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丛文库范文大全网!

何处清欢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篇一:何处清欢】

每每行至雨后的泥潭,总能瞧见几只蹦跶的青蛙。会暗自嗤笑,它蹉跎于这一隅,目及之处既是边缘。然而,当某时避开了人声,于夏夜荷塘之畔,闻得几声蛙鸣,却又颇为惊羡。

“他也真怪,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契诃夫的《套中人》曾描叙了这样一位人物。他似乎连脸也蒙着套子,总想把自己包在壳子里,仿佛要为自己制造一个套子,好隔绝人世,不受外界影响。当他拒绝向外界投去目光之时,他亦沉迷于自己的世界,正是谢婉莹所言那般“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那狭隘于套中之人,目光不再炯然,人们便戏称其为“井底之蛙”。

新兴世纪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即便是想把自己封闭于空间一角,也是一件难以言成之事。毕竟,连“宅男”、“宅女”亦可从那四四方方的屏幕上认知外界。各方各面的信息跃然眼中,人们所联系的是整个世界。

他们许是了彰显自身见识之广博,总会在浏览的每一处,敲下或批判或讽刺或赞扬之词。本是汇聚了多方意见,然而那文字却早已失了那“浮花浪蕊岂真芳,语朴情醇是正行”之意味。

太多的人在说话,每一张嘴都在发言,连自己都唯有地迷雾丛生中行步且步。或许此时只要有一道外界的声音,便会唯诺着遵从此事。究其原因,或许就是于这世事中,我们无法保持内心宁静,专注于自己,总是浮光掠影地听从旁人之言。

学界泰斗、国学大师、国宝都曾是季羡林的桂冠,他曾撰文三辞桂冠,未果,一位学者却在某报上公开说他“自封大师”。季老夫人与其好友皆气愤难耐,而季老却毫无怨言,甚至出言开导:“人家说得对,我本来就不是什么大师。只不过我运气好,好事都往我这儿流。我就两条,爱国和专注。”他从不为旁人之言而困惑自哀,亦不为众声喧哗而浮华处事,他始终潜心于真正的学问。创作时,不因街头叫卖声而分心,下笔成章,文不加点;授学时,不顾窗外蝉躁,畅谈古今。他总能专注于本身,坚守自己的一方天地。

为人处事皆应如此,专注于一点不为外界干扰。避了那喧嚣浮华的人声,或许会在刹那间歆羡《浮生六记》中沈复恬然自适、读书沷茶的生活;悟得《菜根谭》中“几何光阴,何须争长竟短”的不争情怀;亦曾有红楼一梦,碎琼乱玉,专注于文字之间,企盼与“行动处弱柳扶风”的黛玉时早早相逢。

这看似没有似那广大网友般“广博”的见识,或许在他们眼中,这样的人往往是新时代的“井底之蛙”,执迷于一处。然而,这样的人却恰恰是独守了一方净土,他们不为真假难辨的网络信息而为迷糊了目光,不为喧嚣的人声而嚣扰了心境,他们始终驻扎在自己的土地,或许潜心深究,去发现潜藏于文学中的韵美。即便看似“两耳不闻天下事”,其实于内在观之,我们亦可追寻《不安之书》的呢喃絮语,或是沉湎于《人间失格》的黑暗序曲。相较于“人云亦云”,汲汲于潜藏的深度源泉才是真正忠于自己内心声音。

享清欢,寻高雅,唯沉湎。

【篇二:何处清欢】

光穿过无数云层,拨开枝杈,浸透窗棂的屏障环抱着我。此刻的时光由我独享,享受的不只是那洋洋暖意,更是享受身边的每一件物什,每一粒尘埃,静静聆听时间穿行的脚步。

独享听乐曲的清欢。喜欢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的一首法语歌,记不清它的歌词,也记不起它的旋律,所以,每当我的耳畔响起这首歌,都会有着全新的感受。有时会想电影中老师带着孩子们歌唱的画面,是那样的快乐,孩子们的歌声又是那样纯洁;有时又会想起自己的童年,只记得在午后阳光下欢快地跳着唱着,其他记忆消散了,但那份童真还能真切地感受到。

独享绘画时的清欢。当我拿起一支笔,世界无论怎样都与我无关了。沉浸在心中的世界里,没有喧嚣也没有束缚,我只管随意地在纸上画着。画着想画的人,画着想要表达的心情,不在乎他人能否理解,也不在乎线条是否优美,更不在乎画得是否好看,我的世界由我来表达。

独享归途的清欢。结束了一天的课程,走在路上,抖落一身的劳累。风在我发丝中穿梭,是春天的风,是春天夜晚的风。站在桥中间,没有车辆,只有过路的几个行人。霎时间,桥上的灯亮了。眼眶中装满了暖黄色的闪烁的光斑,夜是深蓝色的,两种色调相互映衬,像是漫步在欧洲小镇的街头,像是在美术馆欣赏名家的画作,又像是乘小舟在海上飘流……那几名路人,是否也在感慨着这微微颤动的夜色呢?

回过神来,身旁的桌椅、窗帘都弥漫着静谧……时间还在嘀嗒嘀嗒地走着。

【篇三:何处清欢】

人生有味是清欢,在轰轰烈烈的大起大落之后,最终会明白,最初的那种淡淡的清甜,源远流长,才能让人无限回味。

人生如茶,在白开水的冲泡下来回的浮沉,而在最后总会散发出清清的茶的芳香。第一次喝茶,总会留下满嘴的苦味,而慢慢地,时间久了,这些苦味一点一点淡去,剩下带不走的是清甜。回想起最初,我不知为何会说茶不好喝。我想,这和世界上的很多事情是相似的。直觉是苦的东西我们往往不喜欢,后来经历成长之后,我们才会渐渐喜欢上那一种味道。

面对人生坎坷,抱有一种乐观的心态,度过风风雨雨,细细品味之后的甘甜。这种甘甜中带着努力的汗水,带着收获的味道。古往今来,很多大人物的经历莫不如此。

不仅仅是茶,苦瓜具有相同的品质。虽说它外形不算好看,但它的苦味中也夹杂着一种清香,回味悠远。苦瓜与其它菜炒在一起,从不会把自己的苦传染给它们,它,被人们称为“君子菜”。正如一位君子,不管自己的心情有多么差,也不会向别人发泄,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对待他人,带给别人清香。世界上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经历了种种难关,种种艰辛,却从不讲自己的负能量传递给别人。

最好的味道应该是清淡而香甜的。一颗去除浮躁、抱怨的真挚清雅的心,才会使我们在坎坷后感受到清淡的欢愉。(公众号:章鱼国)

【篇四:何处清欢】

《道德经》载:“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间有味最是清欢……

他拽了拽衣袖,是时候了……

青年时的他是胸怀大志,年轻气盛的热血男儿。他遵循儒家的“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的信条,13年的出世入世,身心俱疲的他还是尊儒崇道,“无为而治”便成了他“性本爱丘山”的真实写照。在那个时代,回归自然田园生活的他,终是失去了多少,才在千年前的那个时刻,弃官还乡,而不被世俗所羁绊,让我做一回快活神仙吧。

千年后的我不由抿嘴而笑,终于肯为自己潇洒活一回了。五柳先生的归去来兮,便成了一段为后世津津乐道的佳话。

“携幼入宝,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倚南窗以寄傲……世与我相违,复驾言兮焉求?”那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诗人,在饮酒之时是否会怀念自己的官途岁月?在将有事于西畴之时,又是否会忆起13年自己的满腔傲骨?而随后,他嘴角的一抹凄凉苦笑,便流露了仓皇怀才不遇。不,不,不,这些皆已不重要了,从此之后,这世间再无彭泽县令,有的只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潜陶渊明。

他的一生饱受争议,有的说他没有完成“治国平天下”的重任,有的笑他消极避世,一味逃离,而我只是淡然一笑,人间有味最是清欢。我们在鞭策的同时,是否记起当初翻身上马的目的?大多数人都已忘却,我们已忘了自己的初心。我们的理想并不如水晶般澄澈透明了,它流出了暗与杂质。

他的生活,随遇而安。叩问内心时,不忧不惧,无愧于心。生命若能如此,便已足矣。人间清欢,所有含蓄婉转,深沉内敛之事,都只是为了更好地沉淀。洗尽铅华,若有一日,当你踏遍万水千山,尝尽世情风霜百味,依旧能回到最初的明朗、清白,则为真正的朴素、真正的清欢。

你回首,退步原来是向前,我不去想我没有拥有什么,而我想我能拥有我的,此生无憾矣。

【篇五:何处清欢】

从前,“清欢”于我,似乎只存在于苏子“人间有味是清欢”的诗句里。那年春节回到故乡,才真正体验到清欢。

故乡是在南方偏远的小镇里,那里人丁稀少,空气清新,即使才二月,山上的树木也都郁郁葱葱,眼中洋溢着的都是充满生机的绿色。耳边时常也会传来鞭炮的声响,在仍允许放炮的这里,也会多那么一丝年味。

挑一个雨过天晴的日子里走进山中,在高山鸟鸣中体验清欢。高大的阔叶树木上不知有多少鸟儿栖息在此,发出了悦耳的鸟鸣。前几日的雨水顺着那宽大的叶子渐渐“滴答滴答”地流下来。阳光顺着树叶的缝隙照耀大地,潮湿却又不觉得寒冷。林子里除了那雨水和鸟儿的声音竟静得出奇,没有城市里嘈杂的音乐,没有发动机“嗡嗡”作响的声音。最不和谐的,也只有那几声犬吠,一切是那样简单。

回到家中,把刚刚从山间采来的春笋洗净,再去田里摘些新鲜的蔬菜。不用放过多的调味品,浓浓的乳白、葱葱的嫩绿再配上精致的碗碟,这可谓“人间有味”了吧,苏子的清欢也不过如此。把没有打过农药的蔬菜用最简单的材料烹制,对于味觉就是一种清欢了。一家人围聚在圆桌前,开心地聊着天,在充满亲情的日子里,体验着简单生活的清欢。

晚上睡前,在古籍经典中体验着清欢。古语云,流水之声可以养耳,青禾绿草可以养目,观书译理可以养心。心要清欢,便只可捧着一部部经典,参悟那简单而又复杂的道理。柔和的灯光照着那泛黄的书页。夕阳下,骑着青牛的老子讲着“上善若水”的道理,走出函谷关,逍遥而行。孔子孟子在杏坛下,讲述着人间至理。鬼谷子的“朝秦暮楚”也暗藏玄机……

现代生活的人,早已清欢难觅了吧。眼要清欢,却无青禾草木,耳要清欢,却无流水和鸟鸣。我不禁怀念起那次体验清欢的经历,没有尘世的纷扰,没有琐事的烦心,有的只是那最简单的生活,最简单的体验。

清欢渐远,浅笑安然……

【篇六:何处清欢】

“那些我没有去过的地方对于我都有一种向往,不是向往于它的美丽,便是向往于它的传说”。小学毕业那年,卸下一切重担的我与父母一起驱车奔赴向往已久的镇远。

经过了长途驱车的我,终于来到了镇远,那个令我神往的他方。镇远的美与城市的美大相径庭。城市的美美在霓虹灯的闪烁,街道的灯红酒绿,马路上的车水马龙。而镇远的美美得不同寻常,美在自然。镇远的水是绿的,绿得像一块无暇的翡翠,那是画家的调色盘里所不能调出的。那里的蓝天很蓝,蓝得没有一些杂质,蓝天与山水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我们选择居住在一个当地人家里。那栋小瓦楼安静地卧在镇远的一隅,小瓦楼的主人下来迎接我们,他叫阿满,为土生土长的镇远人,他告诉我们小瓦楼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了,我不由得望了望它,它的瓦片已经斑驳了,墙略微的倾斜,看起来似乎弱不禁风,可它却伫立不倒,让人赞叹。

我们跟随阿满的脚步,走了进去,不错,虽没有城市五星级酒店那么豪华美丽,却很古韵淳朴、干净整洁。如果将城市比作浓妆艳抹的富家少女,那镇远应该是不施粉黛清新悦人的花季少女吧。我们放下行李,不曾小憩一下,便迫不及待的想更深的走进镇远,阿满便自告奋勇的当起导游,带我们领略镇远的韶华。

小巷极多,贯穿整个镇远,每一条小巷都有自己的特色。“女人巷”“情人巷”……更重要的是里面有在城市所不能吃到的美味,如酸菜鱼,粉条,勾迷味蕾。镇远人是热情好客的,看见我的这般“小馋虫”模样,便邀请我到他们家做客,完全没有城市中的生疏和尔虞我诈。只有喜欢你就多吃点,吃不完打包带走。晚上吃得太饱的我走在镇远的桥上消食,月光如瀑布倾洒下来,将镇远笼罩在银白色之中,间或有几声悦耳空灵的笛音。大多数人家早早地熄灯了,他们追求的是宁静恬淡的田园生活,而城市人却在一味的追求物质生活中渐行渐远。

后来,我离开了镇远,回到了城市,蓦然回首间恍若旷世。人生何处无清欢,不要一味的追求那种空虚的物质生活,要多一份闲适恬淡,静而不躁;少一点尔虞我诈,为而不争。如此,我们便能很从容地欣赏沿途的风景,看见身边的美丽,享受生活的诗意。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