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丛文库范文大全网!

《孩子,先别急着吃棉花糖》读后感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篇一:《孩子,先别急着吃棉花糖》读后感】

暑假里,我读了《孩子,先别急着吃棉花糖》。这本书告诉我们怎样通过“延迟享乐”学会管理自己,让我们变得自信、快乐、热爱学习,养成受益一生的好习惯。

第一块棉花糖是提供学习动力的红色棉花糖。我知道了把书念好的好处:把书念好,做任何事都会充满自信;把书念好,班上的同学都会信任我;把书念好,就可以上好的学校;把书念好,就可以吸引老师的注意;把书念好,父母会感到很骄傲。我知道了念好书有这么多好处,对学习就有了兴趣,有了学习的动力。

第二块棉花糖是建立自信的橘色棉花糖。比如上台演讲的时候如何让自己变得自信。可以把台下的观众当成空气,忽视他们的存在;要写出稿子做好准备,多加练习;还可以把自己的演讲录下来,根据自己的录音一遍一遍的调整自己的语速,最后到达最好的效果。

第三块棉花糖是掌控时间的黄色棉花糖。它告诉我做什么事都不要迟到,要守时。不要觉得迟到几分钟无所谓,其实迟到几分钟,就等于损失了几分钟。因为没有任何一种方法可以把失去的时间找回来。即便是世界上最有钱的人,也不可能把失去的时间买回来。所以我一定要好好的遵守和别人约定好的时间,做一个守时的人。

第四块棉花糖是善用金钱的绿色棉花糖。它告诉我如何利用自己的零花钱。可以把自己的零花钱做个规划,每部分都可以用来做什么。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东西是可买可不买的,那些不需要买的东西,我们就可以不买,做到不乱花钱。另外可以存一部分零花钱,把存起来的钱用来买自己最需要的东西,或者捐一部分给山村的孩子,奉献自己的一点爱心。

上面这四块棉花糖是我最喜欢的。它让我学到了一些道理,如何管理好自己,如何让自己变得自信、快乐、热爱学习。

【篇二:《孩子,先别急着吃棉花糖》读后感】

“快跑!快跑!”热闹的上海车站里传来了此起彼伏的喊叫声。为了逃离日本鬼子的魔爪,人们争先恐后地赶到火车站,打算乘火车逃离。

“呜呜——!”随着几声轰鸣声,火车从远处开来,就要进站了。一个孩子一手牵着妈妈的手,一手抱着玩具,开心地准备上车。

“隆!隆!隆!砰!砰!”鬼子的飞机在空中盘旋,投下了许多颗炸弹。

“快跑,鬼子来了!”顿时,人们的呻吟声,叫喊声伴着、炸弹的爆炸声,人们一个个倒在了血泊之中,月台一下子被炸得粉粹,天桥一下子踏了下来,碎片下,还压着几个人的尸体。

前一秒还被妈妈抱在手里开心地玩着玩具的小男孩,可是在下一秒,妈妈不知道被什么东西击中了,就被重重地倒在了地上。在倒下的那一刻,妈妈用身体紧紧地护住这个孩子。接着,身后又传来几阵轰炸声,妈妈赶紧用体保护他。孩子叫喊着:

“妈妈!妈妈!”他看见妈妈的脸上满是鲜血,尘土遍布了他的全身,最后时刻,抚摸着孩子脸的那双手,慢慢地,慢慢地垂了下去。孩子哭着摇着妈妈的身体,可是妈妈却再也没有回应他。

他又慢慢往边上爬去,爸爸,爸爸就在前方不远处。但是爸爸却被天桥面的碎石压在了下面,奄奄一息,手中还紧紧地握着那个洋娃娃。孩子边哭边爬着,终于爬到了爸爸的身边,爸爸除了把那个沾满鲜血的洋娃娃放到了孩子的手中,再也没有力气去抱一抱他了…

孩子坐在爸爸边上使劲呼喊叫,叫着,却得不一点回应。“轰隆隆!轰隆隆!”轰炸声依旧在不时地传来,原本的南京火车站一下子变得面目全非,这时,有位年倒地的青年人,拼尽最后的力气,爬到了孩子身边,对他说:

“别怕,孩子,要好好活下去!”于是他用尽全身的力气,把孩子向上一托,稳稳地放在了月台的夹缝中最安全的那块地方。年青人的脸上露出了一丝笑意。“砰!砰!轰隆隆!”又有几枚炸弹落了下来,自己却倒在了烟硝之中。

孩子坐在月台上,紧紧地抱住爸爸用鲜血染红的洋娃娃,对着废墟撕心裂肺的哭叫着,一位外国记者拍下了这一幕——战争中哭泣的孩子,并且收养了他。

【篇三:《孩子,先别急着吃棉花糖》读后感】

一次外出,公共场合突然听到这样一句话:“这孩子上学上得光会骂人了!”

说这话的是一位30多岁的母亲,说话前,他的孩子刚说了一句脏话。孩子看样子有八九岁光景,大概正上小学,顽劣异常,爬上爬下,一刻也不闲着。

“×你娘的×的,你这个熊孩子……”母亲大声责骂着,脏话连篇,不堪入耳。

听之,我颇有感触。“这孩子上学上得光会骂人了”,一方面,我觉得家长可能在指责孩子上学没有出息。另一方面,我觉得别扭、刺耳,家长在指责教育,指责学校造成了孩子骂人的坏毛病。

诚然,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教育历来提倡“五育并举,德育为首”,教育孩子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校应当培养学生文明礼貌的好习惯。然而,教育不是万能的,没有点石成金的功能,教师不是如来佛,不可能佛法无边。再加上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孩子的思想行为、审美观等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冲击,这给教育增加了难度。一直以来,有些人对教育怀有片面甚至错误的认识,苛求于教育,认为不论什么样的孩子,只要送到了学校,就应该被培养成爱因斯坦、贝多芬、孔子……就应该成为栋梁之才,甚至十全十美。倘若孩子不能遂其所愿,就应该归咎于学校,问责于教师。孩子上学有出息,有的家长说那是因为人家本来就聪明,孩子上学没有出息,浑身的毛病,有的家长说那是因为老师无能、失职……言辞苛刻无情,蛮横粗暴,让人心寒!

学校固然有教育教化的责任,家长难道一点责任也没有吗?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成长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俗话说得好:“上梁不正下梁歪”。孩子的一言一行都带着家长的影子。试问那位妇女,一个满嘴污言秽语的家长能给孩子带来什么好的影响?孩子骂人极有可能就是跟您学的。不自省不自重,却一味地责怪孩子,归罪老师,动辄大言不惭地辱骂教育,素质何在?古人尚能“吾日三省吾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今人更当有所醒悟。

【篇四:《孩子,先别急着吃棉花糖》读后感】

忽然间,发现你们变了。

仍记得近一年前的你们,一群活泼如小鹿般的孩子,一个个跑进教室,满脸满眼的稚气与欣喜。临近九月,依约桂花香,教室因你们的到来而充满活力与馨香。

那时刚入校的你们,总是把小手举得高高的,老师问题没问完,你们小手就举了起来,可是回答的答案却让人忍俊不禁。任课老师们常向我反映,孩子们热情度高,可缺乏思考。为此,我曾烦恼过,还曾在班会上喋喋不休地讲着,“我们不仅要活泼可爱有活力,更要低调深沉有内涵。”你们很懂事,虽然克制着等老师问题问完,你们故作深沉的思考过后回答,可过不了几天又会恢复原状。想起那时无忧无虑、活力四射的你们,我想那时我的烦恼也是甜蜜的烦恼吧!

又想起你们代表学校参加口风琴比赛的一幕,你们穿着学校发的漂亮的韩式校服,男生系着小红领结,女生穿着精致的百褶裙,欣喜万分地说:“老师,你知道吗?我们得了金水区第一名!”随后各种摆pose,各种拍照。你们是那样开心,那么自信。后来,音乐老师打电话给我说,孩子们穿着学校的这套校服,喜欢得不愿脱下来。我哭笑不得,最后和老师商量,周末让你们穿回去,洗干净后,周一再交到学校。想到那时臭美的你们,多彩多艺的你们,我不禁感叹:“豆蔻年华,真好!”

可是,不知不觉你们变了。

现在的你们学习很刻苦,很上进,就连课间时间,也总能看到你们凝思苦想做难题,争分夺秒问问题。教室里少了欢声笑语,多了浓厚的学习气氛。

期末考试后,在等待成绩的那段日子里,你们略显轻松,可一提到关于成绩的话题,你们的表情就会或紧张、或凝重。为了缓解你们的压力,我送给大家了一句话:“付出最大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告诉大家,成绩出来后,即使考不好,也不会批评你们。又给你们放了部经典的动画片来舒缓紧张。可是我依然能感受到你们的紧张情绪。

然后就收到了来自家长们的微信,一个是马旭东的妈妈发的,说孩子回家后告诉家长,大家在学校看动画片时,他悄悄地哭了,他认为自己主科没有考好。我特意看了马旭东的成绩,他进步很大。那个曾经入班时可爱却非常顽皮的孩子居然因为成绩哭了!而且还是在成绩进步较大的情况下。另一条微信来自全班第二名冯爱玲的家长,说孩子回家心情很凝重,说自己对不起史老师,语文没有考好。看完微信后,我眼睛湿润了,孩子们懂事的让人心疼!

可不知怎的,我总忘不了孩子们在等待成绩时或者在听到有关成绩消息时的或焦灼、或紧张的眼神,我既高兴孩子们的上进,可更多的是心疼……

记得讲《台阶》这节课时,我们在探讨父亲形象时,发现父亲虽然有努力、勤劳、俭朴等美好品质,但当九层台阶的梦想实现时,他却不快乐。他骨子里的谦卑和乡邻的漠然,使他的梦想离真正的实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从《台阶》这一课中我们总结出了,人生也是一级一级的台阶,我们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有父亲身上的上进、勤俭的品质,更需要有一颗强大的内心。一颗强大的内心才能使我们有足够的能力去面对人生中的风雨。

孩子们,坚强起来!成长有成长的疼痛,有风雨,有挫折,有失败,但请你们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同时也要学会去体验成长中的快乐,用一颗强大的内心去勇敢面对人生中的风雨彩虹!

【篇五:《孩子,先别急着吃棉花糖》读后感】

金铃,一个活泼、善良、天真的小女孩。成绩虽不是名列前茅,却依然十分自信,我欣赏她;虽屡战屡败,但却毫不气馁,我欣赏她;面对老师,直抒胸臆,毫不畏惧,我欣赏她。

去年假期里,因为《我要做升旗手》,我认识了肖晓。而今年假期里,因为《我要做好孩子》,我又认识了金铃。她同我们一样,被父母偎在襁褓之下,大多时候需要父母的意见;她同我们一样,经历着这个年龄似乎不能承受的故事却又不知该如何倾诉;她同我们一样,正面临着一次严峻的考验,是所有人的重视给了我们压力。但她同我们不一样的是,后来,她懂得了,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取得成功。她可以从每一件看似普通却有着非凡意义的事情中领悟到“我要做好孩子”了。从此,我开始向这个比我年龄小的女孩学习,学习她,努力、认真、执着;学习她,“胜不骄,败不馁”。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强化班那个故事。金玲因为不小心说漏嘴,使得强化班的孩子越来越多,最后转移到张灵灵家学习,进而引起了扔垫子事件。开始老师冤枉了金玲和尚海,而最后金玲却能不凭借父母的力量自己解决这件事,使得老师向他们道歉。从此,金玲决定要做好孩子,一个学习好的好孩子。

“跑吧,孩子,冲刺吧!”最后如此简单的一句话语,却深深的感动了我。金铃的妈妈从内心里真正相信了金铃,她认为金铃一定能考出好成绩。足以证明,金铃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了别人的信任。

当我读完《我要做好孩子》后,仿佛也身临其境,似乎自己也经历过如此之多的故事一般。从此,我就暗暗下定决心,我要做好孩子,一个不让父母操心的好孩子,一个努力学习追求上进的好孩子。以后,所经历的每一件事,所听到的每一句话,我都会细细去体味,因为我想做好孩子,我要做好孩子。

面对考试,我们或许也有金铃这样那样的事,恐惧考不上重点高中,外界的压力似乎比学习压力还要大。但我们要乐观,想想金铃,通过努力最后取得成功。如书中老师所说,“每一个孩子的努力都不会白费,奇迹也不是不能发生的”。

【篇六:《孩子,先别急着吃棉花糖》读后感】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讲了读书的重要性和益处。暑假期间,我每天都会读一个小时的书,来丰富自己的词汇,组织语言,使作文得到进步。我重点读了《影响孩子一生的36种好习惯》。巴金曾说过“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因而妈妈向我推荐这本书。

本书介绍了36种好习惯,从做人、做事、学习与交往4个方面说的。每个方面都讲了种种习惯。每种习惯列举几条有关这种习惯的名言,又举了几个名人的事例,说明这种习惯的重要性,最后还给家长提一些建议,使孩子养成这种好习惯。在这本书的开头还告诉家长如何教给孩子好习惯。从书中我知道好习惯要在生活与实践中培养,并抓住关键期,要不断纠正坏习惯,循序渐进地养成好习惯。

通过读这本书,我觉得养成每一种好习惯都要有毅力,要坚持,要有耐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导师”,这句话一点没错。我们最初的习惯全部来自父母的培养。比如诚信,只有父母先做到诚信,孩子才会诚信。父母的行为直接影响我们。然而,我们也要付出行动。父母为我们树立正确地榜样,我们也要按照父母的去做。我也从书中看到了很多好习惯。我要通过自己持之以恒的努力拥有它,使它成为适合我的好习惯。

读完这本书,我懂得了要想获得成功,必须要养成好习惯。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