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丛文库范文大全网!

咚咚喹,令我神往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篇一:咚咚喹,令我神往】

翻过大山,再走过一条条小路,趟过几条小河,在我爸爸的带领下,我和张恩树终于来到了田彩和奶奶家。

田彩和何许人也?她是咚咚喹省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

看,她用左、右手各执一根亲手制作的咚咚喹,用嘴唇衔住两根乐管的舌簧,均匀吐气,一双手指灵巧的控制节奏,运行旋律,其娴熟的演奏技艺,真是令人大开眼界。

她一会儿吹双管,一会儿吹单管。单管对她来说更是轻而易举,她吹出的每个音符都是那么清脆明快,婉啭动听,欢快处如画眉闹春,柔和时如燕语呢喃,舒展时如泉水流响,悠扬处如山风徐来,吹奏时,她的眉毛都要飞了,样子陶醉得我都快碎了。

不一会儿,她的孙女彭茜媛也拿出一根咚咚喹和她站在一起,合奏一首曲《摇篮曲》,真如百鸟齐鸣,春风激荡,令人心旷神怡,如痴如醉。这首歌温馨柔和,充满母爱……

田奶奶告诉我,她从小也没读过书,更不懂得乐理知识,是她伯伯教会她吹咚咚喹的,她五六岁时,常常一边纳鞋垫一边用脚掌控弟弟妹妹们的摇篮,吹咚咚喹哄她们睡觉,后来,吹着吹着,就越吹越好听,嘴里的咚咚喹就越来越有灵性了。我太惊讶了,没有文化的奶奶居然就这样成为高手了。

从田奶奶家回来的路上,我悟出了一个道理:真是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只要功夫深,铁棒也能磨成针啊!

【篇二:咚咚喹,令我神往】

三步并着两步走,两步并着一步行,这是什么节奏?这是放学了回家装扮咚咚喹的节奏。

我小心翼翼地放下书包,小心翼翼地从书包里取出我的宝贝咚咚喹,左看右看上看下看,都觉得我的咚咚喹已经很美了,妹妹的眼睛也一直盯着我的咚咚喹不肯离开,非得一次又一次地摸我的咚咚喹,我可宝贝着看得紧,心怕被小妹妹顺手牵羊了。

老师说明天要进行咚咚喹装饰展活动了,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咚咚喹从全班六七十个咚咚喹中脱颖而出呢?我一直较劲心思地想着:不如做个鬼脸吧?不行,咚咚喹可是我们这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可不能糟蹋它。不如做成环保型的咚咚喹吧?咚咚喹本来就是天然无污染的。我还是得从传统两个字上下功夫,我找来了红领巾、红丝线、红蝴蝶结……

我信心满满地来到学校,看着同学们展示出来的咚咚喹我的自信心一下子跌入了谷底,我的咚咚喹和很多人的比起来简直就是黑小鸭与白天鹅的距离。我赶紧叫来几个要好的同学商量对策,对我的咚咚喹采取补救措施,好在我的好朋友她们都是有备而来,有的贴红旗,有的贴五角星,有的画画……展示开始了,我的咚咚喹在咚咚喹里果然也不逊色,虽然没能获奖,但我的心是感激的,是快乐的。

啊,难忘的咚咚喹装饰活动。

【篇三:咚咚喹,令我神往】

咚咚喹都是用竹子做得,可我为什么不可以突破条条框框的思维能力,用笔筒也做一个能吹的咚咚喹呢?

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好朋友田媛媛,没想到她和我的想法不谋而合。

找来笔筒、小刀,像竹子材料那样削出一个一个的小眼来,可进行得并不顺利,在细小的还没有完全木质化的竹子上削孔很容易,而这笔筒是塑料的,怎么办呢?

可以用火烧呀!可是用火可能让整个笔筒烧掉。怎么才能代替呢?哦,我们今天不是学了传递热的知识了吗?铁是传热的冠军,可以用铁丝来呀。

想干就干,首先,我们用钳子夹住铁丝放在火炉上烧烤,看见铁丝被烧红了,立马取下来用铁丝头往笔筒上一烙,再迅速取出,呵,果然是个好办法,刚好插进了一个平平整整的洞,按照同样的方法我接连又开了两个洞。

要不要割舌头呢?我们选择割一个舌头试试看,于是就用滚烫的铁丝一割,不仅舌头没割好,还毁了一个咚咚喹。但是我们并没有放弃,接着又做一个,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后来我们商量了一下,决定不割舌头,因为笔筒两端都是空心的,应该可以想笛子那样吹,可做了几次都失败了。

我们并没有被失败所吓倒,因为大发明家爱迪生制作电灯时做了上千次实验,花了多年的时间才发明电灯,更何况我们这些学生呢?

【篇四:咚咚喹,令我神往】

星期五,老师布置了一道特殊的家庭作业——给咚咚喹化化妆。

欣喜若狂的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从老师那里讨来宝藏般珍贵的咚咚喹,回到家里,忘记了看电视,不想吃饭,一直思考着该怎么装饰咚咚喹:把咚咚喹贴上“翅膀”?把咚咚喹画成唱戏的“大花脸”?还是把咚咚喹系上五彩的丝巾?怎么才能让咚咚喹既漂亮又不影响操作?

说干就干,我要做一个七彩咚咚喹。我拿出珍藏多年的五彩透明胶,先用透明胶把咚咚喹的舌头封住,然后在舌头的下部,把粉色、蓝色、橘黄色、红色、紫色各自排列缠绕在没有小孔的地方,不多一会儿,原来单调的咚咚喹就变成一位美丽的“彩虹仙子”了。

觉得不够尽善尽美的我接着又拿出了水彩笔,在咚咚喹的上下两端各画两颗小爱心,中间用蓝色的水彩笔画一个土家花纹,正面大功告成后,我哦把咚咚喹翻一个面,这是,这位彩虹仙子懒懒地翻了一个身,不让我画,折腾了很久,才写出1、3、5这几个音。

咚咚喹装扮就这样搞定了。

【篇五:咚咚喹,令我神往】

我是土家族孩子,制作咚咚喹可是我的拿手好活。

做咚咚喹的材料遍地都是,那就是房前屋后山边上的竹子。山竹、圆包竹、毛竹可以做咚咚喹,但音质一般不太好,例如节子稍长的圆包竹做的咚咚喹吹出来的音有点像吹巴乌,空心较小的山竹吹出来的音不如水竹那般响亮清脆。当然兰竹那样的大竹子是根本不能用来做咚咚喹的。

根据大家多次验证,一致认为水竹是做咚咚喹的最佳选择。

水竹的根部是不能用的,而是选择水竹的末梢那一长段,选这段竹子,是因为这部分的竹子节稍微长些,约15~20厘米。空心很大,内径O。4厘米左右,容易打孔,音质最佳。

选好材料,就可以制作咚咚喹了。

首先是取一个竹节,然后将竹子的一个面的外皮削平削薄,用肉眼观察一下它的空心内壁比较薄了即可,削通透了就不能用了,削平削薄的目的是确保好开孔,手指好按孔,确保咚咚喹这个吹奏乐的音质清脆。

接着,在有竹节的一端1-2厘米左右的位置向着有节的方向切一斜口劈出薄片为簧,有些人也叫割舌头。这一刀是最为关键的,吹不吹得响,声音是好是坏都与这一刀位置以及深浅程度休戚相关。

最后,在舌头的同一面,也就是削薄的那一面的正中心位置处像笛子那样开三个孔,当然也有开四个孔的,第四个孔为辅助音,第四孔开在上下两个面皆可。

咚咚喹就这样做成了。

【篇六:咚咚喹,令我神往】

钢琴老师王老头据说现在有70多岁了,在他蜗居的客厅墙上挂了一幅大大的彩色照片。照片里的王老师尚且年轻,他穿着燕尾服站在指挥台上,神采飞扬地挥着手,台下,音乐厅里的整个乐队似乎跟着王老师的节奏在起舞——王老师原来是个指挥家。

我第一次被王老师镇住就是这幅照片。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第一次上他家学琴。弄堂里,一栋六层的老工房,敲开铁门进去,一位魁梧的老者引我们进屋坐下。三进的房子非常小,进屋的过道是厨房,中间引我们坐下的地方是客厅,再往里一扇门应该就是卧房了。

我打量着小小的客厅。靠窗的一面是一架年头很久的钢琴,钢琴的正对面是我们坐的沙发,沙发的旁边还塞着一张四方的餐桌……。看来,这客厅既是老头的餐厅,也是他教学的琴房。那时,最吸引我的,就是沙发顶上挂着的这张巨幅照片。我和妈妈盯着照片看时,老人家客气地说:“我年轻时是搞指挥的,现在退休了,也教孩子们弹弹琴。”

现实中的王老师显然比照片中苍老许多。粗糙的手,满脸的皱纹,黑发中夹着根根银丝,但我一上琴老头立刻就显现出艺术家的热情与活力:“停,停,停,这儿怎么能这么弹”,“好苗子,可惜太晚了,搞音乐还可以,但钢琴家就别想了”。——显然,王老师对我的基本功很不满意。他让我重新回去练《哈农》。

《哈农》是钢琴入门的基本曲集,或许那时正是我练琴的瓶颈期,单调乏味的曲子有时练的我真想把琴扔出去,只是王老师似乎特别热情和负责,满堂课从头讲到尾,中气十足,水都不带喝一口,我到好像是碍于情面不得不练一样。直到有一天,王老师给我讲了一个他自己的故事。

他说:“那是,我没书读,负责看管牛棚里的一群‘牛鬼蛇神’。我发现里面有位老人是钢琴家。我想学琴,就偷偷周济老人家,而他则偷偷地教我学琴,就这样,我半路出家学会了琴。后我考上音乐学院,后来搞了指挥。你看,墙上的照片就是我在国外指挥乐队的经历。比起来,你们现在学琴的条件多好啊!要好好学……”。

练琴的日子像水一样流逝,不知不觉我在王老师那里好像从进度最慢的学生成了进度最快的。八级、十级、演奏级,每次考级前,老头也信心满满地鼓励我:“好好弹,弄好了你可以拿个‘优秀’……”

上初中的那年,妈妈带我去和王老师告别。妈妈说:“孩子上了理科班,据说学习任务特别重,今后不能每周来跟您学了……”,王老师不无遗憾地搓着手:“太可惜了,他是个好苗子,是可以吃这行饭的呀!”

我抬头看着墙上的照片,心里五味杂陈。

回家的路上,妈妈宽慰我说:“人的成长要顺应时代的需要,或许我们这个时代对需求科学家更甚于艺术家吧……”——这是一个无法实证的命题,我知道有付出才会有收获,时代不会辜负任何一个努力的人,科学和艺术总是在山顶相逢。(公众号:我们555666)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