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丛文库范文大全网!

游韶山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篇一:游韶山】

韶山,是一个庄严而神圣的地方,是我们的的故乡,是生活、学习和劳动的地方,也是我和妈妈此次出游必去的行程之一。

到达韶山后,我们每个人要佩戴上一枚有头像的徽章,必须经过严格的安检,水、零食和包都不能带进去。一路走过去,导游先带我们来到了铜像广场,铜像身躯高大、体态稳健、手持发言稿、面带微笑而又沉思,成功地塑造了我们的在开国大典上的伟人风采。导游跟我们讲解了有关铜像的故事:运送铜像的大卡车途经江西井冈山时,车突然抛锚,怎么也发动不起来,只得停下来过一夜。江西人说:“主席当年是在这里拿起枪杆子闹革命的,他老人家要在这儿住一晚。”第二天一早,大卡车不用修就启动了。铜像运抵韶山,上午十点揭幕仪式时,天上出现日、月同辉的奇景。这尊铜像不是全中国最大的,但却是最有灵性的一尊铜像。

听完导游的讲解,我们一起来到铜像前开始举行纪念仪式。随着音乐的响起,走在我们前面的两位代表抬起花篮放到铜像前,我们一起对着铜像充满敬意的深深三鞠躬,并许下愿望,围绕铜像走了一圈。仪式完毕,导游带领我们前往下一个景点。

此次韶山之行,是具有意义的一次旅游,让我学习到了许多知识。

【篇二:游韶山】

小记者又有活动啦!我们要去哪儿?是去我们湘乡的一座宏伟建筑——韶山灌渠。

经过半个多小时的车程后,我来到了风景秀丽的陈列馆下头。一条石阶梯直直地向上头伸去,阶梯两旁分别种好了六大盆盆栽。走上去之后,古香古色的建筑让我大吃一惊,两边的石阶梯规律的延伸着,旁边的花花草草错杂在一起,却别有一番风味。“韶山灌渠陈列馆”七个潇洒、醒目的红色大字映入眼帘。欣赏一会儿之后,小记者们分两批轮流去银河飞渡和陈列馆。

踏上古老的大桥,两条不同的路筑在一座桥上,中间只隔了一道无水的水渠,不朽的石头坚强的挺着,象征古老文化永久传承。低头随时可见的农田,绿茵茵的,概括了一小片农田,绿叶衬着红花,即使再平凡不过,历史的建筑却依旧宏伟。我们十个人一伙,冲上那座古银色的小拱桥,“哇,好松啊!”我一踏上去,颤颤抖抖的感觉让我吓了一跳,不应该是很稳固吗?哦,它可有不少年头了,它默默的顶着,顶了几十年啊!

我沉默的从小桥下来,这并不绚丽的建设,是历史人民辛辛苦苦的建筑啊!每一寸土地,都是历史人民的结晶啊!

不知不觉又回到了陈列馆,我情不自禁的踏了进去。

一进门,中华儿女们挑担子、抡斧子的建设开场白让我大吃一惊。往里走,优雅的建设让人心生舒坦,历史悠久文化的传承。一块红色的大牌子上,明明白白的写着:“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韶山灌渠是一座句型建筑,一项浩大的工程,一个鲜明时代的标记,她的历史告诉我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真谛,建设过程中,多少湘中儿女挥汗如雨,光照日月的不朽功勋。这一段文笔励志的语言是我们伟大的毛主席亲笔提下的。木制的墙壁漏出一股清香,光滑的地面,整齐的摆设……

游览完之后,我们收拾一下,就准备离开灌渠了。宏伟的灌渠建设,看着祖国一步步走向高峰,相信不久以后,我们祖国辉走向辉煌,成为世界强国。历史古老的传承,相信你会给后代子孙留下最可贵的品质。

【篇三:游韶山】

星期二,我们小记者外出活动要去参观了韶山灌区陈列馆。

到了灌区,第一眼看见的是人们常说的“银河飞渡”,它是那么庞大,那么长。我不禁深深地感叹:修建这么长的一座灌渠,需要花费多少人力和心血啊!

进了陈列馆,我才知道这条大渠是十万民工花费十个月修建的。听说有一位诗人曾在这里写到:“银河天上来,奇迹人间创。”

陈列馆的样子和布局我非常的喜欢,工程师采用了江南景房布局方案,在景房前有几棵高大的樟树,长得郁郁葱葱,让陈列馆淹没在一片绿色当中。而陈列馆里面的布局更是合情合理,对每一个工程都分门别类地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让我们很快了解了灌区工程的各个功能。

最后,工作人员给我们放了一部3D电影,虽然这部3D电影是用飞行器拍的,把我弄得头晕眼花,但我总算知道了大渠把水运到了哪些地方。由于大渠经过的是贫困的乡村,以前这里的人们饭都吃不饱,自从大渠修好以后,人们的收成提高了,能吃得饱穿得暖并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条大渠真是人们的救星啊!

参观的时间总是很短暂的,半天功夫我们就和要韶山灌区说再见了。我把“银河飞渡”的样子深深地印在了脑子里!

【篇四:游韶山】

韶山美,美得令人心碎。

雨丝断断续续,打在伞上,啪的一声,细细化开,有种莫名的不忍。于是不肯打伞,想那雨落在身上,亦落到了心中。

依山傍水,韶山别样的柔情,笑脸上的酒窝,没有酒却醉了天下人。

我似乎在梦中见过韶山,稻田连片,雨水滋润着这片土地,阿伯们挽着裤脚弯着腰,戴着斗笠,顶着湿热的天空,在半人高的稻田里隐逸着自己的身影。家中的妻子,看着肉嘟嘟的孩子们在院中你追我赶,其乐融融。灶台上,自家种的大米已经散发出阵阵香味,顶得锅盖扑打扑打响。儿女们也不知什么时候放下了手中的玩意儿,眼巴巴地瞅着比他们还高的灶台上的米饭。

韶山只有一站,毛主席故居。时间紧,没有办法细细思考,只有将景色记在心中,在脑海深处加以润色,加以修饰。土黄色的墙坯,走进去,原汁原味的老房子,嗅来还有一点儿跨越时空的霉味。无形的庄严,使一行人都默默低头不语。

雨,还在继续下。淅淅沥沥打在土壤之中,渗进土地,化为无声的肥料。得到了它最向往的归宿。

风起时,雨丝斜了。如同那湖南弱不禁风,清雅淳朴的阿妹。又或许,它就是吧。身在异乡为异客的苗家土家的族人,愿意化为缕缕清风,阵阵细雨,不远千里万里,看一眼他们的故土。

对于韶山,我不想说太多。怕我不是一个很好的记录者,怕我亵渎了韶山那一抹清韵。于是,只能把它深深地藏在心窝之中,任时光飞逝也抹杀不了它的笑容。

【篇五:游韶山】

一路颠簸,一路歌声,一路欢笑,七辆大巴如一条长龙飞向我们神往已久的圣地韶山。

一路上,窗外景色别有一番风情。路边“领袖故里,文明韶山”的横幅,小洋楼前“田园风阁”的牌匾相继掠过。一片洁白的芦苇丛弯曲着身子,一树金黄的银杏不时飘下几片金色落叶。远处有星星点点的小房子,许多人家屋前种着橘子树,绿叶丛中露出一个两个红色的果实……这些让人心底有说不出的和谐、美好,我不禁发出感叹:“这就是毛主席引领创建的新中国啊!如今她正日新月异地发展着,多么惊人的变化!”

“到了!到了!”我们抑制着心底的激动,进入铜像广场。我们与毛主席一同肃立,不同的是,他面露微笑俯视着我们,手握一卷史书,衣角在风中飘飞。我们呆呆地肃立良久,仰望着中国最伟大的领袖,凝视着他慈祥的面容。接下来是敬献花篮的流程。高高的花篮里盛开着一束束菊花,像云,似火,如金,燃烧着,沸腾着。周围响起了肃穆的进行曲,迎合着我们响喝行云的宣誓,声势浩荡。“红色信仰,薪火相传,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我们鞠躬,怀念主席,敬仰主席。

来到主席故居,我们近距离感受主席的少年时代。走进去,一股久远的气息扑面而来。厨房里有简陋的小灶,还有烧水的横挂钩,再进去是横屋,是一家人用餐的地方,这就是主席曾经生活过的地方,伟大的灵魂就在这个平凡的小屋里诞生。最后我们从屋后的小山院绕出来,门前是一片枯萎的荷花池,我想象着少年毛泽东面对满池风荷轻吟慢诵一首诗词的场景,它们仿佛定格于久远的历史中,抹不去,擦不掉。

下午,我们登车返程。又穿过原来的景点,从那芦苇丛旁、银杏树下、橘树屋前驶过,乡村的景色是如此宁静,平和,美好。一株枫树从路边向我们招手,红色的树叶在风中隐隐燃烧,似在颂扬着毛主席那平凡而又极具价值的一生!

【篇六:游韶山】

当年设计、当年建成通水、当年受益的韶山灌区建成速度堪称水利建设史上的奇迹。我们湘潭晚报小记者有幸来到了韶山灌区参观,了解到了许多关于韶山灌区的知识和事迹。

到了韶山灌区,我们先是围在一位工作人员旁,听他讲韶山灌区的历史:“韶山灌区呢,是从1965年的7月1日开始动工兴建的,在1966年的6月2日便建成通水了。”同学们都竖起耳朵,认真的听着,生怕听漏了一点儿资讯。那位叔叔一边说着,一边把我们带到了水渠旁,继续说道:“韶山灌区的水渠中有干渠5条,长186千米;支渠401条,长1186千米,灌溉了湘潭、长沙、娄底三市七县内的100万亩农田。”大家都不禁佩服起了当初开挖韶山灌区水渠的先辈们了,那一串串数字里包含了多少辛劳与汗水?

接下来,工作人员又带领我们去看了当时修筑韶山灌区时的视频:十万人在一起挖水渠,那是怎样一番景象啊!他们就像一把利剑,把一座座山峰劈成两半,留下一道道水渠……终于,韶山灌区通水啦!人们都赶过来看着他们的劳动成果,在通水的那一刹那,天地间爆发出了人们山呼海啸般的掌声!

这次去韶山灌区参观,我既学到了知识,又增长了见识,真好!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