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丛文库范文大全网!

吃瓜“艺术”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篇一:吃瓜“艺术”】

当大家看到这个题目时,想必或多或少会有些不解吧。“吃瓜能吃出些什么‘艺术’呢?”我给大家先卖个关子,读读下面的文章你就明白了。

“唉!天真热啊!要是现在能吃个西瓜该多好呀!”我像个乖乖投降的战俘,低着头走进了家门。“呀!说曹操曹操就到!”原来,我在进门的一瞬间,发现了餐桌上竟然有一个大西瓜!我也不管三七二十一了,举起“屠瓜刀”(菜刀)就劈。“咔嚓”一声,西瓜裂成了两半。我一手拿勺子一手捧西瓜就要开吃。

“咦?等等,作为一个‘艺术家’,我吃西瓜也要吃出点‘艺术’来吧?”于是我先不急着开吃,而是仔细地端详着这个西瓜。突然,灵感像一道闪电劈入我的脑中——“地下防空洞,怎么样?”我再观察了一遍,发现的确OK,那就说干就干!接着,一个地下防空洞必须得要有顶盖,于是我简单粗暴地在西瓜的正中心用铲子(勺子)掀掉一块,放在旁边,防止我把它吃掉。然后,就到了最耗精力和最重要的一件事——地下“爆破工程”(挖地洞)。我按照顶盖的轮廓,一口气挖了个圆柱体,一直挖到“基岩”(瓜皮)。而被挖掘上来的那些泥土和岩石(瓜瓤和瓜子)呢,统统被送到“废料处理厂”(我的嘴巴)里。可是“防空洞”还没挖完呢,地方总不能这么小吧,还得继续扩展。我将铲子(勺子)斜着伸到洞里,把“泥土”一小块一小块地挖出来,然后吃掉。就这样,反复地挖,反复地吃;反复地吃,反复地挖……没过多久,一个“防空洞”就初具雏形了。

然后,“防空洞”就进入了“装修阶段”:为了我能“回收”(吃)到更多的“泥土”(瓜瓤),我准备在“泥土”(瓜瓤)以下“一米”(一厘米)处全部挖空。这件事比较容易,只要你有耐心,拿着“铲子”(勺子)往上慢慢刮就行了。

最后一步——别忘了盖上顶盖哦!

“嗝!”呵呵,这样来吃西瓜是不是很有风趣呢?既能吃到瓜,又能完成一件“艺术品”,是不是一举两得呢?

虽然有可能会被家长骂,太幼稚了!

【篇二:吃瓜“艺术”】

如果说科学是物质的升华,那么艺术就是精神的养料。古人认为“琴棋书画诗酒花”,是一个有涵养的人一辈子都离不开的七件东西。美术,不仅仅是描绘眼前所见所闻之景,更重要的是将自己内心的情感通过或细腻或尖锐的笔触,自心中由内而外自然地流露。

美术创作,是笔尖的舞蹈,更是心灵的盛宴。诚然,西方写实的美轮美奂让我们叹服,东方写意的山水又何尝不能让人击节赞叹呢?同样的一幅画,心境旷达者悟出了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旷辽;雄心壮志的人看出了鹰击长空素梅傲雪的风骨;身陷囹囫而不失希望者发现了无尽黑暗中的一点星光;猥琐困顿者却只能独自咀嚼千山鸟飞绝的寂寞,看不到孤舟钓翁的超脱。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所见所感都是不同的。美术是一面镜子,一面人心中的镜子,映出每个人心中最真实的自我。

世界是荒诞的,唯有艺术携希望之光冲破黑暗;世界是纷扰的,唯有艺术用一丝明悟指引生命之路。

艺术是生命的底色,朴素之中见性灵!

欣赏一幅大师的作品,就是在与一个伟大的灵魂对话。我们从八大山人的笔下品出了淡泊的明悟,从徐悲鸿的万马奔腾中听见了生命的嘶吼。记住那一张薄薄的画纸,我们可以在想象的世界中自由驰骋,驾着阿波罗的金色马车去追寻日升月落的扶桑与归墟,挥动伊卡洛斯的翅膀去富春山掬起一朵浪花。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从画中,我们看出了云卷云舒,花开花落的淡泊,听见了世俗纷扰的嘈杂,感受着兄弟情深的温暖。用自己的手掌轻抚那逝去的历史,用鼻尖轻触百世之繁华。

我静心享受身边的一切艺术!

【篇三:吃瓜“艺术”】

春天,艺术家眼里的春天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带着好奇之心,张开艺术的翅膀去感受一下吧!

你看,这里桃花红、梨花白、草儿绿、水儿蓝,花儿绽放笑脸,树儿穿新衣。蓝蓝的海水里时不时地溅起朵朵白色浪花;蓝蓝的天空中时不时地飘过丝丝白色云雾;绿绿的草地上时不时地冒出枝枝红色鲜花;绿绿的树叶间时不时地待放朵朵嫩色花苞。浓郁的森林中飘洒着一丝丝隐隐约约的光线,仿佛一个笼着轻纱的梦。这是一个五颜六色的春天,它属于画家的颜料,看着眼花瞭乱。

你听,“这里有红花呀,这里有绿草,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春天里,百花香”,“如果有一天,我悄然离去,请把我埋在这春天里。”,歌声飘扬,传达万里,山中的泉水飞逝而下打着节拍;微风穿过树叶沙沙作响,只为那动人的歌伴奏;雨点也赶得及时,打在树叶上、地面上、池塘里,滴滴嗒嗒,认真地诠释着旋律。动人的词配着感人的曲,仿佛一个飘着白雾的梦。这是一个娓娓动听的春天,它属于歌手的音乐,听着动人心弦。

你闻,这清晨传来的刺鼻的冷空气好似刚打开冰箱时的感觉,接着,登上山间的小路,野花的阵阵芬芳更是香气逼人,尤如厨房里刚出锅的炒菜,从鼻口香透到胃底。来到田野上,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清新得像桌上摆着的一碗菜汤热气腾腾,缭绕着雾气。从打开冰箱到香菜入口,仿佛一个散着浓味的梦,这是一个丰盛可口的春天,它属于厨师的料理,闻着沁人心脾。

再邀请你欣赏一下:“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怡然自得,“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活跃情景;“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万物复苏。一首首诗写得生动如画,这样的春天,你怎会有“心似百花开未能,年年争发被春催”的伤感”呢?

张开艺术的翅膀飞进春天,感受一个个美丽的梦,梦醒时分,却不能亲身所处去感受春天。纵使如此,这一次梦中的艺术旅行也足够受益一身了吧!

【篇四:吃瓜“艺术”】

小米手机创始人雷军曾说过:“那些按既定规则走的都是程序,而人生,是一门艺术。”便如库克所认为的一样,比起人工智能会像人类一样思考,更应该担心的是人类像计算机一样思考,失去价值观和同情心。

我们都知道,计算机的运行都是按照人们为它编写的程序、指令而进行。它不立好恶,不加选择地接受程序,同时带来的则是,它不会知道规则以外的世界。而这也就像如今处在大数据海洋中的人们,面对庞大数量的信息,属于人们的筛选、鉴别的能力也随之下降。人们不再习惯与思考“什么可取”、“什么不可取”,只想尽天下万物为我所用。如今这种鉴别信息、独立思考的能力的缺失,只会使人们面对需要真正观点的问题时语塞乃至人云亦云。

人生,为何为艺术?其实便是因为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能创造出来的自己的人生也便有无穷多的可能性。艺术,和人生一样,每一件都独一无二。若人类如计算机一样思考,不就等于放弃了世界上这样多的可能性么。当人生变成了一条条程序,即使每条程序都能做到不一样,那人生的莫测又在哪里体现?人类活着的价值与计算机不同,是体验未知,而不是实践已知。为什么孩子的想象力更为丰富?也只是因为他们不受那么多的想法、担心束缚,他们自然也不会在思维定势的泥潭中陷入。

计算机确实,但它独独少了一点,情感。苹果手机有一个能够与人对话的Siri功能,确实幽默风趣,也能时不时抖个包袱,只不过那冷冰冰的语气与呆板的音调仍在时刻提醒人们它只是个机器程序。我打赌,即使“聪明”如Siri,人们也教不会它人类的情感,只是以输入程序的方法让其执行。而如今,机器的冷漠却逐渐感染着现代人,人们不再思考“活着的意义”,不再因他人的悲剧而感到些什么,取而代之的,只有与手机、计算机共同进退,按部就班的生活,除自己以外皆不纳入考虑。请我们再思考,前人探求真理的精神,被我们挥霍到哪里去了?

人生究竟是艺术,还只是程序?这需要人们反思了。人生之美便是其独特性与未知性,探求那些程序之外的事物,才是认证的真正意义所在。

希望,你与我的人生终能闪烁自由的光芒。

【篇五:吃瓜“艺术”】

阳光细碎地洒在地上,望着老师手中的那把二胡,呆呆的、木木的,我怎么也想象不出它可以演奏怎样的一曲气势恢宏。

小时候,我对二胡的印象多是路边那些可怜的乞讨者,用布满岁月划痕的双手颤抖着演奏,是怎样的孤苦凄凉。我一直认为,二胡这种乐器是不被注重的。直到老师坐在我的面前,手里捧着一把好似历经沧桑、无力奏响的二胡。老师说她要为我演奏二胡曲《赛马》。

我心中充满了好奇,心想这个小小的不被看重的乐器到底能有怎样的力量呢?几秒钟的安静,一切似乎都凝固了。然而,就在下一秒,一个声音蹦了出来,是那样的有力,我感觉连阳光都变得飞溅了。它唤醒了一切沉睡的生灵,空气变得躁动起来。

是急促的马蹄声,我似乎能看见一匹匹脱缰的野马迫不及待地冲了出去,飞奔向前,有序却不失力量。老师的手在琴弦上不断移动,快速落下又弹起,如流水般流畅。

一阵又一阵的马蹄声不断冲击着我的耳膜,将赛马的热烈场面表现的淋漓尽致。乐曲更加高昂、升华,全曲进入了高潮。老师深深沉醉其中,身体自然地随着节奏摆动。我的心也不自觉地跟随乐曲变得愈来愈彭拜,开始前的那份寂静早被置于九霄云外,连窗外的风都躁动不安。

马匹之间好像渐渐拉开了距离,挨得近些的马便陷入了你追我赶、不相上下的局面,相比先前的急促,这是较为持久的拉锯战。我轻轻闭上眼。脑海里便涌现出了一匹枣红的骏马在风中奔驰,强有力的四肢快速触碰地面又像一支离弦之箭弹射出去。奔跑、奔跑,它的鬃毛在风中有节奏地摆动,耳边传来激动人心的欢呼声。是要成功了吗?我好像已经听到了庆祝声。

睁开眼,老师突然把弓一丢,开始拨弦,娴熟的手法下蹦出一个个强有力的音符。紧接着又果断拿起弓继续演奏。乐曲渐入尾声,一切渐渐安静下来。所有的躁动戛然而止。我的内心却久久不能归于平静。老师手中的那把二胡又回归于平静,若不是亲耳聆听,谁会想象出这小小的身躯蕴藏的巨大力量!

自此,我彻底改变了对二胡的看法,它可以奏一曲岁月静好,也可演绎一派气势恢宏,或许这就是艺术,给人带来无限的惊喜与无限遐想。我与艺术有了一次亲密接触,使我敬畏艺术,融入艺术。

【篇六:吃瓜“艺术”】

惠山是江南风景胜地,游人来到高山,几乎处处都可以看到著名的惠山泥人。它,工艺技巧精湛,艺术造型完美,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艺术的结晶!郭沫若先生都赞其:“人物无古今,须臾出手中”,它让平凡的泥土变成艺术!

今年暑假,我怀着期待而又好奇的心情,与惠山泥人来了一次亲密接触!我一到惠山,眼睛里装的最多的是一对玩具男女儿童,即泥塑大阿福。两个泥娃头绾双髻,笑容可掬,赤足盘膝,怀抱异兽,娇憨稚气,运人喜爱。尤其男相阿福:头又大又圆,胖乎乎的脸上总是挂着甜甜的微笑,身穿一件五彩缤纷的衣服,红的、绿的、蓝的、黄的,看上去喜庆极了,衬的肌肤白里透红!他手上捧着温顺驯服的猛兽,一脸福相,甚是惹人喜爱!他是一个被神化的民间中健壮孩子的可爱形象,主要取其镇邪,降幅之意。对了!有一年,笔主老师把男女阿福请到笔庐来陪伴我们学习呢。

在惠山游览中,一股泥土的芳香总缠绕着我的左右,宛如进入了幽深竹林般,清新的泥土在伸胑展腰般成长,令人心旷神怡。我们满怀期待地进入了一户土屋,屋内没有过多的摆设——木桌、木椅、横梁上古朴的吊灯……一切都显得和谐雅致!讲解的是一位中年女老师,她清清嗓子,生动有趣地介绍了惠山泥人的历史源流、传承意义,工艺特色、制作方法——听得我们一愣一愣的,个个都想学一下手艺。

重头戏来了,老师开始给我们演示了!只见他边做边讲:一揉,把泥揉透,以手推出来没有毛面,捏上去爽手为宜。二捏,就是捏出你想捏的东西的大体形状、捏身段。然后是细节,根据“从下到上,由里到外的原则”,就像人穿衣服一样,先穿里面的,再穿外面的,不可能倒过来做。三镶:就是把捏好的身段、手、头都镶接起来。在身段肩膀处扳开点泥,把手装在凹槽里接口处,添点泥,用大拇指推平,使之牢固、自然。一会儿功夫,老师手里的泥团就变成了一只可爱的公鸡。同学们都看呆了,情不自禁的鼓起了掌!

有同学提问:做这么多泥人有什么用处呢?老师和颜悦色的解释:“惠山泥人,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手捏戏文、京剧脸谱、人物动物、实用玩具(带温度计或者卷笔刀之类)等,这些作品小巧玲珑,人见人爱,价格使宜,是访亲问友的最好礼品。”老师转头看着我们又补充道:“你们也可以带一两件礼物回去送人。不过,最好的礼物是自己亲手制作。”

大家听后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终于该我出场了,我呆呆的看着手里的泥,看上去脏脏的,好多裂纹,干巴巴的没有一丝水分,心里有些胆怯和不情愿。老师看出我的小心思,在旁边提醒我:“加点水吧!”我边照做,边用双手不停地揉捏着。我一步步的按老师要求仔细进行着,生怕出错。不一会儿,一个圆乎乎的身子,山峰似的鸡冠,水滴状的翅膀,尖尖的嘴巴,经过了“九九八十一重磨难”,终于新鲜出炉了。可是看上去它并非那么可爱,那么完美,仿佛每个部件有些变形,组合在一起整体更变形。这和老师的作品一对比,简直惨不忍睹!看着这只“四不像”的鸡,我哭笑不得,哭我做得丑陋无比,笑我做得搞笑至极!虽不像,却能给人以健康、幸福和美好的感受,这或许就是惠山泥人的精神内涵吧。

所以我仍然由衷地赞叹,赞叹古人的智慧与勤劳;赞叹艺人们的心灵手巧;赞叹祖国的文化是那么的博大精深!我为这泥土的艺术而骄傲,我为我伟大的祖国而自豪!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