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丛文库范文大全网!

雨中兰亭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篇一:雨中兰亭】

《兰亭序》的故事一直吸引着我。在这个烟雨蒙蒙的日子里,我终于来到了倾慕已久的兰亭。

雨一直不停地下着,浓浓的雾气夹着细细的雨丝,在山上飘着,好像人间仙境。这时,一阵阵若隐若现的桂花香飘了过来,我却怎么也找不见桂花藏在哪里,真是暗香浮动啊!

沿着树林中的石头路向前走去,一阵“鹅”“鹅”“鹅”的声音传了过来。只见几只大白鹅,正在河岸上,有的挺着头,像一名将军骄傲地站着,脖子挺得比电线杆还直,有的在水里游,就像一条白色小船在水里飘着,有的在岸上走来走去,像在检阅士兵似的。小雨点打在水面上,发出了悦耳的声音,就像在为大白鹅奏响军歌。

随着鹅叫声远去,一片荷花池又出现在我眼前。碧绿的荷叶上,一颗颗小水珠滚动着,像晶莹的小珍珠一样,可爱极了。大片的荷叶中又突然窜出几朵红红的荷花。就像万丛绿中几点红,别有一番风味。渐渐地,雨下得更大了,雨滴打在池水上,泛起一个个涟漪,组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同心圆,真好玩。

这时一阵风吹来,一片荷花瓣儿刚好漂到了一条小溪里,顺着清澈的小溪流而下,慢慢地漂远了,我望着渐渐远去的粉色花瓣,不禁想起了东晋的王羲之和谢安等人,也是在这里饮酒作诗,留下了流觞曲水,咏诗论文的典故。而大书法家王羲之也就是在这里写下了大名鼎鼎流传千古的《兰亭序》。

在一场秋雨中与兰亭的相遇,还真是别有味道!我开心地撑着伞,踩着水花悠哉地追着那粉红荷花瓣与它一起继续前行……

【篇二:雨中兰亭】

铺了纸,匀了墨,蘸了笔,却悬笔半空,迟迟难落,心中思量跌宕,想他,天下第一的书圣;想它,天下第一的兰亭。

羲之登斯楼,不知何因不晓何感。只感觉他登得豪迈,眺得壮阔。眼前,不知是大江还是夕阳。深呼吸着,羲之感觉得到,“崇山峻岭、茂林修竹”,那是大自然的拥抱。景非最美,楼非最高,他却望得出神,立得淡定——手里一樽浊酒,饮得,心神畅爽。捧樽对日,身影拉了好长;倚着阑干,听鸟儿啁啾鸣唱。风很轻柔,吹起了羲之白纱的长衫,吹动了鬓角缕缕青丝。拭过被风带起的宣纸,借着酒美景致的良辰,羲之,落笔了。

这是一支怎样的笔啊!还记得它入木三分的刚劲吗?还记得它《圣教》一贴中洒脱的轻柔吗?天地造化一般,羲之的心,仿佛恰就点在笔尖,点在纸上。如腾龙蛟蛇飞舞,笔墨连缀毫无间断;如春水梨花映衬,白宣上墨迹落下淡雅的行迹;如山峰突兀挺拔,字字铿锵,笔笔有力。如日灿月明般,纸上早已是一片辉煌……“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这天下第一行帖做《兰亭序》,这千古绝唱,由一代书圣创造,也铭刻了一代书圣,王羲之。

想到这儿,心倏然静了。仿若我亦登兰亭。我亦站在了当年羲之站立处,远眺……我亦看到了崇山峻岭与茂林修竹,亦赞美千古的兰亭……至此,我亦落笔。

没有羲之的入木三分,不够《兰亭》的新颖清雅,但我知道,而今手中这支笔,点缀出的,是我心的痕迹。闭上眼,仿佛身在兰亭,并肩与羲之,复落笔,一气呵成“永和九年……”,我的心,在笔尖,我的情,在纸上,而我的感,在那永不褪色的墨中,一起隐藏在笔尖,一起沉淀在纸上。

梦同天一般,纯净,辽阔而广大。摹着《兰亭序》,尽管只是唐人仿作而非真迹,我都依然感觉得到,羲之的氤氲。我用心用情地摹着,思虑着一代宗师的绝唱,渴望着梦回兰亭……

【篇三:雨中兰亭】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当我再读起《兰亭集序》这熟悉而深邃的诗篇,不禁浮想联翩。名序一篇,流传千载。

有的人思绪随文穿梭千载,看到了名流荟萃,与会诸者;有的人情节随风凝结万点,看到了流觞所至,即席赋诗。可是,我却看到了在曲水流觞的背后,作者那一颗孤寂的心;可是,我却听到了在瑰玮之文背后作者那透人肺腑的诉说。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诗人的第二种眼光一针见血,它不同于前人只看到了生命的长度,简单的一致,他还看到了生命的宽度是不同的。不论以怎样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而寿命的长短只能听凭造化,最终归于结束。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齐观。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

生命是一场单向的旅程,路上少不了质疑和嘲笑,这些就好比是你漫漫人生路上的杂草和磐石。如果你一味的退让,只是仰天长叹“一死生,齐彭觞”,那你的一生只能是“狭窄”地走过。痛苦不能只剩下痛苦,那是非常恐怖的,没有什么不可能。如果你能去清除它们,就相当于拓宽了你生命的宽度,你将走得更加顺畅,这就是奋斗的奥义。

回到现实,想要学业有成,事业有成,也只有多些认真,多些专注;少些浮躁,少些抱怨,才能成功。

所以,我们还是少一些空谈,多做一些实事,毕竟走在一条宽敞的路上比走在一条狭窄的路上给人的感觉是不同的吧!

【篇四:雨中兰亭】

“曲水流觞千古胜,小山从桂一年秋”,这就是大诗人陆游眼中的兰亭。

兰亭,是我的家乡————绍兴的著名胜景:“兰”字因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在此植兰而得名,“亭”字则因汉代在此设立驿亭所称。兰亭是东晋书圣王羲之的住所,王羲之在兰亭写下的的《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因此而闻名天下。

兰亭地方不大,但是景色雅致。那儿的鹅池碑、兰亭碑、御亭碑……处处都在诉说曾经的故事:相传王羲之很爱鹅,专门为养鹅建了一个池,至今还养着几只可爱的白鹅呢!而鹅池碑上的“鹅”字由王羲之所写,笔法娟秀挺拔;“池”字则由王献之所写,笔法豪迈奔放,这块碑也因此被称作“父子碑”。鹅池的北岸就是碑亭,碑上的“兰亭”二字是康熙皇帝的御笔。

碑亭的东面则是曲水流觞之处,当年王羲之会友在兰亭清溪,他和友人沿溪而坐,在清溪上游放下装了酒的觞,酒觞顺水而下,在谁那儿停下,谁就得赋诗一首,作不出则罚酒一杯。王羲之则乘着酒兴,挥笔写下名作“兰亭集序”。

继续向前走,就能看到御亭碑。碑的正面是康熙皇帝所临写的“兰亭序”,反面则是乾隆皇帝即兴作的一首七律诗《兰亭即事诗》,祖孙两代皇帝同书一碑,这也是兰亭的镇亭之宝。

御亭碑的背后有十八口水缸,名曰临池十八缸。传说当初王献之问父亲字要怎么才能写得好,王羲之就指着这十八缸水说:写完这十八缸水,秘诀就有了。王献之恍然大悟,从此苦练书法,写完十八缸水后,终于成为和父亲一样有名的书法家了。

十八缸旁有十八张石案,可以拿毛笔蘸水缸的水在石案上写字。我握着毛笔,却不禁陷入了沉思:原来如王羲之、王献之这样的书法大家,也不是与生俱来就写得一手好字的。欲要取之,必先予之,正如高尔基所说:天才处于勤奋!

【篇五:雨中兰亭】

上个星期六,妈妈带着兴致勃勃的我来到了拥有一大片茂密竹林的兰亭,一进入大门口,我就闻到了竹子发出那特有的清香,四周也十分干净怡人。

走人竹林深处,看到竹竿旁有许多毛茸茸可爱的小笋破土而出,露出了天真的笑脸哩!

来到鹅池旁,几只肥胖的大白鹅可爱极了,有的在池中游泳,有的在梳理自己那洁白的羽毛,有的还引吭大叫。池旁有个三角亭,竖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鹅池”两字。据说鹅字是王羲之写的,池字是他父亲补上去的,所以这两个字肥瘦各不相同。

进过“曲水流觞”,清澈的小溪使我想起了一个故事:王羲之约了四十多位好朋友来这里饮酒作诗,最后大家作出了几十多首诗,王羲之挥毫泼墨,把它们编成了“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突然一条小鱼游到我面前,吐了个小泡泡游走了。

我们接着又来到了墨池,虽然池水非常黑,但还是有许多金鱼,这又让我想起了另一个故事:“王羲之小时候常常在练书法,每天他都在这个池中洗毛笔,久而久之这个池就成了墨池。”

最后一站我们来到了题西林壁,那儿有许多伟大的书法家的作品。每欣赏一幅我都要赞叹这些书法家太厉害了。值得我们向他们学习。到了傍晚我才恋恋不舍的回家。

【篇六:雨中兰亭】

今年五一劳动节,我去了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乡浙江绍兴的兰亭游玩。

一进入景区,只见有一块大石头,石头上写着“兰亭”两个大字,继续往前走,林深叶茂,过了一座小桥,我们到了鹅池,鹅池旁边也有一块石头,据说,上面的“鹅池”二字是由王羲之和他的儿子王献之共同完成。鹅池的水真清啊!一条条美丽的鱼儿在水里玩耍。鹅池的水真静啊!静得像一块美玉。

继续前进,不一会儿,我们便来到了一座亭子下,亭子里有一块石碑,上面写着密密麻麻的字,这便是举世闻名的《兰亭序》了。这块石碑因为年代久远而显得沧桑。可是,上面金光闪闪的字却依旧看上去写得那么有力,那么规整。亭子旁有一片竹林,竹林边有一块石头上写着个“太”字,上面的“大”字是王献之写的,下面的点是王羲之写的,可谓是画龙点睛啊!

穿过竹林,来到一个小池塘边,池塘里的荷花可多了。有的完全开放了,有的只是花苞,还有的看起来含苞欲放。

兰亭的景色真美啊!它令我流连忘返。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