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丛文库范文大全网!

美在山东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篇一:美在山东】

我的家乡在山东,一个风景如画的地方。

山东的美景无处不在,五岳之首——泰山;泉城济南明湖泛舟的大明湖、趵突腾空的趵突泉、名曰“佛慧山”的千佛山;烟台如金铺地的金沙滩、人间仙境蓬莱阁……没有一处不让人陶醉、流连忘返。

在这么多美景中,我最喜欢的要数青岛的中山公园了。中山公园是革命家孙中山先生的一处遗址,园中有几处著名的景点,都是当年孙中山先生种植或修建的。

园中最有名的景点就是荷花湖了吧,湖里荷花的数不胜数,红的、粉的、白的、黄的……五颜六色、美不胜收,让人应接不暇。在没有风的时候,湖面静的很,好似一面明镜,而这些花儿就像一颗颗、五彩缤纷的大宝石,“镶嵌”在“镜子”上,这不正是一面自然形成的”魔镜“吗?突然,一丝凉风吹过,湖水动了,”镜子“被风打碎了,微风还在吹,河边的柳树动了,柳条在空中欢乐的舞蹈,好像边收拾打碎的镜子,边职责风儿,风儿好似听懂了,偷偷的停了。

在湖上有座老桥,一直通向湖中心的一个小亭子中。桥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画家当然不会放过任何一个作画的机会,因此在桥上作画的人络绎不绝。这给公园增添了无限生机,也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瞧!我们山东青岛的中山公园多美?我的家乡山东还有更美的地方!美,在我们山东无处不在!

【篇二:美在山东】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山东教育》一直伴我成长。山东教育让我深知,我要不断读书。唯有读书能让我视野开阔;唯有读书能让我教师的人格魅力倍增;唯有读书能让我的课堂含有文化的气息;唯有读书能让我拥有内涵;唯有读书能让我快乐。

《山东教育》,山东教育的一个缩影,教育教学成果的展示,接受新思想的平台,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

《山东教育》里面所选的文章经编辑老师们辛勤的劳作,大到“教改风景线”、“新世纪论坛”、“语文教改实验之窗”,小到“创新教育百例”、“教师文苑”、“卷首语”、“新论语”,甚至那些篇幅更加短小的“教育感悟”,篇篇堪称上佳之作,句句皆为经典妙语。于是篇篇都能留下我小小的足迹:或摘抄、或标注,或感悟。

我特别喜欢读“教育版”中的篇目,如读“ 新世纪论坛”,开阔了我的眼界,了解了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读“杏坛星座”,让我领略到了名师风采,对自己的教学和做人都有很多启迪。

“教学版”中的很多栏目更让我受益匪浅。如果在《山东教育》上读到本土老师的文章更是喜不自胜,我对2014年第1、2期中一篇题为《久居幽兰人自香》的文章印象特别深刻。因为它就是我们密水教管办许主任的大作。当时,仔细拜读了三遍,让我对“语文主题学习”有了更深的理解。

通过对《山东教育》上“创新教育百例”的阅读理解,使我深深意识到要想成为一名最出色的老师,要热爱学生。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但却十分脆弱,一不小心,就会滚落破碎,不复存在,学生的心灵,如同脆弱的露珠,需要老师的倍加呵护。”是的,教师是一位雕塑大师,但只有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到作品中时才能够将它雕塑成一件艺术精品。从本质上看,学生并无好坏之分,只要我们肯走进他们的心灵,才能读懂他们,只要我们倾注全部的爱,去发现他们学习上的每一点滴的进步,去寻找他们生活中品德上的每一个闪光点,然后运用激励机制,加以肯定和激励,增强他们的自信,缩小师生间心灵上的距离,使他们感到温暖,从而找到自信。 我班有一个叫李俊显的同学,因为学习习惯不好,书写潦草,默写时错误较多,仅一个“谨慎”我给他纠正了不下十几次,每次都写错,不是少点,就是多横,甚至还颠倒过来,写成“慎谨”。就这样一个学生,我发现了他的表演天赋,是在学习《景阳冈》一课时,有一词语“踉踉跄跄”我在强调这个词读音的同时,还想让学生表演一下这个词的意思,结果大多数学生因为害羞而没有人举手,这在这时,李俊显“踉踉跄跄”走上讲台,表演得惟妙惟肖,令学生开怀大笑。我接着又让他准备表演武松打虎的精彩片断,他好像领了圣旨一般,认真研读教材,挑选演员,准备道具,忙得不亦乐乎,他演得“武松打虎”赢得了学生阵阵掌声,从此他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更高了。这得益于我从《山东教育》上学到的一句名言“教育的最大成功,是让学生有学习兴趣,有理想,有追求,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思考习惯)最终是习惯成就了人生。

《山东教育》,还让我学会了思考,使我勇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做出反省,正视自己的不足,努力探究补救的途径,也学会了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自己教学能力的提高导航,为教育理论的提升夯实根基。我通过读了于永正老师写的〈〈关于语文教育的几点思考〉〉一文,我明白了“语文教学要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靠做作业长大的孩子没有出息,靠读书长大的孩子才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小学生最重要的语文作业是写字、读书、作文,并要学会做探究性作业。”于永正老师还讲:“简简单单教语文,要求老师不简单,老师要做一个有大智慧的人,大智慧是文化,它包括道德、修养、人格、心态、知识、举止、语言等。语文教师要有浓厚的文化功底和语文素养。”一个有成就的好老师,必定是学识渊博,思路开阔、大胆思考、勇于创新,并且不断为自己“加压”的人。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是源源不断的泉水。“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我们要想办法去开凿并拥有“一眼泉”,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能孤立的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搞花架子,而应该从教学内容出发找到学生的兴奋点,旁敲侧击从点到面的提倡发散思维,提供多角度、多思维思考问题,充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我在教学《钓鱼的启示》一文时,我问学生,本课出现频率最高的是那个词,学生自然回答是“道德”这时我为学生解读了“道德”二字,“德”左边是彳(chi)亍(chu)的彳,意思是慢步行走。一言一行都有十只眼睛在看,一思一想都有神灵在记录。这就让学生自然地理解了“即使没有人发现,也必须把大鲈鱼放到湖里去”的原因。什么是“道”呢,上面是个“首”,下面是走之,“道”就是要多走多看,多用脑袋想,遇事三思而后行。通过解读“道德”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文本的主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愿把追求完美的教学作为一种人生目标,把自己生命的浪花融入教育教学之中 。

如果说我对教育也算有点贡献的话,这也得益于《山东教育》的熏陶和滋养,一期期读完,掩卷而思,收获的是新的教育思想和方法,窃喜的是日后多了一个请教的良师、交流的益友。因为教育与文学齐飞,希翼与祝福并存。《山东教育》,您是我浩瀚的精神绿洲。

高密市井沟镇田庄小学 邱敦美

【篇三:美在山东】

上学时听老师讲“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当时并不太懂得,只觉得读书特好玩,倒也没想太多,到后来参加了教学工作,才逐渐悟出了一点心得,因为我从小就喜欢看书,看的书种类也多,童话类、教育类、文学类、科学类、社会类……随着年龄的增长看了许多不同的书,当然受益匪浅,可是要问我喜欢那本书,还真不好说,不过我现在经常看一种名叫《山东教育报》的报刊,并且渐渐的迷上了它。

直到近日闲来在家整理家中杂物时,翻出一堆早年的报纸来。纸张早已泛黄,却依然保存完好,正可谓虽历经岁月但风采依旧。打开一看,竟是《山东教育报》。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刚参加工作时的画面,进学校的第一天,我接触到的就是这份令我难忘的报纸,是它把我一步步带进了神奇而又趣味无穷的教育天地,也许在别人眼中,它只是一份面向教师的专业报纸,但对于一个与学生朝夕相处的小学教师而言,它无疑是我的良师益友。

我不由得想起了刚参加工作不久的一件事。

那是一个春天的下午,阳光明媚,令人慵懒。正逢语文自习,我让我的学生们自由阅读,向他们讲述阅读的好处,我告诉他们,无论对孩子还是成人,阅读的作用不仅体现在能使人获取丰富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对人精神的哺育,它可以陶冶高尚情操,涵养健康心情,塑造美好人格。经典作品对人成长的影响自不用说,承载了大量时新鲜活信息的教育报刊杂志往往给人一种特别的更直接、更清新、更易于理解和借鉴的感觉。我认为报刊部头不大,文字篇幅不长,更能让人在短时间内获取知识信息,受到智慧启迪。

大课间,有很多同学抱着大部头的著作,投入地阅读;但有一些学生却只捧着刚发的小学生学习报在应景。我为了打发时光,也拿起一份报纸心不在焉的读起来,但是读着读着,我的心却收敛了许多,飞到了眼前的这份报纸上。在这里,你可以为自己冥思苦想无法解决的问题找到答案,你可以领略到唐诗宋词的魅力,观赏到美文佳作的奇景,领略到同行们生花的妙笔,倾听到同龄人的心声;你可以在科技的海洋中遨游,在文化的天空中翱翔……它,就是《山东教育报》。总之,《山东教育报》就像一个窗口,通过它,我望见了窗外那美不胜收的景象,走进了我不曾涉足的外面的世界,看到了蓝蓝的大海,登上了巍峨的高山,眼界大开,耳目一新。我不禁动容,编者组稿专业,视野开阔,学识渊博。它不仅是一份单纯的教育报纸,对于我而言,简直就是最好的导师。我猛然醒悟到,自己平日的忽视其实是多么的张狂,自己的轻视是多么的幼稚。恍然间,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的确,这份报纸完全可以作为我的老师。

从此,教室里又多了一个认真阅读报纸的“大朋友”,我又多了一位老师。

那一篇篇文章还是那么地鲜活、那么地生动;那一句句人生哲理依旧是那么地深入浅出、分析透彻;尤其是对于重点难点的讲解,还是那么透彻、深刻。

我最喜欢读的栏目是“名家论教”、 “教育时评”、“教育叙事”、“课改长镜头”、“热点聚焦”等,如同玻璃万花筒一般,五彩缤纷。教学生活是紧张而忙碌的,多读些与教学相关的知识成了较奢侈的任务。然而,有《山东教育报》的陪伴,我会有几分轻松,不但不会轻易感受到工作的压力,相反,它使我感觉到拥有知识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正是知识给我们带来了太多的乐趣。正是有它的指导,对于教材的理解,我才能事半功倍。为了学以致用,每学期我班都以小组为单位举行读书笔记展、读书报告会、书香伴我行等阅读等活动,积极推进学生读书读报刊活动。

通过大力倡导和政策推进,我实实在在感觉到了阅读教育报刊给师生带来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学生爱上了阅读,越来越多的学生习惯了写作,越来越多的学生思想观念和谈吐都在悄悄发生着变化——向着文雅、理性、流畅变化。但我的学生却更喜欢各种稀奇古怪的小故事,千奇百怪、引人注目的怪事也可以在这里捕捉到,各种有趣的童话故事和令人捧腹的经典笑话,妙语连珠,在快乐的同时又能学习到各种知识,这样,就把学习与快乐、知识与趣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真是一举两得。

接触久了,就慢慢发现有许多一闪而过的想法与《山东教育报》许多文章有异曲同工之妙,不禁暗暗懊悔,为何没有捕捉到这么好的灵感?抑或是曾经捕捉到了却又让他轻易从指缝间悄悄溜走了?于是,就学会了慢慢积累手边的资料,试着记录自己的想法。每当发现学生写得好的作文时,我则鼓励他们积极投稿,每当自己有心气的想法是,我也马上记录下来,哪怕是在深夜里,也绝不放过。我强烈地感受到,这份小小的尝试,寄予着多深的期望!即使学生遇到“山外有山”时,我则鼓励学生要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正是有了这种对外交流与展示,学生的写作兴趣有了很大的激发,也有了自我表现欲、成功欲。我相信,这种尝试会给他们带来更深远的影响。

花开花落又一春。又是学期伊始,我又开始了新学期的教学工作,也随之展开了新的学习《山东教育报》的活动。每次阅读《山东教育报》,就像走进一片广袤的原始森林,每深入一步,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在等着你。我和我的学生,再次真诚的感谢《山东教育报》带给我们的一切。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当下我们更应着眼于未来如何做到更好,只有继续不断学习、集众家智慧、勤于实践、创自身特色,学好用好教育报刊,为提升师生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不懈努力,我相信,有诸位同行和《山东教育报》的支持、帮助、引领,我会做得更好,我会梦想成真。

【篇四:美在山东】

曾几何时,我也象社会上大多数人一样,认为小学教师是天底下最理想的职业:既没有中学的升学压力,又能享受每年两次的带薪长假,工作一定是悠闲而自在的。当我于2007年真正成为一名小学教师的时候,才体会到小学教师的不易,全然没有想象中的轻松与自在,每天忙于备课,上课,辅导学生,批不完的作业;更主要得是坐在我面前的是一些不谙世事,耍心一片的小学生。他们自律性很差,学习主动性不强,把学习看成是老师和家长布置给的任务,要当好一名小学教师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知识固然要讲透,但更重要的是要调控好课堂,既要活跃课堂气氛,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又要保持好的纪律,做到活而不乱,否则就保证不了教学质量,而初涉小学教育的我缺少的正是这种课堂调控能力和管理小学生的经验。记得我最初接手的一个三年级的班,纪律是出了名的差,英语成绩也是级部倒数第一。这个班学生上课纪律散漫,学习气氛不浓,常常是我在上面大讲,下面有同学小讲,我一边讲课,时不时还要停下维持纪律;不完成家庭作业的也大有人在;差生辅导也不见成效。

那段时间,我感到从未有过的累!我的情绪极度低落,甚至后悔不该选择当一名小学老师。亲戚朋友为我宽心:“何必那么认真?苦了累了自己也不会多发一分钱,差不多就行了”。何必还要苛求自己?我在心里对自己说:放弃吧,放弃自己的目标。每天按时上完自己的课,该讲的知识讲了,学与不学是他们的事,管什么差生,管什么教学质量。

有一天在同事的办公桌上,我发现了一份报纸—《山东教育报》,我随意的翻着,教育叙事版面上的一篇文章,引起了我的注意,一位老教师讲述了她的教育心得,使我受益匪浅。进一步了解到,该报是山东省教育厅主管、山东教育社主办的一张综合类教育专业报纸,栏目设置范围广泛,内容多元而丰富,有新课改专版、名师专版、班主任专版、教育杂谈专版等不同板块,为普通教师聆听名师之道,领略名家之萃提供畅通渠道。我一下爱上了《山东教育报》,尤其喜欢看名家论教和教育叙事专栏。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阅读,她就像一名良师益友一样,教会了我如何爱学生,如何驾驭课堂,如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同时也懂得了教育的真谛:爱心和责任心!很清楚得记着那一天,我走在校园里,“陈老师好”一声清脆的问好声,加一个标准的少先队礼,竟来自一个我认为不可救药的差生!看着那一双清澈的眼睛,我有点被震撼的感觉:是呀,我是一名老师,受学生尊敬的老师。老师,一个多么神圣的字眼,它意味着无私的奉献,不求回报,既然当了老师,就要对得起老师这个称谓,就要负起作为一名老师的责任,就要把爱心洒向每一位学生,对于那些学困生,我们更应该给予更多的关爱才是啊。

我慢慢得感到了自己的变化,我变得不再浮躁,能静下心来细细地分析,找出自己的不足,并向同行们虚心学习,学习他们管理学生的办法,调控课堂的能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科学的教学设计,并辩证地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有了正确的教育观和好的教育教学方法,我又重新找到了工作的信心。通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师生关系和谐融洽,学生学习习惯明显改善,学习成绩也突飞猛进。

现在,我的生活已离不开《山东教育报》,每当我面临教育困惑,举步维坚的时候,是《山东教育报》给于我鼓励,每当我遇到各种教学困难,不知所措的时候,也是《山东教育报》,为我提供同仁们良好的解决策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以后的漫漫长路,感谢有你,《山东教育报》!

【篇五:美在山东】

作为一位小学语文教师、班主任,我深知思想和知识的重要性,更明白加快自己专业化成长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除了及时向老教师、骨干教师请教学习交流切磋之外,也注重加强自我学习,充实专业素养。例如,参加培训,经常复习中文专业课程,尽可能多地涉猎文史哲知识等,力求做一位博学的教师;通过网络、教育报刊杂志等途径获取前沿的教育理念,了解新课改的动向和态势;加强教育教学理论修养,力争做一位教育理念先进的、富有现代感的教师。《山东教育》、《小学语文教师》、《中国教师报》成了我常看的报刊,在那里我得到释疑解惑,获得启迪新知。每每遇到教育教学中或棘手或困惑的问题时,我就会拿起来读读。

就拿《山东教育》来说吧。对于我来说她是一本历史悠久的刊物了,刚刚参加工作时,首先看到的教育报刊就是她了。当时,老校长语重心长地对当时的我们——年轻教师说要定期看教育报刊,并把几本山东教育交给了我们,每周的周三晚上组织年轻教师学习、做笔记。笔记已经丢失,但是习惯却保留下来了。要是一周不看,就觉得被时间遗忘了,赶紧抽时间看一看。

读着每一期的刊物,我接触到了前卫的教育理念,新课改的动态,知道了班级工作的新方法,领悟到了语文教育教学的抓手。

于是,每缝茶余饭后,落日黄昏里,待备好课、处理好学生的作业,我会腾出时间,捧着《山东教育》,端坐在办公室里,静静地阅读报纸上的每一篇文章,那滋味就如品一杯香茗,又如和智者促膝而谈,不亦快哉!虽然有时候很疲惫,也真想舒服地休息一下,但精彩有趣的文章一篇篇,不好好看看,那是一件扫兴的事。我觉得这里就象是五彩斑斓的教育天地,是了解世界的一扇窗口。而且,她越来越亲切了。我最喜欢看的是老师们的教学随笔,因为她离我们的生活是那么近。也激起了我的行动,促使我记录了大量的教学生活随笔,提高了教育水平,在读、写、思中思想不断成熟。下面是我记的两篇短短的教学随笔:

11月3日

下午放学后,我送完返学队往回走,在塑像旁又遇到曹锐、邢建坤、张润宇、赖云鹏四个没有站队的学生。这是放学后不及时站队、总想落在最后追求一点儿自由的。正当我在询问他们的时候,曹锐一回头看到了四楼我们的教室有一个窗户没有关上,说了声:“窗户没关。”然后转身就往教室跑。

好了,责任心终于建立起来了。一个不会锁门的孩子终于知道关窗锁门了。

12月27日

上午第三节下课后,我把刘海硕、曹锐叫到办公室。他们俩先后来到。曹锐进来后,又进来了一位同学,但是这位同学没有关上门。这是天寒地冻滴水成冰的天气啊!只见曹锐回头看了一眼那扇门,然后非常自然地走过去,轻轻地关上。

我不止是记,重要的是把这些及时反馈给了学生,激发了班级的正能量。

我想,会有越来越多的老师在这里驰骋思想、激扬文字,尽显风流,也会以自身的魅力吸引越来越多的老师在这里切磋教艺,交流思想,携手进步。这是我思想成长的地方。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读书的感觉每一天都是愉悦的!真诚的希望《山东教育》以自身先进的理念,周到的服务,集聚起更多的教育人,越办越好,真正成为每位教师的精神栖息地!

潍坊市潍城区实验小学 王淑兰

【篇六:美在山东】

从教伊始已十八载光阴荏苒,每每打开《山东教育》闻着淡淡的墨香,我打开目录首先在“教学版”中找与小学数学教研教改及教学方法有关的文章,然后如饥似渴的阅读起来。从中吸取先进的教研教改方法及教学方法或从中寻找能解决平时在教学中遇到的困惑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从而引导我沿着正确的教育教学方向前进,紧跟现代教育的步伐和日新月异的先进教育教学思想及教育方法,不致落伍。达到借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目的。

同时我也非常喜欢看“校园文化”板块,其中的文章都是有相当深的文学造诣的教师写的,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激情,并不时的向齐鲁大地上的广大教师传递着正能量。多读这样的文章不仅能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还能达到调整自己心态的作用,利于及时修正自己的价值取向,把社会上迎面扑来的铜臭之气涤荡一清,使自己更加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的职业,把教育工作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做一名学生和家长眼中的高素质、高修养德才兼备的好老师。

在读完以上两个板块后,无论时间多么紧张,我都会抽空仔细的阅读,细细的品味《山东教育》其它板块的每一篇文章,并从中吸取各种有益的养分,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及人格魅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身边的每一个孩子,让每个学生都在快乐的,阳光的,充满正能量的环境中;积极的,健康的生活和学习。让他们长大后都能人尽其才,成为国家和社会的财富,从而达到“雏凤清于老凤声”的目的。

因此,以后我将更加仔细认真的去阅读每期《山东教育》孜孜不倦的向那些思想先进,才情并茂的各位名师学习,紧跟时代的步伐,努力成为一名高素质,高修养的教师。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