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丛文库范文大全网!

校村结对,双堂双进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篇一:校村结对,双堂双进】

暑假里,我们在老师的组织下去湖头村的文化礼堂参观学习,湖头村的张伯伯把我们带上三楼大礼堂。

我们首先进了民俗文化馆,我们自由地参观以前的物品。有陶罐、珍珠、观音等等,看得我眼花缭乱。让我最难忘的是那很大又笨重的风车,它不像我们现在的风车靠风力转动,而是让人使劲一圈一圈摇动摇杆,然后才能扇去谷壳,净化谷物。还有很多解放初期的布告,以及各类的票据,有粮票、布票、油票、饭票之类的。通过这一系列的古物使我们更加地了解了解放初期先辈们的辛勤付出,才让我们拥有了今天的美好生活。在结束了参观活动之后,张伯伯又在善美讲堂,用生动风趣的方式给我们普及了很多的农耕文化。例如在早先年,大人们为了能够更多的参与到生产中,为婴幼儿发明了站桶。更好更快地清理稻田所使用的工具——田耙,以及担助、鱼笼、饭蒸之类农具,让我们对农耕文化有了进步的了解。

之后,张伯伯还带着我们实地观看了五水共治的成果,为了更好地把水环境治理好,社会各界共投入几百万,把湖头脏乱不堪的“垃圾渠”变成了漂漂亮亮的人人赞美的“小西湖”。而且张伯伯更是介绍到说:在过一段时间还要把三谭印月放到水中,更是能够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时间伴随着张伯伯讲解,飞快地流逝着,张伯伯的衣衫也是完全地被汗水浸湿了,自始至终张伯伯都在用着幽默风趣的语言给我们灌输着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活动最后张伯伯更是以自身的经历,勉励大家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用心学习,争取成为国家栋梁之材,更好地回报于国家社会。在张伯伯生动的话语中,我们更加坚定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好好学习,将来做出更多有助于社会,有助于国家的事情。

【篇二:校村结对,双堂双进】

今天我很兴奋。嗬!又带本子、又带笔的,这是要去哪呢?原来我们上午要去湖头的文化礼堂去参加“双堂双进暑期德育实践活动”,而且现场还有记者采访呢,这可是一次很难得的好机会啊!所以我今天早早地就佩戴好了红领巾,去学校门口集合。

跟着整齐的队伍到了文化礼堂,过了一会儿,就有一位老师来给我们讲课,我们认真聆听了关于乾西乡历史文化的知识讲座。

首先,他给我们介绍了一些关于以前人们用的东西,比如:扁担,这个大家应该很熟悉吧!它是扁圆长条形挑、抬物品的竹木用具,扁担有用木制的,也有用竹做的。无论是杂木,还是毛竹,其外形一般都是简朴自然:直挺挺的,不枝不蔓,酷似一个简简单单的“一”字。

鱼篓,是一种盛鱼或捕鱼的篓;饭篮,是一种用来装饭的篮子……他拿起让同学们熟悉又陌生的工具,让大家身临其境了一番农耕时的场景,使我们领悟了农耕工具原来有这么多的学问,以前的人真是太有智慧了,我们要多向前人学习钻研生活的能力。

除了给我们讲这些东西以外,还讲解了许多关于历史方面的知识,还让我们自己去参观里面的民俗文化馆和书画创作室。瞧一瞧,看一看,我们认识的农具可不少呢!在书画创作室,有一位书法爱好者现场创作,写下了“弟子规,圣人训”,我一看“哇!这么漂亮的毛笔字。”它深深地吸引了我的注意,并且还让此次活动的意义变得更加深远。

农耕文化课、民俗文化馆、书画创作室……活动圆满结束了。通过这次的活动,使我对以前的历史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

【篇三:校村结对,双堂双进】

今天,我和同学们到叶店文化中心参加“双堂双进”德育实践活动。

一路上我们带着喜悦的心情迈着轻盈的步子走向文化中心,麻雀们在电线杆上叽叽喳喳,好像在说:“瞧,这一对人要去哪儿呀?”“当然要去文化中心学习去了!”“哦?咱们也飞去看看新鲜事儿吧!”说完,麻雀们就拍拍翅膀飞走了。

这次实践活动共有六个项目:写书法、捏陶泥、画漆画、印版画、缝布、剪纸。

首先我第一次被派到了写书法的地方。老师详细地为我们讲解如何写好毛笔字。我看着老师写得洋洋洒洒的字,心生羡慕,再想想自己从来没学过的毛笔字,心中暗暗对自己说,以后要好好学习毛笔字,一定要坚持不懈下去才能有进步。

接着,我被分到了学剪纸的地方。那一张张红色的纸吸引了我,那位老奶奶真是活灵活现,咔嚓咔嚓几下,不一会儿一张剪纸画便剪好了。接着,老奶奶便一步一步把怎么兼职的方法教给了我们:先对折,再对折,再再对折……对我而言,剪纸是种享受,咔嚓几下,一片雪花缓慢地落了下来。我将它展开来,呀!雪花的“花”真的开了!一朵美丽的“红雪花”绽开了,多么神奇啊!剪纸可是个细致活儿,往往一不小心,就功败垂成,让人惋惜不已。所以学好剪纸也可以修身养性,不可急躁且增强心性的细致。剪纸成功的作品更可以点缀、美化人们的生活。

不过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印版画。我排队好久才领到了一张纸。看着老师带来的画版,感到十分神奇。小小木板上刻着各式各样的图案,其中人物的头发丝都刻得栩栩如生。轮到我了动手实践印版画了。首先老师把调好的油墨涂上画版上,让我用油滚来回滚动使油墨均匀地粘于画版上。然后我小心地将纸对正画版并放好,接着在纸表面用手用力摩擦拓印。最后仔细检查,没有发现不印实的地方,我便把纸取下了。我看了一下自己的作品一想,这印版画是中华文化印刷术的一种,这中华文化真是博大精深,我得好好学习它。

今天,我总算明白了什么叫“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老师们的手艺看似简单,却是经过了数十年或甚至更长时间的沉淀才练就而成。每位老师的背后都体现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思维可以融入我们生活,每一项体验都需要日积月累下才能精益求精。看着自己今天的作品,我也要好好学习,将这种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继承下去。

【篇四:校村结对,双堂双进】

星期五的早上,阳光灿烂,天上飘着朵朵白云。我和我们班的王义凡同学一起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一个“校村结对,双堂双进”德育实践的活动。

活动马上开始了,我们按班级的顺序在校园里排成两列纵队,领队老师给我们每人发了一顶小红帽,我们带上帽子,个个兴奋不已,同学们激动的心情无以言表。恨不得张开翅膀,飞向不远处的大礼堂。

同学们欢呼雀跃的向大礼堂出发,不知不觉,我们就来到了目的地。首先,我们在院子里来个师生集体合影,最后,我们就分组去了各个地方。

我去的第一个地方是缝各种生活小用品的,当我来到高老师身边,看见她手巧灵活,飞针走线时,我不禁发出一声:“啊,好厉害呀!”不一会儿,高老师就缝了许多各种各样美丽的花朵。

接下来高老师说:“我们每人都来缝一个小东西吧。”同学们听了,个个都兴高采烈。终于轮到我了,我拿起针,一个一个慢慢地钻过去,啊,缝好了。我缝的是一个漂亮的小口袋,小口袋的样子是可爱的小猫型的。我把小口袋交给老师,老师说“做得很好。”我听了,心里比吃了蜜还要甜。我还去了剪纸那里,剪了一朵美丽的大红花。最后我又去了练字那里,写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字。

经过这次“双堂双进”的活动,同学们真是大开眼界,学到了不少课外知识。更重要的是让我了解了许多婺文化,我相信,婺文化之花一定会开遍白小美丽的校园。

【篇五:校村结对,双堂双进】

当初春夹杂着凉意的风拂过长湖边的柳树,金华这座悠久的城市迎来了阔别已久的春天。在这百花齐放的春天中,我们乾西乡中心小学,正式和湖头文化大礼堂结对,共建文明、悠久的湖头村。

今天上午,我们小学派出了四五年级的大队委以及各班学生代表,一起去湖头文化中心参加此次结对活动。此次结对活动不仅是要让湖头村变得更美好,还要成立一支湖头文化礼堂少先队员讲解团。而我,十分荣幸的当选了讲解团的团长,并且有幸在这次活动上讲话。

上午,同学们陆续就座,结对仪式正式开始。首先是湖头村领导代表为本次结对讲话,领导总结了许多,最后说到:“相信在乾西小学和我们湖头村文化礼堂的努力下,湖头这个历史悠久的村镇会更加美好!”这正是我们的心声啊!我这样想着。

接着就是我的讲话了。我调整好状态,自信地走上台去。在讲话中,首先我表达了我的激动之情,其次谈了一些今后的打算,最后再进行自身的总结,赢得了大家的掌声。

接着一位湖头村领导,也就是电视台的老娘舅张路前伯伯为我们介绍了各式各样的金华“老古董”,都是几十年前左右人们在用的呢。有耕地的,有挑担的,还有使小孩不摔倒的……什么奇葩的都有!听着伯伯生动的语言,我们好几次都笑出了声呢!

仪式结束了,老师将我们分成两组,一组去长湖旁写生,另一组则去参观金华湖头历史博物馆。我呢,被分到了写生一组。

来到长湖边,微凉的风吹得我神清气爽。我拿好画板,选了一处风景不错的好地方,开始了我的创作之旅。嗯,这棵柳树真高大呀,我得画出它的特点。诶,这湖水蛮清的呀,我要画出它的动态。不一会,我的画纸上出现了一副生动的画面。而此时的太阳已经快到我们的头顶上了,老师也叫我们集合了。我们来到集合点,左顾右盼,有的骄傲地夸着自己的画,有的谦虚地夸着别人的画,好不热闹!

我望着自己这幅美丽的风景画,心里默默地想:这次校村结对我们不仅要发扬湖头文化,还要使整个湖头村乃至全金华都变成我手上的画!

【篇六:校村结对,双堂双进】

“远望一头马,近看无尾巴,肚中风轮转,屁股秕壳拉。”你能猜出这条谜语的谜底吗?猜不出的话,可以去请教你的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他们准会。你知道我是如何认识它的吗?那就跟着我们乾西小学的少先队员一起到湖头文化礼堂“结亲家”去吧。

一走进善美讲堂,室内横幅上“乾西小学与湖头村文化礼堂校村结对、双堂双进德育共建授牌仪式”一串大字映入眼帘。同学们顺次入座,我也摆放好本子和笔,坐得端端正正的,就像在学校教室的课堂上一样认真听讲。首先进行的是授牌仪式,仪式中雷副校长庄重地拿出荣誉牌匾交到湖头村支部副书记张路前伯伯的手中。我们的共同信念将在这一刻起航,同学们都激动极了,礼堂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授牌仪式后,导师张路前伯伯为我们带来了一堂有趣的农耕文化课。“这个木桶是用来干什么的?有哪位同学见过?”张路前伯伯一上讲台就拿出一个大大的木桶把大家给问倒了。台下立刻炸开了锅:“饭桶”、“水桶”、“米桶”、“火桶”……你猜我想,各种答案,可谓是五花八门。连我们的大队长陈锦琳都说没见过,等着老师揭晓答案。“这是站桶,过去老一辈人没时间带孩子,干活时,把孩子放在田埂边的站桶里。”张路前伯伯说,“这个站桶里面还有一个夹层,冬天温度低,将火盆放底下,小孩站在夹层上方。”我们台下的同学可是听得目瞪口呆,接着大家又议论开了,有的说:“爷爷奶奶们这么聪明的呀!”也有的说:“以前的孩子没有妈妈抱,真可怜。”

认识了站桶,知道了用处,张伯伯的手中又变换着各种农具:一个土制的陶罐原来是用来放盐的,叫做盐罐;一个用竹子编制的篓子居然叫鱼篓;一根木棍变成担拄后,不仅可以作为扁担中间的支撑点,方便临时歇脚,还能平衡扁担。张伯伯边介绍边演示着这些书本上没有的,生活中见不到了的各式各样的老旧农具,仿佛在向我们传递光阴的故事,仿佛把我们带到了爷爷奶奶们生活劳动的场景,仿佛看到了爷爷奶奶们走过的艰苦岁月。

课后,同学们有序参观了文化礼堂内的民俗文化馆和书画创作室。在书画室里,我还为这次活动进行现场书法创作,自豪地写下了“校村结对,相互交流提高”,让此次活动的意义更加深远。

对了,前面的谜语猜出来了吗?我可就在这民俗文化馆里认识它的,那就是用来去除水稻等农作物子实中杂质、瘪粒、秸杆屑等的木制传统农具——风车。你若还想了解更多的农耕文化,欢迎你来到我们的湖头文化礼堂参观学习哦!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