,瘦弱的背影,我去追,一直追,一直追,直到被一个东西绊倒摔跤,当我再次睁眼后,我却在床上,阳光透过窗户照在被子上,刚刚的真实感让我感觉这不是一场梦。

我下床转了几圈发现没有人,电话这时候突然响起,与往常一样急促的铃声却让我有了不安的感觉。

“喂?”

“那个,奶奶走了,她再不回来了。”听筒的另一边传来断断续续低微的啜泣声。

“可是我还没有跟她说再见。”哭了。

“你准备一下,待会接你来医院”。

脑子里面像爆炸了一样,一片空白,瘫软无力的滑下冰冷的地面,眼神呆滞地望着桌上小时候与奶奶的合照,把它拿在手心,以前奶奶和我的美好记忆开始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一大粒一大粒的滚烫的眼泪划过嘴角,滴落在相片上,视线变得越来越模糊,多么希望这不是真的,多么希望奶奶现在可以出现在我面前像以前一样将我抱起,像以前一样问我今天想吃什么,但是她在也不会出现了……仿佛隐隐约约又看见她的孤零零的,瘦弱的背影,一个人,渐行渐远……

再次回家,没有听见以前奶奶的“你回来啦,今天做了你最爱吃的菜,快来尝尝吧,冷了就不好吃了”,以后也再也不会了。

真的好想她,无法忘记,悲伤无尽地蔓延,多么希望她可以听见我的思念。昨日依然那么清晰,今天就离我而去,我蓦然发现,日子再也不一样了。

【篇四:目送】

我上小学的第一天,是爸爸妈妈送我来的。我们家离学校很近,只需要穿过一条街,我们一家三口手牵着手,走在柏油马路上。那天的阳光很充足,透过枝丫间的缝隙照耀在我们身上。到路旁的小草上面还挂着露珠,风轻轻的吹着,仿佛再给我鼓励。

到了学校,气氛瞬间变得热闹起来,几百名家长担忧的看着自己的孩子。看到一个小妹妹因为不想离开亲人而大哭,我握着爸爸妈妈的手不禁紧了紧。铃声一响,爸爸妈妈把我送到门口,让我跟着一年级的排走。我边走边回头,上百号大人在校门口,可我却一眼就能看到爸爸妈妈,眼神交汇的那一刻,他们给予了我鼓励的目光,我不住的回头,每一次都一样,看着他们半欣喜半担忧的眼神,我的心就踏实了。知道一个拐弯,我看不到他们,他们也看不到我了,我要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世界,但每想起他们的眼神,就有了前进的勇气。

六年级上学期,班里组织去水上乐园,在门口,我发现了奶奶的身影,像是在等什么人,看见我们走来了,赶快迎上去,我不耐烦地说:“奶奶,你怎么来了呀?别人的家长都没来,你快回去吧!”奶奶往回走了几步,又折了回来,从包里拿出一瓶凉白开,对我说:“我怕你没带水,给你带了一瓶,渴了就喝吧!”说完转身匆匆就走了,我目送着奶奶离开,看着她孤独的背影,再看看手中的水,后悔之情油然而生。

这是人生中的第一次目送,从此以后,我从来都没跟奶奶说过任何不耐烦的话。

【篇五:目送】

《摔跤了,爸爸》是上半年相比《战狼2》,列于第二的影片。第一次看时,没有真正看透,总想再看一次。重览一遍,万千思绪涌上心头。

有一个片段,大女儿吉塔与爸爸发生争执后,坐车离开家,妈妈与妹妹们倚门挥手相别,唯独不见爸爸的身影。车缓缓驶出街巷,原来虚化的背景变得清晰,镜头拉近,爸爸站在阳台高处目送着吉塔离开。这一刻,爸爸老了。

《目送》中,龙应台说“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我想就是这样吧。爸爸目送吉塔离去,即使对女儿是有气的,但眼睛中的不舍是骗不了人的。他知道女儿受到了错误的指导,因为过去的辉煌成就而忘记了初心。他也知道现在她无法回头,只有放她自己走,经历是最好的见证。

目送我的人有很多,而最早的那一个却是我最对不起的。中考失利,我颓废,不能接受,有一个人比我还不能接受,那就是我的外婆。知道我没考上,外婆在床上躺了整整一天,也念叨了一天“怎么会没考上?”、“怎么会呢?”。第二天早早地起床,给我爸妈打电话,让他们不要给我太大压力,孩子没考好心里也不好受,好好和我说。但外婆没有和我说话,我也不知怎么开口,心里只是酸酸的。小时候是外婆带大的,我是孙辈里的第一个孩子,什么好的都是尽我挑。慢慢长大了,父母的工作也稳定了,要接我到城里读书。外婆就是在家门前目送我离去。她对我是不舍的,但她知道这样,我会有更好的前途。

我的背影离外婆渐行渐远,外婆的背影也愈来愈佝偻。原来的我是不争气的,老是让她操心、担心我学不好。现在的我是后悔的,外婆并不要我有多好的成绩,只要我以后能有一个更好的出路。现在我有多悔就要有多努力,我害怕自己实现不了儿时对外婆的承诺。以后长大考上大学要给她买大房子、买大金链子这些可笑的话,幼稚却压在心头。为了这些话,我也一定要努力,即使没有上普高,我也会考上大学,实现当年留下的诺言。

【篇六:目送】

初识龙女士是她的《野火集》,那犀利,一针见血的笔杆子给我以公民意识的启蒙。而《目送》与《野火集》大有不同,少了那种犀利,多了柔情,亲切而含蓄,令人感叹。

《目送》共有七十三篇散文,写了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字里行间,写尽悲欢离合,令人动容,感同身受。这部跨三代人共读的人生之书,用流畅的笔法写出了三代人的心情。全书以时间为轴,以亲情角色为卷,作者游走于“女儿”与“母亲”的双重角色,用细腻的情感之笔勾勒出每寸光阴中触动自己的“背影”。

目送,一个简单温暖的动作却穿插了我们的一生,那些倏忽而去的背影是否应经带走了人们太多的记忆、温情和牵挂?在目送中,时光悄然带走了满头的黑发,带走了挺拔的身躯,带走了如火一般炽热的凝望。然而,在那个不断变化成长背影后,目送的人一直都在,那份落寞与希冀一直都在,直到有一天,他或她再也无法目送。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这是一个谈不上奢望的等候,目送的落寞便悄然由那些转身而去的背影再也没有回头开始延……那些倔强的背影一次次伤者母亲或是亲人最柔软的内心,那些等候中的一瞥一次次充塞着生命中的凄伤,而原本不该是这样,原来也不是。

那些长大了的身体总渴望摆脱父母、家庭的束缚,那些渴望飞翔的翅膀,总有一天希望高舞晴空,却从来没有想过回头,从来没顾忌过曾经栖息过的温暖胸怀……

生与死,也许就在这目送之间,也许,别离是每一个生命必须的演绎。然而,站在生命之路上的两个人,有一个却始终紧紧拽着那根牵绊的丝线,把自己的柔情一丝丝年捻进短暂却又漫长的时光里,等候。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读着这样的落寞,我久久不语。今生今世,已说不清有多少次目送。然而,每一次背影转身的瞬间却始终刻在心间,那是一个母亲漫长时光里最真切的回忆,也是一个母亲最落寞的回忆。

《目送》一书,可视为龙应台的人生笔记,不仅仅就内容而言,从写作态度来说,本书体现了她真正的实质,比较接近生命本体的、巨大问题的关注和回答。作为读者的我,仿佛也进行了一次“目送”人生的旅程,有些情绪体验能够感同身受,有些因为缺乏经历而不能体会。没关系,这本书足够强大,留待日后慢慢品味。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