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丛文库范文大全网!

三遇等量转化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篇一:三遇等量转化】

坐在安静的教室里,转着一支笔,做数学书上的作业,我慢乎乎的做着,突然看到这样一道题:如图,求出小铁块的体积。

我看了这道题便抱怨起来,什么题目啊!这小铁块根本求不出来,这小铁块不规则,还俩个杯子,什么东西都不知道。我一边抱怨,一边邹出眉头看着这道题,不知如何下手。可是快要下课了,要交了,我只好乱写一通,我也不知道写了啥东东。

果然,作业本发下来我错了,我对这道题目感到厌烦了,把书重重一扔,去一边玩了。直到上课,老师来讲这道题目,讲完后,我才知道怎么做。原来增加的那些水就是小铁块的体积,在这题里,老师又教了我们一个新知识,那就是——等量的转化。老师语重心长的说:“这道题是把不规则的图形转化为规则图形,以后我们还会遇到很多关于等量转化的题目。”听到还会遇到这种题目,我便在题目前打了颗星星并写上等量转化四个大字。

果然,我和关于等量转化的题目又“见面”了。这次只不过把“家”移到课堂作业本上:一个圆形水桶的底面积是40平方分米,里面装了一些水。把一个底面积为12平方分米的圆锥形零件完全浸没在水中,水面上升了0、15平方分米(水没有溢出)。这个零件的高是多少分米?

我一看就想这么简单。我先在草稿本上画了两个图:

画了图后便更加清楚了。我在本子上列出算式:

12×0·15=1·8平方分米

1·8÷12×3=0·45平方分米

看看算式我想上次是把不规则图形变成规则图形,那这又是把什么变成什么呢?我想了想才知道是把圆锥的体积变成了圆柱的体积,做了关于两道关于等量转化的题目,我便对这题目有了经验:

1、做这种题目先画图

2、要知道它是什么变成什么的

做了这两道题,我也对这种题目有了极大的信心。结果,在练一练中的练习中,我又遇到了这类题。这如图,圆柱形钢钢柱有多高?

按上次方法来做,先画图,它自己画了,所以不用画了,那它又是把什么转化成什么的呢?它是把长方形转化为圆柱。知道了后,我马上写算式:

20×50×10=10000cm

10000÷《(20÷2)2×3·14》≈32

经过三次遇到等量转化的题目后,我知道了它们都有共同的特点,它们一定是把什么转化为什么,而且其中的一个量是不会变的,不同点就是它们每次转化的图形是不一样的。

【篇二:三遇等量转化】

在事物发展的进程中,存在着一个顶峰状态,用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中提出的数字模型解释就是,“倒U型曲线”,由起步上升到顶峰,再平缓下降的规律现象。这个规律一直存在于大自然的生命进程中,包括人一生的生老病死规律就是这个弧线的完美体现。

中国人之所以崇尚中庸之道,是因为相信过犹不及,更是寓意着事物之间相互转化的道理。如“倒U型曲线”过了顶峰状态就是下坡路了,无论再付出什么资源补救都无济无事,就像往一个杯子里倒水,最多是满的状态,再多就装不下了反而会溢出来。满杯水是优势的状态,到继续加水的话,优势就会转变成劣势了。生活中人们往往强调将优势发展到极致,但是事物能否发挥作用是靠关键性的环境条件的,在某些特殊条件下,被忽视的劣势往往能神奇地转化为优势。

阅读对于失读症患者来说是困难的,理解同一段文字内容,他们常常比正常人要花上好几倍的时间。美国某高校曾做过一个“认知反应测试”的实验,发现如果把测试的试卷印得很难看,比如字体间距很小,潦草的字体等,在读起来很困难的情况下,测试者的成绩反而更高了。失读症患者阅读也是类似的情况,因为阅读得慢,失读症患者更善于抓住本质和要点,对阅读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而且将知识点记忆得更牢固,这就解释为什么失读症患者多是出人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失读症反而是由劣势转化为优势,正如尼采说过,“凡不能毁灭我的,必使我强大。”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