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丛文库范文大全网!

另眼看三国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篇一:另眼看三国】

最近,我研读了《三国演义》,对书中刘备、曹操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一直以来,后人认为刘备是为光复汉室的仁义之君,而曹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奸诈小人。刘备流芳百世,曹操招人唾骂。但看了原版书籍后,我发现事实不全是如此。

刘备三兄弟桃园三结义,招募数千人马。破黄巾军后,礼贤下士,勤政爱民。但在接下来的几年战争中,他屡战屡败:投袁绍、走新野、弃樊城、败江夏、奔夏口、渡长江,多次败在吕布、曹操之手,没有自己稳固的根据地,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

汉献帝死后,刘备打着光复汉室的口号称帝了,却未攻打杀死汉帝的曹丕。称帝后,刘备更是不听诸葛亮之言,没有联吴抗曹,而是为了给关羽报仇,马上发动对吴的战争。这次战争中,他排兵布阵接连失误,听不进谋士的劝告,最后被陆逊火烧连营,战死沙场。

反观曹操,被后人称为乱臣贼子、阴险狡诈之徒,其实他有很多的才能。

曹操极其爱惜人才。他不因战将徐晃、张辽、许褚是山贼出身,看到武艺高超都被他招入营中,被厚待、重用。官渡大战中,曹操以七万迎战袁绍七十万大军。双方正打得热火朝天,晚上,曹操刚睡,故友许攸来投,曹操穿着睡衣,赤脚快步走出帐外,见到他热情迎接,还蹲下给许攸磕头,迎许攸入帐。许攸为其出谋划策,几天后,曹操自率五千骑兵,烧了袁军粮草,官渡之战大获全胜。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身边的猛将、谋士不计其数。

曹操很有治国才能。他将汉献帝迎至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上的绝对优势。中原连年战乱,土地荒芜,中原出现了“白骨蔽草原”的悲惨景象。曹操就积极推广“屯田”方针,召集百姓开荒种地,收获时只交总产量的四、五成。曹操此举使中原农业恢复极快。

曹操做事小心谨慎,说话言而有信,有勇有谋,是当之无愧的政治家、军事家。

通过读《三国演义》,我更加了解了刘备、曹操等历史人物,增长了历史方面的知识,同时也让我明白站在不同的角度看人物,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篇二:另眼看三国】

三国,是一段精彩纷呈又让人眼花缭乱的历史;三国,是一个英雄辈出又充满阳刚之气的时代。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在三国前前后后九十年这一段历史中,烽火连天,饿殍遍野,战事频繁,民不聊生。然而,乱世出英雄,越是沧海横流,越能显出英雄本色。

历史往往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因此,魏蜀吴三国刚一灭亡,史书的记载就众说纷纭,学者的看法也各不相同,三国历史的戏剧性让它成为了史学文学家们甚至是老百姓垂青的对象。

有那么一个人,他雅量,机敏,风趣,深沉却又狡诈,诡谲,冷酷,残忍。千百年来褒贬不一,终难盖棺定论。个性十足又如此富戏剧性。不难想出,他就是——曹操。

曹操在历史上的形象并不是很好,很多史学文学家都不喜欢他。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在我看来,让他们痛恨的,还是曹操说了“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这么一句话。如果换了别人,一定会反过来说,但是这真的做得到吗?也就只有曹操一个人坦率地说了出来,至少,他是一个“真小人”,而不是“伪君子”。

《三国演义》中有云: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写的就是曹操,也可以说是对曹操的一个评价。乱世如三国,曹操身处其中也就只能成为一个枭雄了。但无论是枭雄还是能臣,曹操都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初中时曾经学过一首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若没有足够的雅量,又怎能写出如此气势的诗赋?怎能成为一个重量级的人物?怎能成就如此大的一番事业?

在各类正史野史中,经常会谈及曹操的笑,大笑,苦笑,嘲笑,冷笑,讥笑……似乎他始终都是在笑。就算是做错了事,打了败战,曹操也会笑。因为他豁达开朗,大气磅礴,他是一个性情中人和本色英雄。而且曹操也十分风趣与可爱。据《三国志》载,建安十六年曹操西征马超、韩遂时,和韩遂在战场上约见,韩遂的士兵听说曹操亲自出场,都争先恐后伸长脖子要看他。曹操便大声说:“你们是想要看曹操吧?告诉你们,和你们一样也是个人,并没有四只眼睛两只耳朵,只不过多了点智慧!”在战场上,曹操仍然如此洒脱风趣,更不用说在平时生活中曹操是如何了。

在《品三国》中,作者易中天从一个更平民化,更客观的角度去评价和分析三国故事。历史总是真真假假,是非纷争,无人说得清。但在《品三国》中,你将看到一段段更客观、更全面的三国史,一个个更客观、更全面的人物。

【篇三:另眼看三国】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自周末七国纷争并于秦,及灭之后,由并于汉,汉自高祖斩白蛇起义,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三国。

推其致乱之由,殆使于桓灵二帝,此二子者,身为皇帝,肩负天下大任,然其不理朝政,只识享乐,置国家之不顾,置责任于无形,此之为不负责任也,乃至乱之由。

乃三国,蜀之将赵云可谓负责任也。话说当年长坂坡救主,连诛九人,抢回阿斗,为蜀留嗣。及刘备,赵子龙犹言:“此云之任也,万死犹轻”,此本元子龙之任,然其毅然将重担挑,此之谓负责任也。

诸葛之负责,不消细说,一心只为答三顾,终累死于五丈原,此之谓负责任之典范。

而吴之都督周公瑾,身为吴将,理应抗蜀魏,然其不负责任,斗智不过诸葛,斗勇不过曹操,丢尽东吴脸面,何谈责任?

吕布更为不负责任之典型,作为义子,其责任为保其义父不受伤害,然其不负责任,接连诛两义父,实在不足为训。

以上两负两不负,相信您已看清,由此看来,我们年轻的一代,应全力以赴,挑起重担,负起责任,在史册上留下浓重一笔。

【篇四:另眼看三国】

《三国》大家都知道这是我国著名作家罗贯中的成名之作。而且此书还被列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这本书之所以非常有名,那是因为他对三国时期人物二二刻画与描写显得那样细致人物是那么栩栩如生,而且书中的打斗场面也是心惊动魄,深深的吸引着读者眼球。

我最喜欢的就是三国中鼎鼎有名的刘备、关羽、张飞三位结义兄弟。在罗贯中笔下。刘备是中山靖王的子孙,当今天子的皇叔,可他起初只是一个勉强度日的破落户,直到黄巾之乱他才开始抬头,他抬头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因素就是碰到了张飞、关羽、二位兄弟,这二人都有万夫不当之勇。张飞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般容易。关羽更是以忠义为命,并且被尊为当今武圣。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两个兄弟,那也就没有后来刘备的崛起。但刘备有一点就是太过于仁慈这是他吃了不只一次的大亏。例如在新野之战之后刘备举兵迁移到东吴,在这过程中新野十余万百姓深感没有刘备就没有安宁的生活便也举家随刘备迁移,这就大大的拖延了行军速度,延续了战机可刘备因为十余万百姓的跟随忍不下心撇下他们就带着他们慢慢行军。结果被曹操追上又折了数万兵马才狼狈的逃到东吴,这是一次惨痛的教训。但这也令一方面体现出刘备的贤明,深受百姓爱戴。

次之是关羽,关羽因为有一副长长的乌黑漂亮的胡须,所以人称美髯公。他武艺超群所以又被称为武圣。他一生忠义二字闻名。对其大哥刘备忠义耿耿,他们既是亲如手足的兄弟又是严明的君臣关系。他曾经因兵败被曹操俘虏,曹操爱才,用尽方法劝关羽来降,为此更是把赤兔马赠与他。也没有打动关羽的心,后来关羽斩颜良珠文丑报答了曹操。在得知兄长刘备的下落后他毅然带领旧部保护刘备的二位夫人,一路过五关斩六将,为了兄长完全不顾曹操对他的好。这件事曾一度被人传诵,关羽从此名声大振。

张飞他性情急躁火爆经常是一言不合就立刻开大。做事有时毛毛躁躁,有时有粗中有细苏、虽然如此,但张飞武艺超群打仗一贯冲在最前面,无畏无惧曾经为赵云断后,、。一声巨吼惊的曹操十万大军后退十余里,但他有一个缺点总不把刘备、关羽的劝告当作事。这就使刘备、关羽在外大袁绍时,张飞醉酒鞭打士卒激起兵变丢失了徐州城,断送了刘备兄弟的退路。还有一次,为了给二哥关羽报仇命令士兵赶制白旗白军服,但因期限太紧,士兵们没有按时完成。他又鞭打军士,结果部将范江,张达夜入军帐杀了张飞,一代英雄却因性情而断送了生命。

这热血的三国时代让每一位读者深深的感触。每一次的回味都能发现新的精妙。

【篇五:另眼看三国】

曾经的一切都逝去了。

但忘不了“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的兄弟情深,忘不了“曹操煮酒论英雄,关公赚城斩车胄”的惊心动魄,忘不了“美髯公千里走单骑,汉寿侯五关斩六将”的赤胆忠心,更忘不了“陆逊营烧七百里,孔明巧布八阵图”的惆怅抑郁。

三国逝去了。

但是,很多人还记得这曾在中华大地上存在了六十年的分割局面。自从高祖持三尺剑斩白蛇起义,三年灭秦,五年亡楚,出身亭长的刘邦不满足既得的汉中王,与韩信分兵两路夺下了江山。刘家天下确立了,纵观历史,大汉王朝除了短暂的王莽乱政,前后延续了四百多年,成为统治中国最长的封建王朝。然而这样一个强大的帝国却在瞬息停止了强有力的脉搏,背后是什么,插入了这个帝国的软肋?

一切的一切还要从何进说起,为除宦官却引狼入室,引来了早已觊觎最高权力的董卓。从此天下大乱,地方割据势力越来越多。最后,经过不断的兼并战争,曹操得了天时,孙权得了地利,而刘备得了人和。命运最好的孙权有一片现成的父兄留下的基业,关键时运气总是很好的刘备得了诸葛亮,得了荆州,得了民心,而白手起家的曹操得了郭嘉、荀彧等众多谋士,由此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英雄造就了历史,历史铭记了英雄。所谓的汉的皇叔收拾残局,南征北战后,诸葛丞相又鞠躬尽瘁,七擒孟获,六出祁山。刘备的白帝城托孤催人泪下,诸葛亮的星落五丈原万民举哀。然而多少细节在无情的岁月中流逝,又有多少真正的英雄在历史的车轮下愈加鲜活?

一个个曾经发生的感人故事在我面前闪现而过:吉平下肚鸩杀曹操,被发现后誓死不说出衣带诏中隐藏的巨大秘密,咬一指为誓誓杀曹贼的他,另外九指具被曹操剁下,最终他选择撞墙来结束自己的生命,多年后,他的两个儿子再次作乱,虽然惨遭杀害,但还是沉重打击了曹操,或许他当时说出了秘密,就没有了刘备,也就没有了三国。

身为曹操五良将的张辽,旧事于吕布,吕布在徐州被曹操俘虏,一番求饶后还是被缢死。张辽却破口大骂,曹操盛怒之下要杀张辽。而当刽子手的刀将要落到张辽头上的那一刻,一个人用手抓住了拿刀的手,一个人跪在曹操面前,抓手的是刘备,跪下的是关羽。当得知曹操亦无心杀张辽时,我哭了。在那样一个人心惶惶的时代,要四个忠义的英雄聚在一块上演一出令人悲喜交加的大戏,我佩服陈寿,佩服罗贯中,更佩服历史。偶然之中,定有其必然,曹操等于救了曹丕,而关羽等于救了自己,救了蜀国……

现在,厚重的竹简在摇曳的烛火中悄然化成一缕缕悠长的轻烟,历史的车轮在此刻猝然停止,只留下一道道凌乱的车辙,与纷飞的思绪共驻。但三国,不会孤独,因为在历史的车辙旁,我会驻足,停留……

【篇六:另眼看三国】

今天,我又一次深情地合上了《三国演义》这本厚重的大书,这已经是我若干次读这本我从小就最喜欢的书了。

从6岁起,我就对带插图的《三国演义》故事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里面的人物真可谓是千姿百态,旗帜鲜明。每个插图以及对人物内心的描绘都深深地吸引着我,让我爱不释手,废寝忘食。后来听爸爸说带插图的三国只是“小儿科”,原著的三国那才叫大气呢!听爸爸这么一说,我热情高涨地让他帮我从书架上取出一本大块头《三国》,准备好好地攻读一番,可是当我翻开那本厚重的大书的时候,我傻眼了。不用说原文了,密密麻麻的目录我都看不大懂。什么“刘先主遗诏托孤儿 诸葛亮安居平五路”,还有什么“姜伯约归降孔明 武乡侯骂死王朗”。人名我是知道不少,可是讲什么事就无从得知了。因为里面除了古文就是生僻的汉字,真是把我这个书龄不短的小书迷给难住了。从那一刻起,我就特别盼望快快长大以便能够去真正见识一下原版三国。

说到三国,就不能不提姥爷,因为他是个地道的三国通,更重要的是,是他给了我看原版三国的勇气。

记得我9岁的时候,有一次我们俩在讨论三国的过程中,我说起了我看不懂三国原著的苦恼,姥爷理解地笑了,然后鼓励我说:“大胆地看,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嘛!看的次数多了自然就明白了,况且你对三国的基本人物和故事已经有了大体的了解了。即使不懂不是还有姥爷嘛!”就是这一席话,从此我的三国阅读兴致一发而不可收拾。11岁的我就基本上可以称得上是当之无愧的小三国通了。

此书中我最欣赏和敬佩的人物就是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蜀国宰相。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可谓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仙筋道骨的他不出茅庐便知天下事,经三顾茅庐之事后,最终辅助刘备成就了一番大事。他那种超人的智慧以及对国家的无限忠诚着实让我佩服。在我的心目当中他就是个当之无愧的智多星。

其次就是魏国的著名谋士郭嘉。他智谋过人,颇有远略。可惜的是英年早逝,四十岁便撒手人寰。从曹操数年,战功无数。即使在病危之际还不忘国事,忠于曹操。他临终给曹操一密计,从而使辽东的同时又替曹操除去了一个心腹大患。在当时的非常时期,他对于曹操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曹操在赤壁之败后还叹道“若奉孝在时,绝不可有此败也。”此语充分反映了郭嘉在曹操心中的分量和地位。

还有就是单骑救阿斗的五虎上将之一赵子龙。他英俊潇洒,文武双全,曾经两次保护阿斗杀出重围,还力救黄忠,令张郃、徐晃闻风丧胆不敢应战。难怪刘备会夸他“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此书对众多人物的描述逼真细腻,情节紧张又生动,极其扣人心弦,令人荡气回肠。表现了三国的崛起,辉煌与没落,以及刘关张桃园三结义那种生死不渝的感情。其间,曹操的奸诈,五虎上将的威猛,刘备的仁厚,周瑜的狭小心胸,鲁肃的老实,卧龙凤雏的智谋,都在书里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三国各个时期的人物和景象仿佛就在眼前。

看三国,品三国,爱上三国。我相信等我真正长大之后,我眼中和我心中的三国一定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了,但是我仍然珍惜现在的感受。因为这是我小眼里的三国,不一样的三国,无可替代的“小”三国。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