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丛文库范文大全网!

站在古诗的门口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篇一:站在古诗的门口】

一场大会,两位女神:“十七人中最少年”的武亦姝,“渭北春天树”的陈更,周围挤满了膜拜的人群;春城无处不“飞花”,古诗文的窗口前,很久都没有今天这样热闹而拥挤了。而我,却渐渐喜欢踮起脚尖独自眺望,和古人在寂静孤清中轻轻交谈。因不懂而狂热的心,终究因懂得而淡然;原来清雅悠长,才是古诗文的真味道。

古人的文字是精致的。他们常常用简简单单十几个字,就说出了哽在我喉头的千言万语。我也曾跟随父母,游历过世界的很多角落,看到过慑人心魄的美丽景色。那时的我,穷尽心中的词汇也无法说清那美究竟是什么;而古诗文教会了我“半江瑟瑟半江红”,“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还有千古一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闭上眼睛慢慢品读每一个字,我会渐渐融入那诗中的画面,让思想的翅膀飞向窗外的诗和远方。

古人的情感是绵密的。我们身处快节奏的网络时代,用语气词和表情包来传情达意,俗气搞笑成了情感交流的重要部分。从古诗文的窗口眺望而出,我知道了另一种更加美好的(next88)表达方式。“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是母子间的舐犊之情;“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朋友间的惜别之情;“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是情人间的相思之情。这些简练而深情的文字,让我以前喜欢说的“么么哒”“皮皮虾我们走”显得多么苍白和惭愧啊。

古人的世界是诗意的。他们懂得沉思,懂得想象,懂得用文字留住身边的美好。“小楼一夜听春雨”是品味闲适的诗意,“三更灯火五更鸡”是享受奋斗的诗意;“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是人生苦短的诗意,“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是珍惜当下的诗意。我的生活中已很少有这样的奢侈,学习奥数英语各种“有用”的技能占用了我的大部分时间。唯有从古诗文的窗口眺望出去,才能呼吸到一阵清新的风,在我内心为“无用”的诗意留下一个角落。

又想起高晓松被用烂的那句话,人生不止眼前的苟且。感谢曹植王勃李白李清照,是他们所留下,那些鲜活了千年的文字,为我打开了理解人生,呼吸美好,眺望远方的,一扇永不关闭的窗。(公众号:我们555666)

【篇二:站在古诗的门口】

遇见你,古诗,偶遇千古名人,感悟人生曲折,领悟世间道理,遇见你,古诗,领略古道美景与苍凉。遇见你-古诗,我便遇到了整个世界

春天,大地上万物复苏、草长莺飞,花园里万紫千红,繁花似锦。岸边的弯着腰,柳絮在微风中飘摇,那细长的枝条上,长着嫩绿、细尖的叶子,都吸引着我,它们棵棵千姿百态、依依多情。有的站得笔直笔直的,像一位正在站岗的士兵;有的弯弯曲曲,像一群姑娘在翩翩起舞;还有的三棵连在一起,像一个永不分离的家庭。这时,我被这番美景所陶醉,不由自主地吟了首“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诗句,这真是一幅宛若仙境的风景画啊!

当秋姑娘走进了,大家纷纷来到西湖公园观赏那千姿百态、婀娜多姿的菊花。那些花儿五颜六色,争奇斗艳,真是令人大饱眼福。你瞧那朵金牡丹,多惹人爱啊!此时此刻,我想到了唐代诗人孟浩然那句“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的诗句。我身旁的菊花仿佛笑开了脸,随风摇曳着,好似在感谢诗人们为它们写下这优美的诗句。

冬姑娘穿着洁白的长裙从天而降,给人们带来了皑皑的白雪,给大地穿上了一件银色的盛装,给树木带来了寒冷。但是,梅花却傲然挺立在寒冬中,让人不禁赞叹一句:“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时我仿佛看见了诗人王冕在窗外赏梅,那花儿朵朵盛开,都像染着淡淡的墨痕。他不禁感叹道:“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只见那梅花毅然挺立在风雪中,给人一种坚定、执着、持之以恒的精神。

渐渐的天气热了起来,知了唱着欢快的歌曲。在茶亭公园盛开着许多美丽的荷花,人们不约而同的来到这里感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景。在那翠绿的荷叶丛中,一枝枝荷花亭亭玉立;像一位姿态不凡的少女,微微含笑,娇羞欲语。然而荷花那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的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走在这满园荷花的小路上,总让人觉得那么惬意,那么自在。

在我身边的每一件事都那么美,都会遇见最美的诗句。亲爱的同学,你们呢?

【篇三:站在古诗的门口】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中优美的文字,无不显示着中国人的历史与智慧,它灿烂似繁星,芬芳似花朵,悠远如长河。然而,在千千万万的千古绝唱之中,我最喜欢的是明代于谦写的《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灰,把烈火的焚烧看得平平常常。粉身碎骨也不怕,只要能把自己的高尚情操留在世界上。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诗人托物言志,用石灰来比喻自己,充分表达了作者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末句表现了丹心照汗青的高风亮节,作者用这寥寥数十字,就深刻地反映了忠心报国的高贵品质,为人们树立了一个榜样。

每当我读起这首诗,不禁心潮澎湃,被这种优秀品格所吸引,所震撼。我感受到了诗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立志做一个纯洁清白的人。

诗人于谦出生于1398年,字廷益,号节庵。明代政治家、军事家。浙江钱塘人,于谦少年立志,12岁时便写下明志诗《石灰吟》。永乐十九年进士,任监察御史。正统十四年“土木之变”后,从兵部侍郎升任尚书,拥立景帝,反对南迁。他调集重兵,组织指挥了历史上有名的京城保卫战,因功加少保。于谦为官勤政、爱民、廉洁、刚直,深得景帝的信任,也因此获罪于一些朝中大臣,终因谋逆罪被杀。

学习古诗,常常让我觉得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承载着重大使命;吟诵古诗,就仿佛来到智慧的源头;我们的中国人的智慧在古诗里,我们中国人的美在古诗里,我们中国人的历史也在古诗里,中国的古诗是传统文化中一朵永不凋谢、瑰丽的奇葩。而这首《石灰吟》成为我最喜欢的古诗,它读起来朗朗上口,也充分表达了诗人的高风亮节。

【篇四:站在古诗的门口】

我一早醒来,就习惯性地往挂在墙上的白板瞟了一眼,爸爸每天早上都会在白板上写2句古诗让我背。今天写的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哈哈,正好是学校要求背的,我很快就背出来了,爸爸有点不相信地看着我,奇怪地问:“咦,记性怎么一下子这么好了?”我就嘿嘿地笑,不回答。

很小的时候,爸爸就让我背古诗,每天起来,我会用3-5分钟时间背两句诗,积少成多,一年能背好多好多诗。

我家附近有座杭三大桥,桥头有一片小竹林。有一次,刮着很大的风,我和妈妈正好过桥,我看见竹子都被大风吹弯了腰,河里也翻起小浪,就问妈妈:“这是不是就是古诗里说的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啊?”

妈妈停下脚步看着我,突然大笑:“哈哈,是这么个意思,虽然场面没有古诗里描写的那么壮观。

一年级的时候,妈妈带我去内蒙古,到了一片大草原的地方,导游介绍说:“这里就是古诗中描写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地方。”这首古诗我也会背的,原来,我就踩在古诗描写的地方啊,真让人惊讶。可惜,现在已经看不见当时的场景了,只有稀松的一些小草,匍匐在地上。

去年暑假,我们自驾去西北,路上,好无聊啊,于是,我就跟同去的小伙伴金之音比赛背古诗,我们先背绝句,不分上下,接着背律诗,她比我好一点,突然,她开始背《琵琶行》,背了十分钟还没背完,我惊叹不已,承认这回比不过她了。

回到宾馆,我悄悄跟爸爸说,回家教我也背长诗。于是,那个暑假,我背下了《春江花月夜》,可惜,直到现在,还没找到机会跟金之音比背古诗。

我的童年,因为有了古诗的陪伴,显得很有诗意。

【篇五:站在古诗的门口】

从小,我就非常喜欢古诗,喜爱她的意境,朗朗上口,总能令我回味无穷。

我喜爱那种只有古诗才有的意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让我看到了大雪纷飞山上,一条条小路已经隐没在白雪之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又使我看到了冷风刺骨的江上,一叶渔船正孤独的漂泊。船上,一位老翁正钓着鱼,一种凄凉孤独感顿时涌上心头。

古诗的用词非常精练,又恰到好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写出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之景;“接天莲叶无穷碧”的“穷”,正好写出了莲叶之多,无穷无尽;“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的“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牧童歌声的嘹亮,让人为之一振。

古诗十分讲究押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李白的《静夜思》押的是“ang”韵,读起来很顺口,也很容易记,令人百听不厌。读起来抑扬顿挫,回味无穷。

古诗意境美、精练美、押韵美,我爱古诗!

【篇六:站在古诗的门口】

我爱古诗,它最能以简洁的语言,工整的句式体现我国的古典文化之美。

我爱古诗的豪放之美。“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写出了黄河的奔腾,汹涌。从九天之上飞下的天泉,以惊涛骇浪之势翻滚着。苏轼的“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抒发了他早年抱负未能实现,却从不像陆游那样气愤,感慨,孤芳自赏,而是道出自己豪放的性格,奋起直追的思想与勇气。

我爱古诗的浪漫之美。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以超凡脱俗,天马流星般的想象;写出庐山瀑布的壮丽,如天上的玉壶泼洒下的仙水般壮观,道出作者浪漫,宽广的胸怀。我更喜欢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即使在政治上失意,抱负无法实现,却依旧寄情于山水,保持良好的心态。

我爱古诗的婉约之美。李清照的“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写出她所处的时代虽重男轻女,但她依然奋勇向前,力求改变社会现状。辛弃疾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深刻地道出作者不干世俗,超凡脱俗,寻求宁静,纯洁乐土的想法,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的昏暗,鼓舞更多的人们要清廉,自省。

我爱古诗的思念之美。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以明了的语言诉说了作者思念家乡,亲人的情感。

我爱古诗,更爱古诗之美。我们应将我国的古典文化完整地传下去。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