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丛文库范文大全网!

美丽的菩提树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篇一:美丽的菩提树】

学校操场的两旁种满了菩提树,一颗颗菩提树就像一位位“战士"一样,站在那里。

菩提树枝叶特别茂盛,枝条很长就像小姑娘的辫子一样,垂落在两侧,从远看就像一把翠绿色的伞,树杆凹凸不平,叶子呈椭圆形的,表面光滑,可以看到纹路清晰的叶脉。

如果你站在树下往上看,就会发现,菩提树就像是一把撑开的伞,菩提树的花长在新长出来的枝条上跟桂花一样,是嫩黄色的、小小的,菩提树的果实是绿色的,有的圆圆的,有的长长的,跟毛豆长的有几分相似,还有的还是刚长出来的果实小的很,就像一颗嫩绿色的宝石,听妈妈说菩提树是神圣的象征,它的花和果都可以入药。

看着看着,我仿佛觉得自己就是一棵菩提树,一阵微风吹过我的枝条就随风摆动,不光是我一棵,全部的菩提树都在摆动,风停了,我静静地站在那里,蜜蜂飞过了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一阵上课铃声把我从美梦中惊醒,这时我才明白我不是菩提树,我是在看菩提树呢。

我爱学校的菩提树。

【篇二:美丽的菩提树】

走在时光深邃的走廊上,细碎的阳光从两旁轻柔洒落,纵使一身明媚靓丽,也不应忘记有些搁置在岁月深处的故事,他们被记忆的纸页一张张串起,像含苞的花蕾,等待着年华将其开启,时时提醒你最纯净的初心。

最初,我们就像一张纯洁的白纸,记忆也从这个时候开始……

三月的春光从宽亮的落地窗中灵巧的穿过,慷慨的洒在搁满石膏头像的教室里,教室里没点灯,但借着自然的日光,有种别致的气氛。我平铺一张画纸,开始密密的画起直线,这定是素描的入门课,一张张分成六格,分别画横竖斜的线条,机械的动作,在时间的流逝中,一遍遍生硬的重复。笔尖与画纸单调的摩擦声,像讲着一个乏味的故事,一点点将我的耐心埋没,连残存的好奇与热情都快几乎磨尽了。于是密密的线条从小心翼翼的排列,转而变为张牙舞爪的爬行,这种趋势,在我不耐烦后愈加明显,直到老师猝不及防地抽走我手中的画笔——“如果这是件艺术品的创作,岂不让你半途糟蹋了!再者,这张纸若是舞台,你就这样表演吗?”我盯着被蹂躏的纸张,它失去了素描的精致,倒像一张不知名的抽象画,被失望的弃在一隅。那时的我并未想太多,只知道这样做确实不对。现在细细回想,何尝不是我半途忘却了初衷,忘记了线条与纸本该有的轻灵,忘记了这种轻灵中的美丽。

或许,每个人最初就是一张纸。

总能看见那些穿着袈裟的和尚,在红尘的某个缝隙中一闪而过,飘然而去,有些人为他们惋惜,叹息他们不懂享受,将自己与尘世割裂,早早遁入空门,过着飘渺的生活。其实不然,青灯古佛下那一个个虔心礼佛的身影,并非在天马行空的幻想,这或许是通向思想深处与灵魂谈心的捷径,当你在霓虹闪烁中,沉迷于城市的灯红酒绿时,他们轻敲一只木鱼,在一片宁静的冥想中,找寻自己最初的模样,端详自己的心灵,与可爱的心魂相对而坐,聆听明月下的清风,从松林中穿过,卷起松涛阵阵。寺庙佛院并不一定要出家剃度,不一定要将精神寄托于虚无,亦非定要飞升成仙。相反,它更像是心灵驿站,让在繁华喧嚣中奔波的心有一方平静淡然的天地。褪尽韶华,在烟火里怅禅味,于流水中听梵音。独步红尘紫陌,梦一段西竺遗风,唤醒迷失在世俗的灵魂,邂逅那颗平凡而美丽的初心,也就在那一念间,槛外是滚滚烟尘旧梦,槛内是渺渺水云祥心,就算你还未曾悟透纷扰的世路,也应该在那张思想的纸上种下一颗菩提,它无须开花,亦无需结果,而她灵动的美在时光的河流中,让瞬间的芳华生长成永恒的神话。

而于我,人生就如一张纸,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只一路风尘仆仆而来,又经过多少风口浪尖,看过多少世态炎凉,纵然是如花美眷也会付于似水流年。但若有初心相伴同行,不忘心中的菩提,即使韶光易逝,琉璃易碎,也永远有一片明媚,停驻在心灵的春天。守住那株长在纸上,长在阳光雨露中的菩提。

这是一株生长在纸上的菩提,我搁下画笔,轻轻将纸竖起,立在面前,仿佛照见了缤纷的春天。

【篇三:美丽的菩提树】

中国近代最黑暗最混乱的时代,有一些可敬可亲的人物挺身而出,将自己化作一把闪电的利剑、一声透彻的雷声,试图劈开那黑暗,让更多的让摆脱困境,重见那堕落于海底的阳光。

在新文化运动之中,有一颗在文学界上空闪耀着的星星,在历史漫漫长路上的一朵芬芳扑鼻的鲜花,正展现出它的独特。文学精神,那就是文学巨星——鲁迅先生。

鲁迅先生曾著有《朝花夕拾》、《野草》、《呐喊》、白话文《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多部名著,自从在杂志上刊登《狂人日记》以来,鲁迅先生逐渐被世人所知,他的文学精神也渐渐被世人所了解,这与他去日本留学的觉悟是离不开的。

当时鲁迅去日本仙台学习医术,可当他看到一群中国人在看到敌人杀害中国人的影片时,不仅不流下痛苦的眼泪,居然还拍手叫好!鲁迅愤怒了,他顿时恍然大悟,国人们的身体是可以医治好的,但国人们的心却无法医治!鲁迅先生立即回国,弃医从文,在那个格局动荡的时期,鲁迅先生笔下的人物让更多的人开始去拯救那个支离破碎的国家,让爱国之心开始共鸣,让人性的丑陋无处可逃、内心的满腔如雪开始迸发,让这个国家看到了那一丝丝微小的希冀。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对鲁迅先生人生的写照,他的爱国之心被世人所赞叹、所认可,他的文学精神敲响了人们心中的警钟。他以另一种特殊的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达出他的愤怒,在当时的社会是难能可贵的。

一个国家的文化,代表了这个国家的内涵和真正的精髓,而文化并不只限于表面,而是要不断地将那繁重的、华而不实的外表像抽丝般一层层抽走,才会显露出那朴素且纯洁的内心。那是创新的精神和爱国的情怀。守护住心中的那棵菩提树,执著地去领悟文化的内涵,带着心中的疑问,静静地坐在菩提树下,静静地,静静……总有一天,你会等到只属于你的那一颗、最坚硬的菩提子。

【篇四:美丽的菩提树】

小时候去逛庙会,我总是能最先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找到那些摆满了花花绿绿小玩意的小摊。因为在充满好奇的心里,那些东西更像是开启心中某扇隐秘之门的密码,通往未知的去处。这应该就是我关于佛教在神像之外最初的印象了吧。

佛教,是一种在中国有着源远历史的宗教。在被苦难层层包裹着的过去,人们迫切渴望着心灵的出口,这才有了后来佛教在中国的繁盛之景。对于如此严肃的话题,我以幼稚的儿时记忆开启,似乎有些不妥。可是最初天真的心又怎会懂得“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境界呢?倒是在以后不断磕磕绊绊的成长历程中,逐渐领悟到了那种清心的难得。

我是一个无神论者,可我尊敬佛教和其无数虔诚的信徒。究其根本,应该是源于我的奶奶。很小的时候,我总是疑惑地透过烟雾缭绕看奶奶那般执着的目光,我不知道那目光通向哪儿,也不乐于知道,我只是傻傻地跟在奶奶的后面,全然不顾其他。奶奶信佛,而我,信奶奶。上了中学,老师告诉我有信仰的人是幸福的。开始我不懂,后来我看到一些纪录片,有印度人在恒河里洗澡的录像,那是他们心中的圣水。那一刻我被震撼了,我知道与其说他们是在洗身体,不如说是在洗心灵。那样的场景,充满了人性,令人感动,让人生畏。有时候,人们信仰宗教,倒不如说是相信真善美的存在。那是一种心灵的呼唤,是人性所在。

从小到大,我一直被灌输着“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信条。后来才知道与人为善一向是佛教所推崇的。人们相信轮回,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应该是人性中最真、最初的敬畏吧。

时光荏苒中,我渐渐长大,被岁月洗涤成另一种模样。后来的我亦见过许多风景,品味过不同人的各色人生。我越来越明白善的可贵,信仰的力量。那些在苦难中成长的中华儿女,一路支撑着他们的,应该就是那些来自心灵深处的希望吧。

而如今的我,有时仍会站在人生的交叉口,迷失了自己。蓦然回首,又似乎看到那些庙会里拥挤前行的人们一如既往的虔诚目光。突然有泪落下,却不是悲凉。

【篇五:美丽的菩提树】

当你吃完午饭,在学校的操场上漫步时,你是否看见了直立在操场边上的那一排菩提树,绿影婆娑,让人不由自主走近它们。

现在正是菩提树开花结果的时期,好像把它所有生命力都展现给我们看,它那碧绿的“长发”直垂下来,好像一个羞答答不肯露面的小姑娘,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仿佛有一个调皮的孩子打翻了装着绿色水粉的颜料盘,把绿色全染在了树叶上面。微风吹来,树技随风舞动,好像在跳一支华尔滋。

我走近一棵菩提树仔细观察,只见它深棕色的树干上伸出许多枝桠,上粗下细,奇怪的是枝桠并不向上生长而是向下垂,长满了茂盛的绿叶,有几支细细长长的小枝一直垂到地面,上面没有一点绿叶,开出了白中带黄的小花,就像一只只小蝴蝶停在枝上,美丽极了。我把鼻子凑了上去,闻了闻,有一股淡淡的清香,让人心旷神怡。“菩提花不但美丽小巧,而且清香扑鼻”!我不禁叹道。

有的菩提树长得较快,已经开完花结果了,那一朵朵小花儿不见了,在原来开花的地方长出了一个个豆荚似的小果子,刚长出来时圆圆的好像一个裹着绿色大衣的小婴儿,果子越长越大,一个接着一个地长,慢慢就变成长条形的了,还有的果子屁股尖尖的,十分俏皮。

看着看着,我仿佛自己就是一棵菩提树,穿着翠绿的衣服,在阳光中挺立着,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不光是我一棵,一排的菩提都在舞蹈。风过了,我静静地站在那里,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蝴蝶从我身旁飞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过了一会儿,我才记起我不是菩提树,我是在看菩提树啊,学校操场上的菩提真美,我爱校园的菩提树。

【篇六:美丽的菩提树】

曾在菩提树下,释迦牟尼静坐七日,最终成佛。无我,无众生,凡有所像,皆为空虚。这是释迦牟尼所悟到的。

在这片黄沙漫天的土地上,矗立着一座座庙宇。拉卜楞寺就在群山怀抱中,静静地出现在我们眼前。清晨的阳光照射在庙宇的金顶上,折射出佛光的色彩。这不就是了尘心和给予力量的光芒,寻找自己的梦幻与影子吗?这圈光芒在四周绿山的映衬下显得庄严而神秘。

作为藏传佛教的六大寺院之一的拉卜楞寺,排列有序的转经筒是它的护墙。以红色为底,蓝、绿,黄色的花纹装饰在转经筒的周围。一圈圈的云纹在人们的转动下成了一条蓝色的丝带。藏族人民将六字真言放入每个筒中,虔诚地祈求平安与美满,那一个个转经筒的斑驳粗糙,饱经风霜,如同藏民的面孔,专心不容亵渎。这是他们希望的寄托,穿降红色藏袍的僧人们穿梭其间,美好而和谐。

走近一些,主殿的面貌便清晰地呈现在了眼前。金碧辉煌的琉璃瓦,朱红色的高墙,巍峨的楼门庄严肃穆。三尊佛像被供奉在殿内,袒露胸膛,双脚盘坐,笑容挂在脸上,保佑着万千藏民。

佛门总讲,"缘起性空",世上没有常驻不变的东西,一切都是由缘而生。可那些跪在佛前虔诚敬香的人,又有多少个能做到一切随缘呢?大部分是为了祈求万事顺利无忧罢了。他们被生活所挫,便把虚无缥缈的希望寄托在了佛祖身上。仓央嘉措说过:"一个人需要隐藏多少秘密,才能巧妙地度过一生。这佛光闪闪的高原,三步两步便是天堂,却仍有那么多人因心事过重而走不动。”这些私心,这些心事,又怎能瞒得过佛祖呢?这并不是真正的"佛徒″。

要正视烦恼,才能解脱;要把握现在,才能改变未来。要知道因缘得失,不由自己主宰。就如那些酥油花被融化是不可改变的事实,但与其为之而失落悲伤,不如乐观面对,这也是艺术的一种体现,不是吗?

等阳光将整个庙宇拥入怀中时,我能感觉到时空转换的美妙。抬头望天,一眼万年,我仿佛看到了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顿悟的那一刻。放下,放下……万物皆空。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