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丛文库范文大全网!

模仿演戏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篇一:模仿演戏】

小时候,我特别爱模仿。比如:学妈妈化妆,学阿姨喝红酒,学爷爷吸烟等等。但我觉得最有趣,也印象最深的是模仿电视古装剧。

那时候,有部很火的电视剧叫《陆贞传奇》。我看了就迷上了。那里面的人穿的衣服与我们不一样,尤其是后来的陆贞,衣服十分漂亮,袖子大大的,系着腰带,衣服拖得很长很长,走起路来,一收一收,真让人羡慕。

于是,等妈妈出去买菜的时候,就打开电视模仿起来。

我找来一条毯子,上面有许多牡丹花。我把它铺在床上,把一条边围在身上,果然不出我所料,跟电视上的差不多。我走了几步,呵,还真有趣,毯子一伸一缩。万事俱全,就差腰带了,这哪有啊。突然,我看见椅子上有一条丝绸,那是我从三亚带来的紫丝绸巾,先当用腰带吧!我用力捆在腰上,毯子一下子小了下来,可是,有点热。但我心里想:忍一忍。

我披着“衣服”走出房间,来到门口。找到小伙伴,让她们看我的时装秀,我把手放在胸前,模仿陆贞的动作。妹妹看见了说“姐姐,姐姐,我也要学。”我微微一蹲说“本宫今天有事,以后再教你。”“本宫”是谁。妹妹问。“本宫”就是古代皇后等女子对自己的尊称。”妹妹似懂非懂点点头。

我刚转身,却绊住了,摔倒在地。妹妹大笑,我生气极了,说“快过来,扶本宫一把。”谁知她真来了,扶起我。我刚起来,对她说:“你这奴婢,还不给本宫跪下。”妹妹大哭,还好妈妈及时赶到,把妹妹哄好了,送走了她。

妈妈送妹妹回来,一把把我抓起来,说:“小小年纪,迷上电视,还模仿,真气人。”我尴尬地笑,等着妈妈的一大堆教导我的话。不过,从那以后,我有了一个梦想,那就是——成为演员。

多么希望也能够演出一个个戏剧形象,我期待着。

【篇二:模仿演戏】

著名的德国诗人歌德曾近说过:“外貌美只能取悦一时,内心美方能经久不衰。”我们身边总有一群自己崇拜的对象,见贤思齐焉,差距促成了我们的模仿,或注重表面,或注重内在。然而正如歌德所说,人的外貌并不能对自身的成就产生持久的影响。所以,我们要注重内在的模仿。

外在的模仿,是精美外盒中毫无价值的石块,是光鲜外衣下丑陋的灵魂。古有东施,模仿西施捧心病喘,遭人嘲笑;今有各种“有幸”与名人“撞脸”的人为名利或是财富模仿名人的动作,声音,穿着打扮,然而这些模仿秀风靡一时后便被掩盖。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刻意模仿一个人的外在形象,并不代表模仿了这个人,就像华丽的鼓面,再怎么雕饰也掩盖不了内心的空虚。外在的模仿不过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可悲,带来自以为是的成就感和骄傲感,在他人眼中却成了笑料。所以,我们要避免这种悲剧,选择内在模仿。

内在的模仿,是平淡无奇蚌壳下温润光泽的珍珠,是普普通通外表下朴实却高尚的心灵。成功者成功的一大重要原因,便是他们选择模仿贤人的内涵本质。爱因斯坦视牛顿为偶像,不仅研究牛顿的著作,更重要的是他模仿牛顿对待科学的严谨态度和探索精神,最终超越牛顿,提出了震惊世界的相对论。内在的模仿,不是将自己复制成贤人,而是汲取贤人身上的精神内涵。内在的模仿丰富了我们的思想和灵魂,帮助我们为未来的挑战做好应对准备。内在的模仿拉近了我们与成功之间的距离,让我们切身体会到贤人成功的艰辛不易。内在的模仿同样为我们提供了高于常人的平台,给我们超越前人的空间和机会,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最后,内在的模仿亦是对人生的丰满,使我们对自己的人生之路更加满意,对未来充满希望。

内在的模仿,需要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雨果说:“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我们要从或美丽或丑陋的的外表下揭露本质,找到闪光点;内在的模仿,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和谦虚谨慎的态度,做到“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内在的模仿,需要时时刻刻的自我审视和追求完美的心态,需要善于看准时机的智慧和敢于抓住机遇将模仿变为超越的勇气。

闪光的不一定是黄金,我们可能无法拥有黄金般的外表,但我们可以努力铸造黄金般的人格和心灵,做到和黄金一样闪闪发光并超越黄金的光芒。

模仿,从内在开始,在模仿中造就自我,在模仿中走向成功。

【篇三:模仿演戏】

从呀呀学语之时开始,我们就在模仿。我们模仿着双亲的样子,跌跌撞撞地走路;模仿着哥哥姐姐们的样子,对着不熟悉的客人微笑,甚至模仿同龄人之间各种可笑的把戏。模仿是一种学习的方式,它既能端正我们的方向,也能诱使我们离开正轨。适当的模仿叫做学习,而过分的模仿却叫抄袭,山寨。

模仿可以是见贤思齐,代表着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向上的态度;模仿,也可以成为缺少创新意识,缺乏自主发明创造能力的代名词。

有的人喜欢模仿自己偶像的穿着,言行。这实际上是一种认同,是一种希望自己更加优秀的正能量。如果学习偶像身上的闪光点,那这绝对能称得上见贤思齐。孔子说:“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就是一种勇于模仿贤者的品质。但如果不加细心甄别地对行为进行模仿,就会变成学坏,就像有的青少年学着抽烟,染上烟瘾,这就是不恰当的模仿。所以说,模仿本身这个行为并不带有褒贬色彩,但它亦正亦邪,需要仔细甄别。

模仿是最基础也是最广泛的学习方式,它引导人们由浅及里地了解什么是正道,什么是正确的世界观。

孟母三迁,只求良邻,品德高尚的邻居能从小为孩子建立良好的品德典范,人们总会在不知觉的时候模仿身边人的举止言行,所以说模仿能够起到道德引导和规范作用。也许模仿是浅显的,但长期的模仿必将随着时间渐渐深入,最终变为一种性格。

模仿不应流于表面,最终模仿应变为经验的积累,最终成为创新的基础。

邯郸学步就是最好的例子,只会学习不同人走路的姿态,却不去研究他们为什么姿态端方,举止优雅。在对他们行为的模仿中,从每一步的端凝中感受他们谨慎又温和的心,才能真正做到完全的模仿。有了模仿良好的基础,我们总会收获一种品质,甚至一种性格,并由此发展出自己独有的气质和圣者的风范。

在模仿中学习,在模仿中进步,最终在模仿中成功。模仿是中性的,关键在于我们怎么应用它,正确的由外部渐渐渗透到内在的模仿,将成为我们人生中成长的标尺,它将规范着我们偏移出轨的脚步,帮助我们抬头向前,不断壮大。

【篇四:模仿演戏】

【篇一:创新从模仿中】

锐意创新,方得成功;沉于旧思,终被淘汰。——题记

时间在时代的长河上流淌着,奔腾的浪花正汹涌澎湃着。一次次击打,一次次怒吼,又有多少船舶毁弃其中。时代在不断更迭,换新。正如托马斯彼得斯所说:“距离已经消失,要么创新,要么灭亡”

创新已成为时代的号召,岁月的潮流,国家的目标,人民的责任。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是历史赋予的使命。但是路途却是如此的艰巨又遥远。自四大发明以来,中国已逝去的辉煌。但在人们眼中,创新该怎样理解呢?是创造前所未有的,还是凭空想象呢?或是别的什么?当然,创新就是创/新,但如何去创这个“新”呢?结论是:“创新从模仿中来”。

或许,面对这样的说法,你会认为是胡说八道!或是令人匪夷所思。——创新是创造新的东西,而不是模仿。但结果确实是的!

创新的基础便是模仿。婴儿呱呱坠地时,睁开眼看世界,学习便已经开始了,而这学习便是模仿。他们学习着说话,交流。五一不是从父母社会中模仿得到的。就连吃饭用筷子,上课也是从模仿中来的。吃穿住行,社会,学校,家庭。无一没有充斥着模仿的气息。正因为有了模仿,世界才会得以持续,人这一种类才能有能力繁衍生息,才会有能力创新。

创新源于模仿,是模仿的升华。现代科技是先进的,时光退回去200年,这些现代科技是人们想也不敢想的。可以说现代人甚至比帝王更享受。因为无论是哪个朝代的帝王,也没有做过火车,飞机吧。但是现在如此先进的东西也是从模仿中来的。其中仿生学就是一个大的模仿了研究,例如电子蛙眼就是从蛙眼开始研究而制成的,雷达源于蝙蝠的超声波,蜻蜓的复眼和翅膀就有了今天的电子眼和飞机。诸如此类的,很多研究和科技产品都是模仿自然界中,以存在的生物种类,绝不是横空出世凭空想象的。

今天的人造飞船,火箭归根结底也是对古代神话传说的模仿。就连读书学习也是一个模仿老师的过程。只不过是先从形再到思路和灵感,慢慢再形成自己的想法罢了。

正确的模仿缔造创新。并不是所有的模仿都能变为创新的:就如匠人做了几十年,对,技术已烂熟于胸了,但也只是匠人,并没有变回大师,因为他只是训练技术,并没有引起思考或是改进现有工作繁杂的工序,这样怎么做也只是匠人。但是如果成天思考怎样改变,却能要学的也没有学会,如同邯郸学步一般,也是异想天开的。想创新,只有一个途径——先学后思。

要想创新,先得学会模仿。——后记

【篇二:创新从模仿中】

有人曾经说过“在中国,创新就是率先模仿。”我也是这么认为的,当然,所谓模仿的模仿并不是照搬,而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改进后的一些东西。在模仿生物这一领域,我觉得真的没有哪一个国家比得上中国。

相传有一次鲁班进入深山去砍伐修建房屋所需要的木材,但当时只有斧头,所以进度非常慢,在他发愁该怎么提高速度时,他的手被一种野草的叶子划破了,他便摘下了一片叶子仔细观察,摸了一下后发现叶子两边长着锋利的小齿,而他的手就是被那些锋利的小齿滑坡的。后来,他又看到在一棵野草上有一条蝗虫,他发现蝗虫吃草的速度非常快,于是他便把那只蝗虫抓了起来仔细观察,他看到蝗虫的牙上也排列着许多的小齿,所以它可以很快地磨碎叶片。在受到这两件事情的启发后,鲁班开始想,如果有一种工具,它的两边也分布着许多的小齿,那么它会不会也能很快地锯断树木呢?于是他仿造他所看到的形状进行了很多次尝试,终于将这个工具做了出来,并起名为“锯子”。

创新并不只是凭空想象,如果你可以去学着模仿,仔细观察,那么就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潜水艇的发明与模仿也密不可分。当时为了让一种船既能在水面上划动,又可以到海底游动,科学家们开始观察鱼这种动物。后来科学家们发现了鱼肚中有一种叫做鱼鳔的东西,里面装满了空气。在鱼想要潜入水底是,它们就会将鱼鳔中的空气排出来,浮力就会因此立刻变小,鱼就可以自由地沉入水底。于是科学家们就根据这一发现设计了一种机器装入了潜水艇中,它的里面也装满了空气,将空气排出后,潜水艇便能够沉入水底了。这一发明让社会的发展向前走了一大步。

这些例子向我们证明了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社会的发展是伴随着创新的脚步不断前进的。伽利略打破了传统思维,促进了科学进步,从而千古流芳;比尔盖茨放弃了哈佛学位,致力于当时并不热门的电脑行业,成了世界首富。

创新并不是一件相当容易的事情,所以我们为了发展应当去选择一条相对较快一些的道路,所以我们需要学会去模仿。当然,“模仿”不是抄袭,而应该是通过努力,通过自己的观察去实现创新。这需要很多人的不懈努力,所以身为祖国的未来的我们更应当肩负起这个责任。我们应该好好的学习,争取在将来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出一份力量。只有我们在现在这个时候打好了基础,将来才会有可能为祖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篇五:模仿演戏】

【篇一:创新从模仿中来】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创新,也是如此,但不是所有人一开始就能创新,同样,不是所有人一开始就能成功。

山寨,国人深知也深为讨厌的存在,但是我们却不能一概抹杀其存在,因为也有那么一些人通过模仿,找到适合自己的路然后做好自己最终超越自己然后让其不在被上山寨的骂名,做种成为完美的自己。所以,创新从模仿中来。

洋务运动,史学家们眼中的封建主义失败自救运动,但是这真的一无是处吗?不,不是的,至少他为后来的辛亥革命留下的工业的基础,同时正因为打不过外国人,才让当时的人发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是的,他们明白模仿你,然后超越你,这!才是他们想要的,可惜因为国情而未能成功。但,那也只是因为国情,至少方法是没错的。所以,创新从模仿中来。

新中国成立,革命的老前辈们学习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模仿着苏联,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进,通过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一步一步的完善自己,超越自己,最终,打造出了这只属于全天下华人的,强大的,美丽的,中国!所以苏联不在了,我们却还在,只因我们模仿,切不断超越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只因那一句口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以,创新从模仿中来。

文章,同样是这个道理,虽然一味模仿不可能有好的文章,但是不是所有人一开始就有好的文章的思路,就有好的文笔,这些,都是靠练习换来的,刚开始学文章是可以模仿的,这能更快将你带入这个文学的世界,为未来的自己打造良好的基础,“取其净化,去其糟粕”说的,便是这个道理。再者,即使是模仿,但如果没有自己的所思所感那也是不行的,而且,过度的模仿也会迷失自己,让自己边城傀儡一般的存在,失去原来的自我,这也是不行的;但同样,如果把握适度,去同学间互相模仿,超越对方,然后写出真正的自己的文章,最终与同学共同成长,这不也是很好的吗?所以,创新来自模仿。

但是,模仿也不是只有好处的,就和写文章过度模仿迷失自我一样,在别的方面过度模仿也有诸多的不良方面。正如那句话所说的一样“所有东西都得有个度”,模仿也是如此,而其中的度量,需要每位同学自己把握,需要每位同学心中的那杆秤。模仿,也不是万能。

冰出于水而寒于水,模仿,然后超越,所以,创新来自模仿。

【篇二:创新从模仿中来】

我曾经试图去模仿我所羡慕的人。我喜欢看小说,羡慕那些作家能够写出我爱看的文字,我渴望写出同样美好的文字,所以我抛弃了自己的主心骨,去模仿他们的文风。

我试着写出相似的小说情节,试着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可当自己读自己写出的这些模仿出来的文字时,我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这样没有属于自己灵魂的作品,永远满足不了读者的心,更是满足不了自己寄托在文字上的灵魂。当时我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不仅如此,更是失去了本有的个性、风度、性格、魅力、思想,失去这些之后,我承受的代价更是可怕,我浪费了自己的时间、精力去模仿一部连我自己都取悦不了的作品。说来惭愧。

我希望我的经历能够警醒大家,不要犯这样低级的错误。

自然,我说了这么多,并不是说模仿别人是错误的。只是在模仿别人的过程中,借鉴的比例占小一点,而代表自己本心的东西占多一点。这样写出的作品,即使不能够让读者喜欢,但总归是自己的东西,总归对得起对文字的敬佩。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是一种进步。

我记得韩国著名歌唱家权志龙说过:“比起追赶潮流,不如走在潮流的前面。他们克隆我,他们就是赝品,俗气的就像意粉,我是原版,是真品。你临摹的是从前的我。潮流引领者,从来只有更好,风格从不受限制。”

这段话虽然狂妄,却句句在理。我们所应该做的,是不断创新,不断突破自我。现如今的文学界真的很单调。即使有好的作品,但细细一扒就会发现其中的细枝末节总会找到些许与前人类似的东西。但不可否认,这样的模仿很成功。而作为一个励志成为新一代作家的我,要做的不是迎合大众的口味,而是要使自己的口味让大众喜欢。这两者唯一的不同区别大概就是,前者是顺从,而后者是征服。

永远不要copy别人已经拥有的,勇敢创造属于自己的style。

【篇三:创新从模仿中来作文】

美国的金门大桥以建筑奇伟、气势恢宏而著称于世。在金门大桥附近有一座刻意模仿它而建造的大桥——弯曲大桥,除外观外,其高度、实用价值等均胜于金门大桥,但知名度远逊于金门大桥。原因何在?有人意味深长地说:“这就是第一和第二的区别”。区别是什么呢?金门大桥经过设计师长期思考酝酿才设计建成,具有独特风格,是创新的大桥;而弯曲大桥只不过是金门大桥的翻版,是模仿的桥。他们的造型相似,内涵却大有区别,因为模仿仅是停留在浅层次的思维活动,而创新是更高层次的思维活动,所以他更高级,更被人们重视。正是创新推动这人类社会前进。

创新需要勇气。创新需要打破原有的禁锢,需要冒风险,而模仿徘徊于别人的老路,无风险更无需勇气。开一代山水画风的张大千,少时临摹前清著名画家石涛的作品,能以假乱真,但他并不满足于这些,毅然放弃模仿别人的作品,以无穷的勇气开创了自己的山水画法,震动了画坛。如果他没有勇气,自己探索,那世上就多了一位平庸的画家,少了一位彪炳画史的巨匠。

创新更需要高度的智慧,高尔基说过第一个把少女比作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则是庸才,第三个便是蠢才。的确,创新的作品总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因为他经过了人脑思维活动,有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是智慧的结晶。而模仿只是浅层次的再创造,如果把创新比作撰写一篇文章的话,模仿也只是将其化为铅字,在引出几篇来而已。

但这并不是说我们要一味的排斥模仿,模仿也是一种实践活动,人们可以从模仿中获得创新的灵感找到创新的途径。但不能囿于模仿。齐白石说:“学我者也,似我者死”。这个“学”字反映出从模仿到创新的过程。“似”便是满足于模仿而不前行了。如果弯曲大桥设计者“学”而不“似”,想变世上又能多了一种奇观吧。

新事物不断涌现,我们需要模仿但更需要创新,我们放下包袱,开动机器,以自信勇气和创新的精神,修建一座真正通往美好未来的大桥!

【篇六:模仿演戏】

当我们面对未知的事物时,总会像个刚出生的孩子不知所措。我们跌跌撞撞,步履蹒跚地去推开那崭新的大门,那摇摇晃晃的每一步,都是巨大的财富。

我自小开始爱读书,好写作,那时总拘泥于最死板的考场作文的类型,不曾有过任何的改变与创新,当时的文笔,如今想想也不过是无病呻吟。哪怕看再多精彩的著作,受再多的指点与启发,也通常在尝试改写文学作品时,没写多少就放弃了。

有时母亲看着懊恼的我也很心急:“你是不是方法不对?”“看书练笔,我不是都在尝试吗?现在卡在这个该死的瓶颈里,唉”我烦躁地抓抓头发。

“那你有没有试着去模仿各家进行创作呢?试着写写他们写过的,或是你在这里面得到灵感的,这可才是你多读书的目的。”

“可是,这样不算抄袭吗?”

“怎么能说是抄袭呢?你现在还在过渡阶段,这些拿来练笔的作品都很青涩,是你写给自己看的,又有什么关系呢?”妈妈笑了,“再说,模仿也和抄袭不一样,原搬内容才算抄袭,模仿只能说以别人的东西为原型,在创作构思的过程中能够加入自己的思维和想法,渐渐地从别人的故事中真正得到自己的东西,在其中衍生出自己的灵魂。”

“但我还是觉得有些怪怪的。”

“你啊,可能只是觉得模仿在固定的观念上是不道德的,但你再考虑一下,模仿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自我的创新,那么模仿又有什么不对呢?”

母亲的一番话启发了我,说不上醍醐灌顶,却也是受益匪浅。

我开始有意识地在各家名作中多放一双眼睛,一颗心,想着那样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我可以如何加工,改编甚至最后改造成完全属于我的角色。那样一个震撼人心的片段,我可以如何进一步扩写构思,让其由一朵灿烂的花儿成为另一棵开满花朵的大树。

就这样,我蹒跚地,笨拙地,在无数熟悉的影子中探索我写作的灵魂,把书中于我最有感触的东西真正创造成全新的但略显稚嫩的故事。《向日葵》,《星空》让我站在提奥的视角写了一篇有关梵高的文章。笛安的莉莉启发我写了一篇有关一头鹿和一个少年的故事……我逐渐地由汲取灵感转变为制造灵感,由那个只会写考场作文的小孩转变为志在将生活中的细节扩大成故事的“朝圣者”。

对,朝圣者,朝着承载文字梦想的最高圣地。

我现在也许仍未成功,但这不算简单的一路走来,一步一个脚印里,都有模仿中的寻找,寻找中的创新。模仿并不是个贬义词,它是创新路上的灯塔,它是高楼底部的基石,它是我们最早跨出的努力。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