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丛文库范文大全网!

捅马桶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篇一:捅马桶】

昨天,我被罚捅马桶。

我在家里写作业,忽然肚子觉得难受,就跑到卫生间,方便以后,一不小心,一卷卫生纸掉到了厕所里。我心存侥幸,索性盖上了马桶盖,就离开了,也没有跟大人打招呼。

妈妈回来了,我只是趁妈妈不注意的时候,小声的跟妈妈嘟囔了这件事。妈妈似乎没听见。当她忙了一会后,才发现了厕所被堵了。

妈妈马上问怎么了,我小声说了经过,妈妈以为没什么,卫生纸一会就会被水冲下去。可是,过了一会,还没有出现奇迹。妈妈有些不耐烦了,用了马桶抽子来疏通下水道。不好用。又找了了一根铁丝,还是不管用。妈妈的耐心到了极限。大声的,不,是声嘶力竭的喊道:你出来,自己想办法,犯错就要受到惩罚。在妈妈的责备声中,我不情愿的来到了卫生间,先弯下腰,双手用力的往下按。一下,一下,……大约过来半个小时,厕所里淤积的污水一点一点减少了。我的头上冒出了汗珠。我喊妈妈:看看,下一步怎么办?妈妈过来,看见卫生纸堵在拐弯处,就用2个塑料袋套在了手上,然后伸手把塑料袋掏出来。此时,妈妈阴沉的脸有了点笑意。我又按了一下管,水流顺利的冲了下去。厕所在我和妈妈的努力下,终于疏通了。我悬着的心终于平静下来。

通过这件事,我吸取了教训:遇到问题要想办法解决,逃避是要受到惩罚的。

【篇二:捅马桶】

我有一个怪异的爱好,那就是坐马桶。

说到坐马桶,虽然有点恶心,但我觉得挺享受的。因为我可以趁机偷偷地带上手机,在厕所里爽上一把。

在厕所里,我可以看百度新闻里的各种奇闻怪事,逛淘宝收藏各种商品,心里偷着乐。坐马桶是我看手机的最好理由。蹲在马桶上,我的大脑就会不断地浮现着买到心爱之物后的一些场景,心里会异常的兴奋。我自己都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大概是因为我喜欢购物吧!

可是,自从妹妹学会了走路后,情况有时就不同了。她喜欢往我身边凑,我走到哪里她就跟到哪里。只要看见我进厕所,她就立刻跑进来,紧接着妈妈也会往厕所里张望。这时候,手机是看不成了,弄不好还会被没收。但在少数不被妹妹骚扰的情况下,我依然觉得还是挺享受坐马桶的。

虽然坐马桶久了腿会发麻,但我依然觉得坐马桶是难得的一种享受。

【篇三:捅马桶】

一天,老师布置了一个特殊的作业——刷马桶。我一听,想:好恶心呀!老师为什么要布置这个作业呢?转念一想,老师布置的作业我必须完成呀。

这天吃完晚饭,我来到卫生间,看了看马桶,自言自语道:“这马桶好脏呀!是应该刷一刷了。”于是,我先按了一下冲水按钮,然后在马桶里挤了一点洁厕液,就拿起刷子刷了起来。我拿着刷子用力地刷,上下左右、里里外外,不放过一个角落,就像拿着大号牙刷在给马桶刷牙。刷着刷着,我不由自主地唱起了:“洗刷刷,洗刷刷,洗刷刷……”渐渐地,脏东西都掉光了,我又按了一下冲水按钮,只听“哗啦啦”一声,脏水就像漩涡一样被冲了下去,然后又吐了一些干净的水。最后,我用毛巾把坐垫擦了一遍又一遍。擦完了,我一看,马桶就像新的一样摆在我面前,还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妈妈见了,开心地说:“宝贝,你刷得真干净。”我听了妈妈的夸奖后很高兴。原来,刷马桶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难。

【篇四:捅马桶】

前段时间,淇爸给淇买了一箱子东西回来,里面就包括一只小马桶。

呵,竟然还有这种东西,我觉得挺新奇的。小马桶真的像一只卧着的小马,身体是乳白色,头部是灰色的可以转动的球,头的两边分别有一个握的把手。小马桶的肚子里是一个可以抽出来的小盒子,可以随时拿出来冲洗,盒子上面有一个小盖子。

淇也是这么觉得。淇妈告诉她那是她的小马桶之后,淇就要要撅着屁股坐上去,还没洗呢。“勤快的”淇爸立即提起来,拿去卫生间里冲洗了一遍再提出来。从此,小马桶就摆在了电视柜旁边,那里成为了小马桶的专属地。

刚开始的时候,淇还是不太习惯用小马桶,只是觉得坐在上面好玩,心血来潮的时候就要坐上去,外婆还急着准备纸去擦屁屁,可以翘起来一看,一滴尿也没有。而淇真的要尿的时候,就地蹲下来解决,根本就没想起自己也有了小马桶,要去固定的地方。

过了几天,淇终于适应了小马桶,要尿尿的时候,就会屁颠屁颠地跑到小马桶边,抬起一只脚,跨过马背,坐上马背,偶尔还会转动着马头上的球。如果她尿完了,还是没人理,她就会扶着马头,向后转头,说着“PP,PP。”那是她求助,希望有人去给她擦屁屁。这时,自然就会有人跑过去擦。

有时候,小马桶也会成为淇的玩具。当小盒子里装了粑粑或尿,就会被抽出来拿去洗,这时的小马桶更加轻,淇一把抓起两只“马耳朵”,提起小马桶就走,直到自己有了别的玩具,随手把小马桶一扔,走了。所以,小马桶经常被淇丢在走廊上,或者是客厅里。

得感谢小马桶,有了它,淇就不会到处留下她的尿了,哈哈!

【篇五:捅马桶】

“马桶上的好时光”,这是我很喜欢的一个电台对于碎片化阅读的解读:手边摆着杂志一目十行,又或者是捧着手机兴之所至。这场景好似习以为常、好似理所当然,可在我看来,这样的时光,怎么能称之为“好”?

在这样的情形下,我们的阅读极易陷入浮躁之中。越来越多的鸡汤文占据了我们的手机屏幕,真正考验我们阅读耐力和理解力的文章逐步被边缘化;阅读面积由原来的16、32开变成了5、5、6英寸;阅读方式由原来的“读”变成了现在的“浏览”。每个人都在追求阅读的速度,以至于到最后变成了筛选题目,感兴趣的就点进去,无感的直接略过。这样的碎片化阅读,怎么能称之为“好”?

长时间以这种状态阅读除了带给我们所谓的效率以外,也会令我们丧失阅读耐力。试想,单次阅读量最多停留在“前言”的水准,长此以往如何去面对那些有价值的书籍?别说翻开来读,光看看几指宽的书脊,恐怕就压力重重了吧,慢慢的,便会失去阅读长文的勇气,从而错过绝大多读书带给自己的精彩和愉悦提升。这样的严重后果,又怎么能称之为“好”?

关上房门,打开书,释放出来的才是自己的灵魂。

儿时,每到周末我都有一个固定的项目:找一个下午,将自己锁进自己的小房间,伸手到头顶的书架,将昨晚未读完的书条件反射般地抽下来,熟稔地拿出早已夹好的书签。此时大脑瞬间习惯性的平静下来,注意力集中到上次结束时的段落,思绪紧跟着进入了作者勾勒出的世界……

一直向往着那些欢愉的下午,那种沉静在自己世界里的陶醉和享受,都是世间极高的体验。很幸运,从小时起我便找到了一种可以持续体验这种欢愉的方法——充满仪式感的阅读,只是那时自己尚未意识到。

是的,阅读需要一些仪式感。

小王子问:“仪式是什么?”“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狐狸说。

仪式感,暗示你必须要认真地去对待这件事。古人读书最为讲究,每每读书之前,总要焚香净手,端衣正帽,一系列准备工作完成后,才凝神敛气地坐下来开始读书。这种恭谨的态度,就来自于仪式。美国前总统小布什的夫人曾供职于一家图书馆,他们家有个约定俗成的读书习惯,就是晚餐后围坐在一起,轮流大声朗读。这种家庭阅读仪式,也显得认真隆重。让阅读慢一些、庄重一些,也意味着真心的尊重与喜爱。

仪式感,又让生活成为生活。就像王小波说的,“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而读书,便能让世界在你的眼前打开。法国人的公墓读书仪式——即便冬天,他们也坐在公墓的长椅上,坐在很冷的阳光里,戴着手套,一人一本,安安静静地读书。特殊的地方,有着不一样的仪式感,也可以了悟更多关于生命的意义。

阅读是与众不同的。每一本书里都或多或少承载着对待生活的庄重与体悟,与你的灵魂深情对望。就如同小王子最终驯服了狐狸,我们也该让阅读最终驯服我们自己。

很喜欢村上春树创造的一个词,“小确幸”——微小而确实的幸福这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仪式感,对待阅读便也该是这般模样,从中透彻生活本质中小小的、不易被发掘的乐趣。

试想在一个安静恬适的环境中,捧着一本纸质书,油墨的清香和沙沙的翻书声交相呼应,再加以令人不忍掩卷的内容,该是多么令人享受。唯有在时间的坐标系中保持阅读的仪式感,才应该是真正的好时光。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