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丛文库范文大全网!

记承天寺夜游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篇一: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初冬的风儿在吹拂,冷冷的,瑟瑟的。

忙了一天的我,感觉有些困倦,解衣准备睡觉。

刚好,月光从窗户里悄悄地透进来,洒满了我的整个房间。望去,像一面镜子高悬于深邃的夜空。

不禁,想起了四年前的今晚,那晚月亮和今天的一样明亮。但不管怎么明亮,都无法照亮那些小人强加与我的罪行,也无法洗刷我的清白。

一晃四年过去了,我已远离了朝堂。还好我在此地遇到了一位知音——张怀民。此刻,我睡意全无,便想去承天寺找张怀民,一起享受这美好的月光。到了承天寺,碰巧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小道两旁,竹林相夹,我听到风里竹叶飒飒作响的声音——轻轻的,好像在为我们的友谊作曲。走出了小路,便到了宽敞的前院,皎洁的月光洒满整个庭院,看着地上,好似出现了一泓清泉,又清又亮,望不到底,给这原本凄凉的夜,增加了几丝清凉。仔细看那“泉水”,里面还有水藻,在放松地自由摆动。

这时,一片竹叶,随着风儿落了下来,飘到了我的面前,才打破了我的遐想,原来那在水底招摇的水藻并非真正的水藻,而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多么美好的夜晚啊!

我和怀民继续走着,说着那些得失,论起那些喜悲。那些曾以为天大的沉重,不过似鸿毛一般。在这个充满月光的夜晚,我们相视一笑,心中释然:曾经的辉煌与失意都已经成为了过去,只有今夜还在继续,不必在这么美好的夜晚想那些曾经的不快。

不由得反思自己:哪里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以前的我为什么就从来没注意过呢?

大概是因为有些风景,只有在某种心境下才能真正看清吧。

如此看来,我倒是要感谢命运遣我来此了,也感谢月光不吝赐我。

【篇二: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他既可以说是一个聪明到极的人,又可以说是一个糊涂不堪的人;或者也要以说他不会人际交往,但他又是一个喜欢结交朋友的人;他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也是一个乐观主义者。我想这就是他,一个无可复制的人——苏轼。

在这篇文章中,苏轼可以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疯子,因为他能在大半夜因为月色不错而睡觉跑出去看景,还要去承天寺拉上他的好朋友一起去看,这种思维我自认为是没有的。况且这种可能扰人清梦的举动也的确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我想对于那时的苏轼来说,在哪里看景都已无所谓了吧,不然也不会在找到张怀民后就直接在承天寺里待着散步了。苏轼在文中末尾所写的“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或许表明他那时真正需要的只是另一个可以陪伴他的闲人了吧。古文观止中有一句话说:“其曲弥高,其各弥寡”。苏轼的为人太过于清高,所以他的人生乐章能与他一起合着唱的人,定然寥寥无几,他不愿自降身份,与那些世俗同流合污,所以也注定了他的知音难觅。否则,以苏轼之才华,又何愁身边无友,又何愁掌上无权呢?

对于苏轼来说,人生或许就应该像月光一样清清白白,如积水空明一般美丽,而这社会也该如此。可是却被那些竹柏之影的构成的确水草搅得支离破碎,混浊不堪,而那些水草一样的小人,都装作是竹柏之影,自比清柏翠竹,高端清白,一副正人君子的模样。我想苏轼也许是因为不愿成为水草中的一员,而屡次调离京城,而那些水草们,也许正是因为苏轼的清白会影响到他们的扩张,而反复陷害忠良。

或许对于苏轼来说,当个东坡居士,在承天寺与朋友一起看个景,写首诗,潇洒一生才是最好的选择吧。

【篇三:记承天寺夜游】

多么迷人的夜啊!那美丽的月光洒在了苏轼刚脱去的外衣上,如腼腆、美丽的姑娘含情脉脉的注视,一阵北风袭来,轻抚苏轼的发丝,心头不觉涌上一股难以说出的情愫:“莫非是我这日子过的实在太过苦闷了,连月光也来安慰我吗?”

孤独跃然而出,苏轼的心沉了下来:“如此美妙的景色,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与我一起欣赏,岂不可惜?”思忖片刻,便径直走向承天寺。

“先生来寺中可是有事?”寺门小僧见是常客,客气的问道。

“今夜月光皎洁,实在难得,欲寻张怀民一叙,不知怀民兄是否歇息了?”

小僧回头,见张怀民房间一盏油灯泛着黄晕,用目光示意:“灯亮的那间就是。”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妙!妙!妙啊!

苏轼轻声碎步走向张怀民的房间,远远就听到他在吟诵自己的那首《卜算子》。

打开房门见是苏轼,怀民欣喜不已。两人寒暄一番,信步来到中庭。月光如水,澄澈的水幕倾泻下来在院中积水成湖,藻和荇在湖中央交错浮动,如他们此时沉沉浮浮的心情。怀民起身去取来一坛美酒,斟满两樽,举杯道:“子瞻兄,你我都想为国家建言献策,出一份力,谁曾想如今却被贬黄州,成为闲人啊!来,为我们的同病相怜,干杯!”苏轼张嘴却也不知道说些什么,饮下一杯猛酒,心中万分苦涩,不知是在安慰怀民还是自己:“这世间有千万美景,可大部分凡夫俗子眼中却只有功名利禄,能欣赏的便只剩下像你我二人这般的闲人了吧!”怀民拍拍苏轼的肩道:“你我都被贬官,不想却还有如此闲情逸致!”苏轼长啸一声,恍然发现原来水中不是藻和荇,而是竹子和松柏在月光的倒影。苏轼明白境由心生,抿嘴一笑道:“怀民兄,哪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呢?缺少的只有像我们这般不汲汲于名利,怀才不遇却依旧能从容谈笑的人罢了!”

【篇四:记承天寺夜游】

你从汴梁走来,雨疾风啸却吹不散你的满身尘埃;你经过河南,百姓的哭声震天却解不开你身上的枷锁;你跨过淮河,三千里淮水涛涛却无法洗涤你的屈冤。踏过长路漫漫,终抵黄州。一声长叹,两行清泪,三年不蜚,家徒四壁,身怀作千古绝唱之能却怀才不遇,胸有留万世芳名之志却龙盘凤逸,这就是你在黄州的生活。

在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他称自己为“闲人”,可我觉得应将他称为“孤独者”。孤独之因有三:一是政治抱负无法实现的孤独;二是空有一身才华却处处受人排挤的孤独;三是失去挚友的孤独。

他旨在造福一方水土,为百姓赢得福祉。从杭州的苏堤到广州的供水系统,再到竭力反对王安石的新法,他无一不为百姓着想,却从不顾及自己的私利。可如今小人得势权臣当道,他远大的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杭州大旱,四百万灾民如饥似渴地等待救济,可朝廷只援助了两千石粮食,还被层层剥削,这种情况下他如何一手擎天?这是其一。

其二,恰如康震教授所说,苏轼被贬黄州未尝不是一种机遇,如果没有这次机遇,可能就没有了《念奴娇》的豪迈壮阔与《赤壁赋》的千古沧桑。“乌台诗案”以后,他明白了,一个人蒙受了诬陷,即便死也死不出来个道理来。所以,苏轼的性格变了,他变得谨小慎微,虽满腹经纶却无人,也不敢与旁人倾诉;虽佳作频出却提防让他人知晓。“英雄无用武之地”是一个人最大的悲哀,也是一种意境上的孤独。

其三,苏轼被贬后,亲友大多与他断绝了联系,苏轼的一封封用美妙绝伦,光照中国书法史的笔墨写成的书信,千辛万苦送出去却杳无音信。明知自己是正义之身却遭到亲人冷漠的拒绝,这也是一种心灵上孤独。

在《记承天寺夜游》中,庭下的积水仿佛是一面镜子,照出了苏轼内心的想法,“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正是一个孤独者最凄美的告白!

【篇五:记承天寺夜游】

苏东坡是一位“闲人”却又不是。“闲”在他被贬黄州后远离朝廷,过着艰苦悠闲的生活,不“闲”的是那颗文坛宗主的心。

生活的巨大落差总是会造就出另一个人,苏东坡亦是如此,前生的大文豪,万人景仰,天下无不羡慕之人。他此刻并不是“闲人”,恰是“文人”是站在文坛顶峰的诗人,但他这“文人”的生活成为了他自嘲“闲人”的契机,人太过出名便会衍生妒嫉,多亏于古代的独特性质,“三人成虎”、“人红是非多”社会舆论压力下的他卷入了“乌台诗案”。可正是在这监狱中也不忘写诗给弟弟,就连狱卒都为之亲备洗脚水,这无不体现苏轼的魅力所在,他投身于文学的心是从不闲着的。

被贬黄州,从未有过的生活让他在逆境中成长,旷达的心境是在无数次鞭打下形成的,开始你是苏轼,之后便是苏东坡。不甘于死亡却有着顽强的心态的他自封“东坡居士”,种菜、生活、养田。悠闲地生活了他疲劳的心,褪下了万人景仰的光辉,此刻只为自己的生存而活。但是他这颗心却不因被朝廷贬谪而停止成长,自我深刻反省后的他,反对了自己追求于他人的赞赏,沉溺于博得他人的叫好的肤浅生活,这次的他并不是乖巧地自我调整,恰是重恳的剖析,就这样寻求自我的大课题在被贬的时机下迈出了第一步。要我说,这是难能可贵的,至此之前从无一人,在此之后万人效仿,正是在不如意的生活的百般锤炼下才能真正体现一个人真正的灵魂所在。人始终不可能低着头走路,他要么倒下,或是站起来勇往直前。他的个性冲破了枷锁,就像鸟儿冲破壳般,创出了新的世界,这样强大的冲力塑造了一个不理会嘲弄,洗刷了世俗,拥有着独特精神的苏东坡。

他不闲,可以说从不!因为他所追求的不是梦想,是信仰,一个人没有了信仰,那和死灰有何区别。也正是这最基本的敢于放下面子的活着,才能奏响千古杰作的序章。待到苏东坡精神养就的那一天,我们看到的便是一个真实、自我的苏东坡,一个追寻自我的勇者,一个拥有从不“闲"着的心的文人。

【篇六: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黄州的夜晚远不如京城那般热闹,即使我住的屋子并无前庭后院,能传进耳中的,也不过几声微风拂叶。有了几分困意,我解开外袍,侧卧下准备就寝。此刻,风声也已停息,仅剩我一人的呼吸声,分外清晰。正欲阖眼,忽然瞥见帘缝间,分明透着几缕清白色的月光。我忽然来了兴致,将帘子拉起,丝毫没了遮挡的莹白光芒大肆钻进屋舍,攀上房间的每一个角落。鲜少有如此明亮的月了。我乘兴起身,系上外袍,意欲去承天寺寻老友张怀民,与我共赏这景。

巧的是,怀民也没有就寝。想来,我们同是被贬黄州,整日清闲无事,又同是钟情赏景之人,如此静谧的景色,不恰好是为我俩准备的吗?果不其然,院子中只有我们二人。脚步贴地的“啪嗒”作响,衣摆拂地的“沙沙”和鸣,却是更衬得这夜幽寂静谧。月光如刚引得我从榻上起来一样,莹白如雪,落在前方的地上,倒似积水返照,看不真切了。忽然,飘飘悠悠的几道影子交映在水光中,如藻、荇交错,顿时便觉出这“水”之清莹来。定晴望了望,许是竹柏的影子吧。

近前,大片大片的竹林掩映了月光,斑驳洒落在我俩身上,周身笼于阴翳之中。气氛陷入沉默,我知道我们又不免感怀慨叹了!我们曾赴京赶考,意气风发;也曾辗转多日,忙于政务。于的繁华地带,我们清心安逸;于官府累牍公文,冗杂事务中,我们鞠躬竭力;面对官场的阿谀奉承,争名夺利,我们仍守心中自在空明。那时总厌倦感叹,再很难欣赏到空明清净的景致了。如今,见到了往昔我最想看到的幽静景色,却油然生出悲慨来。我们正值壮年,却落得这般有职无权的地步,没法实现治国的抱负,唯有寄情山水,实是有些令人啼笑皆非了。

已经行过竹影之外,视线再次变得清亮开阔。身边的怀民也舒展了紧锁的眉头,拂了拂胡须,我俩心照不宣地笑起来。明朝,于这黄州驰马赏景,专于眼下杯酒盏茶的清欢,不也很闲适吗?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